第一百四十三章 爭權(二)

章子俊要抓的三個部門,全部要從通判手中挖權力出來,如果通判不配合或對着幹,是很麻煩的事。

在這裡先說一下知府是一個什麼樣的官職,實際上,“知府”這一官職是由“知”和“府”兩個詞結合而來的。府是古代一種介於省、縣之間的一種行政機構。而“知府”就是“權知府事”的意思,也就是這一行政機構中的最高行政長官。

知府在隋以前又有一名,爲太守。這是在隋之前對於相同行政階位的稱呼,同樣也是掌一府之事。但至隋初之時,存州廢郡,太守已經不再是正式官職了,而是以州刺史這樣的官名代稱。後到北宋期間,太守以及州刺史等官名又改爲府尹一名,任文臣上任,專掌一府之事。

在宋朝時期,實際上就有關於知府的稱謂了。崇寧三年之時,一代權臣察京就有上奏:“乞罷權知府,置牧一員、尹一員,專總府事。”

這時候就已經是正式設立州府級的地方長官爲“知府事”了,只不過是沒有正式命名而已。一直到明朝,纔有了正式以“知府”爲名的地方官職。但由於好古,實際上“太守”、“府尹”以及“州刺史”等名也一直都沒有從民間稱謂中消失。

到了清朝,“府尹”這一名稱正式的官職有所提升爲正三品,比知府的官階還高,但是其所管轄的事宜與知府是沒有任何不同的。之所以說其官階要比知府高的原因,不過是因爲只有奉天府以及順天府的知府才稱府尹罷了。

雖說知府相當於現在的市委書記,但實際上在古代知府的權利可比現在的市委書記要大一些。屬於朝廷外放官階,處理的事務皆爲地方事務。負責安撫教化當地的百姓,維護所在轄區內的治安,有着統轄府內各州縣,以及稽查的大權。

當然另一方面,也要接受朝廷所攤派下來的事務,並徵繳賦稅,亦或者是徵勞役等等,都是知府所需要管轄的事情,繁雜不已。因此朝廷也會另設同知,通判等官職幫助知府處理事務,而另一方面也有着監管之意,防止知府做大,成爲“土皇帝”。畢竟在歷史上,自擁一郡之地起兵的太守也不少見。

府中的二位同知想要架空知府是不可能的,除非這位知府大人什麼也不想管,章子俊只要抓住錢糧,一切的對抗就是笑話,不管二位同知聽不聽話,對章子俊來說也不想去針對誰,反而放出許多執掌權出來,還撥出銀兩用於改造城區的衛生、道路、環境的整治。這也是章子俊施政的第一步。

在古代要修建基礎設施,是很不容易的,就要牽涉到徭役,這也是百姓最不喜歡的事,對於徭役就是攤派的問題,每戶抽丁多少,徭役的起止日期等,可是章子俊不想這樣做,自古以來所實行的都是重農抑商的制度,古代統治者爲了讓百姓們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種植糧食和蔬菜上,爲了讓百姓手中的財富都聚集在統治階級的手中,因此一直都對商人多有打壓。

一府之地,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這就讓章子俊實施商品經濟,施行商業繁榮有了一個實驗之地,章子俊就是要想在明朝這樣一個封建社會中,引進五百年後的商業模式出來,看看能不能做到一府的繁榮來推動整個明朝的發展,在生產力相對落後的古代社會,實行的一直都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制度,在小農經濟社會基本上是沒有商業交易這一說的,那麼想要弄明白成化年間的明朝小農經濟結構是什麼。

小農經濟是自然經濟的一種類型,也可以說是自耕農經濟,(春秋戰國時期到明中葉以前自耕農經濟等同於小農經濟,明中葉以後小農經濟主要以佃農爲主,所以自耕農經濟不再等同於小農經濟)特點:分散性(家庭爲單位)、封閉性(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結合)、自足性(生產的主要目的是滿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納稅)。

阻礙小農經濟的發展主要是:①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②封建王朝統治集團腐朽,封建剝削嚴重;③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就說水西門邊上的吳老漢一家七口,靠着“祖傳”手藝,經營着一個生產蘆蓆的作坊,吳老漢的手藝好,編出來的蘆蓆細密、平整。供應着整個廬州城內所需用途,蘆蓆在缺乏替代的古代有着很重要的用途,如:造房,可以做房頂,牆面等,還有做成儲糧的倉儲,船上的頂棚,抹上桐油還能防水,還能編成簸箕、圍堰、搭雨棚等,在此時是生活中離不開的重要商品,就因爲這種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想要再擴大產量幾乎不可能,所以就滿足於能過上自給自足的日子算是到頭了。

城西的王鐵鋪也是這樣,平時修補點農具,採買新鐵後,打幾把鐮刀賣賣,能養家餬口後,也滿足了。可以說,現在的明朝整個商業,就是由這麼許許多多的手工作坊支撐着。

一般有點積蓄的人家裡每日的消耗也是自給爲主,在吃食上除了鹽外,幾乎不會有什麼交易,吃飯吃菜有田地產出,喝點酒自釀米酒,養幾隻雞,圈一頭豬羊等,想打點牙祭就殺只雞,逢年過節就把一年來養大的豬羊殺了,吃不完就存起來做醃肉、臘肉等。平常還能自家做豆腐吃,穿衣自家紡紗織布縫製,所需要的交易商品很少。

朝廷推行的是“重農抑商”,商人、買賣人成了打壓的對象,收取各種各樣的費用外,還有進城稅、交易稅、市稅、人頭稅、船稅。此外還有落地稅、牙稅、當稅、契稅,頭子錢、義倉稅、農器稅、牛革筋角稅、進際稅、漁稅、蠶鹽錢、曲引錢、市例錢。這樣多的稅種,極大地阻礙了商業的繁榮,問題是這些稅收全部歸地方所有,誰會給自己動刀子。

除了這些雜稅外,還有黑惡勢力,地痞的敲詐,什麼平安錢、保護錢、安心錢等等。把明朝的商業環境更加惡化。

章子俊如果想要取消地方所有雜稅,廢除一切雜派的話,首先就得找到新的收入來源,如果盲目取消,必將引起一番震動。弄不好被廬州百姓打死罵死。取消雜稅不是對老百姓有利嗎?爲何還會被罵死?想想以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明明是良政,卻被大多數人反對,章子俊怎麼能和張居正相比,想到這裡,章子俊只能採用緩進之法,慢慢地來,把引出的矛盾轉移出去,好讓自己的想法得以實施。

首先開超市辦市場,就在西二門到西平門之間的這一塊荒地上建一個“巨大”的土圍子,內用蘆蓆毛竹搭建棚子,一排一排整齊,不管怎麼弄,只要有一點很明確,凡是在這個廬州農貿市場裡面經商交易,不收取任何費用,還有官府衙役在內巡視,如有混混敲詐勒索者,重打二十大板。

農貿市場的建立,直接改變了“自古以來”的商業方式,平時哪些散落在城內各處的小商小販們被集中起來,進入了市場。隨着人員的增多,自然就形成了一個買賣市場。這樣的商業方式首先受到衝擊的就數原先繁茂的西平門及水西門一帶,其中昔日商賈雲集的烔煬老街上的商戶門坐不住了,紛紛要求在市場邊上建房經商,章子俊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這不是讓我做大明的開發商嗎?

事情做到了這裡,祝同知和顧同知似乎看出了知府大人的“險惡用心”,起先章子俊動用府庫中的銀錢,修建農貿市場,說是要上書參府尹一本,此時卻主動來到了後衙要求知府大人分派活計,爲自己的政績寫上一個優字,就不要顧及臉面了。

爲何二位同知的轉變的這樣快,就是今早,一大早衙門還沒開,大門外就來了幾十個在烔煬街上有頭有臉的大商戶,強烈要求知府大人批准進駐農貿市場做生意,可以付一定銀錢作爲條件。白花花的銀子啊,誰人不愛,可是當知府大人手中拿出一張輿圖,就在大堂上跟這些商人說出的那番話語後,祝同知和顧同知同時一拍腦門道:“原來如此”。

章子俊的話是說:“各位鄉親父老,本府不是不想讓大家發財,也不想擋大家的財路,而是目前市場內攤位不夠用,不過在規劃中,大家請看。”說着就把輿圖攤開在桌上面,用驚堂木壓着道:“就目前市場太簡陋,擋不住風雨,而你們所經營的商品是茶葉、綢緞、首飾、酒鋪飯莊等等,就需要有瓦房才行,看,就在這裡,那有那邊,全部建成市場一條街,上下二層商鋪,等建成後,不管大家是買房還是租房,本府一定優先考慮,安排大家早日經商發家致富。不過建房前期投入很大,府中用於建設商鋪的銀錢有限,只能一批一批地來,所以麼,如果是誰家預先付上買商鋪的銀錢定金或是全款的話,這優先得到商鋪還是有可能的嘛,”

祝同知和顧同知當時就醒悟過來了,看到那些商人瘋搶似地往外付銀子時,震驚地說不出話來了。想不通啊,真是想不通,那些商人怎麼會“發瘋”。

第六章 碰到個大官第四章 土木之變第二百十二章 神木被困(上)第二十三章 各奔前程第一百五十五章 白馬寺夜話(上)第二十一章 改造生活質量(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一百六十六章 被吏部招回第一百五十九章 廣而告之第二百章 趁亂尿遁第二十章 改造生活質量(上)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灣保衛戰(上)第一百六十七章 笑死人的筵講(上)第六十九章 這樣的日子第五章 兩敗俱傷第九十三章 大生產第一百五十五章 白馬寺夜話(上)第二百十章 首戰走馬樑(中)第一百零二章 勝芳城械鬥(下)第七章 分析時局第二百二十二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五)第一百三十二章 錦溪鎮上的鬧劇(下)第八十五章 全是爲了活命(下)第一百八十一章 一路西北(一)第九十八章 築城爲了自保第一百八十五章 一路西北(五)第四十六章 要求去外地工作第三十一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中)第二百三十六章 新建爾林兔鎮第一百十三章 跟劉翊有關第二百四十三章 爾林兔保衛戰第八十五章 全是爲了活命(下)第四十六章 要求去外地工作第一百五十二章 京城幺蛾子(上)第二十七章 美好生活需要銀子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灣保衛戰(上)第一百七十五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六)第一百四十三章 爭權(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六十四章 惠難夫妻第一百七十九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十)第一百九十八章 理學之爭(中)第一百三十一章 錦溪鎮上的鬧劇(上)第一百十九章 千瘡百孔(六)第一百零一章 勝芳城械鬥(上)第二百三十四章 練軍備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各方爭鬥第七十章 皇上廢后第二百章 趁亂尿遁第二百二十五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八)第一百二十七章 該規劃自己了第三十六章 果然被捉婿.第一百九十九章 理學之爭(下)第四十五章 東華門外唱名第一百三十八章 公上纓怒殺焦海熊(上)第十四章 詩會百態(二)第三十八章 古人也約會第十五章 詩會百態(三)第五十二章 大明月報翰林出品(下)第二百三十八章 搶時間種糧食第一百六十五章 方士僧道第一百十四章 千瘡百孔(一)第三章 瓦刺來襲第一百六十一章 古人的智慧第一百五十六章 白馬寺夜話(下)第一百三十三章 前路(上)第二章 備戰備荒爲村民第七十五章 眼界真的很重要第七十九章 士大夫的氣節第一百八十四章 一路西北(四)第二百二十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三)第一百九十八章 理學之爭(中)第二百二十五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八)第四十五章 東華門外唱名第一百零八章 勝芳城瘟疫(五)第二百三十五章 成化年西北大 饑荒第八十二章 愉快地品嚐第一百二十六章 古人懂得感恩第二百四十一章 交戰(中)第七章 分析時局第十八章 詩會百態(六)第二百二十二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五)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灣保衛戰(上)第三章 瓦刺來襲第九十五章 一炮糜爛十里第一百五十三章 京城幺蛾子(下)第九十六章 第二次罷職離任第二章 備戰備荒爲村民第一百十三章 跟劉翊有關第五十八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六)第一百二十章 千瘡百孔(七)第八十四章 全是爲了活命(上)第七十四章 章子俊不幹了第二百零七章 規劃很重要第九十章 又被賴上了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二十三章 各奔前程第二百二十三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六)
第六章 碰到個大官第四章 土木之變第二百十二章 神木被困(上)第二十三章 各奔前程第一百五十五章 白馬寺夜話(上)第二十一章 改造生活質量(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一百六十六章 被吏部招回第一百五十九章 廣而告之第二百章 趁亂尿遁第二十章 改造生活質量(上)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灣保衛戰(上)第一百六十七章 笑死人的筵講(上)第六十九章 這樣的日子第五章 兩敗俱傷第九十三章 大生產第一百五十五章 白馬寺夜話(上)第二百十章 首戰走馬樑(中)第一百零二章 勝芳城械鬥(下)第七章 分析時局第二百二十二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五)第一百三十二章 錦溪鎮上的鬧劇(下)第八十五章 全是爲了活命(下)第一百八十一章 一路西北(一)第九十八章 築城爲了自保第一百八十五章 一路西北(五)第四十六章 要求去外地工作第三十一章 落第秀才的白日夢(中)第二百三十六章 新建爾林兔鎮第一百十三章 跟劉翊有關第二百四十三章 爾林兔保衛戰第八十五章 全是爲了活命(下)第四十六章 要求去外地工作第一百五十二章 京城幺蛾子(上)第二十七章 美好生活需要銀子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灣保衛戰(上)第一百七十五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六)第一百四十三章 爭權(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朝版招商引資第六十四章 惠難夫妻第一百七十九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十)第一百九十八章 理學之爭(中)第一百三十一章 錦溪鎮上的鬧劇(上)第一百十九章 千瘡百孔(六)第一百零一章 勝芳城械鬥(上)第二百三十四章 練軍備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各方爭鬥第七十章 皇上廢后第二百章 趁亂尿遁第二百二十五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八)第一百二十七章 該規劃自己了第三十六章 果然被捉婿.第一百九十九章 理學之爭(下)第四十五章 東華門外唱名第一百三十八章 公上纓怒殺焦海熊(上)第十四章 詩會百態(二)第三十八章 古人也約會第十五章 詩會百態(三)第五十二章 大明月報翰林出品(下)第二百三十八章 搶時間種糧食第一百六十五章 方士僧道第一百十四章 千瘡百孔(一)第三章 瓦刺來襲第一百六十一章 古人的智慧第一百五十六章 白馬寺夜話(下)第一百三十三章 前路(上)第二章 備戰備荒爲村民第七十五章 眼界真的很重要第七十九章 士大夫的氣節第一百八十四章 一路西北(四)第二百二十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三)第一百九十八章 理學之爭(中)第二百二十五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八)第四十五章 東華門外唱名第一百零八章 勝芳城瘟疫(五)第二百三十五章 成化年西北大 饑荒第八十二章 愉快地品嚐第一百二十六章 古人懂得感恩第二百四十一章 交戰(中)第七章 分析時局第十八章 詩會百態(六)第二百二十二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五)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灣保衛戰(上)第三章 瓦刺來襲第九十五章 一炮糜爛十里第一百五十三章 京城幺蛾子(下)第九十六章 第二次罷職離任第二章 備戰備荒爲村民第一百十三章 跟劉翊有關第五十八章 又是一場腥風血雨(六)第一百二十章 千瘡百孔(七)第八十四章 全是爲了活命(上)第七十四章 章子俊不幹了第二百零七章 規劃很重要第九十章 又被賴上了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理寺的鬧劇第二十三章 各奔前程第二百二十三章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