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章 蔣氏二

“臣爲太后長遠而來。”楊慎說道。

張太后嘴角微微一勾,她笑了,她的笑聲越來越大,聲音之中透出一股淒涼之意,說道:“哀家還有什麼長遠,這宮中死的夠多,不乏哀家當年下得手。因果報應,方有此難。有什麼好說?但是哀家一輩子都並不會受你們這些亂臣賊子的恩惠。”

楊慎心中一嘆,知道張太后對父親懷恨在心。立即辯解道:“太后,先帝之事,我家父子絕對沒有半分對先帝不利之處,只是雍王實在不堪爲社稷主,家父萬不得已,纔出此下策,絕非情願。家父知道太后心中怨恨,待大事一了,臣願意代替家父向太后謝罪。只是家父念念不忘的大事,不是別的,正是孝宗皇帝承嗣大事,太后忍心孝宗皇帝在地下斷了香火嗎?”

張太后正在轉動佛珠的手,微微一滯,說道:“你說,到底是什麼事情?”

楊慎將的嘉靖想要藉此機會,確定興獻王的地位一事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張太后臉色更冷了,說道:“如今之事,就是你楊家惹下的禍事,若是當初雍王繼位,斷斷不會如此。”

張太后其實並不太喜歡雍王。

無他,張太后與兒子關係不大好,但是畢竟是母子情分在,對正德雖然有不喜歡之處,但是正德一死,所有事情都淡了,反而遷怒於正德身邊的人。

雍王就是其一。

不過張太后也覺得雍王即便再不靠譜,也受過正德不知道多少栽培,對正德身後之事,斷然不會如此無情。

楊慎對此啞口無言。

不過張太后卻不能不爲孝宗弘治皇帝着想,爲她自己的丈夫着想,她心中暗暗怨恨嘉靖,覺得嘉靖得了自己的家的皇位,卻不知足,反而要讓自己家這一脈絕嗣。

實在不是東西。

她想了想,說道:“你要哀家怎麼幫你?”

楊慎說道:“請太后下一道懿旨,追封興獻王爲帝,尊興獻王妃爲後。”

“什麼?”張太后恨屋及烏,對嘉靖不喜歡,連對嘉靖的父親也不是太看進眼裡面。所以聽了楊慎的話,簡直以爲自己的耳朵聽錯了一樣。

楊慎說道:“太后,興獻王夫婦乃皇帝本生父母,有養育之恩,當以加恩,但是由太后加恩,與陛下加恩是完全不同的結果。”

張太后要加恩,不過是虛名而已。但是嘉靖想要的卻是正名分。張太后雖然手婦道人家,但之宮中打滾了這麼多年,馬上理解了楊慎的言外之意。

思忖片刻道:“好。”

張太后取來筆墨紙硯,瞬間寫下一封懿旨,蓋上太后御寶。楊慎見狀輕輕的鬆了一口氣,覺得事情已經定下來了。

楊慎理解告別了張太后去找楊廷和。

楊廷和見了懿旨,大喜道:“好。”隨即自己親自出城,去見蔣氏。楊廷和親自將這封懿旨宣讀給蔣氏。

蔣氏雖然也是士林出身,家中也算是書香門第,但是又怎麼見識過這麼大的陣仗,只聽封她爲後,追封興獻王爲帝。她卻看不破這後面的彎彎繞。高高興興的去見嘉靖了。

“母后,你怎麼來?”楊廷和封鎖消息,等蔣氏出現在嘉靖面前的時候,嘉靖還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蔣氏笑眯眯的將事情告訴了嘉靖,並且將手中的懿旨遞給了嘉靖。

嘉靖拿過來一看,臉色陡然變了,說道:“好一個楊廷和。”

蔣氏再怎麼糊塗,也看出來不對勁了。再說蔣氏也不會是糊塗,單單是見識不足而已。立即說道“璁兒,可是有什麼不對嗎?”

當然不對了。

嘉靖好容易將楊廷和逼入道義上的進退兩難的境地。只有蔣氏要緊牙關不鬆口。楊廷和就陷入被動之中。

這樣一來,楊廷和就有可能答應嘉靖的要求。

可是現在蔣氏輕信人言,將這大好局面葬送了。不過蔣氏畢竟是嘉靖的母親,嘉靖又能說些什麼啊?只好強顏歡笑說道:“沒事了。”

但是知子莫若母,嘉靖還瞞不過蔣氏的眼睛,蔣氏說道:“璁兒,到底是怎麼回事?”

嘉靖說道:“沒事。”

蔣氏臉一板說道:“璁兒。”

蔣氏對嘉靖教育從來是以嚴母的形態著稱,所以,嘉靖很害怕蔣氏。立即結結巴巴的請情況給說了。

蔣氏嘆了一口氣,說道:“其實,你父王看見你當上皇帝,已經心滿意足了,至於稱你父王是父親,還是叔父。其實他根本不在意。我在路上也聽說過京中的爭執,你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不用以我們爲念。”

蔣氏其實沒有這麼大脾氣,不過是因爲兒子的要求才在城門之外演出這樣一齣戲。蔣氏將一顆心完完全全的放在兒子身上,只有兒子好就行了。自己如何並不重要。

嘉靖說道:“兒子知道該怎麼辦?”

蔣氏越是這樣說,嘉靖心中越是慚愧。

孝道是什麼?可能在現代只剩下贍養義務。但是在古代孝道第一義,就是立身功名,以顯父母。

嘉靖自己是天下之君,但是卻不能光明正大的叫母親,一聲“母后。”這強烈的反差,讓嘉靖內心之中受盡了折磨。

旅途勞頓,嘉靖送蔣氏去安頓了。立即召見張璁。

張璁聽了這一件事情前前後後的所有情況,長嘆一聲,說道:“陛下,事已如此,無可奈何。時局不是一日兩日能夠扭轉過來,還請陛下鎮之以靜。耐心等待。相信陛下只要光修德政,會有天下歸心的那一天了。”

張璁所說的,是有用廢話。

不過現在沒有機會,嘉靖也只能等了。

似乎經過這一場大變,嘉靖也安靜下來,似乎已經默認了楊廷和處置,楊廷和也不再出動嘉靖敏感的神經。

北京有些風平浪靜。東雍這邊一時間,也沒有什麼問題,似乎正德十六年下半年,都沒有什麼波瀾。

朱厚煌利用安南雨季這一段時間,重新訓練了三個營的士卒。朱厚煌都在養精蓄銳。

正德十六年,年底。

北風吹氣,北方大面積降溫似乎,似乎也影響了東雍一些,不過,東雍氣溫降低的有限的很,人們不過是給身上加一身單衣而已。

不過,朱厚煌在東雍修整數月,這數月以來,鄭綏也漸漸的適應了東雍事務,不過,他不滿足於單純的行政事務,他接着陸完的路線,想要開闢出從北港到大員的陸上通道。

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務。

畢竟東雍南邊千里之遙,多是沒有開拓的荒野之地,有無數沼澤森林,都需要一一開拓出來,否則單單是修一條路也沒有什麼用處。

不過如今,開拓的速度要比陸完時候慢多了。一方面是因爲陸完能調動整個東雍的財力,但是鄭綏卻只能調動,東雍兩府的財力。

東雍兩府,特別是雍南府已經可以收稅了。

雖然稅收並不多,但是雍南雍北兩府,正式才入不敷出,變成了少有結餘。本來安南戰事消耗了太多了財力,這一點結餘也不不會給東雍留下來,不過。與果阿的交易,在下半年來回了數次。

東雍也開闢了香料羣島航線,大量的香料通過馬六甲,轉運到果阿。

香料東南亞一代並不值錢。但是轉運到果阿價值倍增。這一道航線的開闢,不僅僅是給東雍帶來大量的財源。也給了東雍另一道不依靠大明財源。後者甚至比前者更重要。

朱厚煌現在的財政大量依靠大明,在大明與東雍逐漸敵對的現在,尤爲重要。

第二百九十七章 安南三第四百六十六章 第二次澎湖之戰第六百零四章 升龍圍城戰九第九百零六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六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設之死第五十八章 東雍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五百零二章 破城第三百一十四章 蘇祿二第二百九十二章 視察第四百八十四章 離開馬六甲第五百八十五章 浮橋之戰四第八百六十九章 勝負手四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二百二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第六百四十二章 東雍與大明三第二百九十二章 視察第五百一十章 帝崩十二第六百七十五章 對馬島之戰五第七百零三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五第一百二十六章 北港戰略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六十三章 清江浦第三十四章 應州之戰王勳【二】第五百二十九章 城下之盟二第四十七章禮第四百零五章 陸完的病情第四百四十八章 接戰七第五百八十八章 浮橋之戰七第二百零九章 過節第五十六章 楊慎相助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許藍與許鬆第三百零三章 占城三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五百一十三章 帝崩十五第五百五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一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八百二十章 大明vs東雍二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破莫軍第三百六十五章 白藤江三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三百五十七章 雲海關下五第四百一十章 政治潔癖?第八十二章 下澎湖第四百一十二章 平靜的時光第四百七十五章 廈門灣之戰五第二十二章 練兵【3】第六百二十七章 整軍計劃第一百五十七章 初至北京第六十八章 許棟【二】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八百三十四章 東雍之戰八第六百一十七章 如何善後五第 八百零六章 東雍的政策調整第五百三十五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三第十一章 佛郎機第五百二十章 京畿鏖戰二第五百五十八章 瘟疫六第八百七十六章 勝負手十一第三百八十三章 大抄家第六百二十三章 馬六甲城下第四百七十一章 廈門灣之戰第三百七十二章 真假使者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三百五十七章 雲海關下五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昌城下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八百七十一章 勝負手六第三百八十七章 升龍會戰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第七十七章 李良欽【二】第六百零六章 升龍圍城戰十一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五百四十三章第二次安南之戰四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五百六十五章 收尾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德的遊戲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一百七十三章 許鬆歸來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六十八章 許棟【二】第二百七十二章 爭功三第十七章 練兵2第二百一十章 鐵作與炮場第三百四十九章 賞功罰過第七百一十七章 正旦大朝第三百七十七章 奪升龍二第十六章 先北後南第十六章 先北後南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婚二第六百九十一章 夜襲二第三百七十九章 奪升龍四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二百一十一章 鐵炮是怎麼樣煉成的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八百一十五章 椰城之戰六
第二百九十七章 安南三第四百六十六章 第二次澎湖之戰第六百零四章 升龍圍城戰九第九百零六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六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設之死第五十八章 東雍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五百零二章 破城第三百一十四章 蘇祿二第二百九十二章 視察第四百八十四章 離開馬六甲第五百八十五章 浮橋之戰四第八百六十九章 勝負手四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二百二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第六百四十二章 東雍與大明三第二百九十二章 視察第五百一十章 帝崩十二第六百七十五章 對馬島之戰五第七百零三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五第一百二十六章 北港戰略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六十三章 清江浦第三十四章 應州之戰王勳【二】第五百二十九章 城下之盟二第四十七章禮第四百零五章 陸完的病情第四百四十八章 接戰七第五百八十八章 浮橋之戰七第二百零九章 過節第五十六章 楊慎相助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許藍與許鬆第三百零三章 占城三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五百一十三章 帝崩十五第五百五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一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八百二十章 大明vs東雍二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破莫軍第三百六十五章 白藤江三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三百五十七章 雲海關下五第四百一十章 政治潔癖?第八十二章 下澎湖第四百一十二章 平靜的時光第四百七十五章 廈門灣之戰五第二十二章 練兵【3】第六百二十七章 整軍計劃第一百五十七章 初至北京第六十八章 許棟【二】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八百三十四章 東雍之戰八第六百一十七章 如何善後五第 八百零六章 東雍的政策調整第五百三十五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三第十一章 佛郎機第五百二十章 京畿鏖戰二第五百五十八章 瘟疫六第八百七十六章 勝負手十一第三百八十三章 大抄家第六百二十三章 馬六甲城下第四百七十一章 廈門灣之戰第三百七十二章 真假使者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三百五十七章 雲海關下五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昌城下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八百七十一章 勝負手六第三百八十七章 升龍會戰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第七十七章 李良欽【二】第六百零六章 升龍圍城戰十一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五百四十三章第二次安南之戰四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五百六十五章 收尾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德的遊戲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一百七十三章 許鬆歸來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六十八章 許棟【二】第二百七十二章 爭功三第十七章 練兵2第二百一十章 鐵作與炮場第三百四十九章 賞功罰過第七百一十七章 正旦大朝第三百七十七章 奪升龍二第十六章 先北後南第十六章 先北後南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婚二第六百九十一章 夜襲二第三百七十九章 奪升龍四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二百一十一章 鐵炮是怎麼樣煉成的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八百一十五章 椰城之戰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