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新官上任

諫院和御史臺一樣,都屬於朝廷監察系統,一個負責蒐集建議和評論,一個負責監察百官,都是直接向天子彙報,所以朝廷便將諫院和御史臺合稱臺諫。

但北宋中前期諫官的權力極大,他們不僅負責收集輿論,更大的職權就是能彈劾大臣甚至宰相,一旦要彈劾大臣,你就需要蒐集證據,調查罪證,這就使諫官也有了調查權,所以諫官一般都會有御史頭銜。

諫院的最高官是左右諫議大夫,左諫議大夫包拯改任御史中丞,目前只有一個右諫議大夫張昪出任知諫院。

左右諫議大夫的職權分工不是很明晰,基本上都可以做同樣的事情,按理一個諫議大夫就足夠了,但權力需要掣肘,尤其是監督負責監督的機構,皇帝不可能親自監督,上面不可能再設機構,那麼用左右兩個諫議大夫就是一個可行的辦法,就算左右手互相監督一樣。

當然,這種互相監督不能說得太明白,所以檯面上就要有一個光面堂皇的理由,那麼設立兩個部門就是一個看得見的理由了。

諫院下面又設了一個鼓院和一個檢院,就像會計需要一個記賬和複覈一樣,鼓院就是收集輿論和建議,檢院就是進行復核,確認這些輿論、建議的真實性。

範寧出任的就是掌管檢院的左諫議大夫。

範寧在曾公亮的陪同下來到了諫院,諫院並不在皇城內,而是太平興國寺南大街,大街對面就是御史臺。

整個諫院佔地約五十畝,格局也是一條中軸線把它一分爲二,左面是檢院,右面是鼓院,基本上兩個諫議大夫各管一塊,井水不犯河水。

當然,只是表面上的井水不犯河水,地下水流卻是連通的,而且暗流洶涌。

鼓院和檢院的全稱是登聞鼓院和登聞檢院,顧名思義,就是門口應該有面大鼓,有冤屈者跑來擊鼓伸冤,可惜那是縣衙和州衙纔有的東西,諫院不用那玩意。

諫院用的是匭,也就是武則天發明的,告密者用的那種純銅打造的大箱子,諫院大門外左右各放一隻。

鼓院是銅匭是第一次上書者投放之地,如果十天後沒有回覆,基本上就是鼓院拒絕了你的上書,如果上書者不服,可以再投一次,第二次就投到檢院的銅匭中。

規矩是這樣。

但事實上,大多數投書者根本等不了十天,第二天就投到檢院的銅匭中去了。

也正是沒有時間差,一些重大的案子,鼓院和檢院會同時立案,這就需要溝通,也不一定鼓院優先,關鍵是看誰立案的時間早,那麼誰就能得到立案權,如果左右院爭執不下,最後只能是上書天子來裁決。

當然,這種事情很少發生,一般都按照規矩來辦事,左右諫議大夫再不對付,也不敢輕易上報天子,這種此上彼下的事情被天子揪住一回就麻煩了,會給天子留下一個不守規矩的印象。

範寧跟隨曾公亮走進了左院,也就是聞登檢院,副手左諫司已率領二十餘名諫官在大院裡等候,當範寧走進來時,院子裡頓時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

“很熱烈啊!看來大家對你期盼很久了。”曾公亮笑着對範寧道。

範寧笑了笑,沒有接口,下屬對上司什麼時候會不熱烈?尤其在公開場合。

曾公亮也心知肚明,呵呵一笑,擺了擺手,院子裡頓時安靜下來。

“包知院上個月調離後,左諫院便一直空着,直到昨天,官家才最後敲定了人選,下面我給各位介紹新任知諫院、左諫議大夫,這位就是範寧範知院!”

曾公亮擡手給衆人介紹範寧,“想必大家都知道範知院,功勳卓著,能力過人,相信在範知院的統領下,左諫院會成爲.......”

一番冷飯熱炒後的官場話後,曾公亮便走了,剩下的時間丟給了範寧。

範寧對二十幾名手下平靜地說道:“我在太學呆了三年多,在鯤州也呆了四年多,資歷確實不夠光鮮,但資歷雖然弱,我還是站在諸位面前,規矩就是規矩,我是重視規矩的人,也希望大家和我一樣的守規矩,我就說這麼多,大家都各自去做事吧!”

衆人散了,很多人都一頭霧水,他們沒聽懂範寧這番話的意思,一名官員忍不住偷偷問左諫司李唯臻道:“範知院這番話是什麼意思?”

李唯臻苦笑一聲道:“他其實就是在告訴大家,他的後臺很硬,可以不按規矩升官,但我們必須按規矩做事。”

官員愣住了,半晌問道:“他的後臺是誰?”

李唯臻像看白癡一樣瞪了他一眼,“你說呢?”

.......

既然有左右諫議大夫,自然就有左右諫司,左諫司李唯臻年約四十出頭,也是科班出身,入仕十五年,從九品官一步步升到從五品的左諫司,算得上是按部就班的典型官員,不過也是有點後臺,否則就不會在出任縣丞三年後轉爲京官。

李唯臻給範寧安排了一間很寬大的官房,範寧估算一下,至少有一百二十個平方,窗明几亮,屋角的銅獸香爐在嫋嫋冒着青煙,房間裡縈繞着一股淡淡的檀香。

房間用屏風一隔爲二,外面是會客談話之地,放着一張矮桌和四把軟椅,每把椅子旁邊還有一隻小茶几,氛圍很適合談話。

屏風裡面就是具體辦公之處,靠牆放着一隻大書櫥,旁邊還有一隻稍矮的文玩架,正面是一張寬大得有點誇張的黑漆桌子,一張寬大的官背椅,無論屏風還是桌椅櫥櫃,都是用上好的楠木打造,看起來很結實,也不老舊。

不過牆上的字畫沒有了,留下了三處掛過字畫的痕跡,這個吝嗇的老包啊!一片紙都不肯給自己留下。

不過範寧也不擔心,他的字畫有呢!當初他把青珊瑚借給堂祖父范仲淹,范仲淹便送給他二十幾幅中堂字畫,甚至包括《岳陽樓記》的原本題詞。

範寧在寬大的官椅上坐下,這時,一名茶童進來,將一副茶具放在他桌案上,這是他自己帶來的官窯汝瓷,四個茶盞一隻茶壺,範寧喜歡汝瓷開片的晶瑩鱗狀之美,茶童同時又放下一壺剛煎好的茶。

範寧細細品了一盞茶,茶不錯,也是京鋌,而且水質也很好,應該是梅園的泉水。

“李諫司,右諫院的情況如何?”範寧終於問到了這件事。

李唯臻輕輕嘆口氣,“我們的關係不是太好。”

範寧點點頭,這一點他已經體會到了,他上任時,右諫議大夫居然沒來,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一記耳光,不光他的面子不給,連吏部侍郎曾公亮的面子也不給,所以曾公亮才臉色很不自然地走了。

別以爲文官鬥爭會含蓄一點,隱藏一點,宋朝可不是這樣,宋朝的文官鬥爭完全是公開化,毫不留情,可以說是撕破臉皮大罵。

像後來的新黨和舊黨之爭,完全就是你死我活的鬥爭,皇帝也沒有辦法,只能跟着鬥爭走,哪一派輸了,就貶斥哪一派。

範寧現在想知道,左右諫院的矛盾究竟在哪裡?

李唯臻沉思片刻道:“其實左右諫院的矛盾一直就有,慶曆新政時,左諫院支持範相公,右諫院是呂相公的地盤,彈劾範相公那些事情基本上都是右諫院乾的,這個派系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

停一下,李唯臻又道:“前段時間有傳聞直學士劉沁會接掌左諫院,但我們都知道不可能。”

“爲什麼?”

“因爲劉沁是賈昌朝的門生,而賈昌朝是支持琅琊王。”

李唯臻的話語中帶着強烈的暗示,範寧完全聽懂了,右諫院是支持琅琊王,而左諫議是支持鉅鹿王,派系完全不同,所以賈昌朝不會有機會染指左諫院。

其實還有更深一層意思,左右諫院派系分明,實際上是天子的安排。

領導開會時都在喊:大家要團結一致,如果你當真了,那就傻了。

第二百一十五章 面試(上)第一百八十九章 兩堂會審(下)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抵大陸第四百一十三章 西夏擒生軍第五百四十五章 另補缺口第七百五十七章 鯨州首縣第四百九十四章 密會王妃第三百五十七章 變通建議第二百三十二章 縣學演講第一百三十五章 縣考第二百九十五章 甕中殺鱉第三百八十五章 泉州呂惠卿第五百二十二章 霹靂出擊第六百二十六章 回京述職第四百四十九章 視察谷熟第三百六十九章 各有算計第五百四十八章 一口回絕第三百七十八章 堵不如疏第四百五十四章 欲加之罪第六百六十三章 呂宋偶遇第一百八十八章 兩堂會審(上)第五百二十四章 第二把火第三百一十三章 正式求婚第五十四章 上元花燈會(下)第五百一十九章 買下山宅第一百四十七章 被遺忘的試卷第四百三十章 連環雙殺第三百二十五章 正式述職(中)第六百零一章 遼國消息第六百五十二章 兵圍鹽州第二百零一章 忽悠成功第一百八十五章 不歡而散第二十八章 生財之道第二百九十章 寒冬來臨第七百五十八章 再抵鯤州第五百八十七章 南方新城第一百二十二章 遊學第四百二十七章 江記石刻第三百三十三章 力所能及第四百三十九章 詳細調查第六百零八章 冰河消融第六十九章 再下一城第四百五十八章 秘密抓捕第三百一十五章 給祖先交代第七百三十一章 北島新貌第四十七章 矛盾升級第五百三十七章 接受新府第四百一十九章 嘉佑六年第七百一十章 視察民營第五百四十三章 循循誘導第四十九章 生財尋道第六百一十六章 進退失據第五百零二章 危險氣息第二百二十二章 脣槍舌戰第二百六十一章 曹府祝壽(中)第一百五十八章 家宴第三百三十二章 之美第七百零一章 犀利武器第六百一十三章 被迫放棄第一百七十章 頭疼的家務事第六十五章 兩強相爭(上)第二百三十九章 證券交易第五百一十九章 買下山宅第五百六十六章 大紡車的啓示第四百零四章 矛盾爆發第六十五章 兩強相爭(上)第六百五十七章 城內異狀第二百二十五章 書房長談第二百一十一章 初遇捉婚第五百一十三章 餐堂議事第五百九十六章 夜訪請命第五百八十四章 說服知政堂第四百七十二章 危機處理第六百八十九章 錦州奇兵第二百九十三章 長崎的消息第二百五十章 新宅入手第四十三章 一招鮮第七十九章 放長線釣魚第三百九十五章 調查立案第四百四十四章 逐步收網第四百二十八章 引來外援第四百五十八章 秘密抓捕第六百二十四章 被迫求和第二百四十五章 看房記(上)第四百零三章 鼓動辦報第四百三十九章 詳細調查第三百二十七章 火器局試雷第五百五十二章 家增兒女第六百九十二章 兵臨幽州第三百一十八章 明仁夜來第五百二十四章 第二把火第一百一十八章 危局中的機會第六百五十三章 鹽州夜戰第六百二十七章 全新方案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上朱雀島第一百八十九章 兩堂會審(下)第五百三十八章 出海前夕第四百七十五章 匿名舉報第四百七十九章 抓住王確第三百九十三章 新官上任
第二百一十五章 面試(上)第一百八十九章 兩堂會審(下)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抵大陸第四百一十三章 西夏擒生軍第五百四十五章 另補缺口第七百五十七章 鯨州首縣第四百九十四章 密會王妃第三百五十七章 變通建議第二百三十二章 縣學演講第一百三十五章 縣考第二百九十五章 甕中殺鱉第三百八十五章 泉州呂惠卿第五百二十二章 霹靂出擊第六百二十六章 回京述職第四百四十九章 視察谷熟第三百六十九章 各有算計第五百四十八章 一口回絕第三百七十八章 堵不如疏第四百五十四章 欲加之罪第六百六十三章 呂宋偶遇第一百八十八章 兩堂會審(上)第五百二十四章 第二把火第三百一十三章 正式求婚第五十四章 上元花燈會(下)第五百一十九章 買下山宅第一百四十七章 被遺忘的試卷第四百三十章 連環雙殺第三百二十五章 正式述職(中)第六百零一章 遼國消息第六百五十二章 兵圍鹽州第二百零一章 忽悠成功第一百八十五章 不歡而散第二十八章 生財之道第二百九十章 寒冬來臨第七百五十八章 再抵鯤州第五百八十七章 南方新城第一百二十二章 遊學第四百二十七章 江記石刻第三百三十三章 力所能及第四百三十九章 詳細調查第六百零八章 冰河消融第六十九章 再下一城第四百五十八章 秘密抓捕第三百一十五章 給祖先交代第七百三十一章 北島新貌第四十七章 矛盾升級第五百三十七章 接受新府第四百一十九章 嘉佑六年第七百一十章 視察民營第五百四十三章 循循誘導第四十九章 生財尋道第六百一十六章 進退失據第五百零二章 危險氣息第二百二十二章 脣槍舌戰第二百六十一章 曹府祝壽(中)第一百五十八章 家宴第三百三十二章 之美第七百零一章 犀利武器第六百一十三章 被迫放棄第一百七十章 頭疼的家務事第六十五章 兩強相爭(上)第二百三十九章 證券交易第五百一十九章 買下山宅第五百六十六章 大紡車的啓示第四百零四章 矛盾爆發第六十五章 兩強相爭(上)第六百五十七章 城內異狀第二百二十五章 書房長談第二百一十一章 初遇捉婚第五百一十三章 餐堂議事第五百九十六章 夜訪請命第五百八十四章 說服知政堂第四百七十二章 危機處理第六百八十九章 錦州奇兵第二百九十三章 長崎的消息第二百五十章 新宅入手第四十三章 一招鮮第七十九章 放長線釣魚第三百九十五章 調查立案第四百四十四章 逐步收網第四百二十八章 引來外援第四百五十八章 秘密抓捕第六百二十四章 被迫求和第二百四十五章 看房記(上)第四百零三章 鼓動辦報第四百三十九章 詳細調查第三百二十七章 火器局試雷第五百五十二章 家增兒女第六百九十二章 兵臨幽州第三百一十八章 明仁夜來第五百二十四章 第二把火第一百一十八章 危局中的機會第六百五十三章 鹽州夜戰第六百二十七章 全新方案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上朱雀島第一百八十九章 兩堂會審(下)第五百三十八章 出海前夕第四百七十五章 匿名舉報第四百七十九章 抓住王確第三百九十三章 新官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