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滅魏

漢帝國四百一十五年春。漢軍的三個虎賁騎兵師幾乎全都集中在河北冀州,並在這裡殲滅了曹魏最後一支有生力量--還剩近萬騎的虎豹騎。

漢軍的兩個虎賁常規師已經兵臨鄴城,在虎賁騎兵師的配合下,逐一掃清了鄴城的外圍據點,完全斷絕了鄴城與外界的聯繫。此時曹丕與曹植分別在鄴城與臨淄登基稱帝,各稱爲曹魏正統,並互相敵視。但他們互相敵視沒什麼意義了,因爲他們實際控制的區域已經被歸附於呂布的郡縣隔離開來。

曹丕坐在鄴城皇宮內的寶座上,雙手反覆撫摸着一個玉璽。據說這傳國玉璽已經傳承了四五百年,在劉漢末期動盪之時,被孫策所得,孫策被刺身亡後碾轉到袁術手裡,袁術稱帝敗亡後又被父皇曹操所得。似乎每個得到它的人都避免不了敗滅的命運,現在輪到曹丕自己了。

一個時辰之前,曹丕收到了從鄴城城下射上來的書函。是呂布親自手書,內容也很簡單。只有一系列問話和一句建議【鄴城的城牆與防禦可有宛城,洛陽堅固高大?鄴城的守軍兵力可有滎陽兵力之多?鄴城的魏軍兵卒可有虎豹騎之精良悍勇?汝可有汝父之才能威望?汝可有汝父那樣的良將謀臣?如果都沒有,歸附我大漢帝國是汝最佳的選擇。】

這一系列答案當然都是否定的,曹丕最終理性的做出了決定—投降呂漢。在正式答覆之前,他來到金鑾殿,將那天下諸侯覬覦的傳過玉璽又把玩了一遍。這才讓使臣給呂布傳去降書,而後約定在第二日舉行獻降儀式。

第二日,曹丕褪去龍袍,身着華服帶着文武官員,手捧傳國玉璽,出了鄴城,向呂布獻璽綬投降。呂布策馬來到曹丕面前,看了一眼那玉璽,卻沒有去接。卻是笑吟吟的對曹丕說道:“曹公子不急,你還需用這玉璽幹一件事。”

曹丕詫異的擡臉向呂布看去,呂布接着說:“寡人要你用此玉璽給曹魏各部下最後一道詔令,命他們即日起向我大漢投降歸附。”曹丕這才明瞭呂布意思,一一照做。呂布這才接收了玉璽。

曹丕獻降之後,原曹魏屬地除了曹植盤踞的以青州臨淄爲中心的周邊郡縣,其餘各州各郡縣全部都歸附於呂漢。此時,高順率三萬大軍已經兵至臨淄城下。

爲了臨淄不至於像鄴城那樣被漢軍圍困堵死,也爲了防止周邊各郡縣被高順各個擊破。曹植只得令夏侯惇帶着從周邊各郡縣集結起來的兩萬魏軍與高順決戰。

兩軍在臨淄黃河南岸的坦原上展開陣形。漢軍的三萬大軍之中包括一個虎賁師,被作爲中央方陣。左右兩翼是由漢軍郡縣兵刀牌手和連弩手組成。左右兩翼的兩端各有三千漢軍郡縣兵鐵騎。

鼓號聲中,兩條旌旗如林,長達幾裡的龐大軍陣開始緩緩靠近,在空中俯瞰,顯得蔚爲壯觀。漢軍中的陌刀陣,雪亮的陌刀如林如牆般挺立起來,劍盾兵的盾牌龜殼陣護住陌刀陣左右兩側。兩軍相距不到百米時,箭矢如飛蝗般在兩陣間來回穿梭,雙方都不斷有兵卒倒下。從漢軍軍陣中還有無數的弩炮所發射的砲彈和火爆彈襲向魏軍,讓其軍陣隊形混亂起來。

兩輪箭矢過後,兩軍相距不到七十米,此時從漢軍軍陣之中殺出幾支小股人馬,以鋒矢陣形衝向魏軍軍陣,這幾股人馬分別由漢軍的從將顏良,張飛,關羽,趙雲,黃忠,夏侯淵所率領。這六員猛將率領各自部屬如同六把匕首刺向魏軍軍陣。

他們頃刻間就憑藉個人勇武在密集的魏軍方陣上撕開六個口子,跟隨其後的部屬迅速將這些小口子擴大。緊隨他們的漢軍方陣也馬上就要殺上來和魏軍短兵相接。

只見其中的趙雲將一把銀槍耍的像一團花一樣,連續將數名魏軍兵士挑向空中。跟隨他的部屬用的是騎兵標槍,藉着馬力,將標槍狠狠捅入某個魏軍兵卒的胸膛,也不收回。取了下一根標槍再向下一個目標捅去,如果所有標槍都用完,則抽出隨身的環首刀進行劈刺。

夏侯惇看到這般情景,知道自己再不親自出陣,不用後面的漢軍方陣,僅憑這六將就能把自己的大陣破了。於是他提刀策馬,迎着離他最近的趙雲而來。雙方刀來槍往,戰至第四個回合,趙雲一槍就紮在夏侯惇的大腿之上,疼的他狂吼一聲,拍馬就向陣後退去。那邊廂,黃忠忙裡偷閒,早已悄悄彎弓搭箭,一箭射向夏侯惇,而後又收了弓,繼續揮刀砍殺涌上來的魏軍兵卒。

正在打馬狂奔的夏侯惇突然感到被人推了一把,而後感到後背一陣劇痛,他以爲是被趙雲的槍紮了,實際上是中了黃忠一箭。這個當口,趙雲已經衝了上去,又給夏侯惇補了一槍,使其命喪黃泉。

此時,漢軍的方陣已經壓了上來,雪亮的陌刀刀刃有節奏的對着魏軍軍陣進行劈砍,一排排標槍被劍盾重步兵甩出。魏軍兵卒用長槍,環首刀和弓弩拼命進行還擊,給漢軍造成不小傷亡,但依舊是一排排命喪陌刀和標槍還有重步兵的短劍之下。

六員猛將已將魏軍的陣形撕開了六個大口子,漢軍方陣迅速壓入進去,將魏軍分割成七團圍攻起來。戰鬥又持續了半個時辰,魏軍已經死傷過半,而且主將夏侯惇陣亡的消息已經傳開。一些低級將校首先脫離了戰場,緊接着大批魏軍兵卒開始逃亡。

逃跑的魏軍越來越多,最後不出意外的形成全面潰敗之勢,漢軍在後面奮勇追殺。兩翼的漢軍鐵騎也早已向前兜截而去。魏軍的屍體從戰場一直橫七豎八的鋪到臨淄城下。

臨淄城門被提前關閉,大多魏軍被關在門外,被迫向漢軍投降。半個月後,被重重圍困的臨淄城破,漢軍進入臨淄前,曹植就已喝鳩酒自殺。

漢帝國四百一十五年初夏,曹魏滅亡。

第四十七章 羣蠻之首第十五章 錢塘伏龍第三十九章 洛水伏兵第二十六章 攻守易形第三十七章 血與火的熔爐第六十章 馬市誘餌第四十七章 北上投唐第七章 柔福帝姬第十四章 歸順招安第五十五章 三千年之大定局第五十九章 天下無二朝第十九章 翼際山第三十八章 兵進淮北第三十二章 馬娘娘被俘第五十一章 “逃兵”司馬穎第五十九章 孫劉聯合第三十六章 登陸山海關老龍頭第二十六章 汝南伏兵第三十八章 返京第十四章 逃亡大師第二十五章 宛城之變第四十九章 李密之死第六十章 伐周第五十三章 特種作戰第三十二章 廣陵之圍第二十一章 私訂終身第三十三章 跨海襲遼東第四章 疾風射手第二十五章 爲何糾扯第三章 天津右衛第二十六章 攻守易形第六十七章 環狀營壘第四十八章 初戰黑山賊第三十四章 故人相逢第二章 九尾狐之旗第五十二章 吃人魔王張方第六十五章 決戰時刻第二卷 長平公主第二十七章 兵入關中第十二章 夜奪兵權第五十二章 吃人魔王張方第五章 接戰大象之國第四十一章 再下江南第七十五章 火中取栗第六章 登基第五十六章 金皇綠帽第四十七章 北上投唐第二十一章 私訂終身第四十四章 霸王奪鼎第三十八章 獵殺河洛第二十九章 謀劃興洛城第二十二章 洪武西征第五十章 血戰第六十章 伐周第四十一章 初定關中第六十五章 奇兵襲鎬京第五十六章 金皇綠帽第七十二章 智取成嘟第三十七章 張方遇阻第五章 奪宮第十三章 夏日之劫第四十二章 兀朮試銃第三十二章 廣陵之圍第五章 奪宮第七十四章 水淹七軍第九十九章 鐵騎撓魏第二十七章 願生命化做那朵蓮花第二十二章 汝州血戰之決勝第五十六章 圈套中的陷阱第五十一章 血色摘星樓第二章 霸王之擊第四十二章 東海王之死第三十九章 洛水伏兵第四十章 韃盡第二十八章 厲兵秣馬第二十三章 奇兵第八十四章 飛奪洛陽第九章 歸義伯第十八章 妲己遇險第三十四章 故人相逢第三十二章 馬娘娘被俘第三十六章 大戰帷幕開啓第一百零七章 攻克柴桑第六十一章 北進的黃河第五十三章 劉禪的匈奴繼承者第二十五章 爲何糾扯第三十章 戰潼關第四十六章 誰是甕中之鱉第五十五章 南襄兵禍第一卷 甲申正月第三章 天津右衛第四章 殿斬奸臣第三十三章 鐵器初級民居內的疍民第五十一章 一舉潰敵第二十章 汝水行舟第四章 疾風射手第四十章 絞肉機第十一章 圍攻相府第四十五章 狂怒的帝辛第四十二章 馬超來投
第四十七章 羣蠻之首第十五章 錢塘伏龍第三十九章 洛水伏兵第二十六章 攻守易形第三十七章 血與火的熔爐第六十章 馬市誘餌第四十七章 北上投唐第七章 柔福帝姬第十四章 歸順招安第五十五章 三千年之大定局第五十九章 天下無二朝第十九章 翼際山第三十八章 兵進淮北第三十二章 馬娘娘被俘第五十一章 “逃兵”司馬穎第五十九章 孫劉聯合第三十六章 登陸山海關老龍頭第二十六章 汝南伏兵第三十八章 返京第十四章 逃亡大師第二十五章 宛城之變第四十九章 李密之死第六十章 伐周第五十三章 特種作戰第三十二章 廣陵之圍第二十一章 私訂終身第三十三章 跨海襲遼東第四章 疾風射手第二十五章 爲何糾扯第三章 天津右衛第二十六章 攻守易形第六十七章 環狀營壘第四十八章 初戰黑山賊第三十四章 故人相逢第二章 九尾狐之旗第五十二章 吃人魔王張方第六十五章 決戰時刻第二卷 長平公主第二十七章 兵入關中第十二章 夜奪兵權第五十二章 吃人魔王張方第五章 接戰大象之國第四十一章 再下江南第七十五章 火中取栗第六章 登基第五十六章 金皇綠帽第四十七章 北上投唐第二十一章 私訂終身第四十四章 霸王奪鼎第三十八章 獵殺河洛第二十九章 謀劃興洛城第二十二章 洪武西征第五十章 血戰第六十章 伐周第四十一章 初定關中第六十五章 奇兵襲鎬京第五十六章 金皇綠帽第七十二章 智取成嘟第三十七章 張方遇阻第五章 奪宮第十三章 夏日之劫第四十二章 兀朮試銃第三十二章 廣陵之圍第五章 奪宮第七十四章 水淹七軍第九十九章 鐵騎撓魏第二十七章 願生命化做那朵蓮花第二十二章 汝州血戰之決勝第五十六章 圈套中的陷阱第五十一章 血色摘星樓第二章 霸王之擊第四十二章 東海王之死第三十九章 洛水伏兵第四十章 韃盡第二十八章 厲兵秣馬第二十三章 奇兵第八十四章 飛奪洛陽第九章 歸義伯第十八章 妲己遇險第三十四章 故人相逢第三十二章 馬娘娘被俘第三十六章 大戰帷幕開啓第一百零七章 攻克柴桑第六十一章 北進的黃河第五十三章 劉禪的匈奴繼承者第二十五章 爲何糾扯第三十章 戰潼關第四十六章 誰是甕中之鱉第五十五章 南襄兵禍第一卷 甲申正月第三章 天津右衛第四章 殿斬奸臣第三十三章 鐵器初級民居內的疍民第五十一章 一舉潰敵第二十章 汝水行舟第四章 疾風射手第四十章 絞肉機第十一章 圍攻相府第四十五章 狂怒的帝辛第四十二章 馬超來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