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抉擇 (六)

“小心上當,郭家雀怎麼可能如此好殺?”大遼安國軍指揮使劉鐸臉色大變,舉起沒沾絲毫血跡的橫刀,大聲提醒。

他的話,轉眼便被更熱烈的喊殺聲所吞沒。大隊大隊的騎兵策馬從他身邊疾衝而過,爭先恐後,朝敵陣中央壓過去,如同一羣餓了數月肚皮的野狼。

漢軍將士拼死抵抗,卻無法挽回敗局。郭威再度從戰馬上掉下去了,郭威的帥旗在快速向後移動,利用速度的優勢,遼國燕軍潮水般涌上前,一浪高過一浪。每一波人浪涌起,都是血肉橫飛。

騎着馬的漢兒,手持長矛的漢兒,幽州漢兒,河東漢兒,河北河南,遼東隴西,一羣羣操着同樣語言,長着同樣面孔,彼此互不相識的漢家兒郎,在兩面不同的旗幟下,高舉着兵器,相互劈刺砍殺,手下絕不留情。這一批倒下,另外一批又糾纏在一起,鮮血順着傷口淌滿大地,斷裂的兵器和殘破的四肢交替着在半空盤旋飛舞。

“啊——!”

“娘咧!”

“殺——!”

“老子跟你拼了!”

“我要你償命!”

“……”

他們彼此能看清對方憤怒的面孔,就像對着的是一面面鏡子。他們彼此能聽懂對方的怒喝,就像在山谷裡聽到自己的回聲。他們都是黑色的頭髮,黃色的面孔,黑色的眼睛。他們連傷重倒地時慘叫聲都毫無差別,一樣充滿了對生命的眷戀,一樣充滿了對絕望與不捨……

“當心,當心圈套,郭家雀用兵向來謹慎……”大遼安國軍指揮使劉鐸喃喃唸叨着,目光飄忽,神不守舍。

不是因爲近在咫尺的血腥廝殺,而是因爲突然暴露在眼前的絕佳戰機。據他所知,郭威絕對不是個會主動把自己暴露在敵軍羽箭射程之內的人。如果換成史弘肇或者慕容彥超,也許還有可能。眼前的戰機,恐怕是一個巨大的陷阱。所有跳進去者,十有八九無法生還。

但是,他卻不敢輕易下令本部兵馬立刻停止追殺,全線後撤。萬一郭威真的被流矢射中了呢?戰場上每一息之間都有數千支羽箭在空中飛來飛去,萬一哪一支羽箭恰好長了眼睛呢?郭威又沒生着銅筋鐵骨,怎麼可能完全刀槍不入?

如果坐視戰機平白錯過,他劉鐸就會成爲整個南樞密院,乃至整個大遼國的笑話。對於戰場上的膽小者,剛剛建立的大遼,絕不會像中原朝廷那麼寬容。很快,他劉鐸的職位就會遭到調整,兵權就會被大幅消減,周圍的那些同僚們,就像聞到腥味的蒼蠅般紛紛而上。

況且此刻即便劉鐸想果斷下令停止追殺,也未必能起到效果。戰場上的兵馬並非來自他劉鐸一家,幽州節度使趙延壽,幽州軍指揮使張璉、崇義軍節度使韓匡義,興國軍節度使董其等人的麾下,也有大批的騎兵見到了便宜,一擁而上。單獨把安國軍撤下來,於事無補。而萬一郭威受傷是真,他劉鐸即將損失的,可就不止是幾千兵卒了!

戰場上千軍萬馬奔來馳去,原本就極爲嘈雜。安國軍節度使劉鐸心裡頭又患得患失,所發出來的聲音,才離開嘴邊三尺遠,就被徹底吞沒得乾乾淨淨。他自己不敢衝得太靠前,用力拉着戰馬的繮繩,同時筆直地挺起腰,一邊含混地嘟囔着可能是圈套的提醒,一邊努力將目光放得更遠。只要發覺情況不對,時刻準備撥轉馬頭。

高高騰起的暗黃色煙塵和猩紅色血霧,嚴重干擾了他的視線。他看見郭威的帥旗依舊在不斷後退,漢軍的中軍每次稍作停頓,都會遭到數以千計的戰馬瘋狂衝擊。他看見興國軍節度使董其的認旗已經衝到了最前方,左右心腹輪着彎刀來回劈砍,將攔路的漢軍將士一個接一個殺死。下一個瞬間,興國軍節度使的認旗忽然消失不見,馬蹄踏起的濃煙將此人的前後左右牢牢地包裹。一陣熱風捲過,濃煙迅速變淡,興國軍節度使的認旗再次出現,威風不可一世。

兩隊跨着純黑色戰馬、身穿純黑色皮甲的騎兵,在興國軍的側翼呼嘯而上。他們是崇義軍節度使韓匡義的手下,無論武器裝備,還是騎術體力,在遼國的漢軍隊伍裡,都屬於一等一。

韓匡義已故的父親是遼國南樞密院的前身,契丹漢兒司的第一任總知。在整個燕雲,乃至整個遼國,都極有影響力。受父親的餘蔭,韓匡義和他的長兄韓匡嗣,都在遼國混得如魚得水。若不是趙延壽的實力和對大遼的功勞都有目共睹,兄弟二人就有可能直接出任南樞密院正副知事,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僅僅是各領一軍。

在與韓匡義認旗相隔不遠處,則是幽州軍指揮使張璉的認旗。此人前一段時間受了蕭翰的當,留下一千五百精銳駐守汴梁,結果被漢軍盡數誅殺。他不敢恨契丹人蕭翰,卻怪罪劉知遠殘暴好殺。因此看到能重創漢軍的機會,絕對不肯落於他人之後。

三路騎兵爭先恐後,打得郭威根本沒機會停下來重新調整部署。漢軍的軍陣自中央處,向內凹進去了至少一百多步,並且還在不斷後退,隨時都可能被騎兵徹底鑿穿。而漢軍的左右兩翼,卻遲遲無法抽調兵馬去救援,只是在靠近中軍的位置,不斷髮射箭矢遲滯幽州騎兵的腳步。

但是,仗打到如此炙熱田地,羽箭所造成的少量傷亡,早就被爲將者忽略不計。更何況,憑藉皮甲的厚度和戰馬的速度,幽州騎兵即便捱上三箭,都必爲會傷重至死。而只要他們的坐騎能衝進漢軍隊伍,便可以將擋在前面的對手活活踩成肉泥。

“呯!”“呯!”“呯!”奉命掌控左右兩翼的漢軍將領惱羞成怒,不得不提前發射出了本該用於最關鍵時刻的牀弩。一丈多長,手臂粗細的弩杆帶着風,竄進幽州騎兵當中,凡是被射中者,皆當場喪命。而那粗大的牀弩,卻餘勢未盡,很快穿透了第二個,第三個,乃至第四個倒黴鬼,將他們如同切成塊的羊肉般穿在一起,噴着火焰般的血漿掉落塵埃。

正在瘋狂前壓的騎兵隊伍頓了頓,中間裂開了數道血淋淋的傷口。但是,牀弩的數量有限,裝填也過於緩慢。一輪發射之後,便立刻難以爲繼。遭到了重擊的幽州騎兵們則齊齊發出一聲大喊,宛若受了傷的瘋狗般,以更快的速度,更決然的姿態,撲向對手。每個人都把橫刀或者彎刀舉得高高,每個人的眼睛裡都是一片通紅。

“殺郭威!”安國軍節度使劉鐸把心一橫,咬着牙從親兵懷裡抓起一面令旗,來回搖晃。這是全軍押上的命令,只要發出,便再無收攏隊伍後撤的可能。

他不再懷疑郭威的受傷的消息是個圈套了。馬上,漢軍就要全線潰敗。據他的認知和經驗,沒有一個主帥,敢把圈套設到這般模樣。以身爲餌可以,但肯定要有個限度,不能拿自己的腦袋去冒險。詐敗誘敵可以,但是也必須有個把握好分寸,不能弄假成真,最後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

“噹噹,噹噹噹,噹噹噹——”一陣清脆的鑼聲,卻讓他剛剛舉起的手臂,僵直在了半空之中。

是南樞密院知事,幽州節度使,此番南下的領軍主帥趙延壽,是他,從中軍位置敲響了全線後撤的鑼聲。安國軍節度使劉鐸扭頭回望,眼睛裡寫滿了羞惱。然而,很快,他的羞惱就煙消雲散,目光僵直,嘴巴長大,身體顫抖成了風中殘荷。

先前一直被幽州騎兵追着打的郭威,忽然又站到了自家中軍的最前方。持矛而戰,左右則是兩堵堅實的長矛之牆。在寬闊的矛牆之後,先前亡命奔逃的漢軍,紛紛扭過頭來,彎弓搭箭,將成排的破甲錐射向了幽州騎兵,每一輪,都奪走生命無數。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郭威等人的身前。與騎兵們相隔半丈遠位置,隱隱有一條暗紅色的堤壩。手持丈八步矛的漢軍,可以隔着堤壩,將追上來的騎兵挨個捅穿。而手持橫刀和彎刀的幽州騎兵,卻無法直接撞爛堤壩,只能不斷盤旋着,躲避,招架,直到成爲長矛和羽箭下的一具屍骸。

是老狼符彥卿所創的牛車連環陣,經驗豐富的劉鐸,腦海裡迅速涌起一段無法忘記的回憶。三年前的陽城之戰,符彥卿正是利用這種低矮簡陋的牛車,給了契丹騎兵迎頭一棒。今天,郭家雀又偷偷摸摸,將老狼符彥卿的成名絕技給使了出來。

“噹噹,噹噹噹,噹噹噹——”鑼聲響亮,焦急中透着瘋狂。安國軍節度使劉鐸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執行,並且命令自己的親兵,用盡一切手段,將後撤的命令傳遍全軍。剎那間,鑼聲,號角聲,傳令兵聲嘶力竭的叫嚷聲響成了一片。

但這一切,都爲時太晚。騎兵的速度優勢,此刻完全變成了負累。先前因爲衝得太快,有七八千幽州將士,已經完全陷入了漢軍故意凹下去的軍陣之間。眼下想要再全身而退,談何容易!且不說漢軍的左右兩翼,已經由橫轉斜,不停地用羽箭封鎖幽州兒郎的後路。就是幽州騎兵自己,因爲分屬於不同節度使指揮的緣故,彼此間互相沖撞,互相爭搶,也令他們的隊伍愈發地混亂不堪,速度越來越慢。

“咚咚咚咚咚……”一陣激越的戰鼓聲忽然響起,貼着地面,瞬間衝入所有人的心臟。安國軍節度使劉鐸猛地打了個哆嗦,面如土色。這是標準的進攻命令,曾經在李嗣源麾下效過力的他,熟悉到無法再熟悉。

驚慌中,他一邊策馬遠遁一邊舉起腦袋回頭張望,只見已經移動到位的漢軍左右兩翼,如同一把剪刀的雙刃般,迅速合攏。還沒來得及從雙刃之間撤出的幽州將士,一剎那就被切得血流成河!

“來人,傳老夫口信給常克功。郭某已盡全力,接下來,就看他的了!”數百步外,盔甲上插了十數支羽箭的郭威大聲吩咐。刺在脖頸處的鳥雀隨着血管的劇烈跳動拍打雙翅,隨時都可能一飛沖霄。

第十二章 少年 (十五)第一章 初見 (六)第七章 勁草 (八)第六章 破繭 (四)第一章 傳說 (八)第一章 磨劍 (三)第七章 仕途 (一)第一章 問道 (四)第三章 衆生 (四)第六章 紅妝 (三)第七章 鹿鳴 (九)第十章 奪帥 (一)第二章 霜刃 (四)第五章 穀草谷 (三)第三章 耕耘 (一)第八章 雄關 (二)第五章 求索 (六)第九章 萍末 (六) 第一更第一章 磨劍 (六)第十二章 少年 (十三)第八章 麋鹿 (四)第七章 治河 (四)第一章 新春 (八)第六章 破繭 (一)第九章 暗流 (七)第二章 謀殺 (五)第十章 狂風 (四)第三章 父子 (五)第五章 草谷 (一)第十二章 少年 (十)第三章 衆生 (六)第五章 草谷 (六)第七章 國難 (三)第八章 雄關 (七)第二章 謀殺 (一)第二章 蓬篙 (十二)第二章 款曲 (十三)第二章 款曲 (四)第三章 父子 (十)第四章 饕餮 (八)第八章 崢嶸 (三)第九章 萍末 (二)第六章 紅妝 (二)第五章 逝水 (六)第四章 饕餮 (二)第六章 綢繆 (八)第十一章 磐石 (二)第九章 長纓 (七)第三章 衆生 (五)第九章 長纓 (七)第三章 父子 (七)第六章 紅妝 (二)第五章 求索 (八)第四章 答案 (四)第五章 黃雀 (一)第二章 謀殺 (八)第四章 耕耘 (四)第四章 饕餮 (五)第一章 問道 (五)第六章 帝王(一)第三章 父子 (八)第二章 款曲 (五)第四章 虎雛 (十一)第六章 綢繆 (七)第三章 颶風 (四)第四章 虎狼 (八)第七章 鹿鳴 (三)第九章 長纓 (八)第十章 易鼎 (四)第九章 長纓 (四)第三章 衆生 (三)第三章 父子 (七)第九章 萍末 (七)第二章 蓬篙 (三)第二章 蓬篙 (六)第七章 鹿鳴 (一)第九章 長纓 (十一)第十二章 少年 (三)第八章 人心 (六)第二章 風雲 (五)第七章 鹿鳴 (九)第五章 草谷 (八)第二章 風雲 (三)第三章 父子 (四)第六章 君王 (二)第三章 父子(一)第七章 勁草 (四)第七章勁草 (七)第六章 破繭 (四)第二章 重逢 (三)第十章 易鼎 (二)第八章 麋鹿 (六)第一章 家國 (七)第七章 國難 (六)第二章 霜刃 (八)第十章 餘韻 (三)第八章 人心 (四)第三章 耕耘 (一)
第十二章 少年 (十五)第一章 初見 (六)第七章 勁草 (八)第六章 破繭 (四)第一章 傳說 (八)第一章 磨劍 (三)第七章 仕途 (一)第一章 問道 (四)第三章 衆生 (四)第六章 紅妝 (三)第七章 鹿鳴 (九)第十章 奪帥 (一)第二章 霜刃 (四)第五章 穀草谷 (三)第三章 耕耘 (一)第八章 雄關 (二)第五章 求索 (六)第九章 萍末 (六) 第一更第一章 磨劍 (六)第十二章 少年 (十三)第八章 麋鹿 (四)第七章 治河 (四)第一章 新春 (八)第六章 破繭 (一)第九章 暗流 (七)第二章 謀殺 (五)第十章 狂風 (四)第三章 父子 (五)第五章 草谷 (一)第十二章 少年 (十)第三章 衆生 (六)第五章 草谷 (六)第七章 國難 (三)第八章 雄關 (七)第二章 謀殺 (一)第二章 蓬篙 (十二)第二章 款曲 (十三)第二章 款曲 (四)第三章 父子 (十)第四章 饕餮 (八)第八章 崢嶸 (三)第九章 萍末 (二)第六章 紅妝 (二)第五章 逝水 (六)第四章 饕餮 (二)第六章 綢繆 (八)第十一章 磐石 (二)第九章 長纓 (七)第三章 衆生 (五)第九章 長纓 (七)第三章 父子 (七)第六章 紅妝 (二)第五章 求索 (八)第四章 答案 (四)第五章 黃雀 (一)第二章 謀殺 (八)第四章 耕耘 (四)第四章 饕餮 (五)第一章 問道 (五)第六章 帝王(一)第三章 父子 (八)第二章 款曲 (五)第四章 虎雛 (十一)第六章 綢繆 (七)第三章 颶風 (四)第四章 虎狼 (八)第七章 鹿鳴 (三)第九章 長纓 (八)第十章 易鼎 (四)第九章 長纓 (四)第三章 衆生 (三)第三章 父子 (七)第九章 萍末 (七)第二章 蓬篙 (三)第二章 蓬篙 (六)第七章 鹿鳴 (一)第九章 長纓 (十一)第十二章 少年 (三)第八章 人心 (六)第二章 風雲 (五)第七章 鹿鳴 (九)第五章 草谷 (八)第二章 風雲 (三)第三章 父子 (四)第六章 君王 (二)第三章 父子(一)第七章 勁草 (四)第七章勁草 (七)第六章 破繭 (四)第二章 重逢 (三)第十章 易鼎 (二)第八章 麋鹿 (六)第一章 家國 (七)第七章 國難 (六)第二章 霜刃 (八)第十章 餘韻 (三)第八章 人心 (四)第三章 耕耘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