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收穫 (五)

一頓飯,賓主各取所需,吃得盡歡而散。

第二天趕了一大早,楊重貴點齊了麾下兵馬,將柴榮和趙匡胤兩人團團護衛在隊伍正中央,迤邐離開了李家寨。寧子明親自將兩位哥哥送出了山區之外,依依惜別,直到隊伍都走得快看不見了,才緩緩轉身返回。

平生第一次獨擋一面兒,旁邊沒有韓重贇、楊光義、柴榮、趙匡胤這等好朋友出謀劃策、提醒指點,在返回李家寨的最初數日,寧子明難免手忙腳亂。

然而忙歸忙,他的精神,卻是難得地輕鬆。不再去擔心自己給別人招來災難,不再糾結於自己姓氏與過往,不再困擾於夢境裡的某些碎片是幻是真……

聯莊會掌握在他自己手裡,各莊的精銳莊丁掌握在他自己手裡,未來的出路,似乎也隱約有了具體方向。只要他自己不刻意去強調,人們早晚會徹底忘記他是個失了國的皇子。他從現在起可以真正的做一回自己,無論名字是寧子明,還是鄭子明!

時間在忙碌中過得飛快,幾乎在一眨眼的功夫,山間樹梢上的柿子就由淡黃變成金紅。聯莊會的諸多事務,在不知不覺間迅速返回了正軌。莊丁們輪訓,也悄然而迅速地恢復如常。某些原本打算趁着柴榮離開後“有所作爲”的鄉賢,在明裡暗裡破了數個釘子之後,最終不得不承認,即便沒有柴榮和趙匡胤兩個幫忙,三當家鄭子明依舊可以輕易把自己碾得粉身碎骨。於是乎,他們只好收起了各自的小心思,老老實實唯三當家馬首是瞻。

當樹梢上的柿子由金紅色,又變成了亮紅色,並且開始陸續往地上掉的時候,郭威的女婿張永德,以宣旨欽差的身份,帶着一份聖旨,一份邸報,和一套五品官服,大張旗鼓地趕到了李家寨。

在聖旨中,小皇帝劉承佑不吝讚美之詞,大肆讚揚了義民鄭子明今年春天時在易水河畔,與郭榮、趙匡胤兩個一道挺身殺賊的壯舉,並期望他能夠再接再厲,永遠爲朝廷守護一方百姓平安。

爲了表彰他當初的壯舉,以供全天下有勇力者效仿。皇帝陛下決定,破格提拔鄭子明爲易、定、深三州巡檢,職秩正五品,有權監督上述三州的鄉兵徵募、訓練情況,並負責緝拿、剿滅上述三地的土匪流寇。

當然,這些權力大部分都是紙面上的。如果鄭子明真的被聖旨上的話給鼓勵得頭腦發熱,跑到定州和深州的地面上去指手畫腳,估計很快,汴梁那邊就會接到鄭巡檢在外出途中遭遇不明盜匪,以身殉國的消息。至於這夥來歷不明的盜匪爲何會對巡檢大人的行蹤瞭如指掌?,並且他們爲何能聚集起上千人的隊伍去攻擊朝廷命官卻不被地方上察覺?則屬於不是秘密的秘密,朝堂中的高官聽到消息之後個個都能猜測得到,卻誰都不會宣之於口。

邸報上,則介紹了大漢國最近發生的幾件大事。

第一件爲數朝元老馮道之子,秘書省校書郎馮吉,拒絕了契丹人的高官厚祿拉攏,毅然南歸爲大漢效力。朝廷爲了嘉獎他的忠勇,特加封其爲隕縣侯,並實授工部侍郎之職。

第二件印刷在邸報上,向全天下廣爲傳播的大事,乃爲馮吉所帶回來的一份傳位詔書。詔書中,前朝亡國之君石重貴,知恥而後勇,冒死將江山傳給了大漢國的已故皇帝劉知遠。並且鄭重宣佈,石家子孫,將永遠不得再對皇位生非分之想。否則,便被視爲石氏一族的叛逆,永遠逐出家門。

第三件,則是小皇帝劉承佑,對石重貴慷慨傳位給自家父親的回報。因爲石重貴膝下的兩個皇子都生死不明,所以朝廷經過反覆搜尋,才終於找到了石重貴的一個遠房侄兒,名字叫石延輝,加封其爲寧王、遙領兗州刺史。留在汴梁替石家看護祖宗祠堂,保證石家香火永遠不斷。

第四件……

“寧公子不必爲此事煩惱。臨來之前,君貴曾經託我給你帶了幾句話,說眼下最重要的是,讓朝廷放棄對石氏一族的戒備。至於認祖歸宗,卻不必急在一時。真的到了符老狼的那種威望,想姓符還是姓李,不過是一句話的事情?天底下誰都說不出什麼來!”當外人都相繼告退之後,傳旨欽差張永德,拉住寧子明,以自家人的口吻,低聲勸說。

跟他一起來李家寨的,還有柴榮的心腹家將郭信。所以寧子明不用懷疑這番話的真僞,想了想,強笑着拱手,“多謝郭大哥和張大哥指點,其實目前這種結局,對我來說最好不過。石家的列祖列宗不會缺了四時的祭祀,而我自己,也徹底落得一身輕鬆。”

“你果然像君貴說的那樣,拿得起,放得下!”張永德聞聽,心中頓時悄悄鬆了口氣。笑了笑,繼續補充,“當日你們擊殺契丹人,又放馮吉離開的經過,老大人和馮太師都已經知道了。馮太師爲此,還借督運糧草的由頭,專門去了一趟前線,當面向老大人致了謝。”

悄悄看了看寧子明的臉色,他稍作停頓,隨即又繼續補充,“此番朝廷將衣帶詔的事情公之於衆,也是馮太師的主張。一則可以讓皇上放棄對石家的敵意,二來,也能讓契丹人徹底斷了挾前朝天子以令中原諸侯的念想!”

“嗯!馮太師果非常人。只是如此一來……唉!”寧子明嘆了口氣,紅着眼睛搖頭。

父親寫衣帶詔傳位於劉知遠的事情一送回中原,劉家江山從此就徹底名正言順,石氏一族僅存的任何男丁,也從此徹底失去了對朝廷的威脅。劉承佑當然就沒有必要,再對石氏一族趕盡殺絕。父親寫下衣帶詔的初衷,恐怕正是出於這個目的。但如此大張旗鼓的將整個事情經過以邸報的方式公之於衆,卻是將衣帶詔的原有價值,又迅速放大了無數倍。

契丹人無法再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無法再隨便輔佐一個姓石的少年起兵造反;石家子孫,包括寧子明這個稀裡糊塗的二皇子,也不可能再找機會登高一呼……

大漢國瞬間獲益無數,唯獨石重貴本人,其行爲被契丹細作傳回遼東之後,恐怕不死也得被活活剝掉一層皮!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即便朝廷不將此事刊刻於木板之上,印發天下。早晚契丹人那邊也會得到消息。但,但先,先帝那邊,未必會性命之憂。遼國無法再利用他的帝王身份圖謀中原,卻依舊可以押着他誇耀武功,震懾周邊。殺了他,反倒顯得遼國君臣心胸狹窄,令高麗、室韋、党項等族,心生疑慮!”張永德非常聰明,聽到寧子明的嘆息聲,立刻就將他心中的想法猜出了大半兒。沉吟了片刻,繼續小聲開解。

“多謝!希望如此!”寧子明衝他拱手致謝,臉上的笑容裡透着一股難以掩飾的苦澀。

在他內心深處,對石重貴的感情非常複雜。一方面將此人當成了自己的父親,很是爲其所表現出來的勇敢和堅韌品質而自豪。另外一方面,卻對此人做事時的不管不顧,非常地無可奈何。

當初不考慮後果向契丹宣戰時如此,被俘後想盡一切辦法傳回衣帶詔時如此,與自己見面時矢口否認父子關係時也是如此!

如果僅僅作爲一名將軍,或者一個普通朋友,父親石重貴的勇敢、堅韌和果決,會令許多人佩服得伸出大拇指。可偏偏他卻是一個皇帝,過分的勇敢、堅韌和不管不顧,匯聚在同一個人身上,就會迅速化作一個致命的弱點。讓他先是丟掉了如畫江山,如今又要主動把脖子伸到契丹人的屠刀之下!

寧子明最近這段時間裡,沒有想過去找父親嘴裡那兩個舅舅,那兩個可以證明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舅舅。也沒有委託柴榮和趙匡胤兩個幫助自己去查證此事。對他來說,無論是不是親生,根本不重要。

他是被石重貴夫妻當作親生兒子養大,這是事實!他與別的孩子一樣從來沒缺乏過父母的關愛,這也事實!在石重貴登基之後,他與哥哥一樣,被加封了刺史職位,遙領同樣一片大小的封地,這還是事實。雖然這一切,在他的記憶裡依舊大部分還是空白!

換句話說,無論他想得想不起來自己是誰,到底是不是石重貴的親生兒子,他都無法否認,石重貴一直像對待親生兒子一樣對待他。所以,他這輩子,也必將像兒子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被軟禁於遼東的石重貴。

現在他沒有力量去救對方回來,卻不會永遠沒有力量。他相信自己。

他如今最最期待的,就是對方能多堅持幾年,能夠堅持到自己帶領大軍前去相救的那一天!

哪怕是活得毫無節操,哪怕是活得寡廉鮮恥!

只要,他能夠堅持活着!

第一章 磨劍 (三)第十二章 少年 (十二)第四章 虎雛 (十)第三章 收穫 (七)第七章 治河 (四)第八章 麋鹿 (二)第七章 鹿鳴 (一)第九章 萍末 (十一)第二章 霜刃 (八)第二章 蓬篙 (十二)第二章 款曲 (六)第八章 崢嶸 (十)第四章 虎狼 (四)第八章 崢嶸 (五)第五章 黃雀 (一)第八章 人心 (三)第五章 草谷 (七)第二章 謀殺 (七)第二章 重逢 (二)第四章 虎狼 (五)第四章 饕餮 (五)第五章 短歌 (二)第九章 血與水 (五)第一章 初見 (一)第二章 重逢 (四)第十章 狂風 (八)第四章 歸來 (六)第六章 綢繆 (五)第三章 父子 (六)第六章 綢繆 (一)第一章 傳說(五)第四章 虎狼 (五)第四章 饕餮 (四)第六章 破繭 (五)第七章 勁草 (一)第二章 蓬篙 (十)第八章 人心 (六)第十章 宏圖 (三)第一章 傳說 (九)第十章 奪帥 (三)第四章 虎雛 (七)第四章 歸來 (十)第三章 颶風 (九)第三章 抉擇 (一)第九章 萍末 (五)第九章 萍末 (四)第十二章 少年 (十)第十章 宏圖 (六)第四章 耕耘 (五)第九章 奪帥 (六)第九章 萍末 (九)第二章 霜刃 (一)第七章 塵緣 (七)第一章 傳說 (七)第八章 雄關 (二)第十章 狂風 (二)第五章 黃雀 (七)第十二章 少年 (十一)第七章 國難 (七)第五章 逝水 (四)第九章 奪帥 (五)第四章 饕餮 (六)第一章 新春 (四)第四章 饕餮 (八)第九章 奪帥 (九)第七章 塵緣 (十 補昨天)第一章 傳說 (一)第八章 三生 (三)第五章 短歌 (六)第十一章磐石 (八)第三章 颶風 (十二)第七章 治河 (六)第九章 奪帥 (四)第五章 求索 (三)第八章 烏鵲 (八)第四章 虎狼 (三)第七章 勁草 (六)第四章 撲朔 (六)第三章 收穫 (三)第四章 耕耘 (五)第七章 塵緣 (六)第四章 歸來 (六)第三章 收穫 (一)第六章 紅妝 (七)第九章 奪帥 (七)第七章 仕途 (五)第三章 颶風(十一)第七章 塵緣 (五)第六章 君王 (七)第三章 父子 (四)第二章 霜刃 (四)第九章 血與水 (一)第一章 家國 (四)第二章 謀殺 (八)第四章 歸來 (四)第七章 國難 (八)第三章 收穫 (五)第八章 麋鹿 (三)第七章 治河 (五)第一章 傳說 (九)
第一章 磨劍 (三)第十二章 少年 (十二)第四章 虎雛 (十)第三章 收穫 (七)第七章 治河 (四)第八章 麋鹿 (二)第七章 鹿鳴 (一)第九章 萍末 (十一)第二章 霜刃 (八)第二章 蓬篙 (十二)第二章 款曲 (六)第八章 崢嶸 (十)第四章 虎狼 (四)第八章 崢嶸 (五)第五章 黃雀 (一)第八章 人心 (三)第五章 草谷 (七)第二章 謀殺 (七)第二章 重逢 (二)第四章 虎狼 (五)第四章 饕餮 (五)第五章 短歌 (二)第九章 血與水 (五)第一章 初見 (一)第二章 重逢 (四)第十章 狂風 (八)第四章 歸來 (六)第六章 綢繆 (五)第三章 父子 (六)第六章 綢繆 (一)第一章 傳說(五)第四章 虎狼 (五)第四章 饕餮 (四)第六章 破繭 (五)第七章 勁草 (一)第二章 蓬篙 (十)第八章 人心 (六)第十章 宏圖 (三)第一章 傳說 (九)第十章 奪帥 (三)第四章 虎雛 (七)第四章 歸來 (十)第三章 颶風 (九)第三章 抉擇 (一)第九章 萍末 (五)第九章 萍末 (四)第十二章 少年 (十)第十章 宏圖 (六)第四章 耕耘 (五)第九章 奪帥 (六)第九章 萍末 (九)第二章 霜刃 (一)第七章 塵緣 (七)第一章 傳說 (七)第八章 雄關 (二)第十章 狂風 (二)第五章 黃雀 (七)第十二章 少年 (十一)第七章 國難 (七)第五章 逝水 (四)第九章 奪帥 (五)第四章 饕餮 (六)第一章 新春 (四)第四章 饕餮 (八)第九章 奪帥 (九)第七章 塵緣 (十 補昨天)第一章 傳說 (一)第八章 三生 (三)第五章 短歌 (六)第十一章磐石 (八)第三章 颶風 (十二)第七章 治河 (六)第九章 奪帥 (四)第五章 求索 (三)第八章 烏鵲 (八)第四章 虎狼 (三)第七章 勁草 (六)第四章 撲朔 (六)第三章 收穫 (三)第四章 耕耘 (五)第七章 塵緣 (六)第四章 歸來 (六)第三章 收穫 (一)第六章 紅妝 (七)第九章 奪帥 (七)第七章 仕途 (五)第三章 颶風(十一)第七章 塵緣 (五)第六章 君王 (七)第三章 父子 (四)第二章 霜刃 (四)第九章 血與水 (一)第一章 家國 (四)第二章 謀殺 (八)第四章 歸來 (四)第七章 國難 (八)第三章 收穫 (五)第八章 麋鹿 (三)第七章 治河 (五)第一章 傳說 (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