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破繭 (五)

六出祁山,七擒孟獲,諸葛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讀書到了此處,每每掩卷而嘆。可如果從黑暗處想來,誰又知道諸葛武侯不是忌憚成年後的劉禪對自己下黑手,寧可活活累死也不肯放下兵權?

而郭威此刻的境遇,與那諸葛孔明當年是何等的類似?一樣的是受了託孤,與死去的老皇帝情同手足。一樣是遇到了昏庸糊塗的小皇帝,一樣手握重兵且功高震主……

“還不是和常克功一樣,要擁兵自重!”大漢樞密副使郭威的眼神,暗了又亮,亮了又暗,最終,兩隻眼睛都被惆悵所佔滿,舉着空空的酒盞,仰天而嘆。

“那可不一樣。就憑着常克功和他麾下那五百部曲,那不叫擁兵自重,叫賭上爛命一條。”鄭仁誨卻搖了搖頭,大笑着奚落。

“嗯?”郭威沒想到有人敢如此看低常克功,忍不住眉頭輕皺。

鄭仁誨聳聳肩,笑呵呵地補充,“總計就五百部曲,先皇如果真的發了狠的話,常克功早就死了不知道多少回了。所以,我說他是在賭博。賭先皇疑心病重,無論如何不敢冒着讓你和史弘肇等人都徹底寒心的風險對他下死手。賭在李守貞、杜重威和符彥卿這些人沒被剷除之前,先皇根本沒時間對付他。而明公你,就完全不同了。你即便憑着眼下手中所掌握的力量,也足以顛覆大漢的江山。所以只要你不主動往陷阱裡頭跳,小皇帝就只能敬着你,哄着你,而不是逼你去造他的反!”

“那倒也是,可眼下國內哪裡找到足夠多的討伐目標?而主動向契丹發起進攻,我沒那個實力,朝廷也不不會給我任何支持!”郭威苦笑着將酒盞重新填滿,眉梢眼角,依舊有一股抑鬱之氣驅之不散。

重整河山,收復燕雲,十多年來,這幾乎是支撐着他努力不懈的最大動力。而現在,君臣相疑已經到了如此地步,大漢國哪還有可能向北方派出一兵一卒。

“李守貞、王景崇等跳樑小醜,肯定不是你的對手!”鄭仁誨自信地笑了笑,壓低了聲音分析,“但既然小皇帝讓你做主帥,怎麼打,打多長時間,便完全取決於你的想法。若是不計血本呢,你肯定能夠速戰速決。可若是想嬴得漂漂亮,自己這邊絲還毫不傷筋骨,就得多花點兒心思和時日了。反正只要最後贏得漂亮,小皇帝和滿朝文武即便再挑剔,也說不出什麼來!”

“唉!”郭威嘆了口氣,輕輕點頭。既然已經準備擁兵自重,當然捨不得將麾下子弟折損得太厲害。去了河中之後,就只能以智取爲上,實在沒辦法可想了,纔會不惜血本發起強攻。

打了半輩子仗,這是他第一次,違背本心,而將保存實力放在了第一位。所以無論如何都覺得彆扭。

“你原本就不願意殺人麼,這豈不正合了你的意?”猜到郭威爲何而嘆氣,鄭仁誨笑着搖頭,“高行周既然已經跟小皇帝暗通款曲,肯定不會再造反。愚兄推測,他先前之所以跟符彥卿暗中勾勾搭搭,其實也不過是想把高家賣個更好的價錢而已。符彥卿越老越穩健,沒有高行周的配合,自然也不會輕易冒險起兵。所以即便沒有你帶着大軍坐鎮,短時間內,從鄴都到青州,都會安定下來。”

“那是自然,否則,陛下也不會急着把我調去河中!”說道眼前天下大勢,郭威的思維就又恢復了原有的敏銳,笑了笑,輕輕點頭。

“但是,雄州、霸州和莫州,這幾處跟燕雲只有一水之隔的地方,恐怕很快就又要燃起戰火。”鄭仁誨的語氣卻忽然一變,聳聳肩,冷笑着補充,“剛纔我收到密報,說有小股的幽州漢軍已經渡過拒馬河。而雄、霸、莫三州的刺史,還有臨近的保寧軍,義武軍,卻沒有任何警訊送往汴梁!”

“大兄是說,那三州的刺史,還有保寧,義武兩軍,生了不臣之心?!”郭威的眉頭迅速朝上一跳,上身如旗槍一般挺了個筆直,殺氣透體而出。

“你看,一提到遼國南侵,你就來了精神!又忘了小皇帝根本不信任你這個茬兒了不是?”鄭仁誨翻了翻眼皮,小聲奚落,“許他劉承佑昏庸到這般模樣,就不許那三州兩軍的文武,自己給自己留條後路?!萬一哪天大漢國被劉承佑自己給折騰沒了呢?那三州兩軍都在遼國人的刀口上,實力又不足以自保,除了主動投降遼國,還能什麼好選擇?”

“他,他們可都是漢人?”郭威氣得把牙齒咬得咯咯作響,卻說不出太多的話來,只能反覆強調彼此的血脈上的差異。

“遼國南院樞密使,南京留守韓匡嗣,也是漢人!”鄭仁誨撇了撇嘴,滿臉不屑,“在性命攸關的時候,華夷之別算得了什麼?他們擋不住遼國的兵馬,背後又沒有個強大的朝廷可以依靠,投降過去,好歹還能讓治下百姓免於兵火荼毒!況且他們也不是現在就投降,只是暗中給自己和家人找條活路罷了。我就不信,幽州那邊沒有官員跟大漢暗通款曲!”

“的確有,光跟我聯繫過的,就有好幾家!”郭威說他不過,只好點頭承認。“都約好了,哪天漢家大軍北伐燕雲,他們就立刻獻城。”

“這不就得了!這年頭,所謂忠誠,可不就那麼回事兒麼?況且他們首鼠兩端的行爲,對你沒任何壞處,你又何必太較真兒?”鄭仁誨聳聳肩,冷笑着反問。“遼國那邊剛剛經歷了一場內亂,暫時無法全力圖謀中原。最近一兩年即便有兵馬南下,也以幽州漢軍爲主,小打小鬧,不會深入漢境過深。而只要遼兵南下,雄、霸、莫三州正式倒向遼國,你就又可以領兵前往祁州抵禦外寇。這一出征,恐怕又得是三五年時間!”

“有個三五年時間做緩衝,倒也夠了,說不定屆時,少主就能變得英明起來!”雖然自家好像因禍得福,郭威卻聽得心情好生沉重,沉吟半晌,帶着幾分期盼說道。

“有三五年時間,也足以讓弟兄們看清楚,劉承佑到底有沒有當皇帝的資格!”鄭仁誨的想法跟他截然相反,撇了撇嘴,低聲道。

“也是,唉——!”想起下午王峻發飆時,自己麾下將領們的反應,郭威嘆息着點頭,“現在做決定,對大夥來說,都太倉促了。能拖上個三五年,總比現在強。若是能拖到郭某閉上眼睛,倒也心甘情願!”

“你這是典型的婦人之仁!”

“婦人就婦人吧,我的外號叫郭家雀,燕雀不知鴻鵠之志!”郭威咧了下嘴巴,自我解嘲。

鄭仁誨被他說得沒脾氣,只好對着香案上的冷菜運筷如飛。而郭威自己,則又從雄州、霸州和莫州的形勢變化上,聯想到了奉命率商隊北去的自家養子柴榮,猶豫了一下,用很小的聲音詢問,“大兄最近可能聽到過君貴的消息?他丟下商隊後到底去哪了?怎麼到現在還連個音訊都沒有?”

“我也正想跟你說這件事呢!”鄭仁誨點點頭,小心翼翼地給出答案,“但是你可是千萬要沉住氣,不要衝動。據我今天下午收到的最新密報,幽州漢軍化作小股盜匪紛紛南下,極有可能就是在追殺他們。雄、霸、莫三州的刺史,還有臨近的保寧軍,義武軍悶聲大發財,想必也是跟幽州那邊事先做了交易,只准許對方越境來拿人,卻不打算丟失一寸土地!”

“該死!”郭威氣得一拳砸在香案上,震得菜餚酒水四下飛濺,“這種吃力扒外的狗官,若是君貴出了事兒,老夫拼着被朝廷抄了後路,也要把他們斬盡殺絕!”

鄭仁誨趕緊低下頭去,將掉在地上的菜盤子重新撿起,一邊朝香案上摞,一邊笑着責怪,“都跟你說過,不要着急了,你居然還是這麼衝動!你又不可能立刻就派大軍過去接應!”

“他若是有事,讓我怎麼對得起亡妻?!”郭威迅速意識到了自己的失態,訕訕地笑了笑,低聲解釋。

鄭仁誨身在事外,所以表現遠比此刻的郭威沉穩。又擺擺手,笑着安慰:“放心吧,君貴不是那麼好抓的,對方的主要目標也不是他。只要邊境上三州兩軍不給幽州派過來的追兵幫忙,尋常一二十個鼠輩,還真未必是他們三兄弟的對手!”

“三兄弟?”郭威愣了愣,遲疑着問道。

“你忘記易州殺賊的事情了,當時他們三兄弟,可是露了一次大臉!”

“趙匡胤和鄭子明居然還跟他在一起?”郭威聞聽,心中愈發覺得驚詫,“這段時間他們三個去哪了?天,莫非他們三個去了營州?”

“恐怕就是,否則遼人也不會對他們三個志在必得!”

“天,這,這小子。看我回來不狠狠收拾他。平素我對他的叮囑,他居然全當成了耳旁風!”郭威又是擔憂,又是憤怒。手指攥成拳頭,關節處咯咯作響。

他一直拿柴榮當親兒子看待,當然無法忍受自家兒子拎着腦袋去探望石重貴。更何況,那石重貴是前朝的皇帝,而他郭威是大漢的樞密副使。本來就已經受到了小皇帝的猜忌,再跟前朝皇帝牽扯到一處,更是百口莫辯。

“你當年爲了先皇和常克功,不也是兩肋插刀麼?”鄭仁誨看了他一眼,笑着反問,“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他這樣做,像極了當年的你,又有什麼好收拾的?”

第四章 虎狼 (二)第六章 疾風 (五)第四章 虎雛 (十二)第九章 長纓 (六)第五章 黃雀 (四)第五章 求索 (六)第三章 颶風 (五)第五章 迷離 (三)第五章 黃雀 (二)第八章 烏鵲 (六)第七章 仕途 (一)第七章 塵緣 (八)第五章 黃雀 (一)第二章 謀殺 (一)第一章 傳說 (八)第九章 萍末 (七) 第二更第八章 烏鵲 (四)第四章 虎雛 (七)第三章 衆生 (七)第五章 草谷 (九)第九章 萍末 (六)第二章 風雲 (十)第七章 塵緣 (九)第四章 歸來 (八)第十章 宏圖 (八)第三章 收穫 (三)第九章 萍末 (三)第八章 烏鵲 (六)第六章 君王 (一)第十二章 少年 (一)第八章 人心 (十)第六章 帝王(一)第七章 鹿鳴 (一)第二章 謀殺 (二)第五章 求索 (一)第五章 黃雀 (一)第四章 歸來 (七)第九章 血與水 (二)第九章 長纓 (六)第一章 傳說 (三)第四章 饕餮 (五)第八章 烏鵲 (八)第七章 治河 (六)第三章 父子 (八)第五章 黃雀 (三)第二章 款曲 (十二)第一章 家國 (四)第七章 國難 (四)第一章 新春 (六)第三章 父子 (十二)第十章 宏圖 (四)第七章 治河 (二)第七章 塵緣 (二)第四章 歸來 (八)第七章 國難 (五)第五章 逝水 (八)第六章 破繭 (二)第八章 人心 (七)第十章 易鼎 (十一)第四章 撲朔 (九)第五章 短歌 (九)第九章 長纓 (四)第二章 謀殺 (七)第四章 虎狼 (七)第八章 三生 (一)第二章 霜刃 (九)第七章 塵緣 (二)第十章 宏圖 (六)第八章 烏鵲 (七)第四章 虎狼 (一)第七章 塵緣 (四)第七章 鹿鳴 (一)第六章 帝王 (四)第三章 衆生 (六)第四章 饕餮 (一)第九章 奪帥 (八)第一章 新春 (四)第七章 塵緣 (四)第二章 蓬篙 (九)第三章 抉擇 (七)第七章 治河 (八)第十一章 磐石 (六)第四章 虎雛 (九)第六章 綢繆 (七)第八章 三生 (二)第四章 饕餮 (二)第四章 虎雛 (十二)第一章 磨劍 (七)第一章 問道 (五)第十二章 少年 (二)第二章 款曲 (八)第五章 求索 (四)第七章 仕途 (四)第四章 耕耘 (六)第二章 蓬篙 (七)第五章 逝水 (七)第十章 易鼎 (七)第十二章 少年 (十二)第四章 答案 (四)第三章 颶風 (十二)
第四章 虎狼 (二)第六章 疾風 (五)第四章 虎雛 (十二)第九章 長纓 (六)第五章 黃雀 (四)第五章 求索 (六)第三章 颶風 (五)第五章 迷離 (三)第五章 黃雀 (二)第八章 烏鵲 (六)第七章 仕途 (一)第七章 塵緣 (八)第五章 黃雀 (一)第二章 謀殺 (一)第一章 傳說 (八)第九章 萍末 (七) 第二更第八章 烏鵲 (四)第四章 虎雛 (七)第三章 衆生 (七)第五章 草谷 (九)第九章 萍末 (六)第二章 風雲 (十)第七章 塵緣 (九)第四章 歸來 (八)第十章 宏圖 (八)第三章 收穫 (三)第九章 萍末 (三)第八章 烏鵲 (六)第六章 君王 (一)第十二章 少年 (一)第八章 人心 (十)第六章 帝王(一)第七章 鹿鳴 (一)第二章 謀殺 (二)第五章 求索 (一)第五章 黃雀 (一)第四章 歸來 (七)第九章 血與水 (二)第九章 長纓 (六)第一章 傳說 (三)第四章 饕餮 (五)第八章 烏鵲 (八)第七章 治河 (六)第三章 父子 (八)第五章 黃雀 (三)第二章 款曲 (十二)第一章 家國 (四)第七章 國難 (四)第一章 新春 (六)第三章 父子 (十二)第十章 宏圖 (四)第七章 治河 (二)第七章 塵緣 (二)第四章 歸來 (八)第七章 國難 (五)第五章 逝水 (八)第六章 破繭 (二)第八章 人心 (七)第十章 易鼎 (十一)第四章 撲朔 (九)第五章 短歌 (九)第九章 長纓 (四)第二章 謀殺 (七)第四章 虎狼 (七)第八章 三生 (一)第二章 霜刃 (九)第七章 塵緣 (二)第十章 宏圖 (六)第八章 烏鵲 (七)第四章 虎狼 (一)第七章 塵緣 (四)第七章 鹿鳴 (一)第六章 帝王 (四)第三章 衆生 (六)第四章 饕餮 (一)第九章 奪帥 (八)第一章 新春 (四)第七章 塵緣 (四)第二章 蓬篙 (九)第三章 抉擇 (七)第七章 治河 (八)第十一章 磐石 (六)第四章 虎雛 (九)第六章 綢繆 (七)第八章 三生 (二)第四章 饕餮 (二)第四章 虎雛 (十二)第一章 磨劍 (七)第一章 問道 (五)第十二章 少年 (二)第二章 款曲 (八)第五章 求索 (四)第七章 仕途 (四)第四章 耕耘 (六)第二章 蓬篙 (七)第五章 逝水 (七)第十章 易鼎 (七)第十二章 少年 (十二)第四章 答案 (四)第三章 颶風 (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