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帝王 (四)

“這……”史弘肇被問得愣了愣,一瞬間,竟然有些精神恍惚。

狡兔未死,怎麼可能烹掉獵犬?天下未定,怎麼可能誅殺良將?如今大漢國北有契丹,南有李唐,西有孟蜀、党項,除了東面的大海之外,可謂強敵環伺。這種時候做皇帝的不去高築黃金臺,廣納天下英才,反而將自己麾下的蓋世良將置於死地,他,難道是嫌江山坐得太長了麼?(注1)

“是小侄所做,小侄絕不否認!”見自己的狡辯奏效,劉承佑心中暗喜,把脖子一梗,索性變本加厲,“但不是小侄所做,小侄也不能任由別人栽贓。史叔父,各位大人,外界的傳言,小侄也曾經聽聞一二。然而小侄卻以爲,謠言止於智者。”

“嗯!”史弘肇被噎得喘不過氣來,心中的疑慮更濃。

對劉承佑的品行和能力,他早已失望到了極點。然而,他卻從沒懷疑過劉承佑的聰明。相反,在他印象裡,劉承佑從小就工於心計且殺伐果斷,否則,也絕不可能在神不知鬼不覺間,就幹掉了他的長兄劉承訓,變成了繼承劉氏江山的唯一選擇。

“陛下言重了,臣等亦非懷疑陛下。只是兩件事前後腳發生,實在,實在過於巧合。”與史弘肇一道被繞暈了頭的,還有宰相楊邠。只見他上前數步,躬身行禮,“所以,所以臣等纔想請陛下出面駁斥一番,以正天下視聽!”

“駁斥什麼,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劉承佑放開郭允明,起身,甩袖,做不屑一顧狀,“若是有人說幾句瞎話,朕就出來自辯,朕哪還有功夫處理國事?每天光是爲了自辯,就把自己累得筋疲力盡!如此,豈不正中了造謠者的下懷?朕不上當,朕還沒有那麼蠢,被人牽着鼻子走!誰要是想指控朕,很簡單……”

將史弘肇死纂在手裡的供狀,劈手奪下,劉承佑笑着抖了抖,大聲補充,“就像鄭子明這樣,拿供詞,拿人證和物證。只要拿得到,朕絕就承認,絕不抵賴!!”

“這……”宰相楊邠也沒了詞,臉色微紅,額頭上虛汗亂冒。

這年頭,官府審賊,還講究個口供和證據呢。劉承佑身爲大漢天子,難道待遇連個蟊賊都不如?可只要劉承佑死不認賬,普天之下,哪個衙門能問到他的口供?哪個衙門,又敢確定襲擊郭威的刺客一定來自於皇宮?

“朕以爲,此時此刻,諸卿身爲我大漢國的棟樑,應該做的事情,是追溯謠言的源頭,讓真相大白於天下。而不是胡亂聽了幾句傳聞,就來強闖禁宮,要朕自證清白!”劉承佑的心裡頭頭,也吃定了天底下沒人敢對自己刑訊逼供。趁着史弘肇和楊邠兩人被自己繞得暈頭轉向之機,果斷倒打一耙。

“臣知罪,請陛下責罰!”話音剛落,禮部尚書蘇逢吉立刻躬身齊膝,雙手抱拳大聲謝罪。

“陛下所言甚是,臣等,臣等今日的確莽撞了!”中書侍郎王章亦偷偷鬆了口氣,緊跟在蘇逢吉之後躬下身子,向劉承佑賠禮道歉。

能不起束甲相攻,還是各退一步爲妙。身爲大漢國的柱石,他認爲自己和其他幾位顧命,必須有肚量和擔當,承受這些委屈。

“臣,臣……”宰相楊邠猶豫再三,不知道接下來自己該如何選擇。

劉承佑的話,未必爲真。樞密郭威和防禦使鄭子明先後遇刺,也未必就是巧合。然而,將這兩件事都與皇宮聯繫起來所需要的勇氣,卻遠遠超過了他楊邠所具備。將真相大白於天下的代價,也遠遠超過了目前大漢國的所能承受。

“也罷,你說得對,老夫,老夫的確沒資格來審問你!”親眼目睹了王章和楊邠兩個的表現,史弘肇好生失望。又擡手擦了擦嘴角被氣出來的淤血,咬着通紅的牙齒說道:“只要你不認帳,這天下,就沒人審得了你。可你手裡的供狀,你又怎麼說。身爲皇帝卻行刺手下臣子,你就不怕被天下人所笑?”

“史樞密責問得對,此事的確是朕做得急了!”早就知道史弘肇不會輕易罷休,劉承佑笑了笑,躬身施禮,“然而,三年不到便從無家可歸的孤兒,變成了手握大軍的一方強藩,誰能保證,此子將來不會成爲我大漢國的心腹之患?他功勞大,做事也八面玲瓏,朕想不到任何辦法可不受擎肘地拿下他,所以,纔出此下策!”

“你……”史弘肇被氣得嗓子眼兒一陣發甜,憋了又憋,才避免了再度當衆吐血。

劉承佑卻絲毫不覺得自己行爲有什麼錯誤,聳聳肩,繼續振振有詞地說道:“史樞密若是覺得朕冤枉了他,不妨下一道手令,讓他巡例來汴梁述職。若是他肯來,朕就當面向他,向諸位愛卿謝罪。從此對他一視同仁,絕不再懷疑他的忠心。可是如果他不來,史樞密,諸位賢卿,不知道爾等屆時可以良策應對?”

“呃……”話音落下,又將衆人噎得胸口發堵,脊背上一陣冰涼。

對於邊境上手握一定數量兵馬的諸侯,朝廷所採取的策略,向來都是拉攏羈縻爲主,很少用召回汴梁述職這種手段,試探他們的忠心。否則,一旦對方出於疑慮,舉城投降契丹,就會將朝廷逼到一個極爲尷尬的境地:派兵打,未必打得贏遼軍。默認事實,則導致其他諸侯紛紛效仿,十數郡縣,轉眼脫離版圖!

所以,無論是對於見了遼軍就跑的孫方諫兄弟,還是對於跟幽州眉來眼去的高彥輝,朝廷都從不加以苛責。對於驍勇善戰的折從阮,楊信等輩,更是高官厚祿,拉攏有加。如果偏偏到了鄭子明這兒,就打破慣例,另眼相待。恐怕不用問,大夥就知道什麼是必然結果。

“怎麼,諸位也不敢保證他會奉詔麼?還是怕他不奉詔後,令爾等難做?”見衆人被自己逼得遲遲接不上話,劉承佑撇了撇嘴,繼續大聲冷笑。

“陛下既然有命,臣召他回汴梁來面聖便是!”史弘肇被逼得無路可退,一咬牙,大聲許諾。“他如果膽敢不奉詔,臣自當提一支兵馬,蕩平滄州。”

“當真?”這回,輪到劉承佑發愣了。歪着頭,一眼不眨地看着史弘肇,試圖猜測後者到底是不是被自己氣糊塗了,才做出如此愚蠢的決定。

“當真,老臣可當着所有人的面兒,與陛下擊掌爲誓!”史弘肇豎起手掌,果斷髮出邀請。“他是陛下的臣子,若不奉詔,老臣自當提兵討之。然而……”

頓了頓,他俯視劉承佑和歪倒在劉承佑腳下,弱不禁風的郭允明,冷笑着補充,“遣刺客行兇之舉,卻切莫再爲。除了讓天下人笑你黔驢技窮之外,不會有任何結果!”

注1:黃金臺,古代燕國缺乏人才,燕昭王便聽從謀士之言,築黃金臺一座,招募天下豪傑。從而招來了樂毅,鄒衍等賢能,短短几年之內,便令燕國實力大增。

第四章 虎雛 (八)第一章 家國 (三)第四章 撲朔 (七)第八章 麋鹿 (二)第七章 塵緣 (七)第四章 答案 (四)第一章 磨劍 (五)第五章 求索 (六)第九章 血與水 (一)第二章 蓬篙 (六)第三章 衆生 (三)第十一章磐石 (一)第四章 虎雛 (五)第三章 颶風 (四)第四章 虎狼 (八)第八章 雄關 (七)第六章 君王 (五)第七章 鹿鳴 (二)第六章 綢繆 (四)第二章 風雲 (二)第五章 求索 (八)第七章 塵緣 (六)第一章 傳說(五)第十一章 磐石 (九)第十章 宏圖 (九)第四章 虎雛 (十二)第二章 蓬篙 (七)第四章 虎雛 (十)第四章 虎雛 (九)第十章 易鼎 (十二)第十章 狂風 (八)第十一章 磐石 (二)第十二章 少年 (九)第六章 君王 (六)第五章 黃雀 (二)第七章 勁草 (四)第七章 仕途 (三)第八章 崢嶸 (九)第二章 重逢 (五)第四章 饕餮 (八)第六章 綢繆 (一)第十章 宏圖 (四)第十章 宏圖 (二)第三章 收穫 (四)第五章 短歌 (三)第三章 抉擇 (九)第八章 人心 (四)第四章 饕餮 (一)第三章 颶風 (一)第一章 初見 (五)第五章 迷離 (六)第六章烽火 (一)第八章 人心 (八)第二章 蓬篙 (五)第七章 治河 (九)第五章 草谷 (六)第七章 勁草 (六)第七章 鹿鳴 (九)第三章 收穫 (四)第五章 短歌(四)第二章 蓬篙 (一)第六章 破繭 (一)第九章 長纓 (四)第八章 人心 (八)第三章 抉擇 (三)第四章 答案 (六)第八章 人心 (四)第四章 答案 (六)第五章 短歌 (六)第八章 人心 (二)第六章 君王 (五)第九章 暗流 (四)第十章 易鼎 (九)第六章 綢繆 (六)第八章 崢嶸 (二)第二章 霜刃 (四)第一章 初見 (四)第二章 風雲 (二)第三章 颶風 (五)第二章 蓬篙 (二)第六章 紅妝 (九)第五章 短歌 (七)第七章 治河 (九)第八章 麋鹿 (三)第十章 宏圖 (一)第一章 家國 (三)第十章 易鼎 (六)第二章 重逢 (七)第十章 易鼎 (四)第二章 款曲 (三)第一章 新春 (五)第八章 三生 (六)第一章 傳說(五)第一章 家國 (一)第六章 綢繆 (七)第七章 治河 (一)第五章 草谷 (九)第四章 耕耘 (六)第二章 款曲 (七)第一章 問道 (一)
第四章 虎雛 (八)第一章 家國 (三)第四章 撲朔 (七)第八章 麋鹿 (二)第七章 塵緣 (七)第四章 答案 (四)第一章 磨劍 (五)第五章 求索 (六)第九章 血與水 (一)第二章 蓬篙 (六)第三章 衆生 (三)第十一章磐石 (一)第四章 虎雛 (五)第三章 颶風 (四)第四章 虎狼 (八)第八章 雄關 (七)第六章 君王 (五)第七章 鹿鳴 (二)第六章 綢繆 (四)第二章 風雲 (二)第五章 求索 (八)第七章 塵緣 (六)第一章 傳說(五)第十一章 磐石 (九)第十章 宏圖 (九)第四章 虎雛 (十二)第二章 蓬篙 (七)第四章 虎雛 (十)第四章 虎雛 (九)第十章 易鼎 (十二)第十章 狂風 (八)第十一章 磐石 (二)第十二章 少年 (九)第六章 君王 (六)第五章 黃雀 (二)第七章 勁草 (四)第七章 仕途 (三)第八章 崢嶸 (九)第二章 重逢 (五)第四章 饕餮 (八)第六章 綢繆 (一)第十章 宏圖 (四)第十章 宏圖 (二)第三章 收穫 (四)第五章 短歌 (三)第三章 抉擇 (九)第八章 人心 (四)第四章 饕餮 (一)第三章 颶風 (一)第一章 初見 (五)第五章 迷離 (六)第六章烽火 (一)第八章 人心 (八)第二章 蓬篙 (五)第七章 治河 (九)第五章 草谷 (六)第七章 勁草 (六)第七章 鹿鳴 (九)第三章 收穫 (四)第五章 短歌(四)第二章 蓬篙 (一)第六章 破繭 (一)第九章 長纓 (四)第八章 人心 (八)第三章 抉擇 (三)第四章 答案 (六)第八章 人心 (四)第四章 答案 (六)第五章 短歌 (六)第八章 人心 (二)第六章 君王 (五)第九章 暗流 (四)第十章 易鼎 (九)第六章 綢繆 (六)第八章 崢嶸 (二)第二章 霜刃 (四)第一章 初見 (四)第二章 風雲 (二)第三章 颶風 (五)第二章 蓬篙 (二)第六章 紅妝 (九)第五章 短歌 (七)第七章 治河 (九)第八章 麋鹿 (三)第十章 宏圖 (一)第一章 家國 (三)第十章 易鼎 (六)第二章 重逢 (七)第十章 易鼎 (四)第二章 款曲 (三)第一章 新春 (五)第八章 三生 (六)第一章 傳說(五)第一章 家國 (一)第六章 綢繆 (七)第七章 治河 (一)第五章 草谷 (九)第四章 耕耘 (六)第二章 款曲 (七)第一章 問道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