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五章 孫權猜疑 密詔殺呂

漢章武六年十二月,建鄴皇城內的孫權,收到了兩封奏疏。

聽聞是剛剛抵達永安的周魴有奏疏送到,孫權連忙讓是儀呈上來。

當是儀將兩封奏疏放在孫權身前的御案上時,看着兩封奏疏上的些許血跡,饒是一向涼薄的孫權,也忍不住嘆息道:

“周子魚,真忠臣也!”

孫權沒有第一時間拆開奏疏預覽。

他先是問是儀道:

“爲子魚送奏疏的是何人?”

聽到孫權的詢問後,是儀回憶起方纔所見身上帶傷的周益,由衷的佩服說道:

“是周御史的胞弟周益。”

“周益受的傷可重?”

孫權聽說周魴竟派出胞弟送信,心中對周魴的愛重不禁又多了幾分。

“從外表看並無大礙,臣剛剛已召御醫爲周益診治。”

是儀的處理,讓孫權滿意的點了點頭。

眼下大吳正處於風雨交加之時,更不能寒了忠臣的心。

爲了獲得更多大臣的忠心,孫權思索片刻後沉聲道:

“你一會擬一道詔書,封賞子魚爲關內侯。”

是儀見孫權心情貌似不錯,連忙躬身領命。

當決定完對周魴的封賞後,孫權纔將目光放在身前御案上的兩封奏疏上。

從奏疏的封面可知,兩封奏疏中一封是周魴寫的,一封是呂岱寫的。

兩封奏疏都呈現未開封的狀態。

孫權本想先看看呂岱的奏疏,可最後他還是先拿起周魴的奏疏看了起來。

周魴奏疏中的內容並不多。

只是孫權在看完後,眉頭卻皺了起來:

“臣觀呂岱有跋扈之態,更有擁兵自重之嫌。”

當看到周魴對呂岱的這句評價後,近來本就有些疑神疑鬼的孫權,精神立刻緊繃了起來。

孫權派周魴前去永安,一爲宣達詔令,二爲監軍。

而孫權知道周魴的爲人,他素有智計,若不是瞧出一些端倪,周魴是不會貿然有這番判斷的。

更何況孫權記得,周魴與呂岱之間還有姻親的關係。

想到這,孫權的眉頭皺的越來越緊。

懷着幾分疑慮,孫權伸手展開了呂岱的奏疏。

相比於周魴的奏疏,呂岱的奏疏內容可就長了。

待孫權耐着性子看着時,他的臉色正變得越來越差。

及至最後,孫權的臉上已然是一片鐵青之色。

被呂岱奏疏中內容氣到的孫權,直接伸手一甩,將呂岱的奏疏甩到了下方的是儀身前。

是儀好奇孫權爲何會動怒,他連忙撿起地上的奏疏看了起來。

“漢軍勢強,恐中糜暘奸計,臣以爲不若按兵不動。”

“永安之要,不在柴桑之下。若臣能守住永安,則亦對國家有益!”

孫權冷笑幾聲後,念出了呂岱奏疏內的部分內容。

“朕是要他宜緩不宜急,可他倒好,竟直接不想動了。

他竟然還敢說什麼,將在外詔令有所不受。

他以爲那兩萬餘吳軍,是他呂氏一族的私產嗎?

好個呂定公,好個“忠臣良將”!”

忠臣良將這四個字,孫權幾乎是從牙縫裡擠出來的。

可見呂岱的話,顯然已經觸碰到他的逆鱗。

是儀看完呂岱奏疏的內容後,他的臉上浮現了驚色。

“這”

是儀看向孫權鐵青的臉色,心中連道不好。

定公真是糊塗呀!

明眼人都應該看的出來,孫權要呂岱宜緩不宜急,爲的不是擔心呂岱的安全。

孫權是擔心援軍會被圍點打援,從而令柴桑不保。

哪怕呂岱心有擔憂,又怎可透露出不想援救柴桑的心思呢?

這不妥妥觸碰到孫權的底線了嗎?

要知道之前同樣受到詔令的呂範,也曾送了一封奏疏。

儘管孫權同樣要呂範宜緩不宜急,可呂範在奏疏內還是表現出一副急切的模樣,保證待兵馬集結後,就立刻向柴桑進發。

有些話孫權可以說,但身爲臣子的呂岱,絕不可順坡下驢,得寸進尺!

至於“將在外詔令有所不受”這句話,更是有些大不敬了。

是儀與呂岱同爲淮北士人,今是儀見呂岱的奏疏引得孫權不喜,他立刻出言維護道:

“陛下息怒,定公跟隨陛下多年,一向忠臣愛國,他絕不會有不臣之念!”

“這封奏疏,或許另有隱情。”

呂岱是建安初年就跟隨孫權的,數十年的君臣之情在,是儀下意識地懷疑這封奏疏有些貓膩。

是儀的本心是好的,可他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孫權的性格。

孫權性格鮮明,當他信任一人時會恩愛備至。

可要是他懷疑一個人了,那孫權就會讓那個人知道,什麼叫做刻薄寡恩,雷霆之怒。

數十年的君臣之情,很貴重嗎?

“另有隱情?

你是覺得這封奏疏不是呂岱所寫?

還是你覺得,心懷鬼胎、出言不遜的呂岱是忠臣,爲朕流血的子魚,爲了大吳安寧甘冒生命危險的子魚,卻是奸臣?”

孫權的兩句反問,直接噎的是儀臉色通紅。

奏疏內的話是大不敬的無疑,要想幫呂岱辯駁,只能在奏疏的真實性上辯駁。

可這兩封奏疏,都是周魴親自送來的,懷疑奏疏的真實性,就是懷疑周魴的忠誠。

而周魴的忠誠

敢懷疑他的,當初孫權要人冒生命危險去永安時,他怎麼不站出來呢?

好,退一萬步講,就算周魴是奸臣。

可週魴與呂岱,往日無怨近日無仇,兩者之間還有姻親關係,周魴爲何要陷害他?

太多無法講通的地方,這讓孫權怎麼會往這方面想。

在駁斥完是儀後,孫權看向是儀的目光亦變得危險起來。

孫權是記得,是儀與呂岱是一個派系中的人。

“就算沒有這封奏疏,呂岱的忠心難道就是無暇的嗎?

永安距離柴桑,只有咫尺之遙!

呂岱一定比朕先得知柴桑有危,呂岱多年宿將,他會不知道柴桑對大吳的重要性嗎?

他爲什麼不及時發兵救援!

他在等什麼?

這足以證明,早在之前,呂岱心中就有擁兵自重,坐觀成敗的想法!”

三國可不是小宋。

三國時期之所以名將輩出,有個很大的原因是,將領一般都有較大的自主權。

在孫權看來,呂岱手握兩萬精兵,若是他能在收到豫章有變的消息時,就第一時間率兵馳援,他的援軍是有可能比漢軍先到達柴桑的。

而要是有兩萬精兵入駐柴桑,孫權還擔憂柴桑的安危作甚?

事前孫權倒沒想到這一點,可現在仔細一思量,孫權只覺得呂岱的想法,讓他遍體生寒。

“或許以前的呂岱不是這樣的。

可放在以前,朕亦不會相信韓綜會背叛朕!”

人心在時局的變化下,是會跟隨變化的。

是儀從孫權的這番話中,聽出了孫權已然絲毫不加掩飾的猜忌。

帝王猜忌,往往帶着殺機!

孫權的眼神中,寒意正在不斷積攢。

“呂岱以爲,他遠在永安,朕就沒辦法牽制他了嗎?

那兩萬餘精兵,可不都是他的部曲。”

“立刻擬招,一詔爲明,另一詔爲密。

明詔給呂岱:朕不想再給他任何理由拖延,讓他在收到詔書之日起,即刻發兵救援柴桑!

密詔給子魚:要是呂岱再有觀望之心,他可直接憑藉此詔奪他兵權!”

孫權的話讓是儀無奈地閉上了眼睛。

是儀知道,孫權主意已定,再難扭轉了。

明白孫權心意的是儀,本要離開擬招。

可沒想到他還未走出大殿,孫權陰寒的下一句話語,如一陣冷風般,吹入了是儀的身體中。

“事若急,殺之亦可!”

孫權深知萬一發生兵變,會發生怎樣嚴重的後果。

爲不讓最壞的情況發生,他就不能心慈手軟。

孫權新的命令,直接將是儀嚇得呆立當場。

就算心有猜忌,可數十年的君臣情,孫權竟連一個當面解釋的機會都不給呂岱嗎?

是儀到底還是小瞧孫權了。

歷史上的陸遜怎麼死的?

被心有猜忌的孫權,送來一封封辱罵的書信,活生生罵死的!

歷史上孫權,何曾給過陸遜解釋的機會。

“伱還在等什麼?”

呆立顫慄中的是儀,被孫權的這句話驚醒,他嚇得連忙退出了殿外。

當是儀離開大殿後,望着身前堆積的奏疏,孫權再無半分處置的心情。

想起呂岱在奏疏內那些大逆不道的話,孫權再也忍不住,他氣的直接一把推掉身前的所有奏疏。

“爲什麼一個個都要背叛朕?

既然你們不忠,那就不要怪朕。

不要怪朕!”

ωωω¸ⓣⓣⓚⓐⓝ¸co

周益本還在被御醫療傷。

可不久後他就看到,是儀手捧兩道詔書來到他的身前。

是儀在對着周益講完這兩封詔書,分別是給誰後,便一臉死灰的離開了周益的身前。

是儀在走之前,只留下了一句話:

“陛下要你,即刻出發。”

是儀的聲音有力無氣,加上他那灰暗的神色,尚年輕的周益一時之間無法判斷,周魴的計策到底成功了沒。

不過年輕人有個好處,那就是腿腳麻利。

周益在收好詔書後,當即就帶着隨從再次駕船朝着永安趕去。

在周益的船隻,駛入永安外的水域時,他發現遠處有一隊船隊正朝着他的方向前來。

爲了不節外生枝,周益選擇了暫時靠岸避讓。

躲在岸上暗處的周益,藉助着良好的視力,隱約看出拱衛在那支船隊周圍的,都是難得一見的精銳水軍。

“難道又是什麼漢軍的大人物,要前往柴桑了嗎?”

心中的念頭稍縱即逝,待那支船隊遠離後,周益帶着隨從重新登船朝着永安的方向繼續進發。

第二日,一路緊趕的周益就回到了永安城外。

周益回來後,第一時間找到了周魴。

在看到周益的那一刻,周魴忍不住撫掌笑道:

“天佑周氏,吾計成矣!”

周魴可不是周益。

周魴知道若他的計策敗露了,那麼重新回到永安的,絕不可能是周益。

儘管事前就覺得有八成把握會成功,可在得知結果的這一刻,周魴還是喜不自勝。

周魴連忙從周益手中取過,孫權給他的那封詔書。

在看完詔書中的內容後,周魴滿意的暫時放入懷中。

至於孫權給呂岱的那封,現在周魴無須提前看了。

隨後周魴就以使者的身份,直接來到呂岱的大帳中。

這時呂岱尚在與幾位親信將領議事,見周魴突然闖入,他有些猝不及防。

“子魚,這是?”

看着呂岱疑惑的目光,周魴昂首挺胸,沉聲道:

“請將軍稱使者!”

周魴認真的神色,讓呂岱意識到很可能是孫權最新的詔令到了。

在遇到公事時,周魴都是這麼一副板正的模樣。

意識到這點後,呂岱不敢怠慢。

他起身來到周魴身前一拜道:

“使者有何吩咐?”

“召集諸將,陛下有新的旨意到。”

周魴的話,讓呂岱心中有些喜意。

他與孫權數十年君臣,深知孫權的英明。

他相信他的那封奏疏,足以勸說孫權做出一些改變。

喜意一生,呂岱倒有些迫不及待了。

按照周魴的吩咐,呂岱下達將令,讓營內的各位吳將都來到了他的大帳內。

等到各位吳將都到來後,周魴取出那封孫權給呂岱的詔書。

於衆目睽睽之下,周魴弄掉詔書上的蠟封,當詔書在手中完全展開後,周魴將詔書中的內容給唸了出來:

“.柴桑國之藩籬,你何故拖延不救?

朕與你相交數十年,從未有負,你若負朕,必天人共誅

柴桑若失,永安何用?

接詔之日,便是你出兵之時。

若再違詔,決不輕饒!”

或許是孫權不想直接逼反呂岱,在詔書內並未有太多辱罵之語。

可詔書的字裡行間,卻無不在透露出孫權對呂岱的猜疑。

當諸位吳將聽完詔書的內容後,臉上無一不帶震驚之色。

陛下,這是動了真怒了!

而呂岱在聽完詔書中的內容時,他的第一反應是不可置信。

呂岱不敢相信,他心中那位一向英明的主君,竟會對他起了猜疑之心。

在不可置信後,感受到孫權壓力的呂岱撲通一聲直接跪在了地上。

涕泗橫流間,呂岱的呼喊聲響徹在整座大帳內:

“陛下,陛下臣.

臣的一片丹心,爲何您就不懂呢!”

呂岱希望他的哭喊能夠被孫權聽到。

但這是不可能的。

見呂岱只顧哭喊不肯接詔,周魴慢慢將手伸入懷中。

“將軍,這詔你接還是不接!”

第470章 人心扭轉 稱大將軍第六百九十七章 以威諡之 忠臣周魴第670章 齊侯新號 天策上將第487章 鄧艾被訓 魏軍壓城第308章 攜子前往 兄弟相見第662章 君臣低泣 赤色漫天第288章 公明何在 先退敵騎第152章 英雄遲暮 曹操邀約第556章 力拒九品 首倡科舉第367章 演武之效 三長制出第167章 糜暘北歸 子瑜求和第590章 上下同誓 所向無前第441章 以快打快 兩軍相遇第552章 所見略同 呼喚援軍第26章 早知道不去公安了第483章 二人相疑 風雪仗兵第187章 九品官人 糜暘北上第117章 請君入甕 (十更,求首訂!)第420章 局勢變化 郭淮到來第553章 二帝反應 漢鹿亢奮第六百九十章 數年不見 還是該罵第352章 虛報士卒 躍馬鎮場第七百二十三章 糜暘枷鎖 避實擊虛第318章 真氣吐血 召會要臣第191章 河谷練兵 笑裡藏刀第174章 葛公德政 盛世場景第220章 斷髮認罪 曹仁親征第666章 威風海量 視而不見第217章 羣臣勸進 你我君臣請假一日第45章 以人爲本(求追讀,求票)第七百六十章 意志不堅 不想陪葬第七百四十八章 急攻公安 漫山遍野第411章 王平爲輔 二蠻呆滯第427章 兵分兩路 交州兵至第七百七十三章 一步之錯 傷心糜暘第七百三十六章 汝父在此 面北而死第七百三十七章 攻心爲上 爲時未晚第262章 卻月卻月 關公擂鼓第135章 季漢情誼 子龍料敵第369章 人生抉擇 喊殺震天第645章 賞封齊侯 天水羌亂第337章 吳可徵否 世子棄子第379章 百姓歡騰 暗流涌動第306章 同御一馬 傳承不息第428章 武帝之望 漢軍染瘴第63章 忠義貫金石,趙子龍(追讀呀,票票呀第482章 學習糜暘 興奮姜維第154章 煮酒相會 漢水之約第440章 執意出兵 神威再臨第406章 歷史遺憾 不必重演第61章 有部衆五千,可乎(求追讀,求月票)第301章 遙望北方 一刀斷生第75章 孫軍崩了!(三更求追讀)第604章 設伏密林 斬斷生路第428章 武帝之望 漢軍染瘴第673章 漢皇不豫 傳召百官第213章 人心莫測 扇動翅膀第232章 麋馬角力 勝必生驕第七百四十四章 不敢觀之 且試鋒芒第651章 逃難之馬 孫問荊州第656章 霸王雜之 狡黠劉禪第177章 不法則罪 昭烈之風(5000字!)第23章 誅心第563章 孫大知兵 姜大運輸第672章 三杯相敬 極盡暢快第32章 小心有詐第七百五十八章 暗生嫌隙 新野洞開第468章 以命換命 一箭入體第207章 子午奇謀 不歡而散第362章 馬謖入樑 攻心提點第204章 血色礁石 提刀破城第608章 五丈原上 星星之火第141章 吳軍既撤 吾當可擊第319章 商議棄宛 宗親獻策第141章 吳軍既撤 吾當可擊第641章 內裡赤紅 丕之末日第479章 漢水之誓 主動出擊第269章 天子擔憂 關羽教暘第505章 萬人空巷 赤腳尋報第530章 隔空聯合 曹休輕敵第七百一十二章 我不想死 解煩左袒第660章 山野忠義 歹毒用心第182章 竭心盡力 諸葛抱膝第六百九十九章 衣食共享 全國皆兵第330章 斷翅而亡 蠢貨孟達第3章 先斬後奏第601章 以一王血 震關中地第667章 兵刃同當 尊榮同享第76章 糜公大明 (求追讀,求票)第241章 陸續撤軍 董允失態第632章 遙相配合 虎入末路第570章 奮力一博 生死棋局第348章 精兵強將 共震異心第126章 孫權帥旗 不納良言第479章 漢水之誓 主動出擊第655章 定下國策 孫登妙用推書《三國之銀狐》第七百七十一章 賀齊頓兵 贈我富貴第554章 曹彰掛帥 街亭山呼
第470章 人心扭轉 稱大將軍第六百九十七章 以威諡之 忠臣周魴第670章 齊侯新號 天策上將第487章 鄧艾被訓 魏軍壓城第308章 攜子前往 兄弟相見第662章 君臣低泣 赤色漫天第288章 公明何在 先退敵騎第152章 英雄遲暮 曹操邀約第556章 力拒九品 首倡科舉第367章 演武之效 三長制出第167章 糜暘北歸 子瑜求和第590章 上下同誓 所向無前第441章 以快打快 兩軍相遇第552章 所見略同 呼喚援軍第26章 早知道不去公安了第483章 二人相疑 風雪仗兵第187章 九品官人 糜暘北上第117章 請君入甕 (十更,求首訂!)第420章 局勢變化 郭淮到來第553章 二帝反應 漢鹿亢奮第六百九十章 數年不見 還是該罵第352章 虛報士卒 躍馬鎮場第七百二十三章 糜暘枷鎖 避實擊虛第318章 真氣吐血 召會要臣第191章 河谷練兵 笑裡藏刀第174章 葛公德政 盛世場景第220章 斷髮認罪 曹仁親征第666章 威風海量 視而不見第217章 羣臣勸進 你我君臣請假一日第45章 以人爲本(求追讀,求票)第七百六十章 意志不堅 不想陪葬第七百四十八章 急攻公安 漫山遍野第411章 王平爲輔 二蠻呆滯第427章 兵分兩路 交州兵至第七百七十三章 一步之錯 傷心糜暘第七百三十六章 汝父在此 面北而死第七百三十七章 攻心爲上 爲時未晚第262章 卻月卻月 關公擂鼓第135章 季漢情誼 子龍料敵第369章 人生抉擇 喊殺震天第645章 賞封齊侯 天水羌亂第337章 吳可徵否 世子棄子第379章 百姓歡騰 暗流涌動第306章 同御一馬 傳承不息第428章 武帝之望 漢軍染瘴第63章 忠義貫金石,趙子龍(追讀呀,票票呀第482章 學習糜暘 興奮姜維第154章 煮酒相會 漢水之約第440章 執意出兵 神威再臨第406章 歷史遺憾 不必重演第61章 有部衆五千,可乎(求追讀,求月票)第301章 遙望北方 一刀斷生第75章 孫軍崩了!(三更求追讀)第604章 設伏密林 斬斷生路第428章 武帝之望 漢軍染瘴第673章 漢皇不豫 傳召百官第213章 人心莫測 扇動翅膀第232章 麋馬角力 勝必生驕第七百四十四章 不敢觀之 且試鋒芒第651章 逃難之馬 孫問荊州第656章 霸王雜之 狡黠劉禪第177章 不法則罪 昭烈之風(5000字!)第23章 誅心第563章 孫大知兵 姜大運輸第672章 三杯相敬 極盡暢快第32章 小心有詐第七百五十八章 暗生嫌隙 新野洞開第468章 以命換命 一箭入體第207章 子午奇謀 不歡而散第362章 馬謖入樑 攻心提點第204章 血色礁石 提刀破城第608章 五丈原上 星星之火第141章 吳軍既撤 吾當可擊第319章 商議棄宛 宗親獻策第141章 吳軍既撤 吾當可擊第641章 內裡赤紅 丕之末日第479章 漢水之誓 主動出擊第269章 天子擔憂 關羽教暘第505章 萬人空巷 赤腳尋報第530章 隔空聯合 曹休輕敵第七百一十二章 我不想死 解煩左袒第660章 山野忠義 歹毒用心第182章 竭心盡力 諸葛抱膝第六百九十九章 衣食共享 全國皆兵第330章 斷翅而亡 蠢貨孟達第3章 先斬後奏第601章 以一王血 震關中地第667章 兵刃同當 尊榮同享第76章 糜公大明 (求追讀,求票)第241章 陸續撤軍 董允失態第632章 遙相配合 虎入末路第570章 奮力一博 生死棋局第348章 精兵強將 共震異心第126章 孫權帥旗 不納良言第479章 漢水之誓 主動出擊第655章 定下國策 孫登妙用推書《三國之銀狐》第七百七十一章 賀齊頓兵 贈我富貴第554章 曹彰掛帥 街亭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