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心離解

高汝利帶着數千敗卒奔回長安,再加上城內明軍降將王良智手上的守軍數千人,總共只有弱兵萬人。

吉珪並無統軍之才,楊承祖被武大定所殺已經導致叛軍人心解體,他急匆匆將此前被派往固原、慶陽、宜君、鳳翔等州府略地的軍隊全部召回長安。可是李來亨已經抵達臨潼的消息,此刻早已轟傳關中,人的名、樹的影,晉王的赫赫戰績足以震懾叛兵。

這些叛軍僅在逃回長安的半道上,不斷有士氣崩潰、軍心瓦解的士兵逃走,亦或者是一些感到形勢不對的軍官乾脆直接率兵反正。

人心之離解,即便較有威望的楊承祖尚在恐怕都不能挽回,何況是在軍中並無累累戰績的吉珪呢?

曾經“三條九陌麗城隈,萬戶千門平旦開”的長安城,如今人影單薄,行人渺渺,雖然還談不上是“荊棘遍城,狐兔縱橫”,但蕭條之態,也實在掩蓋不住了。

吉珪用在城中以保甲法強行徵調大批市民爲民夫,他到處拆毀宮室民宅,連過去的秦王府、如今的天子行宮都被吉珪拆毀,取其建材作爲守城的工具。

居市閭里,十去六七。戰火還沒有真正燒到長安,但蹂躪卻已經提前到達,宮室、官署與民居都已經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上一次長安城受到這樣巨大的浩劫,或許需要追溯到黃巢退出長安時,勤王軍前來勤王的諸道官軍軍紀敗壞,入城後對殘破的長安的縱火焚剽。

萬事功勳,也不過聚沙成塔,一陣風而已,便也只能碎爲微塵。

吉珪雙眼赤紅,整個人愈發癲狂。他手中還有幾百楊承祖交付給他的曹營親兵,此時在長安城內便成爲了監工般的存在。

那些過去的曹營勇士,現在卻拿起了皮鞭對準市民,強迫他們搬運建材,到城頭上防禦順軍攻城。

負責主持防務的前明降將王良智心下惴惴不安,向剛剛逃回長安的高汝利問道:

“晉王真的來了嗎?”

高汝利苦笑道:“吉珪這個瘋子……王根子,你要好自爲之啊。”

王良智心中一驚,趕緊問道:“高將軍準備怎麼辦?”

“我也不知道啊!”高汝利無奈搖頭,“我是秦人,不願離開陝西。現在北面清軍已經包圍了榆林、延安和寧夏,如果清軍能夠南下解圍,我投清又如何?如若不然,則歸誠大順……可惜武大定手快,我讓他給耍了!”

高汝利在長安城內公然說起起義反正的事情,周圍人神色全都波瀾不驚,顯然這種觀點在諸將心中已經十分平常。

王良智看看周圍,對此情況心知肚明,他咬咬牙說:

“武大定殺了楊承祖做敲門磚,無恥啊。高將軍,如果我們聯手,拿下吉珪,將長安城獻給李來亨怎麼樣?”

高汝利低聲回答說:

“要我看,我們最好再等等,再等兩三天的時間。如果這兩三天以後,清軍還是沒有南下救援長安,咱們就殺掉吉珪,重新歸誠大順。如果這兩三天清軍南下了,我看睿王多爾袞在延安附近散佈的公告說什麼‘前朝官紳之業,俱各照舊,無論從逆與否,歸降者官原職’,待遇確實比寡恩的李來亨更好。

唉!王兄弟,我們就等等這兩三天吧?歸誠大順最終也不過是做一個降將,何如吳三桂那樣稱王建藩令人豔羨呢!”

其實若不是武大定搶先一步殺掉楊承祖歸誠大順,高汝利現在根本不會想着投靠清軍的事情。只是武大定既然已經先一步投降,高汝利就感到自己再循人故智,必然不會得到大順的重視和優待,反而還會因爲一度反叛的經歷就此被打入另冊。

相比較之下,此時清軍已經全面渡河,對榆林、延安、寧夏三城發動着極其猛烈的攻勢。據說睿王多爾袞和義王吳三桂的車駕都已抵達陝北,他們爲了招撫前明官紳勢力,開出的條件就比李來亨優渥很多。

“我們在大順軍那裡,已經成了用過的夜壺,值個什麼價錢!倒是清軍,我看吉珪和清軍本來就有聯繫,睿王多爾袞又知人善任,說不準大清的國運就會像金國一樣綿長。”

“這……”

“王兄弟,就這兩三天的時間,我們先看一看形勢和風頭吧!先機已讓武大定搶去,這兩三天是先投降還是後投降,都沒辦法在大順軍裡再拿到什麼高官顯爵了。”

王良智也不知道高汝利到底是真心實意,還是等到晚上就要賣了自己和吉珪,到李來亨的面前去謀取一份富貴。

他只好姑且相信高汝利的話,畢竟這段時間來,許多曹營叛兵逃進長安城裡,現在城內兵馬歸屬十分複雜,只靠王良智一人也沒法控制全城。即便他想賣掉吉珪和高汝利,暫時也沒有這個能力——除非他和高汝利合作才行。

“姑且登上那麼兩三天吧!”

兩人言語之間,似乎隱然已經在給吉珪判死刑了。他們並不覺得吉珪一個文人能夠掀起什麼風浪,也就是這兩天時間再聽聽他的命令,等到多爾袞的動向明晰以後,高汝利、王良智自有其計較,何聽一文士之言。

只是吉珪現在樣子越來越奇怪,似乎異常狂躁。他手上畢竟還有幾百曹營親信,而且名義地位在長安城內叛軍中還是屬於最高的。

高汝利和王良智二人也不想去觸這個黴頭,萬一這最後等候的兩三天時間裡,他們同已經是半個瘋子的吉珪發生什麼衝突,以至於影響將來跳船的大局,就十分不好了。

所以即便現在吉珪說話都顯得有些癲狂,二將也只是連連點頭稱是,照允便是了。

吉珪又是要強徵市民收集建材,又是在到處調派火藥,高汝利心下想着兩天以後,不管是投降清朝還是歸誠大順,最好都先將吉珪殺掉纔好。

城裡不管是守軍還是民夫,都表現出十分明顯的厭戰情緒。一到夜裡,喊叫聲、哀嘆聲、哭泣聲就充斥於全城,人們悲觀情緒惡化到此,恐怕不需要李來亨發動攻勢,叛軍就快要不戰自潰了。

許多叛兵從關中各地逃回長安的時候,爭相逃竄,光是掉河淹死、摔入谷底的都有幾百上千人之多。

高汝利估計李來亨現在還沒有強攻長安,大約不是因爲他誤判了城內守軍的力量,而是在調派兵力準備支援陝北?

畢竟如果陝北清軍不南下的話,長安當然已經是大順軍的囊中之物。唯一問題就在於清軍能否攻破榆林、寧夏、延安三城,如果陝北不守,李來亨即使收復長安,陝南一帶無險可守,大順軍結果也是沒辦法僅僅依靠陝南維持住西北的。

第七十六章 大名之危第五十四章 車騎關第八十五章 紙幣第五十八章 中原戰局第一百四十一章 狙殺李來亨第四十四章 李來亨的秘策(一)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八十六章 左良玉,斬立決第五十章 峨眉峰李遠第九十七章 聊城大捷第五章 拳碎大明第三十一章 南都內戰第七十五章 崇禎的四字宗旨第一百一十八章 金戈鐵馬之象第八十三章 開國元勳第四十八章 中夜決堤使南灌第四十九章 義藩的巡夜第五十一章 收遼第一百一十八章 閻爾梅第一百三十一章 治亂大不易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大清天下無敵第一百一十五章 亂刀砍死張汝行第一百零五章 竹溪一節帥(上)第五十二章 陝西遭了二茬罪第五章 耿應衢的生意經第三十五章 裱糊匠史可法第六十一章 中營宿衛驍騎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第九十七章 博洛唱歌洪太死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十章 軍官匱乏第五十六章 三生投闖第二十二章 活曹操梅之煥第五十九章 程朱大義第一百二十三章 奔楚(十三)【三更】第二十三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一)第一百零三章 方以仁的困清之策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七章 九江之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撤離保定第一百零四章 決戰在開州嗎第六十五章 小虎回汴第一百八十章 兩白旗白甲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五十七章 賀鎮精騎(四)第六十四章 徐徐爲陣,夏風亂舞第十九章 清田馳禁第二十七章 三方四軍,暈頭轉向第一百四十五章 吳橋賊第十五章 身後第一百零八章 多爾袞退兵第九十四章 火線解放,豁賤爲良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九十二章 解決革回兩營的辦法第四十二章 多爾袞放棄太原第四十一章 殿前軍增援山東(二)第九章 整治三河第三十章 破陣軍嶺川(一)第十七章 強攻屏風寨(三)第十四章 郭君鎮的勝利第三十八章 必要的“暴行”第一百二十八章 晉王李來亨第六十章 反對第一百一十五章 奔楚(五)第五十八章 刀馬旦(上)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五十三章 都督府轄區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十章 李錦和李鼐第八十九章 體制第十六章 五軍第九十八章 方太師第一章 幼辭在開封第九十三章 慶功宴(下)第六十四章 徐徐爲陣,夏風亂舞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堵牆,三堵牆!第四十六章 伏兵山陽(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袁時泰的光榮第十二章 遇順則止第八十五章 守太原第一百五十章 總動員第四十六章 風起潼關第四十八章 楚闖的騎士第四十章 再議老營改革第六章 裕州人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十四章 軍臺線第五章 闖營一小卒(下)第十六章 強攻屏風寨(二)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五十九章 剿左之策第十九章 北上商洛山(上)第四十五章 公子獻頭第四十四章 黃河之冬第五章 礦徒軍第八十六章 全世界都想知道李來亨在哪裡
第七十六章 大名之危第五十四章 車騎關第八十五章 紙幣第五十八章 中原戰局第一百四十一章 狙殺李來亨第四十四章 李來亨的秘策(一)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八十六章 左良玉,斬立決第五十章 峨眉峰李遠第九十七章 聊城大捷第五章 拳碎大明第三十一章 南都內戰第七十五章 崇禎的四字宗旨第一百一十八章 金戈鐵馬之象第八十三章 開國元勳第四十八章 中夜決堤使南灌第四十九章 義藩的巡夜第五十一章 收遼第一百一十八章 閻爾梅第一百三十一章 治亂大不易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大清天下無敵第一百一十五章 亂刀砍死張汝行第一百零五章 竹溪一節帥(上)第五十二章 陝西遭了二茬罪第五章 耿應衢的生意經第三十五章 裱糊匠史可法第六十一章 中營宿衛驍騎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第九十七章 博洛唱歌洪太死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十章 軍官匱乏第五十六章 三生投闖第二十二章 活曹操梅之煥第五十九章 程朱大義第一百二十三章 奔楚(十三)【三更】第二十三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一)第一百零三章 方以仁的困清之策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七章 九江之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撤離保定第一百零四章 決戰在開州嗎第六十五章 小虎回汴第一百八十章 兩白旗白甲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五十七章 賀鎮精騎(四)第六十四章 徐徐爲陣,夏風亂舞第十九章 清田馳禁第二十七章 三方四軍,暈頭轉向第一百四十五章 吳橋賊第十五章 身後第一百零八章 多爾袞退兵第九十四章 火線解放,豁賤爲良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九十二章 解決革回兩營的辦法第四十二章 多爾袞放棄太原第四十一章 殿前軍增援山東(二)第九章 整治三河第三十章 破陣軍嶺川(一)第十七章 強攻屏風寨(三)第十四章 郭君鎮的勝利第三十八章 必要的“暴行”第一百二十八章 晉王李來亨第六十章 反對第一百一十五章 奔楚(五)第五十八章 刀馬旦(上)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五十三章 都督府轄區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十章 李錦和李鼐第八十九章 體制第十六章 五軍第九十八章 方太師第一章 幼辭在開封第九十三章 慶功宴(下)第六十四章 徐徐爲陣,夏風亂舞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堵牆,三堵牆!第四十六章 伏兵山陽(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袁時泰的光榮第十二章 遇順則止第八十五章 守太原第一百五十章 總動員第四十六章 風起潼關第四十八章 楚闖的騎士第四十章 再議老營改革第六章 裕州人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十四章 軍臺線第五章 闖營一小卒(下)第十六章 強攻屏風寨(二)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五十九章 剿左之策第十九章 北上商洛山(上)第四十五章 公子獻頭第四十四章 黃河之冬第五章 礦徒軍第八十六章 全世界都想知道李來亨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