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

南竄緬甸的孫可望,兵鋒繼續向各地發動擴張和劫掠性質的戰爭。他的重點打擊目標是緬甸本地的佛寺僧侶勢力,對於擁有武裝力量的緬甸封建主們,則採取了百般拉攏的措施。

孫可望的分化打擊,對後西明在緬甸迅速站穩腳跟起到了很大作用。他日夜習讀從北方傳來的種種順朝文書法令,學習李來亨的佈置改革,並從中揀選出可供後西明政權使用的策略。

孫可望深知後西明朝廷身處海外異邦,面臨的是舉國皆敵的情勢。所以明軍除了打着天主教旗號,對所遇佛寺皆焚掠洗劫以外,對於一般民衆及封建主豪強武裝,都採取了井水不犯河水的態度。

明軍保持着嚴格的紀律,絕不劫掠一般百姓。

由於後西明從雲南撤離的時候,是井井有條做好了充分的轉移準備。所以孫可望得以帶走了他積蓄在雲南的雲、貴、川三省公私府庫積蓄,這也使得緬甸的後西明政權,在財政上狀態十分寬裕。

不至於因爲餉糧問題,而同本地百姓及封建主勢力撕破臉皮。

只是爲了安置後西明的老營家眷俘虜,還有酬謝配合明軍軍事行動的本地華商勢力,孫可望在毀滅大批佛寺的同時,也將寺社佔據的土地均分給了老營家眷、緬甸華人及本土貧民,藉此獲得了第一批本土支持者。

從佛寺中繳獲的大批金銀財寶,除了拿給葡萄牙冒險家們,用於向西方殖民者採購燧發槍和新式紅夷炮外,便是用來賄買緬甸封建主,使其不至於同明軍作對添亂。

孫可望大約花了四個月的時間,初步完成了這些安定緬甸各地的措施。雖然忠於王室的封建主勢力叛亂規模依舊很大,但明軍保持有絕對的武力優勢,孫可望對此一一進行了殘酷的彈壓,並繼續實行其沒收寺社財產的嚴酷措施,以求通過金銀賞賜賄買本地封建主們的效忠。

只有在明軍徹底放棄雲南以後,一部分緬甸封建主得知這一重大消息後,即遣使同順朝聯繫,一面請求大順出兵入緬恢復王室,一面在緬甸國內大肆宣揚明軍在雲南大敗的消息,釀成了一次規模最爲浩大的反抗運動。

但是由於孫可望從雲南撤出完全在計劃之中,明軍除了艾能奇一部有意被孫可望拋棄,以實現他個人在後西明政權內部的獨霸地位以外,整體的主要戰力,幾乎全數都完整撤到了緬甸,沒有遭到多大損失。

緬甸本土的反抗勢力,對後西明朝廷虛弱不堪的流言深信不疑。他們誤以爲孫可望的運氣已經到頭,當即便在順朝未作出反應以前,便集結了大量兵馬,以五萬兵力號稱二十萬大軍反叛,掀起了天法三年時的上緬甸全境大起義。

經過約一年的經營以後,孫可望已經將後西明朝廷的老營家眷三十萬人遷至緬甸,轉移到上緬甸的明軍戰兵數量則有七萬之衆。

七萬戰兵,要抗衡大順軍殊爲困難。

但這樣一支精悍的力量,在緬甸卻是一支極爲強大的武裝勢力。

而且孫可望還通過賄買本地封建主、百姓、華商勢力,迅速建立起了一支兵力達到兩萬多人的緬人民團武裝。

如此孫可望便擁有了實打實的近十萬兵馬,武力遠在反明的封建主聯盟之上。

順朝方面,李定國接獲了明軍在緬甸攻克阿瓦建立復國基礎的消息以後,沒有立即將此消息上報朝廷。後來緬甸反明封建主陸續派遣使者到雲南彙報消息時,大部分消息也被李定國壓下。

他與孫可望之間的複雜感情,使得順朝未能立即對後西明政權的復興作出反應。

直到孫可望完全鎮壓上緬甸大起義後,順朝才通過廣州方面獲悉了後西明和緬甸戰爭的具體情報。

朝廷隨即下令免除李定國權將軍的軍階及西南道行軍總理的職務,命其回京接受調查。

李定國和孫可望相識十多年,感情之深厚,實非外人可以想象。

大順軍攻川時,孫可望雖然拋下了李定國棄軍而逃,這是孫可望對不起李定國,也因此李定國可以毫無心理負擔地歸附大順。

可是具體到攻取雲南之戰以後,李定國卻不想對孫可望趕盡殺絕。

他想朝廷上了一份自辯的奏疏,聲言緬甸是海外番邦,中國之人,與其語言文字皆不通,何況緬甸瘴氣叢生,中國之人在緬甸必定水土不服。

孫可望倉惶逃緬,恰如三國時二袁之逃遼東。不煩大順一兵,只要靜觀態勢發展,則短不過半年,長也不過一二年,緬人必會將孫可望和朱由榔君臣首級送來中國。

李來亨對此不置一詞,沒有做任何回覆。他最清楚孫可望的野心勃勃和才華橫溢,放任孫可望經略緬甸,翌日必成大順後患。

在開封過着太平國公日子的劉文秀,也上書朝廷,以全家性命力保李定國。

天子翻閱着羣臣奏摺,心中突生煩悶和羨豔:

孫可望的人品,卻能有這樣的幾個兄弟,太讓朕嫉妒了!

他思之慮之再三,直到一旁幼辭懷中的孩子笑出聲來,李來亨才把玩着孩子的小手,坦然笑道:

“玄煜笑了!朕何苦嫉恨大臣呢?將李定國發去雲南軍前戴罪立功,暫領果毅將軍銜,西寧公的爵位,先降爲子爵,以觀後效。”

李定國隱瞞緬甸前線軍情的事情,經過龍衣衛調查以後,可以確認他和孫可望之間毫無聯繫,純粹因爲個人感情用事,不願意對孫可望趕盡殺絕而已。

李定國的這種做法和動機,實在讓朝中羣臣都難以理解。

一段時間內,這幾年來才歸附大順的武將大臣們,都恐慌不能自己。

大家都擔心萬歲將借題發揮,利用李定國案大開殺戒,展開一場誅殺降臣的大清洗。

出乎意料的是,皇上卻將此事輕輕放過,使羣臣都難知其意。

只有郭君鎮在猜測:皇帝如此,是否是在復刻朝鮮之事,要讓孫可望爲王前驅,爲大順軍郡縣緬甸做準備?

只不過孫可望不是代善,李來亨的算盤這回很有可能落空了。

郭君鎮這次學聰明瞭,倒沒有將自己這點小小的預測到處張揚出去。

否則就算天子無意,恐怕也難以避免一場開國的大案了!

第三十四章 清軍的邪教徒使者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清忠臣洪承疇和大明忠臣吳三桂第三十九章 天父之教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四十二章 幼辭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戰第六十一章 行軍司馬第七十章 聯結小袁營第八十七章 討賊聯軍來了第一百零四章 鄖陽式結局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八十九章 張獻忠第三十五章 周公吐哺第一百一十四章 絕北道第三十三章 破陣軍嶺川(四)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第四十一章 殿前軍增援山東(二)第三十八章 楊嗣昌的終局(二)第六十七章 真是一條好狗第三十五章 生擒艾都司第一百零二章 湖廣大擴軍第六章 明末商稅論第五十五章 復興陝西第五十一章 何面目歸見陛下第二十四章 洛陽春光好(一)第四十四章 五營軍制第四十四章 義送袁時中第二十九章 朝鮮第五章 吳下搖旗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二十五章 大戰將至第七十章 牛李黨爭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團第九十八章 聯軍末路(三)第二十二章 始興王第四十一章 楊嗣昌的終局(五)【第三更】第一百四十章 蒼髯老賊第七十五章 尚可喜第四章 於大忠第二十一章 狸奴新生活第二十六章 李來亨以手握日第九十一章 迎接李過第六十九章 狸奴第十二章 闖營的勝利第八十六章 左良玉,斬立決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三十六章 大順的水利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三十五章 誰是狗第二章 這裡不是魏博第四十三章 和平將軍陳永福第二十三章 授節鉞於晉王第一百零五章 毒士吉珪第十七章 黃河南岸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第一章 幼辭在開封第二十六章 洛陽春光好(三)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五十九章 亡國之道第十三章 隨州夜第一百一十一章 長安血夜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五十六章 三百大船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六十一章 中營宿衛驍騎第五十三章 最強之人高謙第一百三十三章 雁門之戰以後第四十二章 荒骨潛銷壘未平第九十三章 滿達海中心開花第十三章 清軍俘虜第一百一十二章 流賊兵勢,強悍至此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二十章 強攻屏風寨(六)【求收藏和推薦!】第五章 闖營一小卒(下)第九十六章 剿總行轅和綏寇公署第九十六章 李自成定策第十九章 欲取棗陽第六十三章 孫可望出手第七十章 直衝狗韃中軍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軍敵爲賊第七十八章 復其仇第一百三十四章 結束於碭山第二十八章 血戰無名山(下)第八十一章 勇士捐軀第十章 竹溪突圍(中)第三十一章 踏過士紳街第三十一章 踏過士紳街第一百四十一章 多爾袞不如皇太極第六十章 反對第五十八章 中原戰局第一百零一章 崩潰的吳三桂第七十三章 花關索(下)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堵牆,三堵牆!第三十一章 南都京華第八十九章 校場練槍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六章 易名李來亨第一百零六章 崇王吊宮燈第六十九章 公審劣士紳
第三十四章 清軍的邪教徒使者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清忠臣洪承疇和大明忠臣吳三桂第三十九章 天父之教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四十二章 幼辭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戰第六十一章 行軍司馬第七十章 聯結小袁營第八十七章 討賊聯軍來了第一百零四章 鄖陽式結局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八十九章 張獻忠第三十五章 周公吐哺第一百一十四章 絕北道第三十三章 破陣軍嶺川(四)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第四十一章 殿前軍增援山東(二)第三十八章 楊嗣昌的終局(二)第六十七章 真是一條好狗第三十五章 生擒艾都司第一百零二章 湖廣大擴軍第六章 明末商稅論第五十五章 復興陝西第五十一章 何面目歸見陛下第二十四章 洛陽春光好(一)第四十四章 五營軍制第四十四章 義送袁時中第二十九章 朝鮮第五章 吳下搖旗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二十五章 大戰將至第七十章 牛李黨爭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團第九十八章 聯軍末路(三)第二十二章 始興王第四十一章 楊嗣昌的終局(五)【第三更】第一百四十章 蒼髯老賊第七十五章 尚可喜第四章 於大忠第二十一章 狸奴新生活第二十六章 李來亨以手握日第九十一章 迎接李過第六十九章 狸奴第十二章 闖營的勝利第八十六章 左良玉,斬立決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三十六章 大順的水利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三十五章 誰是狗第二章 這裡不是魏博第四十三章 和平將軍陳永福第二十三章 授節鉞於晉王第一百零五章 毒士吉珪第十七章 黃河南岸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第一章 幼辭在開封第二十六章 洛陽春光好(三)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五十九章 亡國之道第十三章 隨州夜第一百一十一章 長安血夜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五十六章 三百大船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六十一章 中營宿衛驍騎第五十三章 最強之人高謙第一百三十三章 雁門之戰以後第四十二章 荒骨潛銷壘未平第九十三章 滿達海中心開花第十三章 清軍俘虜第一百一十二章 流賊兵勢,強悍至此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二十章 強攻屏風寨(六)【求收藏和推薦!】第五章 闖營一小卒(下)第九十六章 剿總行轅和綏寇公署第九十六章 李自成定策第十九章 欲取棗陽第六十三章 孫可望出手第七十章 直衝狗韃中軍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軍敵爲賊第七十八章 復其仇第一百三十四章 結束於碭山第二十八章 血戰無名山(下)第八十一章 勇士捐軀第十章 竹溪突圍(中)第三十一章 踏過士紳街第三十一章 踏過士紳街第一百四十一章 多爾袞不如皇太極第六十章 反對第五十八章 中原戰局第一百零一章 崩潰的吳三桂第七十三章 花關索(下)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堵牆,三堵牆!第三十一章 南都京華第八十九章 校場練槍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六章 易名李來亨第一百零六章 崇王吊宮燈第六十九章 公審劣士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