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揚武藍

湖廣闖軍本已建成了行之有效的徵兵體制,營田司體系控制了土地,自然也就能很容易控制依附於土地之上的人口。

而在控制土地、人口的營田司之後,就是統一徵募兵員並進行初步訓練的招練司體系了。擔任都招練使的還是隨營學堂的總教官,出身於楊文嶽、虎大威所部保定兵的軍官李破虜。

李破虜有相當過硬的軍事素養,訓練士兵自然不在話下。

統一徵募兵員的招練司既可以限制諸將的獨立性,也可以避免像李過、陳藎這些空降過來的大將隨意奪權、改變湖廣的體制。

而到了需要擴充兵力的時候,分佈在各府、各州、各縣的招練司,配合上不僅處在各州、府、縣,而且下潛到了鄉、莊、村一級的莊使,足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完成動員民力的任務。

雖然是借用了李過帶來的精兵老卒和許多軍官,但只用不到一個月時間,李來亨便能將除去闖軍水師和各地分守兵後,不足三萬人的闖軍野戰部隊,又擴充到五萬人規模以上。

這足可以見證湖廣闖軍體制的動員能量。

經過這番大擴軍以後,湖廣闖軍的水陸總兵力,已在六七萬之數,實力已經超過了中原闖軍的一半以上,力量之雄厚,既讓陳藎大開眼界,也讓李過頗受震動。

不過李過考慮的更多還是,以這樣雄厚的兵力,李來亨應該確實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完成拔除鄖陽、略取武嶽的任務。

這樣自己北上以後,湖廣後方大基地應該是不需多慮,東線的徐州剿總,想來李來亨也有足夠力量應對!

對於李來亨越發強大的實力,李過所考慮的全部都是這個竹溪路倒少年的成長,而未慮及其他任何方面。

李過確實是個毫無他腸的真誠之人。

李來亨對於李過處處表現出來的理解和禮讓,心中也是微有愧疚,畢竟李過是將他視爲了闖軍的忠貞干將,而他自己卻又是確確實實存在不少私心。

出於這種愧疚感,一貫厚臉皮的李來亨也忍不住道:

“義父即將北上,不若先在襄陽換取一批新銳衣甲、器械。馬寶取漢口以後,我們又徵募了許多工匠,原來在隨州闖軍只能鑄造出發射一二斤鉛彈的小型紅夷炮,現下便是鑄造五斤、六斤以上的大炮也不在話下。其他如衣甲,刀槍,弓箭,庫存數量都很多,除了鳥銃製造較爲繁瑣費事外,其他器械都可任義父隨取。”

李來亨心中愧對於李過的真誠相待,又急着想要李過儘快北上返回河南,便接着說:

“另外糧食方面,夏糧已收,不久又要收秋糧,湖廣存糧十分富裕,義父北上時也可以帶去幾萬石糧食做軍需之用……對了,還有棉布,再等數月北方天氣就要轉涼,我們佔領漢口以後,懇德記已經可以從九江、安慶採購到大批棉布,待做成軍裝以後,義父可以帶去中原一大部分。”

軍裝問題是李來亨一直在重點考慮的事情,只是過去條件不充裕,現在佔領漢口以後,闖軍的對外流通渠道大大增加,棉布和染料也都比較容易獲得。

所以李來亨便把統一軍裝的問題提上了日程,他知道用草木灰和動物血液可以配製出低成本的藍色染料來。這種配製染料,因爲成本低廉,在歷史上被普魯士用作軍裝染料,這種藍色也因此被稱爲普魯士藍。

因爲闖軍的染料工坊是設在承天府,而承天府本來是因嘉靖皇帝出生於此,才起名叫“承天”,闖軍佔領以後,便把承天府改名爲了揚武州。

李來亨便用了揚武州的名字來命名這種藍色染料,稱其爲“揚武藍”,也算是跨時空的致敬一下普魯士人。

雖然五德學說在明朝已經衰落,不過正要按照德運轉移的理論來講,明朝炎運而生,屬火德、用紅色,闖軍若取代明朝,就當屬水德——五德德運學說中水德應該用黑色,不過藍色染料的成本遠遠低於黑色染料,在戰場上的辨識度也更高,所以姑且就讓李來亨用藍色充作水德之色吧。

“揚武藍”這種合成染料的成本極低,色澤深沉又有質感,雖然價格低廉,卻處處顯露出十足的高級感來。不僅一般士兵們對深藍色的新軍裝愛不釋手,就連郭君鎮、郝搖旗等高級將領,也紛紛換上了“揚武藍”色的戰袍罩衣。

統一的藍色軍裝,使得湖廣闖軍的軍容風貌煥然一新,比起官軍更有了正規軍的氣度。

正在李過躊躇不決的時候,李來亨不斷加碼的援助物資,加強了他北上中原增援李自成的信心。李過對李來亨本來就很倚信,聽了他這番話更感欣慰,當即表示同意,說道:

“有你在襄陽,我們就沒有後顧之憂了!”

李過隨即便安排起了分配一些老卒軍官給李來亨用作擴軍的事務,他急於北返參加對付孫傳庭的一場大決戰,很快又催促陳藎把安置老營的事情落實下來。

李來亨心中一動,他對老營的南下十分關心,不僅是因爲能夠見到幼辭和慶叔等闊別已久的家人,也是因爲老營可以爲湖廣闖軍提供大量的儲備幹部人選。

不過讓李來亨有些意外的則是:帶領老營南下之人,居然是牛金星的兒子牛銓。

七月中旬,牛銓組織的十多萬老營人馬,終於過了桐柏山,經隨州到襄陽安置。幼辭、慶叔也都跟着這支浩浩蕩蕩的老營隊伍,來了襄陽,李來亨對他們十分關心,專門借用了以前襄王王府的一處花園,設宴招待老營來客。

李過雖然事務繁忙,但也沒有慢待衆人,一起參加。其他如陳藎、方以仁、高一功、白旺、顧君恩、谷可成、郝搖旗、郭君鎮……等等謀士武將,都到王府花園招待老營的家眷代表。

這頓飯比較簡單,比起李來亨平時的伙食,除常吃的素菜和羊雜碎外,又添了燴羊肉和滷豬頭兩樣葷菜。主食除窩頭和小米粥外,又攤了一些薄餅。此外,因爲有幼辭在內的一批女子在,李來亨又特地讓廚房準備些滋補身體的湯水。

“阿辭……”

李來亨對幼辭想念倍極,真的重新見到這個女孩時,卻又有了一種近鄉情更怯的感覺,不知說些什麼好。

這麼長的時間過去,幼辭已經長大了許多。她本就處在身體飛速成長的年齡段,此時已經完全不復小女孩的氣質光彩,而全是一種少女溫柔綺麗的感覺。

她的面容依舊是一派清麗的模樣,但比之過去,因爲眼眸中閃爍的青春活力,讓李來亨突然感受到強烈的性別差異感來。

阿辭似乎已經不再是一個小孩子了,李來亨在心中這樣感嘆着。

他本想緊緊抓住幼辭的手,或是將她攬入懷中,可是這種性別差異感的意識,突然間就讓李來亨有種不知道把手放到什麼地方去的尷尬感。

還是幼辭要更加自在從容一些,她看着微微紅着臉,尷尬擦着手的李來亨,忍俊不禁地笑出聲來。她的笑聲倒還是那種小孩子的感覺,像風鈴一樣靈動又通透,把李來亨從亂七八糟的想法裡一下抓回了曾經龍駒寨的初見時。

幼辭已能夠勉強說出幾個詞彙了,她微微動着嘴巴,小聲道:“少爺……”

李來亨多想讓這種美好的時刻維持更長一段時間,他心中久已不見的溫情又上升了起來。李過也好,幼辭也好,這個世界中善待自己的人,似乎終歸是多數。

那麼自己,或許也應當更加善待這個世界,還有身邊各色各樣的人。

不過李來亨的這種想法,畢竟還只是萬千思緒中如星火般偶爾閃爍過的小小一個瞬間。他考慮更多的問題是牛金星的那個兒子牛銓,據陳藎所說,李自成已經把牛銓委任爲了襄陽尹,對自己意見不小的牛金星,還是藉着老營南下,把手插進湖廣來了呀。

酒宴上衆人都在歡聲笑語,李來亨則在細細打量着牛銓這個新任的襄陽尹:他看上去年歲很輕,大概和方以仁、顧君恩歲數相當,臉上沒有那種特別幹練的精強之色,雖然穿着是個讀書人,但整體氣質卻更像個樸實的農民。

看起來,牛銓似乎是個偏向比較老實的人物——不過李來亨還是打算酒宴之後,馬上就讓嚴薪調查一下此人,並設法在他身邊安插一些紅隊的耳目。

李來亨接着喝了半杯酒,他靜靜地聽着衆人笑談,沒有插話,心裡卻在想着即將到來的戰事。突然,他無意中看到,顧君恩在吃燴羊肉時把湯汁弄到了手上,正拿起一張薄餅來擦手。

雖然他對這位頗有見解、爲人又頗機敏的行軍司馬一直都很賞識,但這個用餅擦手的舉動卻讓李來亨有些看不慣。

太浪費了!他想,許多老百姓現在連窩頭都吃不上呢,就算是表面做法,自己手下的人也不該這樣糟蹋糧食!一面想着,一面不由皺起眉頭注視顧君恩,但顧君恩卻毫不在意地繼續擦他的手。

另外有兩個人也注意到了這件事:一個是坐在顧君恩對面的方以仁,一個是與顧君恩鄰席的陳可新。

方以仁早就發覺,自從闖軍席捲湖廣以來,隨着一批明朝的降官、舉人、秀才不斷來到李來亨的身邊,一股自己頗爲熟悉的明朝官場習氣也開始在各種場合蔓延。由於李來亨本人沒有表示出反感,甚至頗爲享受,別人也都不便對這種風氣加以指斥。相反,由於拍馬漸成習慣,連自己和李來亨談論事情時也不得不帶點兒奉承語氣。而在所有這些人中,顧君恩雖然不像自己那樣熟悉李來亨的想法,可是卻是最爲善於迎合李來亨的一個人。

現在突然發現他用餅擦手而讓李來亨顯露出不悅的神色,方以仁心中暗自好笑,默默吐槽着顧君恩的無謀。

陳可新的想法則單純很多,他第一個看到顧君恩拿餅擦手,又看到李來亨那十分明顯的不悅眼色,不禁爲顧君恩感到擔心。陳可新很想提醒一下鄰座,卻又不知該如何表示。

正當李來亨、方以仁、陳可新懷着不同的心理看着同一個人的動作時,顧君恩已經擦完了手。出乎三個人的意料,顧君恩把剛擦完手的薄餅摺疊了一下,不顧餅上的污跡,直接送進嘴裡慢慢吃掉了。

看到這樣的動作,李來亨頓時眉頭舒展,露出滿意的神色。方以仁嘴角卻閃過一絲諷刺的微笑,而陳可新先是鬆了一口氣,繼而忽然覺得這一幕似乎在什麼地方見過。

他苦思片刻,猛然記起早年讀過的《新唐書》中關於唐太宗身邊的佞臣宇文士及的一段記載。也是取餅擦手,也是引起太宗的不悅和注目,最後也是將餅吃掉,與今天的情況幾乎一模一樣!

陳可新不由得側過臉,去望望顧君恩。他看見顧君恩正微露得意之色,於是更加斷定,顧君恩剛纔是完全知道李來亨的反應的,只是佯裝不知罷了!

難怪方以仁會露出那樣譏刺的笑容來,嗨,這些人的心眼可真夠多呀!

第三章 闖營一小卒(上)第一百二十八章 晉王李來亨第一百二十一章 飛雲橋南岸第一百一十三章 奔楚(三)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二十一章 狸奴新生活第一百一十章 坑盡胡虜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七十七章 洗甲北舞渡(七)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第十四章 大義覺迷錄第九十九章 清軍在迂迴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九章 土改藍圖的第一步第二十二章 白花花的銀子第五十八章 朝鮮世子第六十八章 沙州之戰第五十六章 王輔臣第六十九章 北來之煙第一百四十三章 我們幹吧!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七)第五十二章 袁時中不畏於死第一章 竹溪一民夫(上)第三十七章 順與清各擅勝場第九章 整治三河第一百六十二章 最後一戰(八)第一百零五章 張國武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一百四十七章 九朝神都空惆悵第四章 節帥幕府第八十二章 尼堪屠殺第五十八章 高郭進兵第一百一十五章 小姨媽羅顏清第八十九章 張獻忠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險第八十五章 不死於賊,必死於法第五十五章 楊嗣昌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四十八章 楚闖的騎士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傳庭死,大明中興矣第九十九章 清軍在迂迴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三十六章 崇禎哭第一百零六章 竹溪一節帥(下)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七十三章 雷霆第一百一十一章 長安血夜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後一戰(七)第六十一章 不見洛陽花(四)第九十五章 誅殺李自成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三十章 城下之潰第九章 高家寨第二十八章 八旗權力鬥爭第五十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三)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八十一章 闖獻曹會師第九十七章 博洛唱歌洪太死第二十一章 宋一鶴守在四境第二十三章 李得勝第六十九章 狸奴第六十四章 山中豈桃源(三)第九十五章 闖曹軍議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八十六章 爲什麼跟着大順走第七十五章 尚可喜第九十三章 青丘故事第五十五章 奔跑吧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學習第七十三章 洗甲北舞渡(三)第二十一章 宋一鶴守在四境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一百一十三章 羅顏清絕不苟活於世第六十四章 曹營第一章 後來的事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十五章 春秋大義第九章 高家寨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蚌會戰開始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三十四章 鰲拜震驚了第三十八章 西明第七十七章 不辱使命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九十章 處置士紳第一百三十九章 偉人的時代第六十七章 受國之垢,是爲社稷主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三十八章 西明第四十六章 永爲濁流第一百一十七章 關中有何罪第四十一章 血濺第一百四十七章 九朝神都空惆悵
第三章 闖營一小卒(上)第一百二十八章 晉王李來亨第一百二十一章 飛雲橋南岸第一百一十三章 奔楚(三)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二十一章 狸奴新生活第一百一十章 坑盡胡虜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七十七章 洗甲北舞渡(七)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第十四章 大義覺迷錄第九十九章 清軍在迂迴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九章 土改藍圖的第一步第二十二章 白花花的銀子第五十八章 朝鮮世子第六十八章 沙州之戰第五十六章 王輔臣第六十九章 北來之煙第一百四十三章 我們幹吧!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七)第五十二章 袁時中不畏於死第一章 竹溪一民夫(上)第三十七章 順與清各擅勝場第九章 整治三河第一百六十二章 最後一戰(八)第一百零五章 張國武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一百四十七章 九朝神都空惆悵第四章 節帥幕府第八十二章 尼堪屠殺第五十八章 高郭進兵第一百一十五章 小姨媽羅顏清第八十九章 張獻忠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險第八十五章 不死於賊,必死於法第五十五章 楊嗣昌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四十八章 楚闖的騎士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傳庭死,大明中興矣第九十九章 清軍在迂迴第六十二章 後勤策第三十六章 崇禎哭第一百零六章 竹溪一節帥(下)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七十三章 雷霆第一百一十一章 長安血夜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後一戰(七)第六十一章 不見洛陽花(四)第九十五章 誅殺李自成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三十章 城下之潰第九章 高家寨第二十八章 八旗權力鬥爭第五十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三)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八十一章 闖獻曹會師第九十七章 博洛唱歌洪太死第二十一章 宋一鶴守在四境第二十三章 李得勝第六十九章 狸奴第六十四章 山中豈桃源(三)第九十五章 闖曹軍議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八十六章 爲什麼跟着大順走第七十五章 尚可喜第九十三章 青丘故事第五十五章 奔跑吧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學習第七十三章 洗甲北舞渡(三)第二十一章 宋一鶴守在四境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一百一十三章 羅顏清絕不苟活於世第六十四章 曹營第一章 後來的事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十五章 春秋大義第九章 高家寨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蚌會戰開始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三十四章 鰲拜震驚了第三十八章 西明第七十七章 不辱使命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九十章 處置士紳第一百三十九章 偉人的時代第六十七章 受國之垢,是爲社稷主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三十八章 西明第四十六章 永爲濁流第一百一十七章 關中有何罪第四十一章 血濺第一百四十七章 九朝神都空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