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受國之垢,是爲社稷主

李來亨是在合河店南面的一個小村子裡,見到了苗裡琛和藺養成。藺養成早李來亨一步,率領他那支鳥槍換炮的藺營,先行北上接應苗標,他們是在桐柏山南麓匯合,然後擊退了左軍一支偏師的追擊,才保障了殘兵的安全。

苗裡琛這個沉默寡言的老實男人,在李來亨面前露出羞慚的神情。他衣甲凌亂,身上還帶傷,可一見到少虎帥就忙不迭地跪在地上,用力磕頭,語含悲痛道:

“棗陽軍民百姓……全都怪我,全都是我無能,致有此敗。棗陽軍民又遭左賊屠戮,不知道死難多少人,這幾天我閉上眼睛就能看到冤死的百姓來向我索命。”

藺養成並非闖軍嫡系,雖然他對李來亨已經表現出了足夠的忠誠,但還並不適合在這種場合發言,只好尷尬地站在一邊,口中小聲唸叨着“節帥做主”。

李來亨搖搖頭,他同樣面帶悲痛,他在半途中已經獲悉了左軍爲奪船而屠戮棗陽百姓的消息,怎麼能沒有幾分愧疚和罪惡感呢?

畢竟戰於隨州,就是李來亨最後拍板的計劃。而戰於隨州,又勢必要放棄棗陽!

以左軍的軍紀,在李來亨聽從顧君恩建議,放棄棗陽的時候,就等同於放棄了棗陽百姓的生存權。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固然棗陽沒能及時組織軍民撤離也是一個失誤,可苗裡琛只有一標步兵,豈能抗衡數萬左兵?又豈能擔起棗陽百姓被屠殺的責任?

這些責任本就應李來亨承擔。

受國之垢,是爲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爲天下王。

承擔責任,是統治者必須具備的品德。如果放棄承擔失敗的責任,也就不配享有成功的果實,李來亨想到了崇禎,他能成爲那種沒有擔當的人嗎?那種沒有擔當的人,又怎麼能在闖軍中立足?

“苗將軍快起來,棗陽之陷,責任全在我一人之身。”李來亨嘆道,“我只想着如何誘敵深入,想着要棄守棗陽,卻沒有想過如何維護百姓的安寧。以前義軍全靠老百姓的幫助,才度過了艱難歲月,現在形勢纔好轉多少?我就忘記了軍民百姓!”

少虎帥啪的一聲抽了自己一耳光,諸將全都吃了一驚,張皮綆趕緊抓住李來亨右手,勸說道:

“節帥,左兵來得這麼快,我們沒想到,樂山先生和顧先生也沒想到。在戰場上難免會出紕漏,勝敗本是兵家常事,這也是節帥教我的啊?棗陽之陷是我們全部人的責任,怎麼能算在節帥一人頭上?”

李來亨閉上眼睛,用雙掌拍了拍自己的臉頰,緩緩道:

“不用多說,棗陽之陷、百姓被屠殺,責任就是在我的身上。此戰之後,即便勝利我也會給大元帥寫信,請大元帥處置我的用兵失當。”

同李來亨一起率領別動軍的,除了親兵標張皮綆和炮兵標李世威外,主要有郝搖旗、馬寶、艾卓三個騎兵標將領。他們三人之中,數在官軍裡混過的馬寶心眼最多,他見機勸道:

“節帥,爲顧大局,不能不捨小局啊!捨不得兔子逮不住狼,爲了把左賊陷入死地,不得不委屈一下棗陽的百姓們。”

這條計策是顧君恩出的,他一直沒有找到說話的機會,這時聽了馬寶發言,趕緊幫腔說:

“馬將軍說的有道理。爭天下者最忌婦人之仁。春秋時宋襄公於兩軍陣前大談仁義,結果遭逢大敗,成爲後人的笑柄。節帥實在沒有必要自責過甚,要知道兵者兇器,大戰中,豈能求得一民不死?”

一旁的方以仁這時卻咳了兩聲,他是闖軍之中最瞭解李來亨心思的人,絕對沒有之一。李來亨一張嘴,方以仁能明白他的全盤用意,何況他本就對顧君恩心懷惡感,這時便說道:

“所謂‘婦人之仁’,乃是韓信對項羽的評價,說的是項羽這個人,別人生了病,他會流淚、送飲食表示關心,可等別人立了大功應當封爵時,他又捨不得。韓信說,這就叫‘婦人之仁’。此事與宋襄公並無關係。顧兄博學多聞,恐一時記錯,將兩者混爲一談了。”

顧君恩有點臉紅,說:

“我只是想談宋襄公,誤用了‘婦人之仁’一詞。多承指教!多承指教!”

方以仁接着侃侃而談說:

“宋襄公之愚,誠如顧兄所言,乃在於其對強敵‘施仁’而不知兵爲詭道。但若所施仁對象並非敵軍而爲我方百姓,則又當別論,即使力不從心,事與願違,也不可目爲愚蠢。例如劉備當年由樊城去江陵,隨從百姓十餘萬,日行僅十多裡。後有曹魏追兵,而劉備不忍拋下百姓先行,終在當陽被曹軍追上,損失慘獄。但史家論及此事,卻無人以劉備爲愚,反而稱許其‘雖顛沛險難而仁義愈明,勢迫事危而言不失道’,蓋其施仁對象爲黎民百姓耳!”

方以仁話中沒有一字提及棗陽,但意思卻很明確,顧君恩面上微紅,對於方以仁這個老資格掌書記也不敢擅加反駁。

李來亨則點了點頭,他從腰間抽出虎頭刀,將自己衣服下襟切斷了一截,令方以仁就地取材給大元帥寫一封請罪信。信裡的內容,就寫李來亨用兵失措,未能預料到左軍突襲棗陽,以至於城陷軍敗,百姓慘遭屠戮。

馬寶覺得李自成在河南採用流動作戰的戰術,放棄幾個城池和一些親善闖軍的百姓,簡直是家常便飯,忍不住反駁說:

“節帥,不是我多嘴。大元帥在河南用兵,難道就能保證攻下的每一處州縣,都能保得安全嗎?不一樣是在官軍重兵集結時,還是要撤走的嗎?何況棗陽本來就是節帥打下的,暫時丟掉又何妨?將來收復便是了。說一千道一萬,棗陽只是一個小縣,節帥攻略兩府,功勞這樣大,寫信給大元帥自請處分,很沒有必要呀。”

“我們既然號稱,是要爲了幾個百姓而起仁義之兵,自然要以百姓爲重。怎麼能因爲棗陽是一個小縣就不在意?”

李來亨將腰刀收回鞘中,也不再向其他人做過多的解釋。他和方以仁對視一眼,用心瞭然於胸,這番表演一是博取本地土著出身的楚籍新兵好感;二是爲苗裡琛分擔責任,得其效死之心;三則是故意丟給李自成一兩個無足輕重的小毛病,任其處置,以免大元帥對他產生什麼別樣心思。

當然,第四點,要樹立闖軍“興仁義之兵”的旗幟,用“剿兵安民”的政治宣言和朝廷爭奪人心,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顧君恩懂得用兵的戰略,有一些高屋建瓴的大局眼光。但在軍事以外的方面,在涉及到更爲複雜的人心方面,他的表現就遠遠不如方以仁了。

苗裡琛對李來亨主動承擔棗陽戰敗的責任,深爲感動。他不過是河南的一個礦工出身,以前在屏風寨於大忠的手下,也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頭目,是李來亨將他一點一點提拔到了步兵標威武將軍的地位上。

將軍也叫起來了,地位也高了,手底下的兵也是越來越多。可是一旦出了紕漏,李來亨居然又主動幫他承擔失敗的責任,有這樣一個統帥,苗裡琛心中已暗暗下定決心,不管敵人是誰,只要節帥旌旗所指,他一定不顧惜性命,拼盡全部,也要爲節帥殺敗敵人。

“節帥……我不會說話,實在不知道說些什麼好……棗陽雖敗,但有藺帥接應,我們損失不大,還可以和左良玉再拼一場!”

“好極了!”李來亨讚許道,“我只帶了騎兵和鳥銃手來,步兵都在一功和雄麗那邊,炮兵都留在隨州。你和藺帥的步兵,正好補足我們的缺憾,有這樣一支不下萬人的老本勁旅,從左良玉側面捅上一刀,他不想死都難。”

李來亨又下令,讓方以仁和李世威去安排兵馬休整的雜務,等大軍吃完飯以後,就準備切入左軍的側後翼,和高一功一起合圍左良玉。

“不知道一功和雄麗走到哪裡了?他們要翻越大洪山,沒那麼容易也沒那麼快過來。讓兄弟們把飯吃完,保存好體力,接下來這場大戰,將定下半個湖廣的歸屬啊。”

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六十章 從李雙喜到張鼐第三十二章 公子鄭成功第三十七章 水生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九十二章 慶功宴(上)第一百七十三章 羽林飛馳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三十九章 朱仙鎮第十三章 老營改革(上)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然武俠化的一章插曲第五十二章 袁時中不畏於死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七十五章 崇禎的四字宗旨第五十二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五)第三十一章 鈕鈷祿·陳泰不夠勇第一百零一章 天氣晴朗夏雨正涼第五十三章 都督府轄區第九十一章 大順騎士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二十七章 控制麻城第十二章 沈莊軍第四章 節帥幕府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二十三章 福建第七十章 直衝狗韃中軍第五章 闖營一小卒(下)第四十九章 義藩的巡夜第六十七章 真是一條好狗第五十四章 崇禎第八十九章 搢紳降爲編戶,衿佩等於僕隸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一百八十五章 清掃第六十九章 北來之煙第一百零六章 竹溪一節帥(下)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五十七章 燧發槍成軍第六十四章 和碩特戰爭第三十六章 人才儲備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第一百二十章 阿濟格東路軍第三十七章 攤丁入畝不是必殺技第一百四十四章 燙手山芋邢夫人第一百一十八章 閻爾梅第一百二十一章 飛雲橋南岸第一百零二章 九條龍谷可成第五十二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五)第二十章 明末順初第一百一十六章 難道歸來盡列侯第二十一章 會師商州(上)第四章 節帥幕府第二章 惠世揚第七章 何去何從第一百零九章 顧君恩在此第四章 於大忠第三章 楚闖這一年第二章 白土崗第二十三章 授節鉞於晉王第三十章 三楚虎賁,北上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三十五章 元戎與花頭第一百二十章 貝勒爺昏招迭出第七章 侯爺的日子第七十五章 洗甲北舞渡(五)第六十八章 大戰的氣氛第六十一章 不見洛陽花(四)第三十二章 洛陽春光好(九)第四十五章 山陽縣中第七十章 放棄關中第三十九章 爆頭騎士鰲拜第八十一章 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暴骨沙礫第九十一章 我仍然忠於大明第一百二十一章 關寧軍是大明柱石啊第六十二章 添亂小能手第十六章 鞏尚書的好文章第九十二章 宋和記第一百二十九章 山西大局糜爛第一百八十二章 噫!我中了!第八十七章 代天撫民威德副元帥第八十五章 紙幣第二十三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一)第八十六章 劉芳亮做出決策第四十三章 刀伊入寇第一百三十四章 埋骨何須桑梓地第一百二十五章 陝甘大亂,楊承祖難辭其罪第一百三十九章 偉人的時代第七十五章 洗甲北舞渡(五)第二十九章 官軍崩潰第一百二十章 鐵鞭孫守法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殺爲慮第六十七章 葉爾羌第一百四十四章 借道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團第六十三章 別動軍出城第一章 湖廣節度使第一百二十六章 慈不掌兵田見秀第八十九章 體制第七十六章 掃除絕域
第六十一章 小酒宴第六十章 從李雙喜到張鼐第三十二章 公子鄭成功第三十七章 水生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九十二章 慶功宴(上)第一百七十三章 羽林飛馳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三十九章 朱仙鎮第十三章 老營改革(上)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然武俠化的一章插曲第五十二章 袁時中不畏於死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七十五章 崇禎的四字宗旨第五十二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五)第三十一章 鈕鈷祿·陳泰不夠勇第一百零一章 天氣晴朗夏雨正涼第五十三章 都督府轄區第九十一章 大順騎士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興大明啊第二十七章 控制麻城第十二章 沈莊軍第四章 節帥幕府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二十三章 福建第七十章 直衝狗韃中軍第五章 闖營一小卒(下)第四十九章 義藩的巡夜第六十七章 真是一條好狗第五十四章 崇禎第八十九章 搢紳降爲編戶,衿佩等於僕隸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一百八十五章 清掃第六十九章 北來之煙第一百零六章 竹溪一節帥(下)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五十七章 燧發槍成軍第六十四章 和碩特戰爭第三十六章 人才儲備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第一百二十章 阿濟格東路軍第三十七章 攤丁入畝不是必殺技第一百四十四章 燙手山芋邢夫人第一百一十八章 閻爾梅第一百二十一章 飛雲橋南岸第一百零二章 九條龍谷可成第五十二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五)第二十章 明末順初第一百一十六章 難道歸來盡列侯第二十一章 會師商州(上)第四章 節帥幕府第二章 惠世揚第七章 何去何從第一百零九章 顧君恩在此第四章 於大忠第三章 楚闖這一年第二章 白土崗第二十三章 授節鉞於晉王第三十章 三楚虎賁,北上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三十五章 元戎與花頭第一百二十章 貝勒爺昏招迭出第七章 侯爺的日子第七十五章 洗甲北舞渡(五)第六十八章 大戰的氣氛第六十一章 不見洛陽花(四)第三十二章 洛陽春光好(九)第四十五章 山陽縣中第七十章 放棄關中第三十九章 爆頭騎士鰲拜第八十一章 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暴骨沙礫第九十一章 我仍然忠於大明第一百二十一章 關寧軍是大明柱石啊第六十二章 添亂小能手第十六章 鞏尚書的好文章第九十二章 宋和記第一百二十九章 山西大局糜爛第一百八十二章 噫!我中了!第八十七章 代天撫民威德副元帥第八十五章 紙幣第二十三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一)第八十六章 劉芳亮做出決策第四十三章 刀伊入寇第一百三十四章 埋骨何須桑梓地第一百二十五章 陝甘大亂,楊承祖難辭其罪第一百三十九章 偉人的時代第七十五章 洗甲北舞渡(五)第二十九章 官軍崩潰第一百二十章 鐵鞭孫守法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殺爲慮第六十七章 葉爾羌第一百四十四章 借道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團第六十三章 別動軍出城第一章 湖廣節度使第一百二十六章 慈不掌兵田見秀第八十九章 體制第七十六章 掃除絕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