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

大順開國所封榮爵,不過一王、一公、七侯而已。如果具體到大順體制之內,而且只計算活人的話,其實就只有一公、六侯而已。

名器之貴重,可見一斑。

在侯爵以下的封爵者,數量終於多了一些:伯爵約有二十餘人,子爵三十人,男爵則五十餘人。

伯爵主要是授予給大順五營副將一級的將領,還有就是授予給了明朝投降武將中總兵一級的將領。

例如大順五營中,中營親軍的黨守素、辛思忠、任繼榮、吳汝義、李友全部都受封伯爵。大順的伯爵爵號是採用明朝的縣名,如黨守素就被封爲通渭伯,辛思忠爲西和伯,任繼榮爲宜陽伯,吳汝義爲太平伯,李友爲武陽伯。

其他各營的主帥副手一級將領,也盡皆封伯:馬世耀封巫山伯,劉汝魁封安肅伯,劉體純爲光山伯,其他果毅將軍和實際上負責一營主帥副手職能的武將,也一概封伯。

剩下的明朝降將之中,被封伯的基本就是明朝總兵級別的官員,陳永福受封爲文水伯,白廣恩受封爲桃源伯,左光先受封爲秦安伯,牛成虎受封爲安化伯,馬科受封爲懷仁伯。

當然,還有極值得一提的姜瓖,這位雁門之戰中救出田見秀的明朝降將,同樣受封爲伯爵,封號便是採用了雁門關附近的一個縣縣名,叫做繁峙伯。

除了這些人以外,李來亨的楚闖,其實際上的左右副手白旺、高一功兩人,因爲擔任的是節度使職務,所以按照五營主帥的副手封伯爵這一慣例而封爵者,就是白旺和高一功,而是由李來亨自己推薦上來的谷可成和郭君鎮兩人。

谷可成以蘄州附近的廣濟縣爲號,受封爲廣濟伯;郭君鎮則以隨州附近的應山縣爲號,受封爲應山伯。

除了他們兩人以外,白旺和陳藎也都因爲作爲節度使,爲前線提供軍需物資有功,加之平定了許多叛亂,同樣受封爲伯爵。

白旺以德安府所轄的雲夢縣縣名爲號,受封爲雲夢伯;陳藎則以承天府所轄的京山縣爲號,受封爲京山伯。

但是這其中高一功的情況,卻讓許多人疑惑不解。高一功作爲李自成的妻弟,又是闖軍的陝北元從,而且還作爲武嶽節度使立下了許多戰功,可居然只是受封爲臨朐男這樣一個最低級的男爵而已!

高一功的封爵,居然只是男爵,不僅比很多資歷和他相當的元從老將低許多,而且還比與他情況相似的另外兩位節度使陳藎、白旺,要低得多。

這就太讓人感到驚奇和疑惑了。

李來亨倒是有點猜測出來了大順開國封爵如此佈置的用意所在。

明朝皇帝重用宦官系統,這很明顯是遭受到李自成的反感。前段時間李自成已經把秦王府和晉王府所獻上的宦官太監全部放還,可見他受到身邊一些新晉文臣的影響,對於宦官懷有極深的惡感。

那麼外戚大抵也是如此吧?

李自成對於高一功本人肯定是沒有多少惡感的,可是對於高一功這個妻弟身上所代表的外戚身份,受到新晉文臣們影響的大順永昌皇帝,當然就會刻意地加以控制。

高一功僅僅受封爲男爵,就體現出了大順一朝會竭力打壓外戚的態度。

不過連白旺和陳藎都受封爲伯爵,高一功卻只受封男爵。李自成也要考慮到他這個小舅子的心情啊!

所以賜宴之中,很快就有禮政府和吏政府的官員帶着詔書和信件找到了李來亨,要他派人把詔書儘快送去武昌,將情況告訴給高一功。爲了安撫高一功,詔書在僅僅冊封他爲臨朐男之餘,又提出了將以高一功爲湖廣經略使的新任命。

看來大順的官制,大體上是以防禦使對標明朝的兵備道,以節度使對標明朝的巡撫,以經略使對標明朝的總督。

李自成以高一功爲湖廣經略使,看來是打算讓高一功總領湖北軍政。不過李來亨對這件事情倒是沒有太多擔心和顧慮,畢竟他在湖北的制度建設已經大成規模,根基鞏固,高一功本人又和李來亨關係親厚,絕沒有動搖楚闖根基的可能性。

明代的巡撫被改回節度使,掌管全省軍政。與明代不同,如高一功和白旺的例子,大順節度使也有武官。這意味着,大順的武官地位在地方也得到了空前提高,成爲抗衡文官的一大重要勢力。

大順的右武政策,從開國佈置來看,已很明顯。

具體文官的方面,大順設置了天佑殿,由牛金星以平章政事銜領天佑殿大學士。牛金星爲左平章,惠世揚則爲右平章事,不過總體而言,由於惠世揚年邁無精力理事,牛金星便成爲了大順開國後事實上的獨相。

明朝的六部依舊按照前例,改爲六政府,以尚書、侍郎爲政府首長;屬員改郎中爲中郎,主事爲從事。六科給事中,則皆改爲諫議大夫。

具體上六政府六諫議的人選:

吏政府尚書便是宋企郊了,吏政府中最重要的部門文諭院則由吏政府侍郎寧紹先負責掌管。寧紹先是陝西韓城人,崇禎九年中進士,曾任山西文水教諭,當然是牛金星眼中“秦黨”的一員。

戶政府尚書則是楊王休,他是河間人,之前在明朝擔任陝西潼關兵備道。戶政府侍郎則爲楊建烈,又是一個陝西韓城人,是明朝萬曆年間的進士,先後任葉縣知縣、江西道御史等官職,頗有賢名,崇禎朝時還做過太常少卿和太僕卿通政司通政使。

禮政府就是鞏尚書和姜學一姜侍郎兩人負責了,在之外的另外幾部,則基本上是由牛金星的門生故舊掌握,他的同年安興民和老鄉徐尚德就直接掌握了刑政府和工政府,兵政府也是由牛金星選拔的河南生員李之綱掌握。

之前設立的尚契司被正式改爲尚璽寺,這是因爲契只是大順官方使用的符券契章這四種印的第三等緣故。所謂尚璽寺,就是明朝原來的尚寶司,掌寶璽、符牌、印章。

明朝的太常寺、鴻臚寺則改爲禮政府下屬,因爲太常寺管宗廟禮儀,鴻臚寺管朝會儀節,都跟禮政府職能密切相關,因此相近職能機構改制倒不奇怪。

掌管車馬的太僕寺改名爲驗馬寺,翰林院改名爲弘文院,御史改名爲直指使,通政司改名爲知政使,中書科改爲書寫房,雖然只是換了個名字,不過意義卻大不同,突出了未來的重點和方向,預示着某些微妙的變化。

最大的變化還是文諭院,文諭院是由吏政府文選司升格,表明了李自成強化控制文官選拔的決心。

由於大順軍這時候已經佔據了相當廣闊的領地,除了湖廣和河南以外,整個西北地區,包括陝西、甘肅、寧夏、青海一帶,全部歸於大順的版圖。大順軍佔領地區已經包括好幾個省分,很有必要廣設節度使和經略使了。

不久,又仿照明朝巡按御史的制度,在各省加派巡按直指使,代表中央司監督之責,如以明臨汾知縣劉達爲陝西巡按直指使,介休知縣李若星爲山西巡按直指使。其他道、府、州、縣設防禦使、府尹、州牧、縣令等官,與開封時期相同。

具體是以羅汝才爲西北經略使兼陝西節度使,以明朝的綏德州知州周士奇爲榆林節度使,以明朝的監軍道陳之龍爲寧夏節度使,以明朝的關西道周伯達爲甘肅節度使,以闖軍中營大將西和伯辛思忠爲西寧節度使,以明朝河南道監察御史韓文銓爲山西節度使,以明朝降官樑啓隆爲河南節度使,又以李來亨的部將廣濟伯谷可成爲山東節度使。

第三十三章 容齋隨筆只有六筆第四十三章 愛新覺羅屯齊第八十九章 白溝河第三十三章 救鮮第二十章 郝標騎兵第二十一章 狸奴新生活第三十四章 破陣軍嶺川(五)第四十五章 雷霆一棒第二十九章 會戰時刻第十二章 沈莊軍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編制第十二章 闖營的勝利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五章 先帝遺詔第六章 明末商稅論第八章 英雄氣第二十章 強攻屏風寨(六)【求收藏和推薦!】第一百一十章 承天府第一百零六章 南陽公經略關中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順大總統李過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五十二章 金氏朝鮮第九十四章 天下與我何加焉第十二章 沈莊軍第六十七章 青羊宮之變第七十章 牛李黨爭第八章 濟南之屠第三十四章 兩班第七十三章 雷霆第二十二章 西寧公第三十五章 誰是狗第九十七章 聯軍末路(二)第九章 牛相第四十五章 公子獻頭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七章 左鎮第四十二章 青丘州第二十四章 洛陽春光好(一)第二十章 明末順初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一百一十三章 羅顏清絕不苟活於世第七十三章 大寧新城第二十六章 李來亨以手握日第三十五章 生擒艾都司第八十九章 任繼榮和任光榮兄弟第八十八章 基層政權第一百二十六章 慈不掌兵田見秀第四十三章 愛新覺羅屯齊第五十二章 深州城破第九十二章 欽定第三十四章 兩班第一百一十三章 輔國公,對不住了第一百零九章 曹帥亂彈琴第一百零五章 竹溪一節帥(上)第六十九章 狸奴第二章 惠世揚第七十五章 崇禎的四字宗旨第三十章 清鮮戰爭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七十五章 崇禎的四字宗旨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清忠臣洪承疇和大明忠臣吳三桂第六十九章 大明的姜維第七十三章 洗甲北舞渡(三)第七十二章 橫掃察北第一章 太原第六十四章 和碩特戰爭第三十四章 天生神將李隨侯第六章 六尚第一百一十二章 會戰徐州第四章 於大忠第一百二十九章 誰想被李來亨斬殺第七十六章 跑跑跑第八十二章 西瓦吉大王第一百一十九章 奔楚(九)第一百三十四章 埋骨何須桑梓地第一百三十七章 長伯,好做好做第一百二十四章 寧夏寧夏第一百二十一章 關寧軍是大明柱石啊第二十二章 西寧公第十五章 老營改革(下)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軍敵爲賊第一百章 東方既白,大順中興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秘策(二)第九十三章 牆式衝鋒沒有對抗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六章 營田使第五十一章 收遼第一百一十一章 歷史轉動起來了第七十六章 劉澤清逃了第四十章 懦夫畏死終須死第一百三十三章 尾聲的開始第九十九章 上蔡亂局(二)第二十七章 控制麻城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大清天下無敵第九十一章 一線城市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五章 耿應衢的生意經第三十五章 生擒艾都司第四十章 孫可望第六十八章 沙州之戰
第三十三章 容齋隨筆只有六筆第四十三章 愛新覺羅屯齊第八十九章 白溝河第三十三章 救鮮第二十章 郝標騎兵第二十一章 狸奴新生活第三十四章 破陣軍嶺川(五)第四十五章 雷霆一棒第二十九章 會戰時刻第十二章 沈莊軍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編制第十二章 闖營的勝利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五章 先帝遺詔第六章 明末商稅論第八章 英雄氣第二十章 強攻屏風寨(六)【求收藏和推薦!】第一百一十章 承天府第一百零六章 南陽公經略關中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順大總統李過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五十二章 金氏朝鮮第九十四章 天下與我何加焉第十二章 沈莊軍第六十七章 青羊宮之變第七十章 牛李黨爭第八章 濟南之屠第三十四章 兩班第七十三章 雷霆第二十二章 西寧公第三十五章 誰是狗第九十七章 聯軍末路(二)第九章 牛相第四十五章 公子獻頭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七章 左鎮第四十二章 青丘州第二十四章 洛陽春光好(一)第二十章 明末順初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一百一十三章 羅顏清絕不苟活於世第七十三章 大寧新城第二十六章 李來亨以手握日第三十五章 生擒艾都司第八十九章 任繼榮和任光榮兄弟第八十八章 基層政權第一百二十六章 慈不掌兵田見秀第四十三章 愛新覺羅屯齊第五十二章 深州城破第九十二章 欽定第三十四章 兩班第一百一十三章 輔國公,對不住了第一百零九章 曹帥亂彈琴第一百零五章 竹溪一節帥(上)第六十九章 狸奴第二章 惠世揚第七十五章 崇禎的四字宗旨第三十章 清鮮戰爭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七十五章 崇禎的四字宗旨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清忠臣洪承疇和大明忠臣吳三桂第六十九章 大明的姜維第七十三章 洗甲北舞渡(三)第七十二章 橫掃察北第一章 太原第六十四章 和碩特戰爭第三十四章 天生神將李隨侯第六章 六尚第一百一十二章 會戰徐州第四章 於大忠第一百二十九章 誰想被李來亨斬殺第七十六章 跑跑跑第八十二章 西瓦吉大王第一百一十九章 奔楚(九)第一百三十四章 埋骨何須桑梓地第一百三十七章 長伯,好做好做第一百二十四章 寧夏寧夏第一百二十一章 關寧軍是大明柱石啊第二十二章 西寧公第十五章 老營改革(下)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軍敵爲賊第一百章 東方既白,大順中興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秘策(二)第九十三章 牆式衝鋒沒有對抗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六章 營田使第五十一章 收遼第一百一十一章 歷史轉動起來了第七十六章 劉澤清逃了第四十章 懦夫畏死終須死第一百三十三章 尾聲的開始第九十九章 上蔡亂局(二)第二十七章 控制麻城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大清天下無敵第九十一章 一線城市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五章 耿應衢的生意經第三十五章 生擒艾都司第四十章 孫可望第六十八章 沙州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