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共和君主難斷優劣惡狼入室巴黎遭劫

“帝…王…將相…寧有種…呼…”在場的歐洲人饒口着將顧炎武的最後一句話重複了一遍。不明其意的孔代當下便疑惑的追問道:“顧先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是皇帝、將軍、宰相之類的掌權之人。也可以理解爲任何一個人只要都有機會做人上之人。”顧炎武轉用拉丁語解釋道。

“任何一個人都有機會做人上之人?平民也行嗎?”驚愕的衆人中博雷利頭一個反應過來道。

“只要他們能成爲最強者,就能當皇帝。”顧炎武直言不諱的說道。對於中原士大夫們引以爲傲的春秋大義,他早就沒了興趣。至於“順應天命”之類的說辭,不過是勝利者問鼎中原、黃袍加身後,臣子們送上的獻媚之詞罷了。一個人只要做了皇帝,他(她)就能脫胎換骨,由人變爲神。從前的一切過失都可以忽略不計,還有諸多文人跟在身後爲其粉飾身世。

“那請問強者一詞是以什麼來作標準的呢?”惠更斯緊跟着饒有興趣的詢問道。由於荷蘭是一個以商人爲主的國家,故而荷蘭人對貴族的態度顯然沒有博雷利等人來得那麼崇敬。事實上,荷蘭本就是一個充滿做人上人機會的國家。

“是武力。中國有句古話叫‘逐鹿中原’,意思是人們能像獵人獵鹿一樣爭奪權力。血統因皇帝的身份而高貴。而不是因爲血統高貴而成爲皇帝。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曾做過乞丐。”顧炎武這話一出口,自己都覺得嚇了一跳。他從未想到過自己能如此順溜地的直呼明太祖的名號。其實他本是想拿當今女皇來作例子。但眼見一旁座着的楊紹清,不知怎地竟順口舉了明太祖的例子。難道說自己已經在心底裡認可了中華朝,對大明已經不再心存敬畏了?

正當顧炎武暗自心驚之際,博雷利等人也被他口中乞丐皇帝的例子給怔住了。他們沒想到一向講究禮儀的中國人竟然會信奉武力至上。甚至還奉一個乞丐爲皇帝。卻聽孔代瞪大着眼睛問道:“這麼說那個乞丐皇帝一定十分英勇善戰羅。”

“可以這麼說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他帶領義軍將統治中國的蒙古人驅逐回了大漠,讓漢人恢復了自由。所以人們將他奉爲了皇帝。”楊紹清微笑着解釋道。雖然明太祖在立國後的舉動實在是不敢讓人恭維,但其驅逐韃虜的功績依舊是不可抹殺的。

“原來如此,一個打敗蒙古人,爲自己民族爭取到自由的人,確實有理由被奉爲皇帝。”孔代恍然大悟着點頭道。

“只可惜,明王朝之後的繼任者總認爲自己的先祖驅逐韃虜,是天下漢人的救世主。不少皇帝都極其荒陰。以至於國事日漸衰敗。當最後一個皇帝想要力挽狂瀾時一切都已太經晚了。”顧炎武沉吟了一聲,嘆息道。他說的這番話固然是在感嘆朱明王朝的衰亡,另外也是在暗指而今的中華王朝。雖然顧炎武對中華帝國的締造者孫露有着這樣、那樣的不滿,但有一點是他無論如何都不能否認的。那就是孫露驅逐了韃虜,避免了中原再一次遭受蠻族的**。光憑這一點她確實有資格接受天下百姓的擁護。可因爲這樣,她就有權篡取皇位嗎?而又有誰能保證她的後人不會像朱元璋的後人那般自負自己家族是天下人的救世主?不會重演明朝的歷史?

“是啊,就算明太祖驅逐韃虜有功,這也不代表朱明皇室就可以憑此無限度的揮霍天下。漢家江山是經過千千萬萬的漢家兒郎拋頭顱灑熱血才得以光復的。絕不是君王一個人的功勞。”楊紹清注視着顧炎武頷首坦言道。他知道顧炎武在暗示什麼。但他同樣也知道孫露從未將自己當成過世人的救世主,他們的子孫更不會。

面對楊紹清斬釘截鐵的迴應,顧炎武頓了一頓,搖頭道:“話雖如此,可面對先祖如此輝煌的功績,後人總會不自覺地產生優越感。或許王朝的締造者起先並沒有將自己當做救星,但他的子孫卻會一代又一代的重複這種優越感。並最終認定自己是授命於天,無視天下人的存在。”

“嗯,不錯。一旦掌權者認定自己理所當然擁有權力,那他就會肆無忌憚的濫用權力。顧先生,既然貴國民衆不以血統來認定統治者,那一旦統治者實行暴*貴國人民一定會勇敢的那起武器反對暴君吧。”惠更斯關切的問道。經過剛纔的談話他發覺中國人越發讓人難以理解了。他們時而順從到可以無條件地爲帝王去死;時而卻又桀驁不遜,絲毫不將皇權等級放在眼裡。

“事實上,中原每一次王朝更替幾乎都伴隨着百姓對暴君的聲討聲。百姓們用武力打倒一個暴君,擁護可以爲他們做主的有道明君登基。明君的後人再漸漸從平庸到昏庸,由英明到暴戾。於是戰亂的烽火再一次燃起。破而再立,立而再破,如此周而復始,幾乎每隔三百年左右就會有一次重複。”顧炎武苦笑着解答道。而今的他對皇朝的更替已經看開了不少。他曾經堅信通過中興之主,可以讓一個王朝同過非暴力無限延續。可實事卻告訴他該滅亡的東西終究是要滅亡的。不過顧炎武卻始終參不透這其中的奧秘。難道說每隔數百年一次的戰亂,只是爲了從羣雄中挑選出最強的豪傑來做天下人的主人嗎?

顧炎武的介紹讓惠更斯等人當下便陷入了一片沉寂。一直以來歐洲的保皇黨都喜歡將中國當做君主制國家的完美典範。他們讚美中國的“聖人王”以及完善高效的行政制度。並以此來證明**君主比亂哄哄的民主共和更能讓一個國家穩定強大。可現在聽起來實事好像並非如此。中國的君主制也一直都在血腥與暴*中沉浮。

正如中國人在瞭解歐洲國家制度後,會覺得難以理解。中國的歷史在歐洲人眼中也同樣是匪夷所思的。過了好一會兒,博雷利才皺着眉頭若有所思道:“看上去,你們帝國一直都在一個怪圈之中打轉。是不是你們的人民太過於相信武力了,缺少柔性的妥協?”

“我看不是缺少妥協的原因。就顧先生的介紹來看,中國的民衆在謀些方面比歐洲民衆更開化,他們早在數個世紀前就已經擺脫了貴族等級思想的束縛。意識到沒有人生而爲奴,也沒有人生而爲主。”惠更斯說到這兒停頓了一下,望一眼楊紹清與顧炎武兩人後,又將話鋒一轉道:“但是,兩位先生恕我直言,貴國的人民雖然有推翻暴君的勇氣,卻缺少承擔執掌國家的勇氣。在歐洲,民衆將暴君推翻之後,往往會實行共和制。由人民自己來管理自己的國家。因此在共和制國家中,人民不僅享受自由,還要承擔政治上的責任與後果。而貴國的民衆似乎並沒有做自己主人的意願。他們每一次在將前一個君主推翻之後,就會立刻將剛剛得到的權利雙手奉送給下一個君主。待到君主不再能勝任皇位時,便再一次使用暴力推選出一個新的皇帝。如果僅推翻君主個人,而不葬送整個君主**制度。那皇帝還是皇帝,臣民還是臣民,一切都沒有本質上的改變。當然,做君主統治下的順民也是有點兒‘好處’的。至少人們能將政治的害處歸結到他人身上。”

“恩,我也覺得貴國全體人民在無意識地貶低自己本身價值和逃避責任。”一旁的玻意耳與博雷利也跟着點頭附和道。

惠更斯與博雷利等人的一席論斷讓在場的顧炎武頓覺眼前一片豁然開朗。他發現那個一直困擾着他的死結似乎也隨之被結開了。推翻君主,而不葬送君主制,多麼精闢而又形象的描述啊。這就能解釋爲何中原朝代的更替總是要伴隨天下大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如果中原的百姓能有肩負起社稷的勇氣和自覺,那是否就意味着同樣的輪迴就不會重演了?

正當顧炎武醉心於自己的新發現之時,楊紹清卻提出了不同的見解道:“在下覺得不能單純的將問題推到民衆身上。中國歷史上不曾有過類似共和制的國家或思想。沒有範本,人們也就只好不斷的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了。”

“但是君主制再怎麼改還是君主制。它的專權本質註定了會讓大多數人失去自由。”惠更斯一針見血的指出道。

“話可不能這麼說。中國民衆會選擇延續君主制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他們之前經過了太多的戰亂,**君主至少可以保障臣民的國內太平。”孔代連忙爲君主制辯解道。不管怎樣君主制在他的心目中依舊是佔有很高地位的。而他也不可能像惠更斯等共和分子那般唾棄君王。

“可如果**君主的個人野心爲臣民帶來了戰爭,如果**君主無底的貪慾和他的官僚的騷擾帶來的壓迫遠過於人民自己的糾紛。那麼人民又到底是得到了什麼呢?如果這樣的太平本身就成了一種苦難,人民又到底是獲得了些什麼呢?牢獄中的生活也是太平的,難道說太平就能使得牢獄成爲夢寐以求的東西嘛!”惠更斯毫不示弱的回敬道。

“君主制並不等同於**。共和制也會產生**。試問像愷撒那樣的**者是誰推舉上去的?又是什麼人處死了蘇格拉底?君主制國家也能有議會,君主本人亦服從法律。中華帝國的女皇就是這麼一個開明的君主。她在古老的中國設立議會,頒佈憲法。這比多數人的暴*要溫和得多,也合理得多!”不得已孔代最後把東方的中華帝國給擡了出來。他知道目前歐洲幾個君主制國家的實際情況實在是不敢讓人恭維。而舉新生的中華帝國爲例顯然要有力得多。

眼見衆人對中國朝代更替的討論,轉眼間就升級成了歐洲保皇與共和兩派,針鋒相對的爭論。楊紹清與顧炎武兩人不由面面相窺起來。他們並不曉得,像這樣的爭論在歐洲大陸上已經上演了數千年。歐洲文明正是在這兩種不同思潮的撞擊之下逐步被推動的。

就在楊紹清等人饒有興趣地觀看孔代與惠更斯辯論君主制與共和制的優劣之時。孔代的副官多姆,神色凝重地走進了帳篷。見此情形,孔代不由起身向衆人至謙後,隨着多姆出了大帳。而當他再次回來時,原本白皙的臉頰也變得鐵青了起來。

“殿下,出什麼事了嗎?”博雷利頭一個忍不住問道。

“洛林公爵洗劫了巴黎!”孔代攥緊了拳頭,從牙逢裡擠出了這件駭人聽聞的事件。

洛林公爵?好熟悉的名字。曾經從傳教士口中聽到過這名字的楊紹清皺眉頭問道:“是那個曾經主持巴託羅繆之夜大屠殺的洛林公爵?”

“主持巴託羅繆之夜大屠殺的是前一任洛林公爵。不過現任這位也是一個殘暴卑鄙之徒。前任法國首相黎塞留剝奪了他的領地併入法國。之後這位洛林公爵開始流亡德意志,在三十年戰爭中爲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效力,曾任皇軍司令。他一直以來就以法國爲敵。真不知道馬薩林那個混蛋究竟吃錯了什麼藥。竟然去召洛林軍隊勤王。現在洛林帶着他的手下乾脆進巴黎洗劫了整個城市!”氣憤不已的孔代猛地一砸桌子咒罵道。

“上帝啊,馬薩林竟然引了洛林那匹惡狼入室。”深知皇軍脾性的惠更斯猛劃十字道。

卻見孔代想了一下囑咐道:“我真希望能陪你們再多看看法國。這樣你們會發現法國並不只有戰亂和饑荒。這是一個美麗、浪漫的國度。只可惜現在的我必須得去巴黎,那裡的市民需要我們。你們到聖日爾曼之後,可以去找色當公爵杜倫尼元帥幫忙。他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會給予你們相應幫助的。” 雖然而今的孔代已與杜倫尼分屬兩個陣營,但這絲毫不會影響他二人的私人友誼。在孔代看來王軍之中能介紹給中國使團的傑出人物也只有杜倫尼一人而已。

“親王殿下言重了。這些日子有您和您的國家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等貴國能早日停歇戰亂,讓百姓安享太平。”楊紹清拱手祝福。

孔代禮貌地鞠躬道:“我的朋友,謝謝你的祝福。能認識你們是我的榮幸。也祝願你們能早日找到想要的東西。”

【……49 共和君主難斷優劣 惡狼入室巴黎遭劫 文字更新最快……】@!!

()

第22節 燕京騷亂第298節 駕龍艦施琅抵安曼 勤胡王華僑受封賞第3節 登陸旅順第48節 開封之戰(二)176 感聖恩喀爾喀歸附爲將來綽羅斯探路第3節 誰是獵物?第301節 下賭注英軍傾巢出 擬計劃海盜對海盜第283節 萬軍圍攻託木斯克 舉白旗傳教士送信第305節 聘倭人法國造瓷器 奉重商法王允新政第16節 前夜(上)95 使團船隊逆流北上畫家醉心長江美景115 賢首相暢談新五年弘武帝心繫弱勢省80 舉先例兩臣述隱患細分析首相護公社第33節 交易107 舉天學諸生排夷學拋石子女皇釋科學75 懲舞弊好友起爭執睹惡行女皇怒招臣第36節 密談第17節 前夜(下)58 南安普敦龍困淺灘市長衙門親王赴會94 防隱患蕭尚書柬言爲愛婿楊國公面聖第294節 龔紫軒書房析局勢 弘武皇御園見公爵第244節 爲霸業內閣擬計劃 尋金礦百姓闖關東139 世澤憂嘆商人戰爭存古堅持軍人職責第366節 識手段總督認新主 爲宗教特使下許諾第362節 陳家明送妻做了結 姚啓聖坐鎮衙門口 黑色柳丁157 紅海畔蘇萊曼起事南京城弘武皇定策第36節 決戰牧野(二)第11節 驚變(二)108 爲謀權東林起紛爭受牽制復興心生惱第47節 開封之戰(一)168 弘武帝北訪收番王兩重臣爲國起爭執第4節 中華悍龍心繫大漠 北極惡熊指染東土187 喬承雷立志做記者顧炎武不滿辭教案80 舉先例兩臣述隱患細分析首相護公社第328節 遭遇戰英軍失先機 中華軍卡奇灣再戰第31節 蜀中大西89 蛟龍出水驚煞四鄰半島生亂烽火驟起93 賢親王爺回鄉祭祖南洋總督欣然赴宴第13節 楊紹清的心願第313節 聞變局華軍擬計劃 追敵艦奧軍急行軍第233節 忤聖意勞工法受挫 說聖上陳家明直言35 湯神甫承接育嬰堂弘武帝修編教材書第269節 施將軍領命徵朝鮮 大維其召見中華使第3節 風口浪尖(三)第9節 川藏道朝廷設茶行 滇藏道流寇課重稅209 晉陝商參與競標會中華軍登陸名古屋174 歸化城下衆將迎駕九九重陽滿人認親第22節 燕京騷亂第256節 奉天命幕府建鈔局 析孝道華使識倭人203 爲解壓中華忙移民承夫志女皇設基金第238節 趙教頭會館受歡迎 鄭提督書房詢情況第289節 儒法爭御前互辯論 尊孝道皇長子探病第367節 印加獨立震驚歐洲 面見西王法相獻計第47節 開封之戰(一)第4節 橘子與枳子76 斥衆臣女皇追罪責倒苦水尚書吐實情43 三大洋米字旗飄揚太平洋金龍旗獨秀第28節 影子戰場第339節 嘗新鮮君臣遊青天 揣聖意陳家明告罪第17節 首相的大計第三十九節第322節 聽介紹羣臣議沙俄 兩閣臣殿外互探底54 受盤查細作險被捕不甘心賭徒另闢徑第32節 諜影重重第23節 鄭家第23節 休整160 準葛爾汗兵臨滿寨睿親王親赴鴻門宴第20節 關中雙雄第25節 蜀中攻略(二)第27節 受禪壇與憲誥第21節 楊祖潤淺探共和制顧寧人深思倡廉政第三十六節第9節 紅底金龍旗幟下第十八節第16節 前夜(上)第326節 乘龍艦公爵忙奉承 抵印度紫軒送補給第16節 樹欲靜而風不止184 爲峰會羅威細進言債臺築英倫局勢亂第218節 尋謬誤寅旭觀天象 爲民權寧人提建議60 興女學女皇辦女校啓民智商會辦新學第213節 御書房紫軒析局勢 午門外鄭森求面聖200 南洋艦隊北上覆命西北軍團圍追準匪第13節 巾幗英雄第30節 編制第八節第31節 百家爭鳴192 回京路女皇賞楓葉乘御輦皇夫進納言163 遇強敵衆將領攜手覓獵物蒙古汗親征第12節 湄公河畔天朝揚威新月城下諸侯臣服第37節 理想與野心第329節 弄玄虛摩根得先機 爲殲敵施琅縱英艦第298節 駕龍艦施琅抵安曼 勤胡王華僑受封賞第13節 設女官女皇肅宮廷解小腳名媛迎聖意第17節 首相的大計103 輸官司縣衙門道歉鳴不平懵書生抗議第309節 聞敗訊商會議對策 查實情書生仗直言第374節 剿匪幫官軍平東北 升少將夏完淳面聖第7節 路(二)第340節 泡溫泉孫女皇沉思 攜女兒李鳳兒面聖
第22節 燕京騷亂第298節 駕龍艦施琅抵安曼 勤胡王華僑受封賞第3節 登陸旅順第48節 開封之戰(二)176 感聖恩喀爾喀歸附爲將來綽羅斯探路第3節 誰是獵物?第301節 下賭注英軍傾巢出 擬計劃海盜對海盜第283節 萬軍圍攻託木斯克 舉白旗傳教士送信第305節 聘倭人法國造瓷器 奉重商法王允新政第16節 前夜(上)95 使團船隊逆流北上畫家醉心長江美景115 賢首相暢談新五年弘武帝心繫弱勢省80 舉先例兩臣述隱患細分析首相護公社第33節 交易107 舉天學諸生排夷學拋石子女皇釋科學75 懲舞弊好友起爭執睹惡行女皇怒招臣第36節 密談第17節 前夜(下)58 南安普敦龍困淺灘市長衙門親王赴會94 防隱患蕭尚書柬言爲愛婿楊國公面聖第294節 龔紫軒書房析局勢 弘武皇御園見公爵第244節 爲霸業內閣擬計劃 尋金礦百姓闖關東139 世澤憂嘆商人戰爭存古堅持軍人職責第366節 識手段總督認新主 爲宗教特使下許諾第362節 陳家明送妻做了結 姚啓聖坐鎮衙門口 黑色柳丁157 紅海畔蘇萊曼起事南京城弘武皇定策第36節 決戰牧野(二)第11節 驚變(二)108 爲謀權東林起紛爭受牽制復興心生惱第47節 開封之戰(一)168 弘武帝北訪收番王兩重臣爲國起爭執第4節 中華悍龍心繫大漠 北極惡熊指染東土187 喬承雷立志做記者顧炎武不滿辭教案80 舉先例兩臣述隱患細分析首相護公社第328節 遭遇戰英軍失先機 中華軍卡奇灣再戰第31節 蜀中大西89 蛟龍出水驚煞四鄰半島生亂烽火驟起93 賢親王爺回鄉祭祖南洋總督欣然赴宴第13節 楊紹清的心願第313節 聞變局華軍擬計劃 追敵艦奧軍急行軍第233節 忤聖意勞工法受挫 說聖上陳家明直言35 湯神甫承接育嬰堂弘武帝修編教材書第269節 施將軍領命徵朝鮮 大維其召見中華使第3節 風口浪尖(三)第9節 川藏道朝廷設茶行 滇藏道流寇課重稅209 晉陝商參與競標會中華軍登陸名古屋174 歸化城下衆將迎駕九九重陽滿人認親第22節 燕京騷亂第256節 奉天命幕府建鈔局 析孝道華使識倭人203 爲解壓中華忙移民承夫志女皇設基金第238節 趙教頭會館受歡迎 鄭提督書房詢情況第289節 儒法爭御前互辯論 尊孝道皇長子探病第367節 印加獨立震驚歐洲 面見西王法相獻計第47節 開封之戰(一)第4節 橘子與枳子76 斥衆臣女皇追罪責倒苦水尚書吐實情43 三大洋米字旗飄揚太平洋金龍旗獨秀第28節 影子戰場第339節 嘗新鮮君臣遊青天 揣聖意陳家明告罪第17節 首相的大計第三十九節第322節 聽介紹羣臣議沙俄 兩閣臣殿外互探底54 受盤查細作險被捕不甘心賭徒另闢徑第32節 諜影重重第23節 鄭家第23節 休整160 準葛爾汗兵臨滿寨睿親王親赴鴻門宴第20節 關中雙雄第25節 蜀中攻略(二)第27節 受禪壇與憲誥第21節 楊祖潤淺探共和制顧寧人深思倡廉政第三十六節第9節 紅底金龍旗幟下第十八節第16節 前夜(上)第326節 乘龍艦公爵忙奉承 抵印度紫軒送補給第16節 樹欲靜而風不止184 爲峰會羅威細進言債臺築英倫局勢亂第218節 尋謬誤寅旭觀天象 爲民權寧人提建議60 興女學女皇辦女校啓民智商會辦新學第213節 御書房紫軒析局勢 午門外鄭森求面聖200 南洋艦隊北上覆命西北軍團圍追準匪第13節 巾幗英雄第30節 編制第八節第31節 百家爭鳴192 回京路女皇賞楓葉乘御輦皇夫進納言163 遇強敵衆將領攜手覓獵物蒙古汗親征第12節 湄公河畔天朝揚威新月城下諸侯臣服第37節 理想與野心第329節 弄玄虛摩根得先機 爲殲敵施琅縱英艦第298節 駕龍艦施琅抵安曼 勤胡王華僑受封賞第13節 設女官女皇肅宮廷解小腳名媛迎聖意第17節 首相的大計103 輸官司縣衙門道歉鳴不平懵書生抗議第309節 聞敗訊商會議對策 查實情書生仗直言第374節 剿匪幫官軍平東北 升少將夏完淳面聖第7節 路(二)第340節 泡溫泉孫女皇沉思 攜女兒李鳳兒面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