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
劉邦靠着身後的軟枕,手指有一搭沒一搭的敲着大腿。
“也別說朱家皇帝如何如何。”
“就看這歷朝歷代,過了開頭的幾個君主,後面全都是長於深宮。”
“看這雍正的種種舉動言辭……想來年輕時應該是下過底層的。”
呂雉靜坐一旁,淡淡道:
“過人的功業,因有過人的思想。”
“而過人的思想,因有過人的學習。”
“而過人的學習,因有過人的經歷。”
“最起碼,這個皇帝做出的功業,目前可堪明清第一。”
劉邦下意識點了點頭。
打仗嗎,一百個人裡總會挑出一個能打的。
其餘不說,劉秀、劉裕、李世民、趙匡胤,只軍事武藝兩手抓的皇帝就有四個。
若再放寬一下條件,不看武藝。
最少也有雙手之數。
但能把內政點滿的皇帝,可真是屈指可數。
毫無爭議的只有劉恆。
甚至李世民的貞觀之治都有幾分妥協之意。
“……還真是……武功有多爛,內政就有多強啊……”
……
大唐·高祖時期
李淵面色沉肅。
雍正的所作所爲讓他想到另一個皇帝。
隋文帝。
“若這雍正能避免人亡政息的規律,清朝就能以蠻入夏,用夏變夷了。”
李建成與李世民聞言,卻是不好說什麼。
嚴格來講,自大漢分崩離析,五胡入侵後。
真就是在隋文帝手上形成夏夷之變的。
李建成默默品了口茶,吐了口茶料,嘆息道:
“人亡政息這事,還真不好說啊。”
……
大明。
朱元璋看着天幕裡對朱家皇帝的未言之意,嘆了口氣。
“中外華夷,莫不向風。”
這本是他所期望後世子孫能達成的目標。
元朝的疆域太大了,不是簡單的謀取四方土地人民就能行得通的。
原本這事應該是交給標兒來辦的。
他看着跟馬皇后聊天的朱標。
隨即又看向天幕。
只能說計劃趕不上變化吧。
“還是得變啊……”
……
大明·嘉靖時期
朱厚熜完全沒考慮自己推動改革失敗的可能性。
他彎了彎自己臂膀。
看着肌肉團起,滿意的點點頭。
因爲自己一定能說服他們。
唯一要考慮的,就是怎麼安穩一直推行下去。
他放下手臂,長嘆一聲。
“爲什麼只延了五年壽命呢……”
只要有十五年,他能保證這條政令成爲大明不可動搖的鐵策。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啊。”
……
【火耗銀歸公在極大程度上減輕了百姓的額外負擔,對整頓吏治、減少貪污有決定性的作用。】
【但接下來的事情,纔是雍正帝成就自己在清朝統治者裡“天下主”地位的關鍵改革。】
【他直接向士紳權貴宣戰了。】
【第一,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第二,攤丁入畝。】
……
大宋·仁宗時期
趙禎驚的直接站起身,指着天幕半天說不出話來。
這兩項政策一出,雍正帝幾乎是站到了整個朝廷的對立面!
他怎麼敢的?
他!他…他難道一點身後名都不考慮了嗎?
趙禎緩緩放下手,臉色複雜。
這真是……胡主嗎?
……
大明·天啓時期
朱由校更加深刻明白這兩件事究竟有多麼的石破天驚!
什麼火耗歸公與之相比,那簡直就是雲泥之別……
“事情真有這麼簡單?”
朱由校都有點神情恍惚了。
怎麼在大明寸步難行的事兒,在你手裡就這麼輕而易舉了?
……
【士紳一體納糧當差,是對舊制度的挑戰。】
【雍正對戰的是整個國家的士紳集團。】
【士紳中,情況各有不同,組合起來叫紳衿。】
【有官職而退居在鄉者,稱紳士。】
【衿則指青衿,生員的服裝,代表生員。】
【雍正要求紳衿與平民一體當差納糧,是爲了安撫負擔越來越沉重的平民。】
【這是他作爲皇帝所必須考慮的事情。】
【雍正評價這些紳衿時說他們是“蕩檢逾閑不顧名節”的士人,“或出入官署,包攬詞訟;或武斷鄉曲,欺壓平民;或抗違錢糧,藐視國法……種種卑污下賤之事,難以悉數”。】
【種種行爲,其實是侵用了政府的司法權,稀釋了官府的權力,致使平民懼怕他們有時比官吏還厲害。】
【所以,雍正要強力推行紳衿一體當差納糧。】
……
大隋。
楊堅真心的鼓掌叫好。
“通過剝奪紳衿的非法特權、平均賦稅的辦法。”
“讓官府、平民、紳衿三者之間的矛盾修復到平衡狀態。”
“可想而知,他會遇到多大的抵抗。”
獨孤伽羅也開口道:
“表面上的對抗還比較好對付,畢竟誰也不敢公開挑戰鐵血性格的皇帝。”
“而隱藏在暗處的對抗力量,卻是最棘手的。”
楊堅感概一聲道:
“所以雍正需要打擊的,是整個紳衿的各種特權。”
“摧毀他們的意志,打擊他們的驕傲,最終重建一種三方均可接受的新秩序。”
“……真是奇了……”
“改革之心最堅不可摧的……”
“居然是個清朝皇帝……”
楊堅覺得有一股莫名的荒唐。
明清兩朝……就像一種另類的北齊北周……
“天命真是難以捉摸啊。”
……
【但刀子割肉,紳衿們不會乖乖配合。】
【新政剛推行下去,全國就一片反對的聲音。】
【雍正二年(1724)三月,黃河開始甦醒,水量大增。】
【河南巡撫田文鏡督辦黃河工程,根據“一體當差”的政策,他要求黃河周邊的縣鄉每十畝地徵調一名民夫。】
【結果根本沒人搭理,士紳該幹嗎幹嗎,寧願把家搬到黃河上游都不派人來修堤壩。】
【不僅如此,所有的讀書人還羣起而攻之,將田文鏡的酷吏形象描繪得栩栩如生。】
【按照朝廷官員的說法,雍正帝這樣幹就是動搖國本。】
……
{這時候不來一句,田文鏡!我念頭不通達!}
{拱火三件套:精神點!別丟份!好樣的!}
{田文靜是官望聲望民望極不統一的一個人,可見每個階層的需求不一樣到什麼地步。}
{他的民望在山西的時候還是不錯的,在河南民望很差。}
{這不就是事出有因嗎。}
{田文鏡是雍正幾大寵臣之一。官職做到山東,河南,北河(北河總督是管北方河道的總督)總督,死後陪葬雍正帝的泰陵。}
{雍正帝親自給田文鏡寫誄文刻在田文鏡墓的碑上。}
{印象中,雍正朝大臣只有田文鏡陪葬了泰陵。}
{而雍正給田文鏡說的話比較有名就是那句”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朕就是這樣的秉性,真就是這樣的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
【雍正二年五月,在河南舉行三年一度的科舉鄉試上。】
【在當地學政張廷璐的支持下,封丘縣這次本該有一百三十多名考生參加,最後竟然只有二十三名學子應考。】
【罷考的秀才們擡着孔聖人的牌位遊行,控訴新政的“倒行逆施”。】
【科舉考試,歷來被認爲是效忠朝廷、皇帝選拔人才的重頭戲,河南竟然鬧得砸鍋。】
【這是滔天大事,河南巡撫石文焯、布政使田文鏡一面將帶頭鬧事的封丘考生王遜、範瑚等共十餘人逮捕,一面火速上報雍正。】
【而朝廷官員和地方士紳形成聯動,朝廷裡一百多個官員對田文鏡聯名彈劾。】
【此時的田文鏡無人不怨、無人不恨,很快就陷入四面楚歌、寸步難行的境地。】
……
炎漢·明帝時期
劉莊突然笑道:
“若是換成心志不堅的皇帝,這田文鏡怕是死無葬身之地。”
“但碰上雍正這麼個心堅如鐵的皇帝……嘿嘿,那可算是幫了大忙了。”
劉炟好奇道:
“阿父,他們幫了雍正什麼忙?”
劉莊看着他,皺了皺眉。
“就說讓你多讀點書!”
“無人不怨、無人不恨、四面楚歌、寸步難行。”
“這是什麼狀態?”
劉炟看着阿父的臉色,小心翼翼道:
“孤立無助?”
劉莊臉色更不好看了。
“那孤立無助之臣是什麼臣啊?”
劉炟唸叨兩句,眼眸一亮。
“是孤臣!”
劉莊哼了一聲,緩聲道:
“要想做老好人,左右逢源、悶聲發大財真的太容易了,而要做實事必然會得罪人。”
“雍正是個手腕鐵血、意志力堅定的皇帝,只有田文鏡是個孤臣,他才能徹底信任田文鏡。”
“這場變法裡,君與臣,哪個都不能拖後腿。”
“不然就會像宋朝那樣……”
劉莊想到宋明兩朝的皇帝,幾乎個個皇帝都想變法,但都變不明白。
……
【面對衆夫所指的田文鏡,雍正再次表現出一個好老闆屬性。】
【他安撫田文鏡,讓他放心大膽去辦事,出了事他給頂着。】
【然後雍正把帶頭罷考和抵抗新政的王遜判斬立決,範瑚則絞監候,河南學政張廷璐被革職,道員陳時夏革職留任。】
【並且明確表態:“再有罷考,河南停止科考。”】
……
大秦。
殿內四人臉色怪異的看着皇帝。
因爲皇帝的臉色也十分的……幸災樂禍?
嬴政確實在幸災樂禍。
他幸災樂禍於明朝皇帝也能大概明瞭自己的心情了吧。
那麼優秀的皇帝,偏偏不是自家的種!
更關鍵的是……你們連抱養過繼都不可能!
他是胡主。
“哈……”
殿內四人:……
完了,陛下的瘋病更嚴重了!
……
大明·永樂時期
朱棣坐在椅子上,仰天長嘆。
“怎麼就是清朝皇帝呢……”
“怎麼就不是老朱家的呢……”
“爹和我都不是什麼軟弱之人啊?”
“怎麼後代……”
徐皇后用手肘懟了懟他。
“朱厚照那孩子還是不錯的。”
朱棣想了想,嘆氣更大聲了。
心智方面居然是朱厚照頂大個。
更悲哀了!
“怎麼就這樣呢?”
……
【雍正三年,又下令,凡貢監生員包攬錢糧而有拖欠的,不論多少,一律革去功名。】
【包攬拖欠至八十兩的,以貪贓枉法論處,除了足額上繳外,追罰一半入國庫。】
【對於應繳的人員,也要造冊覈查,嚴加管理。】
【紳衿錢糧,在稅收印簿和串票內註明姓名,按期催繳。】
【繳納了錢糧的,要逐戶清查,另行造冊。】
【如果州縣有隱瞞不報的,按照庇護罪處罰。】
【同時,將這些有功名的紳衿人員應納的錢糧造冊送學官鈐印頒發。】
【完成任務的,每季度覈查一次。】
【爲防止互相包庇,年底時五人互相聯保。】
【也就是如果你這一組五個人有未上繳錢糧的,就不能應試。】
【這樣就促使紳衿不得不足額按時繳納,否則已經到手的功名隨時都有被取締的危險。】
【在雍正的雷霆手段下,士紳要麼出工,要麼出錢。】
【成功在河南推動“一體當差”之後,隨即在全國開始推進。】
……
大宋。
趙匡胤深深的羨慕住了。
任何變法改革都是改革派與既得利益者的搏鬥,更是意志力的較量。
“宋朝皇帝就是意志薄弱。”
在變法之初,很多人都會心存僥倖,對改革者的決心不斷地進行試探。
如果改革者一旦軟弱或者退讓,必然是無功而返。
“秦朝啊……”
趙匡胤想到了秦國。
秦國明君的光輝被二世而亡的陰影所覆蓋。
但是秦國對於變法的堅定是宋朝欠缺且需要學習的。
“真是難以言表……”
最有秦朝改革之心的皇帝,是清朝皇帝。
……
大清·雍正時期
嘴角泛笑。
雍正知道自己穩了。
卻起碼制度與民生一欄是穩了。
軍事和外交自己放棄了……
不放棄也不行,實在是舔不下臉來吹噓。
不過……
雍正慢慢恢復肅穆的表情。
用人識人呢……
華夷之辯呢……
雍正明白滿人爲主的觀念不能動,但還是想努力一把。
“最起碼,讓大清不要那麼格格不入……”
……
【雖然雍正要強力推行士紳一體當差納糧。】
【但雍正並不是要拋棄這個集團。】
【士紳一體當差納糧本質上是爲了達到平衡。】
【因此,推行改革措施的同時,雍正也同時注重保護他們的利益。】
【畢竟,這些人作爲國家的儲備人才,是大有用處的,不可一味壓制。】
【例如雍正五年,田文鏡上奏摺稱,將凌虐佃戶的鄉紳按照違制例議處,衿監革去職銜。】
【可這次雍正沒有批准,反而讓田文鏡要看到事情的兩面性。】
【雍正教導他說,不能只看到紳衿欺負佃戶,也要看到佃戶拖欠田租和怠慢田主的問題。】
【這種辯證對待士紳一體當差納糧,讓一直抗拒的士紳們感到了皇帝的一絲溫暖。】
【爲此,雍正還專門制定了律法,公開頒佈,潑滅了紳衿的怒火,也制止了準備抗拒交租的佃戶。】
【在雍正眼裡,富人不可爲富不仁,窮人不可惡意撒潑。】
【他管理國家,始終建立在一種理想的狀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