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

天幕上。

暖牀上坐着一位身穿藍褂的白髮老婦。

年輕的皇帝自外面走進,笑呵呵的打了個千道:

“額娘,兒子給額娘請安了。”

老婦人慈祥笑着擡手。

“快來坐。”

乾隆笑着坐在另一邊,母子倆閒聊着。

聊着聊着,老婦人突然道:

“皇帝,我聽說順天府的東面有一座廟,很靈驗,百姓到那求兒求女什麼,都是有求必應。”

“但不過現在年久失修快塌了,你能不能拔點錢修修啊?”

乾隆認真聽着,等聽完後,立刻笑道:

“好好好,馬上修。”

“額娘,兒子這就去辦!”

老婦人連忙道:

“不急不急。”

乾隆站起身,順手理了一下袖口,笑道:

“額娘好不容易開口,兒子怎麼能不用心呢?”

“這就去。”

說着就急匆匆出門去。

老婦人笑着搖頭。

一出門。

乾隆的笑臉瞬間消失,面無表情走出宮院。

隨後頭也不回道:

“誰許你們多嘴多舌?”

“誰許你們傳閒話?”

“如果不是你們傳閒話,太后怎麼知道順天府那有個廟?”

“以後再傳閒話,仔細你們的腦袋!”

身後一羣侍人立刻驚慌跪倒一片叩首。

乾隆也不看他們,只是微微轉身看向太后寢宮,輕聲道:

“幾曾見寧壽宮太后令聖祖修蓋多少廟宇?”

“朕孝順太后,宮闈以內事務,一切仰承懿旨。”

“這還不夠嗎?”

……

【乾隆即位前,熟讀史書,系統地總結過歷代政治的規律。】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六日,乾隆發佈諭旨:

“凡國家政事,關係重大,不許聞風妄行傳說,恐皇太后聞之心煩。

凡外間閒話設或妄傳至皇太后前,向朕說知,其事如合皇考之心,朕自然遵行。

若少有違,重勞皇太后聖心,於事無益。嗣後違者定行正法。】

【乾隆很清楚,太后也許本身並沒有干政之心,但是很多人都捉摸着要借太后的門路辦事。】

【所以,他直接讓太后和政治絕緣。】

【斷絕後宮干政。】

……

{這是他親媽嗎?}

{……你不會以爲是什麼李金桂吧?}

{乾隆他媽確實是鈕祜魯氏。}

{都說乾隆愛花錢,但其實剛登基的時候他還是比較注意節儉,不怎麼往自己身上花錢。}

{但是他可真捨得給老太后花錢。}

{乾隆六年,太后過五十大壽,坐着轎從圓明園返回紫禁城。乾隆專門組織了幾千名六十歲以上的老人,跪在路邊迎接,手裡舉着鮮花,喊太后萬歲,太后萬年}

{那麼你不能讓人家白跪,得給這些人賞錢。根據《清高宗實錄》記載,一天下來,光賞賜這些老人,就花了十萬零八千七百兩白銀,還有七萬匹綢緞。}

{此時的白銀購買力很高,一兩白銀,大約相當於今天三百。}

{這些錢和綢緞,相當於五千三百多萬元。}

{半個億,組織個歡迎隊伍,就花了半個億。}

……

大明·永樂時期

“這話說明白點,就是要對老太后搞信息封鎖。”

朱棣冷笑一聲:

“孝道盡了,權力也握了。”

“這書還真讓他讀明白了。”

……

大清·雍正時期

“你個混賬!”

一本奏摺砸在弘曆面前。

雍正劍指着弘曆,氣的渾身顫抖說不出話來。

十萬兩!

一場宴會花了十萬兩!

“你倒是會綵衣娛親……”

雍正恨恨的點了他兩下。

他不是不生氣,而是確切認識到了他這個兒子的搞錢能力。

所謂知微見著。

他這個兒子的能力絕對非同小可。

……

【“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

【這是乾隆時常掛在嘴邊的話。】

【但是,要做到大權獨攬,沒那麼容易。】

【權力,是天下最讓人垂涎的東西,一旦嚐到了權力的滋味,每個人都不願意放手。】

【乾隆苦讀歷史,總結出歷代對皇權構成危脅的,通常是那麼幾類人。】

【第一類,后妃外戚。】

【第二類,皇帝的兄弟和子侄們。】

【第三類,太監。】

【第四類,權臣。】

【第五類,朋黨。】

【所以乾隆即位後,就有計劃、有步驟的一個個解決以上這些勢力,保證他們不對皇權構成威脅。】

【對後宮,他斷絕內外聯繫。】

【對兄弟,有生活上待遇從優,政治上控制從嚴。】

【乾隆二年(1737)十一月,乾隆撤銷了總理事務處,以鄂爾泰、張廷玉、訥親、海望、納延泰、班第爲軍機大臣,原總理事務王大臣莊親王胤祿、果親王胤禮均不在其中,由此確立了皇族親貴不再參與政務的定例。】

【這個制度歷經乾嘉道三朝一百二十多年,直到慈禧時期,這個規矩才被打破。】

【慈禧的時候,恭親王亦訢進了軍機處。】

……

大清·康熙時期

康熙先是眉頭一皺。

“慈禧?”

隨後就是大驚失色!

“慈禧!”

“她就是慈禧!?”

“那個割地賠款的慈禧?!”

要不說康熙記性好呢。

此時他才真的開始慌了。

皇帝名稱都沒用,這還不顯而易見嗎?

後宮干政啦!

康熙做着深呼吸,強行靜下心來。

“先看看……看看……”

着急也沒用。

乾隆還沒過呢。

……

大清·乾隆時期

乾隆眯眼看着慈禧二字。

又看了看軍機處三字。

內外聯手?

前朝勢大?

失衡了……

“哼……”

乾隆臉色很不好。

自己留的手段足夠後人平衡朝堂了。

這都能失衡豈不是說自他之後的大清皇帝都是廢物?

“一代不如一代啊……”

……

大清·咸豐時期

“慈禧……”

咸豐陰沉着臉。

自己不會這麼倒黴吧?

那慈禧就在自己宮裡?

但算一算時間……

咸豐閉上眼睛。

恐怕就是了……

“真是……多事之秋啊。”

……

【而對防範太監干政,乾隆的辦法就是完善制度。】

【他總結積累了歷代的管理經驗,編纂了一部“宮廷法典”《欽定宮中現行則例》,對太監的管理做了嚴格而細緻的規定。】

【太監在皇帝面前說話聲音稍微高點,掃地的動靜大了點,值班晚到一分鐘,就得按地下,打板子。】

【同時,對於太監干政的苗頭,一旦發現,就嚴厲打擊。太監與勾結的官員,一體處罰。】

【而在對后妃、皇族、太監,都採取了有力的防範措施後,就剩下最後一個更爲重要的羣體了。】

【官員。】

……

曹魏·文帝時期

“看的出來,乾隆是有做過功課的,甚至把之前的失敗案例都拿出來研究了。”

曹丕伸手摘了顆葡萄扔嘴裡。

一邊吃着一邊對曹叡道:

“看來,與其研究那些成功的案例,不如好好看看怎麼失敗,失敗總是哪幾個問題。”

“這樣更能查缺補漏,更進一步。”

曹叡點點頭,隨機開口道:

“所以第一步,您先斷了這甜食吧。”

曹丕戀戀不捨的看向桌面的葡萄。

“偶爾吃一兩串,不妨事的。”

曹叡不說話了。

他們開口一次已經是看在孝道的份兒上了。

至於聽不聽,他纔不在乎呢。

……

【乾隆初年時,全國大約有兩萬名文官,七萬名武官。】

【要管理這麼大的一個隊伍對任何一個皇帝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而乾隆也深知,在官員之中最需要防範的就是兩類人,權臣和佞臣。】

……

天幕上。

身穿朝服的皇帝坐在龍椅上。

下方文武百官叩首請安。

皇帝望着衆臣,滿臉笑意。

眼中情緒卻如一片冰湖。

……

【君臣關係,一直是中國古代政治遊戲中的主要矛盾。】

【從表面上看,君臣關係很簡單,“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但是事實上,經常出現的是君叫臣死,臣先把君弄死。】

【皇帝也是一個非正常死亡率很高的職業。】

【中國曆代王朝,包括大一統的王朝,以及那些偏安小王朝,一共有帝王六百一十一人,其中,非正常死亡的二百七十二人。】

【非正常死亡率爲百分之四十四,遠高於其他職業。】

【所以,當皇帝不那麼好玩。】

【那要做一個成功的皇帝,避免皇權旁落,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御臣術”】

……

{在古代皇帝的平均壽命才三十九歲啊。}

{可是平民呢?秦朝人平均壽命才二十歲,隨後每個朝代略有增加,到解放前也才三十五歲。}

{活在當代比什麼都好,正所謂“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懷疑統計方法,數據何來?}

{這個我們生物老師講過,四九年建國那會,醫療條件很差,大量新生兒夭折,拉低了平均壽命,古代就更低了。}

{況且有一種東西叫族譜……當然,有能力上族譜經濟條件都不會太差,所以族譜統計的人均壽命甚至還偏高了一點。}

{因爲在古代郎中不會給你做產檢、接生婆不會剖腹產、貴族經常近親繁殖、感冒了沒有抗生素吃、沒有破傷風等疫苗。}

{晚上沒有路燈、沒有挖掘機、沒有電、沒有電話、沒有天氣預報、沒有化肥、沒有雜交水稻、沒有三峽大壩、沒有暖氣、沒有空調、沒有自來水、沒有導航、沒有熱水器、沒高速公路、沒有職業警察……}

{只有山賊強盜、經常打仗、有豺狼虎豹、只有旱廁……}

……

大漢。

“後世人是活在太平之世啊……”

劉邦大概掃了一眼。

太平、都能讀的起書、醫療條件好、糧食應該也是充足。

隨後還有一堆不太能理解的東西。

呂雉看着天幕裡的話語,臉色稍霽,輕聲道:

“難怪,這些後代說話時總有幾分天真爛漫之意。”

“太平好啊……太平好。”

劉邦與呂雉一時沉默了。

亂世,沒有經歷過者,不能解其萬分之一。

……

大漢·文帝時期

建國……

劉恆若有所思的又看向解放二字。

《莊子·養生主》雲:庖丁爲文惠君解牛。

《離騷》雲: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禮記·祭義》雲: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放之四海而皆準。

“弔民伐罪?”

……

【乾隆元年(1736),雍正重臣王士俊上奏摺:“近日條陳,惟在翻駁前案,甚有對衆揚言,只需將世宗時事翻案,即繫好條陳之說。”】

【其文大意就是王士俊借人之口,指責乾隆專門翻雍正的案。】

【這是“時時以皇考之心爲心,即以皇考之政爲政”的乾隆無法容忍的。】

【他痛罵王士俊“將悖理之言,妄行陳奏”,以大不敬罪被判斬監候,後被釋放爲民,遣送原籍。】

【王士俊本就罪不至死,所以乾隆殺手一下,反對聲立刻停止了。】

【而乾隆這一手,直接確定了他“乾綱獨斷”的態度。】

【也表明了態度,什麼奸臣權臣,天下事,朕一人說了算!】

【你反對?小心腦袋。】

……

{殺一儆百,殺雞儆猴。}

{乾隆繼位時,二十五歲,此前沒擔任過任何職務,沒有任何政治經驗。}

{按照以往說法,這算是主少國疑了。}

{而滿朝的大臣,其平均年齡都比他要年長很多。}

{特別是經過雍正十三年的高壓統治,很多人都變成了老油條滾刀肉}

{但乾隆很容易制住了這羣滾刀肉,爲什麼?因爲他會讀書,會總結。}

{……艹……爲什麼在這裡也能看到勸學啊!}

……

【如果說,漢朝皇帝掌握百分之六十的決策權,丞相掌握百分之四十。】

【宋朝皇帝掌握百分之七十,丞相掌握百分之三十。】

【明朝皇帝掌握百分之八十,大臣掌握百分之二十。】

【那麼到乾隆一朝,皇帝掌握着百分之九十五的決策權,大臣們幾乎沒有發言權。】

【在制度上,乾隆確立了皇帝的權威。】

【王公大臣們能就某件事拿出處理意見,但只是做爲決策的參考而已。】

【這種情況下,清朝難再出現權臣。】

……

{《清高宗實錄》裡記載了一件事。}

{乾隆四年,太廟需要修理。工部在修理的頭一天上了個摺子,說先要修理太廟裡面的燈,要三百兩銀。}

{三百兩銀子,對皇帝來說不算是個錢。但乾隆看到三百兩這個數字有點疑問。簡單修幾個燈能用得了三百兩嗎?乾隆就用硃筆批了一句,“此燈不過小小黏補,豈至用銀如此之多?”}

{工部在皇家工程中貪污銀子,已經輕車熟路了,多支個百十兩銀子不當回事,他們回奏說,這是預支的銀子,將來修完了,餘下的銀子會再交回來。}

{但這道回覆讓乾隆大發雷霆。第二天,降下諭旨,說,據他所知,以前修建工程的慣例都是先估後領,用多少領多少,修完後,剩下的銀子,從來沒有交回來的。}

{他派人查了一下工部的檔案,沒發現一筆交還的記錄。這就說明工部官員在騙皇帝。}

{乾隆說:“該堂官等竟以朕爲不諳事務,任意飾詞朦混,甚屬乖謬。”因爲這幾百兩銀子的小事,乾隆把整個工部衙門的大臣都進行了處分。}

{從尚書到侍郎再到那些司員們,或被降級、或被罰俸。這樣大面積的處罰,在清朝歷史上很少發生。}

{乾隆的智商、情商,確實比一般皇帝要高。}

{這傢伙從坐在寶座上第一天起,就把眼睛睜得大大的,觀察着官僚系統的每一個表現。}

{那些讓其他皇帝看起來頭暈眼花的官場詭計,都逃不過乾隆的眼睛。}

……

大唐。

“有利有弊吧。”

李世民捻着鬍鬚,看透了清朝的未來。

從好的方面說,這種乾綱獨斷當然是可以防止權臣出現,也有利於迅速決策,集中權力辦事,不至於各部門長時間扯皮。

但從長遠看,這種把君權推向極致的做法非常抑制大臣們的參與熱情,讓他們只會跑腿辦事。

不能投入感情,自己會對自己職位缺乏責任感。

如果皇帝雄才大略,當然國家就治理得井井有條。

但一旦遇到平庸的皇帝……

這個國家會一瀉千里……

“代代明君……”

李世民長嘆一聲:

“何其難也。”

301.第292章 躊躇滿志的唐德宗第721章 犁庭掃閭,一統西域!第638章 一月天子朱常洛229.第223章 差點把自己浪死的李世民第642章 兩黨相爭傳首九邊266.第258章 李治是個什麼樣的皇帝?第54章 漢高祖與漢光武,孰優孰劣?第455章 崖山之戰宋史合頁第811章 武昌起義帝制結束第740章 乾隆功績金瓶掣籤281.第273章 安史之亂盛唐傾頹160.第156章 堪比文景之治的元嘉之治165.第161章 皇帝皇后各玩各的。194.第190章 北周雄主宇文邕272.第264章 武周結束第32章 巫蠱之禍(四千五百字)283.晚八沒更。第471章 給老朱打個預防針第693章 西藏併入中國版圖249.第242章 以民爲本。第491章 沒有安全感的老朱安全感過剩的劉邦第458章 從一開始就歪了的元朝第802章 慈禧宣戰八國聯軍第501章 立兒子還是立孫子,這是一個問題第711章 首開先例大臣特務制第717章 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第447章 釣魚城還真釣到一條“大魚”!269.第261章 奠基科舉制度格局第665章 盧象升之死。157.第153章 宋武帝劉裕第25章 主打一個過渡作用?第466章 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第800章 山川異域,不共戴天!259.第251章 唐高宗李治第651章 滿漢合戶制歷史的拐點第467章 朱元璋的過去朱重八的童年第62章 勒石燕然與聰慧的劉肇第528章 永樂盛世下的陰影。第550章 人間一日地獄五百168.第164章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第678章 嬴政:請問你母親在哪裡?第492章 取死有道!取死有道!第361章 泰山:從今日天起,沒人再能在我頭頂上封禪!第393章 仔細一看這是昏君集合體啊!第374章 宋英宗濮議之爭75.第73章 亮有一言,請諸位靜聽。217.第211章 李淵:老子早想反了!162.第158章 內容可能會引起不適,請謹慎觀74.第72章 宦官坐大,清議士人,黨錮之禍。第361章 泰山:從今日天起,沒人再能在我頭頂上封禪!第66章 東漢之最!永元之隆!第622章 豐田秀吉:大明除了北京,都是我的領土!251.第243章 突厥的強大和虛弱。第765章 《南京條約》86.第84章 傳國玉璽:別叫我傳國了,叫我丟第551章 朱見深萬貞兒第755章 我必須戰鬥!第783章 條約!條約!還是他媽的條約!第678章 嬴政:請問你母親在哪裡?第801章 百姓以爲大清贏了!第547章 奪門之變!第381章 “王”不懂人心255.第247章 文治武功,冠絕古今第642章 兩黨相爭傳首九邊第325章 招安與沖天大將軍第804章 擡棺出徵收復伊犁246.第239章 唐太宗李世民第482章 鄱陽之戰晉位吳王第730章 千瘡百孔的盛世第475章 朱元璋與元順帝聯手除掉脫脫,可喜可賀!第723章 阿布賚:就你叫乾隆啊?第477章 目標,南京!第756章 此時道光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125.第121章 雖九死其猶未悔。140.第136章 太康之治第642章 兩黨相爭傳首九邊302.第293章 第三位逃亡長安的皇帝第490章 從屠龍變爲惡龍110.第106章 魏武帝的功績第641章 廣寧之戰付之一炬第571章 你都中興了什麼?!199.第194章 延續千年的制度201.第196章 科舉制的本意。112.第108章 給西漢皇帝們一點漢昭烈帝的震第805章 百日維新開始第664章 孫承宗滿門忠烈!但沒有諡號第5章 嬴政是個什麼樣的皇帝?第466章 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104.第101章 劉徹:關羽!你嘴怎麼這麼笨啊91.第89章 朱棣:想得天下還想惜命,美得你第476章 大宋!復活!第534章 交趾,丟還是不丟?第325章 招安與沖天大將軍第622章 豐田秀吉:大明除了北京,都是我的領土!190.第186章 北齊倒計時。第744章 嘉慶:別提改革,和珅特例第625章 碧蹄館之戰第654章 崇禎有手段,但用錯了地方第535章 大明極盛仁宣之治!280.第272章 晚年昏庸風雨欲來
301.第292章 躊躇滿志的唐德宗第721章 犁庭掃閭,一統西域!第638章 一月天子朱常洛229.第223章 差點把自己浪死的李世民第642章 兩黨相爭傳首九邊266.第258章 李治是個什麼樣的皇帝?第54章 漢高祖與漢光武,孰優孰劣?第455章 崖山之戰宋史合頁第811章 武昌起義帝制結束第740章 乾隆功績金瓶掣籤281.第273章 安史之亂盛唐傾頹160.第156章 堪比文景之治的元嘉之治165.第161章 皇帝皇后各玩各的。194.第190章 北周雄主宇文邕272.第264章 武周結束第32章 巫蠱之禍(四千五百字)283.晚八沒更。第471章 給老朱打個預防針第693章 西藏併入中國版圖249.第242章 以民爲本。第491章 沒有安全感的老朱安全感過剩的劉邦第458章 從一開始就歪了的元朝第802章 慈禧宣戰八國聯軍第501章 立兒子還是立孫子,這是一個問題第711章 首開先例大臣特務制第717章 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第447章 釣魚城還真釣到一條“大魚”!269.第261章 奠基科舉制度格局第665章 盧象升之死。157.第153章 宋武帝劉裕第25章 主打一個過渡作用?第466章 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第800章 山川異域,不共戴天!259.第251章 唐高宗李治第651章 滿漢合戶制歷史的拐點第467章 朱元璋的過去朱重八的童年第62章 勒石燕然與聰慧的劉肇第528章 永樂盛世下的陰影。第550章 人間一日地獄五百168.第164章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第678章 嬴政:請問你母親在哪裡?第492章 取死有道!取死有道!第361章 泰山:從今日天起,沒人再能在我頭頂上封禪!第393章 仔細一看這是昏君集合體啊!第374章 宋英宗濮議之爭75.第73章 亮有一言,請諸位靜聽。217.第211章 李淵:老子早想反了!162.第158章 內容可能會引起不適,請謹慎觀74.第72章 宦官坐大,清議士人,黨錮之禍。第361章 泰山:從今日天起,沒人再能在我頭頂上封禪!第66章 東漢之最!永元之隆!第622章 豐田秀吉:大明除了北京,都是我的領土!251.第243章 突厥的強大和虛弱。第765章 《南京條約》86.第84章 傳國玉璽:別叫我傳國了,叫我丟第551章 朱見深萬貞兒第755章 我必須戰鬥!第783章 條約!條約!還是他媽的條約!第678章 嬴政:請問你母親在哪裡?第801章 百姓以爲大清贏了!第547章 奪門之變!第381章 “王”不懂人心255.第247章 文治武功,冠絕古今第642章 兩黨相爭傳首九邊第325章 招安與沖天大將軍第804章 擡棺出徵收復伊犁246.第239章 唐太宗李世民第482章 鄱陽之戰晉位吳王第730章 千瘡百孔的盛世第475章 朱元璋與元順帝聯手除掉脫脫,可喜可賀!第723章 阿布賚:就你叫乾隆啊?第477章 目標,南京!第756章 此時道光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125.第121章 雖九死其猶未悔。140.第136章 太康之治第642章 兩黨相爭傳首九邊302.第293章 第三位逃亡長安的皇帝第490章 從屠龍變爲惡龍110.第106章 魏武帝的功績第641章 廣寧之戰付之一炬第571章 你都中興了什麼?!199.第194章 延續千年的制度201.第196章 科舉制的本意。112.第108章 給西漢皇帝們一點漢昭烈帝的震第805章 百日維新開始第664章 孫承宗滿門忠烈!但沒有諡號第5章 嬴政是個什麼樣的皇帝?第466章 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104.第101章 劉徹:關羽!你嘴怎麼這麼笨啊91.第89章 朱棣:想得天下還想惜命,美得你第476章 大宋!復活!第534章 交趾,丟還是不丟?第325章 招安與沖天大將軍第622章 豐田秀吉:大明除了北京,都是我的領土!190.第186章 北齊倒計時。第744章 嘉慶:別提改革,和珅特例第625章 碧蹄館之戰第654章 崇禎有手段,但用錯了地方第535章 大明極盛仁宣之治!280.第272章 晚年昏庸風雨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