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一張表格平鋪張開。
表格豎分三欄。
左側一欄,爲雍正改革之前官員們的收入。
『法定工資+陋規等非法收入』
中間一欄,雍正火耗歸公以後,官員的收入。
『法定工資+養廉銀』
右側一欄,道光改革之時官員們的收入。
『法定工資+養廉銀+各種新的非法陋規收入』
……
【按照雍正“高薪養廉”的思路,官員們貪腐都是因爲工資太低的緣故,有了養廉銀,就應該不再收陋規了。】
【一個巡撫一年一萬多兩銀子的養廉銀,怎麼着也夠花了。】
【但事實情況顯然並非如此。】
【在雍正活着的時候,養廉銀確實起到了鼓勵清廉風氣、降低老百姓負擔的效果。】
【但它跟歷史上所有的反腐敗制度一樣,隨着時間的推移很快就失效了。】
【在乾隆時期,官場上又立刻發明了新的名目開始收新陋規。】
【乾隆中後期,官場風氣已經完全恢復到雍正改革以前的狀態,甚至更糟。】
【到了道光年間,情況再次變得不可收拾。】
【隨着時間的推移,養廉銀成了一筆經常性收入,跟法定工資沒有區別了。】
【官員們在此之外又繼續開闢新財源。收受新陋規,而且越收越多,超過了養廉銀數倍。】
【大家拿着高額的工資,繼續該貪污貪污,該腐敗腐敗。】
……
大宋·孝宗時期
趙昚現在有點麻爪。
因爲經過他父親的治理,大宋現在的情況跟清朝沒什麼區別。
唯一一點的區別就是,大宋官員還稍微要點臉。
但很顯然,官僚體系的腐化問題不是依靠高薪就可以解決的,嚴刑峻法依舊必不可少。
但真要嚴刑峻法到朱元璋那個地步也不行。
“前有狼後有虎。”
一根筋變成了兩頭堵。
趙昚思考着大臣裡有誰能解決這種問題。
還是得兩條腿走路啊。
一邊高薪養廉,一邊貪污從重治罪。
……
大明。
“跟他爹一樣,天真的要死。”
朱元璋嘴裡塞着葡萄,嘟囔着:
“這些什麼皇子啊,還是得去民間歷練歷練。”
朱標端着一碗銀耳羹,熱氣隨着調羹的上下翻騰,他感受着撲鼻香氣,沉吟着:
“雍正的火耗歸公還有一定合理性,因爲之前的法定工資實在太低了。”
朱元璋白了他一眼,沒說話。
朱標則看着手裡的粥碗,繼續道:
“但火耗歸公之後的養廉銀標準已經定得非常高了,清朝地方大吏的收入水平比以高工資著稱的宋朝都高。”
“不僅足夠官員們過上體面舒適的生活,還可以養活一大幫僕從。”
“但即便是這樣還是沒用,說明所謂高薪養廉不過是一時之策。”
朱元璋小聲嘀咕着:
“那就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馬皇后忍不住暗戳戳懟了他一下。
朱元璋再次閉嘴。
朱標則皺眉道:
“而看道光的想法……”
“他所謂的‘火耗歸公’完全就是向腐敗屈服。”
“想讓官員們把貪腐收入拿一部分出來填補虧空,以免國家財政陷入癱瘓而已。”
“這完全就是空想空談。”
“沒有嚴法逼迫,此舉定然失敗。”
……
【對於皇帝想給大家的收入打折這種事情,官員們表示完全不能接受。】
【京官之中,吏部、禮部等一把手上疏表示強烈反對。】
【地方上,三大總督公開反對,其他六大總督也是暗地裡反對,無一人上疏支持。】
【清朝一共就只有九大總督,封疆四方,位高權重,改革措施被九大總督一起反對,基本就沒法幹了。】
【而且,其中實權最大的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都公開反對。】
【直隸總督方受疇、四川總督蔣攸銛這兩位更是直接跑到北京來反對。】
……
大清·乾隆時期
已經集聚與太和殿的一衆大臣心裡只有一個想法。
毀了!
而這個想法在看到真·鶴髮童顏的乾隆時,更加強烈。
尤其是皇帝手裡還有天幕給的大殺器。
那是真長生久視啊。
就在羣臣惶惶不安之時。
乾隆只是瞥了一眼天幕,隨後開口道:
“今天把你們叫來是有一件事情商談。”
“關於讓英吉利立府與京師之事。”
石破天驚!
……
【面對朝野上下一片反對之聲,道光陷入困境,繼續推動將會得罪整個官場,而且還推行不下去,這可怎麼辦?】
【最後,僅僅過了3個月,道光皇帝決定屈服,丟卒保車,下旨說:英和不知地方情形,冒昧進言,擾亂朝政,現罷免其軍機大臣職務,同時停止清查陋規。】
……
{皇帝必備技能之甩鍋。}
{終究不是雍正,沒雍正那股子一往無前的氣勢。}
{關於道光的執政水平,晚清作家李伯元在《南亭筆記》有記載。}
{委婉暗示了道光雖然人品還行,但能力不行。}
{少看那些腐儒寫的東西吧,從一上位,道光就實行精兵簡政政策,限制衙門裡公職人員的數目,裁減冗員。}
{到道光十年(1830年),共裁撤了兩萬三千九百多名官員。}
{其次控制捐輸,限制督撫屬員隨意提補。}
{都知道,賣官是清朝的一個公開政策,目的是補貼財政收入。但這個政策無疑會公開助長腐敗,道光進行了有限度的改革,沒有杜絕捐輸,但也禁止現任官員加捐職銜。}
{然後是加強宗人府的管理。宗人府是管理皇家事務的機構,道光有感於宗室子弟日益腐敗,着意加強對他們的管理,提升皇家子弟的素質。}
{道光四年(1824),宗人府還將一些皇室子弟送到邊疆地區鍛鍊,減少他們對社會的危害。}
{最後,限定案件的審理期限。}
{辦案拖沓是清朝官場的一個通病,很多案子由於長期積壓,導致許多人屈死獄中。}
{道光認爲這種情況會導致許多家庭家破人亡,增加他們對社會的憎恨,如果不能有效處理,對大清是很不利的。}
{所以他限定了案件的審理期限,京城的衙門必須一個月內結案,州縣的衙門時間更短,二十天就必須結案。}
{上司的批覆在一個月內必須申報,刑部審覈的話,要根據不同案情分別在十天、二十天、三十天內結案。}
{對死罪案件的定決,從報上來到判定要在七十天內完成,監候限八十天。}
{你可以說他用人能力爛,但他能力真不差了。}
{要不是遇到降維打擊,他也是守成之主。}
……
大漢·宣帝時期
劉病已看着天幕裡的種種制度,認同道:
“只看這些舉措,道光的確不是吃閒飯的。”
“雖然沒有什麼新意,但也都是切實之舉。”
“只是可惜……”
劉病已想到了還是一片迷霧的海外諸國。
道光的不幸之處在於,他不僅要對付國內的不安分力量。
還要應付正處於擴張期的海外勢力。
“日不落……”
劉病已唸叨着這三字。
比我大漢還狂。
……
【改革還沒有開始就停止了,但財政虧空的問題仍然存在。】
【道光想來想去,最後,經過跟他尊敬的師父——理學大師曹振鏞商量以後,得出結論:
解決財政虧空的唯一方案只能是節約開支,而節約開支的首要任務就是皇帝要爲天下國家做出表率,帶動大家一起節約。】
【爲此,道光發佈《御製聲色貨利諭》提出了三個最基本的節儉方針。】
【一、重義輕利,不要貪財。】
【全國人民一起省,皇帝省,大臣省,百姓省。】
【道光言:“百姓不富,我這個皇帝怎麼能富呢?”皇帝不富,大臣怎麼敢富呢?所以,大家一起來節省。】
……
大漢·景帝時期
劉啓蹲在田地頭,懟了懟身邊仰躺在地的小劉徹。
“徹兒,你覺得他說的有沒有道理。”
小劉徹都快累嗝屁了,躺在地上閉目休息的他,有氣無力道:
“有道理有道理。”
“節儉嗎,大父也是這麼做的。”
劉啓點點頭。
“既然有道理,我們也得以身作則。”
小劉徹猛的睜開眼!
不對勁!
“那你的伙食也該降降了。”
小劉徹擡起頭,難以置信的看着劉啓。
說的是人話嗎?
我就愛吃點豬蹄?!
豬肉都是你和阿母吃了!
“以後從三個豬蹄降爲兩個。”
劉啓豎起兩個手指,笑眯眯道:
“但若是能在三個時辰內壠好半畝地,就再給你一個豬蹄。”
小劉徹無力的躺回去。
玩什麼朝三暮四啊……
“好……”
煩死了!
劉啓摸着鬍鬚笑個不停。
還是逗孩子好玩。
不過……
劉啓看向天幕,思索着一件事。
節儉……真的有用嗎?
……
【二、各省停止進貢。】
【在嘉慶時期皇帝就下令停止進貢之風,後來臣下改變政策,認爲進貢珠寶是奢侈,那麼進貢一些土特產總是合情合理的吧。】
【現在道光說,連土特產也不必進貢了,他甚至抱怨說,這些土特產本來就不值幾個錢,但被大臣們誇得天花亂墜。】
【不管怎麼說,都是老百姓的東西,不收禮就能爲老百姓節省點兒。】
【而且,這些土特產從地方運到北京還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
後唐·明宗時期
“成由勤儉破由奢。”
李嗣源覺得李商隱的這句詩說透祖宗創業之理。
“能做到這一步,就超越六七層皇帝了。”
他看向一邊讀書的郭威與小趙匡胤。
“但可惜時事不對。”
“這些錦上添花之舉,與大勢無用了。”
……
後周·世宗時期
郭榮看着這點,想起了他爹。
“祖先創業暴霜露、斬荊棘,纔有尺寸之地啊。”
“還是有明君之相的。”
“但此時急需變法之要,這些確成細枝末節了。”
他翻着手裡的《論語》等書,心中恍然明悟,
此等文章,實爲治世之理。
安天下、治太平,可用此書。
求變化、治亂世,於此無用。
……
【三、以後不增建宮殿樓閣。】
【道光說:皇宮已經相當豪華了,不需要再增加一塊磚、一片瓦,以後誰要是提出大興土木,誰就是大清的罪人,應該重罰。】
【依此節儉理念,開啓了“節儉新政”。】
……
天幕上。
穿着補丁衣物,道光坐在龍椅上。
而底下一名名腦滿腸肥的大臣們,也穿着帶着補丁的官服。
……
【而對於這個政策,各級官員紛紛表示皇帝聖明,我們沒有一絲一毫的意見。】
【道光皇帝以身作則,對自己嚴格要求。】
【他把每年四十萬兩銀子的宮廷開支降了一半,改爲每年二十萬兩。】
【皇帝的日常用度一律從簡,筆墨紙硯全是普通品,而非特製。】
【不僅如此,他還規定,除了太后、皇帝、皇后外,妃嬪及宮廷工作人員,非節慶日不得吃肉。】
【妃嬪不得使用化妝品,不可穿光鮮的衣服。】
【皇后過生日的招待會也極爲簡單,每人一碗打滷麪完事。】
……
{道光其實很重視皇后,以前道光規定自己的生日和皇后的生日是不舉行慶典的。}
{後來破格爲皇后的生日舉行慶典,皇后生日這天,文武百官送禮祝壽。}
{雖然是一人一碗打滷麪。事後,大臣們心裡反而對道光很感激,因爲他們聽說爲了舉辦這次宴會,道光破天荒讓御膳房宰了兩頭豬。}
{皇后更高興,她發現皇上是如此愛自己,平常一分錢都要節省的道光居然爲了給自己祝壽宰了兩頭肥豬。}
{哈哈哈哈哈哈哈!笑不活了!}
{你說他真愛吧……總覺得哪裡搞笑,你說他不真愛,他確實大出血了。}
……
【工作日裡,皇帝每餐只點四個菜,朝廷官員的工作餐也不得多於四個菜。】
【外地官員進京述職時,對勤勉能幹的官員,皇帝會以賜宴表彰。】
【但在道光朝,皇帝賜宴僅是政治榮譽,官員得到賜宴要自己付飯錢。】
【道光皇帝以身作則奉行節儉,各級官員則效仿皇帝,大興節儉之風。】
【據《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記載,皇帝的衣服舊了照樣穿,大臣們也都換上了舊衣服。】
【皇帝的褲子破了個洞會打了補丁繼續穿,朝臣也爲自己的衣服打上補丁。】
【道光年間的朝會很像是丐幫大會,一眼望去,從龍椅上坐的到地上跪的,全都衣衫破舊,個個像叫花子。】
……
{把道光的節儉政治推向高潮的其實是曹振鏞。}
{曹振鏞的性格跟道光非常像,也是個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人。}
{他家裡有一個破驢車,他的廚子除了炒菜還負責替他趕車,他每天都會親自去菜市場跟小販討價還價。}
{因爲深知很多小販缺斤少兩,所以自帶了一杆秤。}這樣的人能幫助皇帝治理好國家嗎?皇帝也是一樣,節儉只能修身,而不能將其變成一種瑣碎的嗜好。
{而道光經常召曹振鏞進宮長談,他們每天討論最多就是節儉之事。}
{有一天,曹振鏞進宮,道光發現他膝蓋上有兩個補丁,便問他打這兩個補丁花了多少錢。}
{曹振鏞回答說,花了五錢銀子。}
{道光一聽,跺腳說:“怎麼我打一個補丁就花了五兩銀子呢?”}
{曹振鏞說:“皇上衣服的補丁自然做工考究,肯定要比臣的貴啊!”}
{道光從此命令后妃們學習女紅,硬生生把這筆開支節省下來。}
……
大漢·文帝時期
劉恆眉頭緊鎖。
劉啓看得直樂,他指着天幕,剛想說什麼,就看到劉恆變臉。
他瞬間收攏笑容,小聲問道:
“阿父,有哪裡不對嗎?”
劉恆舒展開眉頭,嘆氣道:
“道光奉行的是儒家的聖王之道。”
“這是難能可貴的。”
“但朕觀之,他的節儉多少有一些偏執。”
“節儉只能修身,而不能將其變成一種瑣碎的嗜好。”
劉恆看了一眼劉恆,輕聲道:
“皇帝與大臣經常長談,商討的卻不是國家大事。”
“不知輕重緩急。”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大臣們爲了官祿亨通,你說會不會對道光極盡逢迎之能事?”
……
【就在道光滿懷成就感地看着滿朝文武全身補丁之時,他萬萬沒有想到,北京城的舊衣服店裡,破舊衣服的價格在不斷上漲,。】
【起初,舊衣服的價格比新衣服低很多。】
【但隨着需求的旺盛,舊衣服的價格很快與新衣服持平。】
【有的官員把新衣服拿到舊衣鋪子裡換取舊衣服來穿。】
【後來,舊衣服的價格飛速增長,竟然高於兩件新衣服的價格。】
【而有些官員就在新衣服上打上補丁,在袖子上抹上油膩的物質,以顯示與朝廷一致保持節儉。】
【皇帝在朝堂上的節儉行爲和大臣的刻意模仿並沒有改變整個官僚機制的運作模式。】
【清朝官場的“封口費”就是道光年間流行的,當時叫作賣奏費。】
【因爲如果有官員瀆職、犯法、貪污、有作風問題,負責紀檢和監察的官吏就會整理材料,準備上奏。】
【這時,該官員就會準備一筆錢,讓其保持沉默。】
【道光皇帝奉行的節儉美德,最終成了皇帝與大臣們默契配合上演的一出鬧劇。】
【而在這個過程中,唯有皇帝一人入戲了,其他的大臣則不過是陪演和看客。】
道光很好的說明了帝制儒家學問的侷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