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兩頭作戰

一月二日,第三十八集團軍主動出擊,攻佔了別洛沃與安熱羅蘇真斯克之間的公路線與鐵路線。在突擊克麥洛沃的戰鬥中,第三十八集團軍不但迫使這座人口超過一百萬,卻只有不到兩千守軍的城市繳械投降,還在火車站繳獲了一百多節火車頭與數千節車皮,取得了不測收穫。

能夠說,這確實是個不測、而且嚴峻的收穫。

現實上,這些列車都是用來運送俄軍部隊的,原本計劃在一月一日離開,結果受戰爭影響,全都留在了克麥洛沃。

要知道,當時中國陸軍已經做了足夠多的準備,在後方儲備了一百多列特地針對俄羅斯的窄軌鐵路列車,計劃在攻佔克麥洛沃之後,把這些列車空運過去,用來在戰區內部轉移部隊與物資。

既然繳獲了足夠多的列車,就沒有必要進行戰略空運了。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戰略空運部隊在當天就把第三十八集團軍與第十五空降集團軍的部隊全部送到了前線。在返程的時候,運輸機還帶走了近萬名俄軍戰俘,以及數萬名俄羅斯的產業工人。

在當時,這是絕密行動。

戰後,很多國家都指責中國在俄羅斯的掠奪行動,特別是強迫具有勞動能力的俄羅斯產業工人去中國勞動。只是,中國從來沒有承認以強迫的手段,讓俄羅斯平民離開家園,那些在中國勞動的俄羅斯產業工人都是自願的。因爲相關檔案的保密期爲九十九年,所以真實情況要到二十二世紀下半頁纔會公佈。

不可否認的是,戰爭期間,確實有大量俄軍戰俘與俄羅斯產業工人在中國勞動。

根據一些已經公開的趣件,在戰爭期間,中國在新疆與內蒙古西部地區興建了五座大型兵工廠與四座農業工廠,在大型兵工廠裡勞動的幾乎都是俄羅斯的產業工人,而在農業工廠裡勞動的則主要是俄軍戰俘。根據一些負責管理這些工廠的官員回憶,爲了迫使俄羅斯工人與戰俘處置勞動,負責維持秩序的軍事警察部隊訂下了極爲嚴厲的工作守則,比如在完成了勞動份額之後才能獲得最基本的生活物資,所有人都以十人爲一組、十組爲一隊,一組中只需有一人逃跑,其餘九人都將遭到牽連,而只需有一組逃跑,其餘九組都將遭到牽連,最嚴厲的懲罰是處死。

能夠說,這是很不人道的行爲。

只是,在戰爭期間,類似的事情並不少見。

根據中國在戰後公佈的資料,在大戰期間,美國也強迫戰俘進行生產活動,而且採取的手段更爲血腥殘暴。

現實上,這反映出了一個當時所有國家都存在的問題:勞動力緊缺。

雖然全球自然災害已經過去了十四年,但是在自然災害期間,世界各國的生育率都降低了百分之九十,因而社會人口結構出現了一條明顯的斷層。更嚴峻的是,在全球自然災害期間,死亡率最高的就是主力勞動人羣,即年紀在二十四歲到三十四歲之間的壯年人,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在二零五二年的時候,世界各國年紀在三十八歲到四十八歲之間的人口明顯偏低。雖然在全球自然災害過後,各國都迎來了新的生育高峰,但是在二零三八年後出生的人,此時都在十四歲以下。即便按照戰時標準,也要等到四年之後,這些重生人口才能成爲勞動力。

和平時期,在幾個超級大國,缺乏勞動力還不是主要問題。

要知道,通過建立地區性經濟體,超級大國能夠通過剝削其他國家,彌補本國勞動力欠缺所產生的問題。

可是,在戰爭時期,缺乏勞動力就是非常嚴峻的問題了。

要知道,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全面戰爭計劃的核心部分都放在國內,而且主要就是與軍事有關的工業生產項目。更重要的是,在戰爭中,軍隊對工業產品、特別是軍事物資的需求幾乎是無限的。由此產生的問題就是,在軍事生產規模急劇膨脹的情況下,勞動力就顯得捉襟見肘了。

當然,在很大的程度上,也與軍隊擴充規模有關。

別忘了,軍隊需要的都是正處於壯年的年輕人,特別是壯年男性,而壯年男性本來就是社會的主要勞動力。

二零五二年,中國就招募了三百五十萬軍人,美國爲三百萬。一年之後,中國的總兵力達到了七百五十萬,美國則超過了九百萬。到了二零五四年,中國的這個數字已經高達一千三百萬,美國爲一千七百萬。而到了二零五五年,中國的軍隊規模超過兩千萬,美國則超過了兩千五百萬。

雖然中國與美國的人口都不算少,在戰爭迸發前,中國有八億、美國有六億,因爲美國的人口結構愈加合理,所以兩國的可支配勞動力相差不大,但是比起急劇膨脹的軍隊、巨大的軍事生產需求,兩國的人力資源都不算富裕。更重要的是,中美兩國政府都得在滿足軍隊與軍事生產需求的時候,竭力維護社會穩定,獲得民衆的支持。如此一來,就不可能把槍口對準國內,必須尋找別的出路。

明顯,利用戰俘、以及敵國勞動力,成爲一項較爲理想的選擇。

從某種意義上講,戰俘與敵國勞動力是最廉價的勞動力,因爲只需要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條件。以二零五二年的生產力水平,特別是農業工廠化生產之後,養活工人並不困難,而且工人的實際價值遠超基本生存所需。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在攻佔了克麥洛沃之後,隊在西伯利亞的防區連成了一片。

接下來,隊要做的,就是在這裡頂住俄軍的反擊部隊,讓戚凱威能夠順利掃蕩遠東地區。

現實上,在一月二日凌晨,第三十九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就跨過了黑龍江。

雖然守衛布拉戈維申斯克(海蘭)的俄軍進行了非常英勇的抵抗,但是他們面對的是中國陸軍的王牌部隊,而且是中國陸軍中編制規模最大、裝甲力量最多、進攻能力最強的超級集團軍。

第三十九集團軍的總兵力接近八萬

要知道,其他幾個集團軍的兵力只有四萬多。

在加強了一支陸軍航空兵聯隊之後,第三十九集團軍的總兵力已經超過了八萬,**作戰能力居於八個集團軍之首。

能夠說,在這裡,戚凱威是在用燒紅的快刀切割黃油。

當然,他的目的也很明確,即儘快完成戰略穿插,把俄羅斯遠東地區分割成幾部分,爲接下來的殲滅戰做準備。

要知道,當時第六十五集團軍與第五十四集團軍都沒出動。

按照戚凱威的計劃,第三十九集團軍完成戰略穿插,即攻佔謝列姆金斯克之後,第六十五集團軍與第五十四集團軍將首先掃蕩猶太自治州、濱海邊疆區與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控制俄羅斯在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港口城市,切斷俄羅斯向遠東地區增派兵力的最後通道,以免夜長夢多。

當然,這也是牧浩洋的意思。

現實上,在最初的計劃中,戚凱威壓根沒有想過去掃蕩這些地區,而是打算進行長期圍困。不管怎麼說,中國在太平洋上並不缺乏港口,用不着那些半年時間都處於冰封狀態的俄羅斯港口。

只是,牧浩洋覺得很有必要這麼做。

爲了說服戚凱威,牧浩洋搬出了一個理由,即攻佔沿海地區,能夠把長期駐守在扶桑地區的第四十二集團軍抽調出來。

當然,這也是牧浩洋開出的條件。

按照他的許諾,在陸軍完成掃蕩之後,就用兩個預備集團軍替換第四十二集團軍,而且把這個主力集團軍交給戚凱威指揮。

明顯,戚凱威動心了,因爲他需要更多的主力集團軍擴大進攻。

只是,這樣一來,在北方戰場上,隊就得在兩個相隔三千多公里的戰場上與俄軍作戰。

所幸的是,俄軍也需要以同樣的方式作戰。

更重要的是,俄軍已經被打得昏頭轉向了,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還擊。

雖然這種混亂狀態持續不了多久,特別是在認識到遠東局勢的緊迫性之後,而這也就只是幾天之後的事情,即隊攻佔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之後,俄軍總參謀長布魯希洛夫就親身兼任了遠東戰區總司令,但是在此之前的幾天裡,隊有足夠能力把突襲的優勢發揮到極限。

現實上,一月三日凌晨,俄軍就在西戰場上發動了第一次反擊。

發起反擊的是兩個在新西伯利亞的俄軍師,只是俄軍間接撞到了槍口上。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不是俄軍發起反擊,而是第三十八集團軍在鞏固了防區後,發覺俄軍反擊部隊趕過來後,就主動發起了進攻。結果俄軍兩個師在行軍兩百多公里、累得筋疲力盡的時候,連隊的防區都沒碰到,就被第三十八集團軍給擊潰了。殘餘部隊逃回新西伯利亞,差點導致當地守軍潰散。如果不是戚凱威命令禁止西戰場擴大防禦範疇,恐怕第三十八集團軍在三日就能佔領新西伯利亞。

這天晚上,第三十九集團軍打下了謝列姆金斯克。

四日凌晨,第六十五集團軍跨過黑龍江,即阿穆爾河,從列索扎沃茨克方向上完成了對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的外圍包圍行動。隨後,第五十四集團軍在興凱湖南面跨過中俄邊境線。

打到這個時候,戰場主動權完全掌握在隊手裡。

只是,牧浩洋的注意力已經不在地面戰場上了。

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66章 真假英雄第64章 外交勝利第33章 超級航母第99章 故技重演第59章 擊鼓傳花第129章 積極外交第211章 大包抄第26章 戰爭宣言第49章 首輪空戰第281章 月球工程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49章 第二戰場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52章 統一意見第68章 推波助瀾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273章 共同化第39章 去臺灣第212章 充分準備第52章 兇猛打擊第47章 證據第57章 爭論第168章 暴風雪第47章 證據第118章 壯士斷臂第18章 坦克戰第39章 去臺灣第96章 瞞天過海第64章 千鈞一髮第80章 情況有變第268章 光速第46章 登島第278章 並不孤單第134章 技術優勢第166章 百密一疏第98章 戰略轟炸第97章 戰前會議第17章 緊急出動第203章 覆滅第151章 經典戰術第3章 絕不是巧合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22章 誰輸誰贏第116章 幸運之神第28章 風馳電掣第159章 盟軍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34章 炮戰第24章 裂痕第177章 關鍵情報第75章 預演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36章 小心過頭第321章 起源第47章 深海快槍手第141章 全力以赴第66章 不可避免第140章 改變歷史的潛艇第53章 再次攻擊第86章 全面競賽第59章 擊鼓傳花第33章 嘎然而止第212章 竭盡全力第7章 鋼鐵鯊魚第55章 兩強相爭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9章 血染橫濱第143章 老鳥上陣第270章 投降第55章 兩手準備第117章 負擔得起第27章 山窮水盡第27章 利誘第110章 保守戰術第136章 錯失良機第127章 雷暴第34章 炮戰第273章 共同化第20章 進攻意識第40章 此消彼漲第49章 場外因素第109章 東線開打第84章 守株待兔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275章 軌道飛行器第216章 遲來的醒悟第62章 軍方接觸第17章 決戰之前第83章 離岸平衡手第297章 警戒圈第308章 人類的智慧第13章 狙殺第61章 戰略禁運第6章 定論第52章 全速追擊第239章 大限將至第33章 科技戰略
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66章 真假英雄第64章 外交勝利第33章 超級航母第99章 故技重演第59章 擊鼓傳花第129章 積極外交第211章 大包抄第26章 戰爭宣言第49章 首輪空戰第281章 月球工程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49章 第二戰場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52章 統一意見第68章 推波助瀾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92章 突襲的回報第273章 共同化第39章 去臺灣第212章 充分準備第52章 兇猛打擊第47章 證據第57章 爭論第168章 暴風雪第47章 證據第118章 壯士斷臂第18章 坦克戰第39章 去臺灣第96章 瞞天過海第64章 千鈞一髮第80章 情況有變第268章 光速第46章 登島第278章 並不孤單第134章 技術優勢第166章 百密一疏第98章 戰略轟炸第97章 戰前會議第17章 緊急出動第203章 覆滅第151章 經典戰術第3章 絕不是巧合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22章 誰輸誰贏第116章 幸運之神第28章 風馳電掣第159章 盟軍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34章 炮戰第24章 裂痕第177章 關鍵情報第75章 預演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36章 小心過頭第321章 起源第47章 深海快槍手第141章 全力以赴第66章 不可避免第140章 改變歷史的潛艇第53章 再次攻擊第86章 全面競賽第59章 擊鼓傳花第33章 嘎然而止第212章 竭盡全力第7章 鋼鐵鯊魚第55章 兩強相爭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9章 血染橫濱第143章 老鳥上陣第270章 投降第55章 兩手準備第117章 負擔得起第27章 山窮水盡第27章 利誘第110章 保守戰術第136章 錯失良機第127章 雷暴第34章 炮戰第273章 共同化第20章 進攻意識第40章 此消彼漲第49章 場外因素第109章 東線開打第84章 守株待兔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275章 軌道飛行器第216章 遲來的醒悟第62章 軍方接觸第17章 決戰之前第83章 離岸平衡手第297章 警戒圈第308章 人類的智慧第13章 狙殺第61章 戰略禁運第6章 定論第52章 全速追擊第239章 大限將至第33章 科技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