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與時間賽跑

八月二十一日,在聯合歐盟與俄羅斯之後,中美共同發表了第一份災難應對行動方案。

不可否認,這是一份由強國主導的國際行動方案。

按照中美提出的基本原則,將對近地軌道空間的使用權進行明確劃分,標準則是各國在清理太空垃圾的行動中做出的貢獻。說得直接一點,中國與美國將主導清理工作,其他國家協助參與,最終根據各個國家參與的程度,來劃分有限的近地軌道資源,準確的說是利用外層空間的權利。

毫無疑問,四個核心成員控制了絕大部分近地軌道資源。

中國以提供小型可控聚變核反應堆,獲得了近地軌道空間百分之三十三的使用權。美國通過提供強大的發射能力,以及製造垃圾捕獲衛星,獲得與中國同等的使用權,歐盟與俄羅斯則通過參與衛星製造工作與發射工作,各獲得百分之一十四與百分之一十一的使用權,剩下的百分之九的使用權,由其他參與國,主要是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南非等具有一定宇航能力的國家分享。

毫無疑問,這項由超級大國主導的外層空間利用協議,從根本上明確了國際秩序。

要知道,在未來,人類的發展希望肯定在外層空間,而近地軌道是進入外層空間的起始站。

別的不說,在可控聚變核能領域,就得把重點放在月球上。

在可控聚變核能技術取得進一步突破之前,主要原料是氦3,而地球上的氦3資源非常有限,月球上纔有可以大規模開採的氦3。早在二零三零年之前,中國、美國、俄羅斯與歐盟就各自提出了登月計劃,以及月球上建立永久性基地的宇航計劃,而且均在中日戰爭爆發前有所行動。

當然,這份協議不僅僅是在分配近地軌道資源,也對各個國家在應對自然災害中的作爲做出了明確規定。

比如,中國將在二零三五年底製造出第一臺小型可控聚變核反應堆,在二零三六年三月底之前製造出第一顆強電磁衛星,在二零三六年底之前完成一百二十顆衛星的製造工作;美國則將在二零三五年四月十日之前發射第一顆強電磁衛星,在二零三七年一月十日之前完成全部發射任務,並且在二零三六年六月三十日之前發射四十顆垃圾捕獲衛星;歐盟將在二零三五年底向中國支付十萬億歐元,用於製造強電磁衛星,並且承擔四十顆垃圾捕獲衛星的製造工作;俄羅斯主要承擔發射工作,即在二零三六年底之前,發射四十顆強電磁衛星與四十顆垃圾捕獲衛星。

按照這個時間表,到二零三七年六月,近地軌道就能恢復正常。

這只是應對自然災害的衆多工作之一。

當時,中美還在一個更加關鍵的問題上達成了初步協議,即利用已經獲取的數據,在二零三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前,各自完成對粒子風暴後繼影響的評估工作,在二零三六年一月份協商災害應對措施。

毫無疑問,中國手裡的數據更加全面。

主要就是,中國科學家知道粒子風暴的起因,掌握着更加精確的太陽模型,也就能夠更加準確的評估粒子風暴產生的影響。

爲了方便科學家工作,在二零三五年底之前,中美將在科學領域進行高度合作。

準確的說,在各自主導的領域與地區,儘可能的爲對方的科學家提供便利,方便科學家蒐集進行評估的必要數據。

最重要的就是全球氣溫變化數據。

爲了準確測量氣溫變化,中國與美國各動員了上萬名科學家,上百艘船隻與數百架氣象飛機,在全球各地,特別是四大洋上進行測量。根據中國科學院提交的報告,在九月底之前就將在四大洋裡投放一萬多件水溫探測儀,在五大洲安放兩千多套氣溫探測儀,並且在各主要火山帶上探測地心溫度的變化情況。

只有科學界統一了觀點,各國政府才能對災難應對行動做出最終決策。

說得直接一些,如果連科學家都對即將發生的自然災難存在嚴重分歧,那麼政治家就沒有理由說服本國民衆。

要知道,如果真要採取行動的話,那絕對是全球性的行動。

說得嚴重一些,在人類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任何人都得放棄個人利益,任何國家都得放棄國家利益,聯合一致的採取行動,以最高效的方式來保護人類文明,共同應付最爲嚴峻的生存挑戰。

在此之前,就得讓所有國家的民衆相信,人類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因此,也就得讓科學家拿出具有說服力的證據。

至於災難過後會是個什麼樣子,那就不是由科學家決定了。以中美在八月份達成的幾項協議來看,國家與民族矛盾並不會因爲這場災難而消失,最多隻是暫時掩蓋住了,在災難過去之後,國家與民族矛盾,仍然是人類文明的主要問題。

當然,這個時候,牧浩洋還沒有參加應對災難的行動。

八月底,沖繩島上的局面有所改觀。雖然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平民死亡,但是陸戰隊基本上控制住了局面。

九月一日,登陸日本本土的作戰計劃提上日程安排。

按照之前制訂的作戰計劃,除了四個常備陸戰師之外,四個預備陸戰師均已動員,此外還有四個陸軍集團軍接到了作戰命令。在後勤保障工作準備到位之後,陸戰隊最快將於九月五日登陸九州島。

在牧浩洋積極準備登陸作戰的時候,黎平寇通過美國,向中島康次發出了最後通牒。

當然,主要還是向美國表明立場。

按照黎平寇的說法,如果日本沒有在九月五日之前投降,鑑於日本首先在戰爭中使用核武器,爲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中國不排除在登陸日本本土的戰鬥中使用核武器,或者在接下來的地面戰爭中使用核武器。如果日本投降,中國將及時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幫助日本渡過難關。

當時,黎平寇明確提到,中國願意承擔日本的善後工作。

這個時候,美國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

一是日本已經戰敗,拖下去只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傷亡,不管是使用核武器、還是使用常規武器,結局都差不多。二是美國絕對不願意承擔日本的善後工作,因爲美國也在粒子風暴中損失慘重,既然中國願意善後,就沒有理由與中國爭功。三是在全球性自然災害面前,日本的問題根本不值一提,如果因爲戰爭拖延了應對災難的行動,美國也是受害者,而不可能從中獲益。

只是,在政治上,美國仍然堅持中國不應該使用核武器。

到了九月三日,美國的態度再次出現轉變,美國總統親自照會日本戰時首相,要求日本在九月五日之前宣佈無條件投降。

原因很簡單,全球氣溫變化的第一份調查報告在九月二日送到了美國總統手上。

雖然美國科學家仍然相對樂觀,但是調查結果證明了中國科學家的預測,即全球氣溫正在急劇升高。

在過去的一個半月內,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大約兩度,北半球的平均氣溫升高了三度。

這絕對不是一件小事。

要知道,八月份是北半球最炎熱的季節,而九月份氣溫應該下降,而是升高。如果與往年數據相比,九月一日的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將近四度,北極冰蓋的消融速度是二零三四年的三倍!

由此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北大西洋暖流已經嚴重減弱。

按照中國科學家預測,二零三五年冬季,北極冰蓋很難恢復到正常情況,將有三分之一的冰水融入大西洋,導致在二零三六年夏季,北大西洋暖流消失,最快在二零三六年底、最遲在二零三七年初,北半球北部地區將遭遇有記錄以來最嚴寒的冬天,到二零三七年底全球氣溫將降低五度以上。

也就是說,到二零三七年冬天,小冰河期就將到來。

至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中國科學家已經做出預測,而美國科學家暫時還找不到反駁的證據。

如此一來,如果不能在二零三六年春季到來之前採取行動,災難就無法避免。

最大的麻煩是,要到二零三五年底,科學家才能得出最終結論,也才能提出應對全球氣溫急劇變化的措施。

也就是說,中日戰爭必須在年內結束,中國纔會全力應對全球性自然災害。

美國總統非常清楚,如果沒有中國,僅憑美國等西方國家,肯定無法渡過難關,因爲中國掌握着應對災難的最重要的幾項尖端技術,比如可控核聚變技術,以及通過強子對撞機獲得的新理論。

正是如此,美國總統纔在九月三日向日本戰時首相施壓。

必須承認,美國總統非常清楚,人類文明正在跟時間賽跑,而中國是這場比賽中必不可少的成員。

與人類存亡比起來,日本的那點利益根本算不上什麼。

爲了促使日本投降,美國總統還明確提到,美國不會阻止中國使用核武器,而且中國極有可能爲了降低戰爭傷亡,在登陸日本本土之前,用核武器摧毀日本的所有大中城市,徹底瓦解日本的抵抗能力。

如果所有民族註定要滅亡,大和民族將是第一個。

第30章 打過邊境線第12章 漸行漸遠第119章 大型綜合戰艦第16章 中東戰爭第45章 宣傳戰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7章 又見熟人第13章 周密計劃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198章 追趕第42章 分兵合進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27章 利誘第101章 導彈攻擊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39章 去臺灣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110章 敗局已定第149章 放棄第72章 新崗位第91章 戰略突擊第16章 中東戰爭第82章 戰火再起第22章 大決戰第28章 裁軍大會第114章 向前看第61章 戰略禁運第10章 補充攻擊第16章 暗藏殺機第46章 大戰略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53章 橄欖枝第48章 戰爭準備第29章 選將第21章 動員第69章 惡仗第71章 再上戰場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42章 找準目標第25章 光明磊落第298章 決裂第58章 搶先一步第70章 重擊落空第51章 第三號刺客第41章 瘋狂準備第259章 遺贈第97章 戰前會議第52章 兇猛打擊第190章 總攻第213章 作戰計劃第65章 完勝之途第74章 沒有硝煙的戰場第55章 戰爭的腳步第122章 水下霸主第24章 裂痕第13章 無限制第150章 手忙腳亂第184章 強攻第203章 正面強攻第9章 新冷戰第2章 厚積薄發第238章 水攻戰術第126章 內訌第89章 統一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196章 突襲第57章 收穫的季節第284章 轉變第42章 四兩撥千斤第33章 再次出擊第70章 內部矛盾第49章 拋開幻想第298章 決裂第56章 窗戶紙第79章 撲火第79章 另闢蹊徑第192章 選擇權第4章 基礎與應用第2章 完美主義者第71章 拼盡全力第23章 殺向印度洋第53章 軍事部署第28章 一觸即發第45章 補欠賬第277章 小心爲上第320章 宗教干預第2章 經濟基礎第26章 威逼第42章 第三條航線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291章 生存空間第2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69章 惡仗第35章 支柱第36章 艦隊司令第84章 守株待兔第50章 大漠揚威第15章 風頭正勁第136章 別無選擇第44章 艦炮怒吼
第30章 打過邊境線第12章 漸行漸遠第119章 大型綜合戰艦第16章 中東戰爭第45章 宣傳戰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7章 又見熟人第13章 周密計劃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198章 追趕第42章 分兵合進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27章 利誘第101章 導彈攻擊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39章 去臺灣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110章 敗局已定第149章 放棄第72章 新崗位第91章 戰略突擊第16章 中東戰爭第82章 戰火再起第22章 大決戰第28章 裁軍大會第114章 向前看第61章 戰略禁運第10章 補充攻擊第16章 暗藏殺機第46章 大戰略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53章 橄欖枝第48章 戰爭準備第29章 選將第21章 動員第69章 惡仗第71章 再上戰場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42章 找準目標第25章 光明磊落第298章 決裂第58章 搶先一步第70章 重擊落空第51章 第三號刺客第41章 瘋狂準備第259章 遺贈第97章 戰前會議第52章 兇猛打擊第190章 總攻第213章 作戰計劃第65章 完勝之途第74章 沒有硝煙的戰場第55章 戰爭的腳步第122章 水下霸主第24章 裂痕第13章 無限制第150章 手忙腳亂第184章 強攻第203章 正面強攻第9章 新冷戰第2章 厚積薄發第238章 水攻戰術第126章 內訌第89章 統一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196章 突襲第57章 收穫的季節第284章 轉變第42章 四兩撥千斤第33章 再次出擊第70章 內部矛盾第49章 拋開幻想第298章 決裂第56章 窗戶紙第79章 撲火第79章 另闢蹊徑第192章 選擇權第4章 基礎與應用第2章 完美主義者第71章 拼盡全力第23章 殺向印度洋第53章 軍事部署第28章 一觸即發第45章 補欠賬第277章 小心爲上第320章 宗教干預第2章 經濟基礎第26章 威逼第42章 第三條航線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291章 生存空間第2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69章 惡仗第35章 支柱第36章 艦隊司令第84章 守株待兔第50章 大漠揚威第15章 風頭正勁第136章 別無選擇第44章 艦炮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