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魚水之情,再塑之恩

崇禎心裡明白,眼下大明各地都是一處亂攤子,來了三年,仍是需要發動上下去打碎重建,這是慢火溫燉。

不過好在自己是穿到了皇帝身上,若成了一介小民,在十七年想阻擋歷史的洪流,基本是不可能。

關於眼下大明的人口問題,崇禎皇帝也特意找倪元璐來問過,畢竟人要是多了,土地有限,也可能是歷史上導致大明上下破產的一個重要因素。

然而崇禎皇帝又一次對大明這爛到骨子裡的官僚系統徹底失望,事實上,朝廷上下早就對實際人口沒了個細緻的譜。

就算是倪元璐這種真正爲國爲民的飽學之士,掌管京師戶部,卻也並不知道下面的具體情況到了什麼地步。

原因無它,上下瞞報而已,這種事就算是廠衛之中也存在,以現在來看,根本不可能杜絕,就只能儘量靠自己的辦法摸清。

後世的崇禎皇帝讀過類似的科普書籍,某些磚家說是一六四四年亡國大明的人口保守在兩億左右,甚至已經超過了兩億。

崇禎皇帝之前覺得不可能,一六四四年那麼多人,韃子入關就剩下這麼點兒了,難道是全被屠了不成。

實際上,崇禎皇帝翻閱密辛,發現早在天啓七年的時候,大明朝的在冊人口就已經達到了兩億。

不過很有意思,當時朝廷發佈出去的結果,說是全國人口只有五千到六千萬左右,但是皇家密辛所記,卻完全不同。

這還是倭寇,海禁,俺答入寇,中原饑荒,萬曆三大徵等等原因,人口銳減之後的結果。

如此多的人口,土地卻只有那麼多,再加上皇親國戚和豪紳們的搶佔,這個消息一旦公佈出去會造成什麼結果。

當時其實國內已經有了農民起義的苗頭,土地兼併嚴重,皇帝不想招惹財閥,官員更是他們的代言人。

魏忠賢明白這個道理,讓戶部和內閣這樣做,卻反而加收商稅、礦稅,實際上也是有所考量。

但是更有意思的事情來了,歷史上僞清入主中原之後的全國人口,根據當時僞清發布出來的結果,是一億四千萬。

相對自己大明把人數往少了公佈的事,韃子到底是會把人往高了說還是往低了說?

結果很顯然,韃子入關之後的人口,絕對不到一億四、五千萬這麼多,不過僞清初年全國實際人口到底是多少呢?

後世有說四、五千萬的,有說不足兩千萬的,還有拼命跪舔,說我大清愛民如子,就是一億四千萬的。

衆說紛紜,不過現在崇禎已經毫不在乎,因爲自己來了,都到了崇禎二十年,但是大明猶在,而且越打越強,歷史的車輪變了!

僞清入不了關,吳三桂也獻不了關,山海關一定還會是朕的,那些歷史上死去的百姓,要盡力讓他們活下來!

現在可以說是百廢待興,對匠戶和有技巧之士的需求是永遠不會滿足的,投奔的人,無論應徵壯丁還是匠戶,只要有一技之長的崇禎都是下令收下,讓永平府各地衙門將他們一一登記入冊,安排食宿。

實際上,這些應徵者第一批要動工修建的,就是朝廷剛剛在永平府試驗開展的難民營制度。

這個事是崇禎皇帝從後世非洲難民營得到的啓發,直接金口裁定,容不得更改,內閣只負責簽發就完事兒了。

現今的首輔蔣德璟和他的前任魏藻德都明白,這個皇帝定下來的旨意,無論你覺得可行還是不可行,那都要簽發蓋印。

不然,就換人,換人再不行就殺人,繞過內閣直接發中旨也是未嘗不可,最壞的結果,就算殺的滿朝人頭滾滾,這個旨意也還是要發。

說白了一句話,敢阻者死。

各處許多官員都明白,如果這個難民營真的能有效解決流離失所的百姓吃住問題,皇帝定會龍顏大悅,各府很快都會陸續實施下去。

尤其是那些鬧災嚴重的地區,朝廷會增派錢糧和廠衛,開始一場轟轟烈烈的全國性整改。

永平府的知府唐世熊是個明白人,其在歷史上也是拼命守城戰死,這項政令在永平府境得到迅速推廣、實施。

幾天之內,不僅傳遍了永平,就連京畿一帶都已經傳遍了,朝廷在永平府增設難民營,供給食宿,用來安置無家可歸的流民。

這個消息一出,聽到的百姓無不沸騰雀躍,但是作爲這個行動的主旨者,崇禎皇帝卻整日愁眉苦臉。

原因,自然是因爲一成不變的錢糧。

地方很容易找,現在到處都是衰敗的城鎮和村莊,只要給百姓吃的和工錢,他們會攜家帶口的拼命把難民營建起來。

就像後世非洲的那種板房,現在是初建,不用多豪華,只要能提供最基本的遮風擋雨和保暖,這就夠了。

待日後開始復建城鎮,這些百姓肯定是要陸續歸回原籍的,崇禎皇帝就不信了,往後大災什麼的也少了,流民還能越來越多不成。

作爲過來人,崇禎皇帝清楚地明白,這些百姓爲何要鋌而走險跟着流賊造反,因爲他們餓肚子吃不飽,因爲他們沒有住的地方。

身爲皇帝的崇禎手裡也沒有,朝廷到處都要扔錢仍糧,也不可能一下子撥出那麼多,那這些錢糧從哪裡來?

很簡單,從那些頂級豪紳和財閥手裡強搶!

明末歷史上,這些頂級豪紳和財閥,多半是和韃清互通有無的賣國賊,要麼就是大發國家災難橫財,更應該搞掉。

在崇禎皇帝看來,國朝三百年,養出了這麼多豬,這正是需要他們爲國家奉獻的時候,就先把這永平府的豪紳們一批一批的宰殺乾淨。

要是敢反抗,甚至不用崇禎多說,永平各處的官兵就會將他們消滅得一乾二淨。

現在朝廷的官兵可不是吃素的,個個都紅着眼睛,等着立功封爵呢!

當然了,這些難民中有不少人還是別的各個衛和千戶所的逃戶籍,一多半還在猶豫着要不要來,他們的處置,對於官府也是難事。

收下他們,難免將來會引起一系列的糾紛,甚至對自己日後仕途會有影響,畢竟天威難測。

考慮到這點,各處官府都對這種難民極力排斥和牴觸,爲的就是消災免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但是永平知府唐世熊知道此事之後,卻並沒有此等顧慮,在他看來,國朝正在中興時期,還在乎什麼日後仕途。

若是大明亡了,國破家亡,山河好地物是人非,韃清的仕途,要來又有什麼用?

知府衙門率先開始接受逃戶難民,這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說白了,就是各處的縣鎮有了唐世熊去背鍋。

這個最大的顧慮沒了,各地很快也都是輕鬆加愉快的放鬆限制,相繼對這類應召百姓打開大門,接納了他們。

崇禎皇帝聽到這種消息的時候,還是在發出旨意的三日之後,但據說有個叫唐世熊的永平知府,已經很麻利的這個事給解決了。

張世澤說,這個叫唐世熊的永平知府還很受當地百姓和愛戴,幾次韃子打到城下,都跟着登城助戰過。

崇禎皇帝來了興致,細問幾句這知府的具體做法。

張世澤開始慢慢的解釋,說是唐世熊最開始懲辦了幾個拒捕接納難民的幾個縣丞和縣令,並且在府城向全境發出公文。

吩咐下屬州縣,難民一概不分原籍,但凡滿足應徵條件的,直接就地徵召,對於那些打算渾水摸魚來的青皮們,也一定要不擇手段的狠打。

崇禎皇帝對這個唐世熊很是滿意,隨口誇了他幾句,並且免除了永平知府存在爭議的僭越罪過。

除此之外,崇禎皇帝另下一道聖旨,免除全天下因各種原因做了逃戶的軍戶,家有口在三人及以上的,同樣照免之前從賊等一切迫不得已因爲生計所犯下的罪過。

所謂天威難測,但皇帝是天,百姓卻是地。

第二百四十七章:議定第七百三十四章:朕親手砍了多爾袞第四百零二章:抄家,充公第七十五章:平定 召臣第七百三十五章:唾手可得的盛京城第三百零八章:議立新君第二百九十七章:覈查京官,議設銀行第四百五十三章:上兵伐謀,先下一城第九章:復建東廠第二百章:將軍,他罵娘呢!第七十九章:平臺點將第六百八十三章:攻心第四十九章:驚變大同(上)第三百二十二章:鄭冠、徐彥琦第六百五十七章:冤家路窄,餘賊反攻第五百九十四章:攻陷科倫堡第五百六十七章: 一家天下第二百五十九章:太傅第一百七十六章:地方龍蟲(感謝帥氣小佳的萬賞!)第五百一十三章:一條鞭法第六百五十章:插柳成蔭,真龍天子第二百九十四章:鬱悶的藺養成第三百九十六章:舉世矚目的敘功升授大典(中)第九十五章:南京吏部天官兒馬士英第二百八十七章:大明皇帝萬歲第一百六十七章:皇家報社第三百六十八章:達延古的醒悟第一百八十三章:動手第一百一十二章:五省總督第五百九十四章:攻陷科倫堡第六百九十八章:薑還是老的辣第四百一十四章:大明火槍騎兵的想法第六百六十四章:大戰第二百九十二章:恢復生產,安定地方第四十四章:皇帝手下的豺狼虎豹第六百九十三章:你可以戴罪立功第一百八十一章:侵略第三十九章:李巖的手段第七百五十八章:來自大明的正義之師第一百三十六章:血仇第二百三十一章:檄令第四百三十三章:陷重慶、下忠州(中)第二百五十四章:天子一怒,伏屍百萬第七百四十三章:叫你來你就得來第五百五十一章:堵胤錫死守臨汾第一百五十七章:蹊蹺第六十章:吳又可治瘟第四十章:爲了大明第六百五十五章:請君入甕,西安軍議第三百零六章:奉旨平亂第一百零六章:力排衆議第五百三十四章:國事、家事(三千字!)第二百四十八章:虎狼之交第六百七十九章:入湖廣,大反攻第四百二十一章:晉貴妃、討山海第四十三章:分向突圍,退保寧武第七百四十三章:叫你來你就得來第六百七十六章:中興、來服第七百三十一章:多爾袞,朕來了第五百三十章:各處兵馬,悉聽朕旨意行事尾聲了,說點吧,順便聊聊新書第七百六十八章:兵臨巴爾幹第一百五十二章:不和(上架求訂閱!!)第二十四章:驚變第五百六十二章:分田!入冊!恢復!第六百七十四章:振興第七百六十九章:史詩般的遠征第二百三十一章:檄令第七百二十四章:會戰遼東第五百九十四章:攻陷科倫堡第五百六十七章: 一家天下第六百章:得與失第十七章:好一個國丈!第一百八十六章:東廠的威風第五百八十九章:帝國強權第一百四十九章:甲子營立功第八章:好了你不用再說了(求收藏!!)第十章:給山西官軍發餉第七百一十四章:不比不知道第一百八十九章:鬧大了第六百三十一章:獎與懲第一百零九章:不能當睜眼瞎第七百四十七章:神聖羅馬帝國第六百八十五章:天下熙熙,皆爲利往第十八章:錦衣衛辦事第七百三十章:滿萬不可敵的八旗要不行了?第十七章:好一個國丈!第三百一十六章:社稷中興之主第二百八十八章:不爭功第三百一十三章:以西廠暫主金陵事第三百四十一章:三王亂國第一百三十三章:跑路第三百三十六章:除國第七百二十二章:沒有援軍的戰鬥第三百八十八章:事變第六百二十六章:錦州條約第二章沒了第四十三章:分向突圍,退保寧武第三百零七章:陰險的馬士英第五百二十一章:意外發現
第二百四十七章:議定第七百三十四章:朕親手砍了多爾袞第四百零二章:抄家,充公第七十五章:平定 召臣第七百三十五章:唾手可得的盛京城第三百零八章:議立新君第二百九十七章:覈查京官,議設銀行第四百五十三章:上兵伐謀,先下一城第九章:復建東廠第二百章:將軍,他罵娘呢!第七十九章:平臺點將第六百八十三章:攻心第四十九章:驚變大同(上)第三百二十二章:鄭冠、徐彥琦第六百五十七章:冤家路窄,餘賊反攻第五百九十四章:攻陷科倫堡第五百六十七章: 一家天下第二百五十九章:太傅第一百七十六章:地方龍蟲(感謝帥氣小佳的萬賞!)第五百一十三章:一條鞭法第六百五十章:插柳成蔭,真龍天子第二百九十四章:鬱悶的藺養成第三百九十六章:舉世矚目的敘功升授大典(中)第九十五章:南京吏部天官兒馬士英第二百八十七章:大明皇帝萬歲第一百六十七章:皇家報社第三百六十八章:達延古的醒悟第一百八十三章:動手第一百一十二章:五省總督第五百九十四章:攻陷科倫堡第六百九十八章:薑還是老的辣第四百一十四章:大明火槍騎兵的想法第六百六十四章:大戰第二百九十二章:恢復生產,安定地方第四十四章:皇帝手下的豺狼虎豹第六百九十三章:你可以戴罪立功第一百八十一章:侵略第三十九章:李巖的手段第七百五十八章:來自大明的正義之師第一百三十六章:血仇第二百三十一章:檄令第四百三十三章:陷重慶、下忠州(中)第二百五十四章:天子一怒,伏屍百萬第七百四十三章:叫你來你就得來第五百五十一章:堵胤錫死守臨汾第一百五十七章:蹊蹺第六十章:吳又可治瘟第四十章:爲了大明第六百五十五章:請君入甕,西安軍議第三百零六章:奉旨平亂第一百零六章:力排衆議第五百三十四章:國事、家事(三千字!)第二百四十八章:虎狼之交第六百七十九章:入湖廣,大反攻第四百二十一章:晉貴妃、討山海第四十三章:分向突圍,退保寧武第七百四十三章:叫你來你就得來第六百七十六章:中興、來服第七百三十一章:多爾袞,朕來了第五百三十章:各處兵馬,悉聽朕旨意行事尾聲了,說點吧,順便聊聊新書第七百六十八章:兵臨巴爾幹第一百五十二章:不和(上架求訂閱!!)第二十四章:驚變第五百六十二章:分田!入冊!恢復!第六百七十四章:振興第七百六十九章:史詩般的遠征第二百三十一章:檄令第七百二十四章:會戰遼東第五百九十四章:攻陷科倫堡第五百六十七章: 一家天下第六百章:得與失第十七章:好一個國丈!第一百八十六章:東廠的威風第五百八十九章:帝國強權第一百四十九章:甲子營立功第八章:好了你不用再說了(求收藏!!)第十章:給山西官軍發餉第七百一十四章:不比不知道第一百八十九章:鬧大了第六百三十一章:獎與懲第一百零九章:不能當睜眼瞎第七百四十七章:神聖羅馬帝國第六百八十五章:天下熙熙,皆爲利往第十八章:錦衣衛辦事第七百三十章:滿萬不可敵的八旗要不行了?第十七章:好一個國丈!第三百一十六章:社稷中興之主第二百八十八章:不爭功第三百一十三章:以西廠暫主金陵事第三百四十一章:三王亂國第一百三十三章:跑路第三百三十六章:除國第七百二十二章:沒有援軍的戰鬥第三百八十八章:事變第六百二十六章:錦州條約第二章沒了第四十三章:分向突圍,退保寧武第三百零七章:陰險的馬士英第五百二十一章:意外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