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鬱悶的藺養成

其實,此次入關,也是多爾袞替自己積攢聲望的機會,雖然眼下的八旗內部他已然是沒有冠名的皇帝,但畢竟還不是皇帝。

要說多爾袞完全不想自己稱帝,那根本不存在。

可畢竟時勢不允許,以豪格爲首的兩黃旗貴族,還有以濟爾哈朗和代善爲主的老舊派王公大臣,哪一個都不希望他多爾袞來做這個皇帝。

不少王公貴族雖然平日表現異常尊敬,但暗處又不知又多少雙眼睛在虎視眈眈。

這些黃臺吉遺留下來的老舊勢力就是莫名的禍患,若是不將其連根拔起,多爾袞擔心遲早有一天會生變,可要想做到這一切,沒有在八旗內更高的權威根本難以實現。

去年入關一無所獲,自己雖然平定了金、復兩州漢人的叛亂,但那畢竟是自家鬧劇,根本算不得甚麼功勳,再加上今年兀良哈諸部的向背,更是讓多爾袞一度處在風口浪尖上。

此時的他,急需一場可以穩定地位的勝利,不然豪格勢必要拿這些事來說話,到時候自己百口莫辯,免不得又要開始火拼。

議定之後,多爾袞在第二天早晨便是帶着兩白旗的王公大臣進宮“面聖”。

布木布泰和福臨形同傀儡,但卻又不完全是傀儡,布木布泰和多爾袞本人之間糾纏不清,這些事像豪格、代善等人心裡都明白,只是沒有多說。

攝政王和皇太后有一腿,那當今皇上到底是誰的骨血?畢竟是關乎皇家顏面,這都是不好聽也不好說的事兒,沒誰有那個膽子和想法。

韃清的這個皇太后算是頗有成見的女子,雖然屈身於多爾袞,但卻與多爾袞貌合神離,常做一些與他利益相背離之事,可見並非真心實意。

多爾袞帶着這麼多人前來,目的正是逼迫他們兩個退讓,福臨彷徨無計,布木布泰也是毫無辦法,只得讓福臨加封多爾袞爲揚威大將軍,率領八旗軍隊再次入關。

由於多爾袞在沒有告知其他人的時候就已經在私自調集軍隊,所以韃清兵馬幾乎在當日就集結完畢,這次清軍採取的還是老路線,從喜風口入關。

這次多爾袞依然選擇從喜風口入關也是有自己的考量,首先按往常來講,這附近基本沒有什麼明軍駐守,入關相對容易,其次喜風口外圍便是朵顏地界,順手能先把朵顏收拾了,爲自己留下退路。

朵顏一帶對於崇禎皇帝來說是留之無用,棄則可惜的地方,畢竟是在關外,要想長久守住,不遷徙漢民是根本做不到的,單這一項來說就是個大工程。

就算遷徙過去了,現在的明軍野戰也根本打不贏清軍,更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買賣,最後最可能的結果,就是朵顏一帶沒有守住,反而失去了大批的百姓和兵士,怎麼算都是弊大於利。

可換個角度來看,朵顏一帶的兀良哈三衛,卻是多爾袞的必爭之地。

吳三桂現在對韃清態度依舊不明不暗,現在多爾袞只能確定他有自己的小算盤,並不是死心塌地忠於明國,除此之外,卻也看不出來吳三桂投奔韃清的決心有多麼強烈。

就這樣看來,此次指望吳三桂能火種送炭、主動獻關顯然是癡人說夢,更可能因此提早暴露行蹤,進而多爾袞也就只有一個選擇:從邊牆入關劫掠京師,出一出這口惡氣。

一提起入關劫掠,這些韃清的王公大臣們甚至比去年入關爭奪北京城還要更加精神起勁,現下在韃清內部,進入大明作戰可是貴族們人人爭搶着隨軍的好差事。

看似龐然大物的大明帝國如今就好像一隻肥胖到走不動路的肥羊,只要有領兵出征的機會,就肯定能在這肥羊身上切下肉或是拔下羊毛,從而拿到前程,得到升遷。

甚至於,一些領兵的貴族根本不需要親自提刀上陣,明國軍隊的戰鬥力他們許多人都見識過,很多時候,下幾道命令後等着前程飛到手上就行了。

用那些漢人地話說,如此簡單的事情,自己又何樂而不爲?

離開盛京境內之後,多爾袞與朵顏一帶殘留的清軍會合,第一步就是向還留在這裡的兀良哈諸部傾斜心中怒火。

包括翁牛特部和已成一盤散沙的烏齊葉特兩大部在內,幾乎所有還留在朵顏地界的兀良哈部族都慘遭清軍屠戮,死傷數以萬計。

在清軍毫不留情的逼迫之下,一部分沒了家園的兀良哈人選擇逃入關內投奔已經歸順明廷的兀良哈本部,另一部分人則離開生存多年的家鄉遠走戈壁,前往土默特和察哈爾草原散居。

多爾袞用血腥手段激起了清軍的好戰心,緊接着又把察哈爾一部分的部衆遷徙於此,設置新的都統,將朵顏地區徹底納入版圖之內。

在出兵後的一個月之後,多爾袞來到喜峰口關城下,卻見到了不同尋常的一幕。

此時的喜峰口已然不是前些年最後一次來時候記憶中那樣,原本破舊的關城得到修繕,看起來堅實無比,原本城頭飄揚的老舊大旗也被換成了嶄新的玄鳥旗,象徵着大明。

除此之外,關城之外又立着拒馬,挖了長長一道壕溝以及各種防禦工事,城頭上守衛的明軍雖然不多,但卻精神不錯,沒有最初那種萎靡氣息。

今年在太原投降朝廷,原本是大順旗下分守太原的武威將軍藺養成,他雖然也算是跟李自成征戰南北,見過大陣仗,但卻從沒有和關外清軍交過手。

本身就對吹成神乎其神的清軍心有忌憚,到任之後也明白此地得失與否與自己身家性命相關,一直都是謹慎小心。

藺養成畢竟是窮苦出身的屁民,雖然身爲鎮守主將,但卻根本沒甚麼上官架子,親自帶隊修繕關城,親自動手挖掘防禦工事。

甚至於在崇禎十九年的七月份,他還不止一次的向撫寧城內永平知府衙門投遞文書,說城關上的火器和將士盔甲太過老舊,要求下發新的制式裝備,不然根本難以守住喜風口。

當然了,他的這些文書知府看過之後就直接扔到一邊兒了,喃喃道:“什麼東西!本來就是個流賊降將,還指望自己能給他甚麼好處?”

說起來,這流賊還簡直是天真,皇上讓他去守那可有可無的喜風口,那是壓根就沒指望能守住,說破天也就是皇上給藺養成扔到必死的地兒來個借刀殺人罷了,自己給他物資還不是浪費。

這物資給過去說不得過不了多久就會被韃子搶去,到時候還不是給韃子做了嫁衣,再說了,要是把物資給他,這廝再反了怎麼辦,流賊可都是沒心沒肺的玩意。

第二更送到!

第一百二十二章:爭議第七百零七章:全滇一戰而定第二十八章:示威第六百八十六章:瓦解第六百六十二章:意料之外,良將何來第五百零五章:冊封大典第四百一十章:重修《國榷》第五百七十一章:這棋越下越大了第四十七章:萬事皆有皇帝帶頭第五百九十四章:攻陷科倫堡第十四章:御外于山西,靖內於京師(求收藏!!!)第一百七十一章:自有犯愁事第一百二十五章:天子第四百一十八章:父子談心第五百一十五章:朕要點名收你的稅!第五百六十一章:風捲殘雲 光復太原第七十八章:唐通勤王第一百四十四章:冤獄第三十二章:朕這是在和你們商量第一百一十一章:聯合執法第三百一十七章:拿福王入京第一百五十五章:留作業(上架求訂閱!!)第四百五十三章:上兵伐謀,先下一城第七十一章:忙而不亂的永昌號(第三更)第五百一十六章:曹氏的商業帝國第三十二章:朕這是在和你們商量第一百四十一章:正風第三百六十六章:三屯營之戰(中二)第六十三章:拔起蘿蔔帶出泥(爲舵主燈火闌珊處等賀!)第七百二十二章:沒有援軍的戰鬥第六百四十九章:誰人知返,何人不從第三百二十七章:文武狀元,帝王心思第三百一十七章:拿福王入京第三百三十一章:新鮮血液第八十一章:御駕親征,戰前斬將!第四百零七章:仗勢欺人的皇親國戚第二百九十三章:八旗內爭,計議入關第三百一十九章:真實的“武舉”第一百一十六章:金州之屠 母子殉難第六百六十一章:伏兵盡出,鹿死誰手第三百六十八章:達延古的醒悟第四百七十二章:入關第三百九十九章:都給朕敞開了肚皮吃!第二百零一章:東林 帝黨之爭第四章:以毒攻毒第五百一十五章:朕要點名收你的稅!第四百五十五章:大修民營,奉旨取糧第六百九十章: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第七百六十三章:崇禎親征勝利碑第二十八章:示威第二百二十一章:虎山出塞,奇襲破敵第七百九十四章:建元興武,太上訓政(大結局)第六十四章:以走狗代清流第七百六十三章:崇禎親征勝利碑第四百二十八章:激邀出川,山陝瞬危第二十五章:老祖宗留下來的王牌軍第七百九十一章:上元盛況,崇禎中興第七百五十二章:茲冊封爲王第七百三十一章:多爾袞,朕來了第七百一十章:聰明人的做法第五百一十二章:議開京察第六百一十四章:軍威始振第七百一十九章:出去打建奴散散心第四百四十四章:聖旨第二百三十二章:五省進剿第六百六十六章:騎戰第一百二十一章:新曆第七十七章:劉芳亮北犯第四百二十三章:東征詔第四百二十九章:迷途意反,急攻四川第六十二章:皇親國戚第五百六十三章:東路受挫 老馮出招第二百二十八章:北征第四百八十三章:勇武第五百五十四章:上兵伐謀 其次伐心第六百九十五章:天波反,定州討平之第四十八章:誅殺姜襄第七十九章:平臺點將第五百一十四章:沒有硝煙的戰爭第一百二十九章:兵賊第三百五十章:藺養成的抉擇第五百八十六章:第十七代朝鮮國王第三百一十八章:文武科舉第五百二十六章:希堯斬將,高白大捷第七百一十八章:不滅其國,誓不罷休第七百零八章:改土分流第六百一十七章:最後再做一次大明的兵第一百八十七章:把復社辦乾淨了第二百六十四章:寧完我入京第四百八十九章:永平陵園留守司第六百四十四章:潼關大戰(上)第五百七十七章:既來之,則安之第五百零五章:冊封大典第六百五十九章:真真假假,假戲真做第八十一章:御駕親征,戰前斬將!第六百七十一章:滅順第一百三十一章:跋扈第五百零三章:歸化會盟(中)第五百八十四章:四年前的詔書第三百三十九章:謀立新君
第一百二十二章:爭議第七百零七章:全滇一戰而定第二十八章:示威第六百八十六章:瓦解第六百六十二章:意料之外,良將何來第五百零五章:冊封大典第四百一十章:重修《國榷》第五百七十一章:這棋越下越大了第四十七章:萬事皆有皇帝帶頭第五百九十四章:攻陷科倫堡第十四章:御外于山西,靖內於京師(求收藏!!!)第一百七十一章:自有犯愁事第一百二十五章:天子第四百一十八章:父子談心第五百一十五章:朕要點名收你的稅!第五百六十一章:風捲殘雲 光復太原第七十八章:唐通勤王第一百四十四章:冤獄第三十二章:朕這是在和你們商量第一百一十一章:聯合執法第三百一十七章:拿福王入京第一百五十五章:留作業(上架求訂閱!!)第四百五十三章:上兵伐謀,先下一城第七十一章:忙而不亂的永昌號(第三更)第五百一十六章:曹氏的商業帝國第三十二章:朕這是在和你們商量第一百四十一章:正風第三百六十六章:三屯營之戰(中二)第六十三章:拔起蘿蔔帶出泥(爲舵主燈火闌珊處等賀!)第七百二十二章:沒有援軍的戰鬥第六百四十九章:誰人知返,何人不從第三百二十七章:文武狀元,帝王心思第三百一十七章:拿福王入京第三百三十一章:新鮮血液第八十一章:御駕親征,戰前斬將!第四百零七章:仗勢欺人的皇親國戚第二百九十三章:八旗內爭,計議入關第三百一十九章:真實的“武舉”第一百一十六章:金州之屠 母子殉難第六百六十一章:伏兵盡出,鹿死誰手第三百六十八章:達延古的醒悟第四百七十二章:入關第三百九十九章:都給朕敞開了肚皮吃!第二百零一章:東林 帝黨之爭第四章:以毒攻毒第五百一十五章:朕要點名收你的稅!第四百五十五章:大修民營,奉旨取糧第六百九十章: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第七百六十三章:崇禎親征勝利碑第二十八章:示威第二百二十一章:虎山出塞,奇襲破敵第七百九十四章:建元興武,太上訓政(大結局)第六十四章:以走狗代清流第七百六十三章:崇禎親征勝利碑第四百二十八章:激邀出川,山陝瞬危第二十五章:老祖宗留下來的王牌軍第七百九十一章:上元盛況,崇禎中興第七百五十二章:茲冊封爲王第七百三十一章:多爾袞,朕來了第七百一十章:聰明人的做法第五百一十二章:議開京察第六百一十四章:軍威始振第七百一十九章:出去打建奴散散心第四百四十四章:聖旨第二百三十二章:五省進剿第六百六十六章:騎戰第一百二十一章:新曆第七十七章:劉芳亮北犯第四百二十三章:東征詔第四百二十九章:迷途意反,急攻四川第六十二章:皇親國戚第五百六十三章:東路受挫 老馮出招第二百二十八章:北征第四百八十三章:勇武第五百五十四章:上兵伐謀 其次伐心第六百九十五章:天波反,定州討平之第四十八章:誅殺姜襄第七十九章:平臺點將第五百一十四章:沒有硝煙的戰爭第一百二十九章:兵賊第三百五十章:藺養成的抉擇第五百八十六章:第十七代朝鮮國王第三百一十八章:文武科舉第五百二十六章:希堯斬將,高白大捷第七百一十八章:不滅其國,誓不罷休第七百零八章:改土分流第六百一十七章:最後再做一次大明的兵第一百八十七章:把復社辦乾淨了第二百六十四章:寧完我入京第四百八十九章:永平陵園留守司第六百四十四章:潼關大戰(上)第五百七十七章:既來之,則安之第五百零五章:冊封大典第六百五十九章:真真假假,假戲真做第八十一章:御駕親征,戰前斬將!第六百七十一章:滅順第一百三十一章:跋扈第五百零三章:歸化會盟(中)第五百八十四章:四年前的詔書第三百三十九章:謀立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