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今日,明日

趙禎獨自一人呆在一處的時間很少,平日裡至少身邊還有個三才跟着,可今天他是真的一個人呆在勤政殿中,望着地圖默默發狠。

這是一種告別過去,把渾身所有力量放在腳上的一種發狠,要大踏步的前進,就不怕被絆倒,只要前進,一切都是值得的,趙禎終於能理解後世的太宗爲何要把新中國努力的向前拽。

未來誰也不知道,可若是因爲未知的恐懼而止步不前,那便永遠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便會永遠活在過去之中!

趙禎甚至認爲,相比後世剛剛解放的時候,現在的大宋要好上太多,華夏文化的傳承還沒有經過斷崖式的中斷,沒有經歷過崖山之後的古典中華文化大覆滅。

所以現在的文化和氛圍依舊是延續着漢家王朝傳統的方針而發展的,這便是一個極好的因素,不僅能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更是實現突破的基礎。

若是仔細研讀便能發現中華文化的性質不單單是保守的,他是一個集保守與開放爲一體的文化,即便是孔聖人都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

儒家文化在其他文化之中也算是三人而行,取長補短也不是不可能,比如現在的大宋就有很多學者開始重視其他學說,法家的以法制爲天下公的說法已經出現。

但這還不算什麼,甚至朝堂中的官員也開始支持這一言論,並且認爲應當以法治國,治天下。

法家是除了儒家之外最受宋人歡迎的學說了,因爲現在大宋的矛盾衝突一點也不比遼朝來的少,什麼樣的問題都有,而且都是曾經沒有遇到過的問題。

商號與商號之間因爲專利的摩擦,這一點大宋是沒有形成明文規定的,只是對書籍的版權有着一些規定而已,而對於專利權這種特殊的東西卻沒有保護。

經常是要靠當地的官員進行判決,而這種沒有先例的判決往往要取決於官員的脾性,好惡,甚至是心情,於是便有人開始提倡重新編篡大宋的國法,已經編寫過的《皇宋憲法》好再行增減。

包拯更是提出了依法治國這一跨世紀的論調,趙禎不懷好意的揣着,包拯這老倌被一個聰明人利用了,依法治國?是好的,但卻把帝王置於何處?

說這話顯然是得罪君王的,但包拯卻說了出來,若是他自己的想法,趙禎打死也不信,這老倌的古板可謂是出了名的,雖然有些不知變通,可忠君二字彷彿摩崖石刻般烙在他的心中。

顯然這是法家的某個人提出的言論,並且把包拯忽悠住了。

如今的大宋文化不光有法家和儒家,還有格物,這種趙禎自己扶持起來的學說已經成爲了大宋的一大支柱,學習格物不單單是能爲大宋牟利,更是能爲自己牟利。

匠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這對趙禎來說便是一種積極的信號,這些匠人即便是不服務於朝廷,也會使得大宋的民間科技出現進步,而這種進步和大宋的進步又有什麼區別?

只要是封建王朝,那便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家的拿來主義用的好,匠人們會興高采烈的把自己的成果送給朝廷。

當然趙禎也不會虧待這些匠人,必有厚賞不說,還會有一些有名無實的榮譽賜下。

抽完最後一口煙,趙禎驀然發現,事實上現在的大宋欣欣向榮,並沒有出現不可控的跡象,百姓的思想依舊是沉浸在儒家的忠君愛國之中。

別的不說,單單是每年考取功名的士子便越來越多,參與科舉的人數逐年上漲,多虧了大宋教育的普及,現在的大宋已經不用擔心無仕可用的局面了。

領土不斷擴展的大宋對官員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比如南海諸國原本只由朝廷派出一些待選官充任知縣事,而現在,不光要有知縣事,還有縣丞,主簿以及縣尉,要知道在大宋有些小縣甚至都沒有這些官職,最多設置縣丞與知縣事兩者互相監督而已。

現如今看來,大宋本土的縣城之中有不少還趕不上後設立的縣城,這些縣城雖然設立時間段,但起點卻頗高。

南海的縣城往往管理着更多的土地,縣城數量不多,但功能一定要完善,而寧夏路的縣城就更不用說,這裡的百姓幾乎是清一水的大宋漢家百姓,他們遷徙至此,自然朝廷的“服務”也要跟過來。

現如今,大宋的北方產糧能力甚至不及南方,而西北的寧夏路更是有着河套平原帶來的肥沃土地,戰爭債券帶來的收益讓當初買了債券的人賺的盆滿鉢滿。

趙禎甚至琢磨,要不要再次發行債券,這次以國債券的形勢進行發放,爲的是給遼東這片寶地籌款。

當初西夏的戰爭債券第一次賣便很火,而這次以遼東爲基礎的國債券應該也會相當的緊俏,洛陽紙貴的局面怕是少不得出現。

趙禎比誰都清楚購買這些債券之後會得到怎樣的收益,遼東的黑土地之下埋藏的寶貝可比河套平原的要多得多!

若是朝廷有錢,趙禎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雖然在表面上大宋的財政依舊是相當不錯,可實際上四十萬大軍的佯攻讓大宋損失許多,現在趙禎才知道,要維持四十萬人北伐是一項多麼大的開支。

同樣這也是在這場佯攻之中所收集到有用信息,現在朝廷拿不出多少錢財來支持遼東的建設,能負擔得起遷徙百姓的錢已經是相當了不起的了。

數十萬人的移民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包拯已經不止一次的上疏陳其之厲害,若是沒有一筆全新的賬目進入朝廷財政,他便只能剋扣宮中的費用了……

這是文臣一貫的伎倆,畢竟大宋的宮中開支一樣歸賬三司,若是他包拯這個三司使從中剋扣,趙禎還真的沒什麼辦法,只能用自己的內藏庫賙濟,而這也是包拯的目的。

可不能一味的動用內藏庫,這筆錢對趙禎來說還有大用,當初西征之時可是用過內藏庫救急的,不到萬不得已重要留下一手纔是。

於是國債券這東西又新鮮出爐!趙禎相信,這玩意一出必定大賣,再次之後,大宋再發行國債券肯定會被搶購一空。

大宋的文臣深深的明白一個道理,若是不能兌現朝廷發行的錢,鈔,券,那於搶奪百姓有何區別?所以趙禎並不相信這東西會濫發濫售。

第七百三十八章罪己詔第九百一十九章無解的天子,不甘的鳳凰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北戍司第五百一十六章遼朝密諜第四百八十五章皇帝釀啤酒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朝廷的衡量第八百七十八章旌旗翻覆捷報傳第一千七百六十八章“韃靼之秋”第二百章真相第一千七百四十三章無形中的威脅第九十九章周公恐懼流言日第兩千五百七十七章西方與東方扣起的圓環(上)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魏王威武!第五百八十三章“意外”泄漏的消息第兩千三百三十二章在船上……第五百一十四章帝王氣魄第八百八十八章不簡單的女人第三百八十四章二王斃第兩千一百零九章意外的“對視”第八百二十三章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第七百五十三章正旦朝會第一千零九十三章官子之禍第二百六十七章趙禎手中的大錘第五百一十八章陳琳入宮第兩千六百一十五章講道理的兩種方式第二十六章神臂弩第兩千六百二十八章胡柯的本事第一千七百三十三章磨合中的草原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大宋的性格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遼朝?不值得在意……第四章內侍陳琳第一千九百二十二章大到讓自己恐懼第九百一十三章欲將輕騎逐第一百四十一章穆修第一百五十七章太子的迷茫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契丹的盟友第兩千零三章西進的種世衡第四百八十三章南海大捷第兩千三百六十四章“輸不起”的王朝第一千零九十五章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第一千二百零八章遼朝的火藥彈第一百九十八章西京的蔡記第八百零五章語出驚人第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海外駐軍第兩千四百七十章東京的早晨第兩千一百八十三章利益相關第兩千五百七十八章西方與東方扣起的圓環(下)第一百六十七章奠第四百二十二章生命換來制度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狐假虎威第一千七百八十七章政治騙局第兩千二百三十九章置之死地的十面埋伏第一千零五十二章“怪人”第兩千六百三十四章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第兩千一百三十六章東城豪門的利用第四十八章思念通達第一千零三十六章行走的軍功第兩千三百四十四章吐蕃的宗教第五百零四章叛徒的直覺第七百一十六章特殊的常朝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揮兵八刺沙袞第一千五百零五章東西方的區別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貝爾騎軍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漢家的大氣魄第兩千四百四十四章被耽誤的“化學家”第一千八百八十五章劍指塞爾柱第一千八百一十三章皇帝的家廟第一千九百四十九章商人重義第六百六十九章上了賊船的夏竦第兩千四百九十五章華庭飲宴第一千零七十章只有腦子的蘇子瞻第兩千二百九十三章“大棒和甜棗”第四百一十八章殿中誡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蕭撻裡的大遼第兩千零三十五章大宋的智慧第七百四十章登聞鼓第兩千零二十九章吐蕃?誰在乎?第一千四百一十章沒有和談第一千九百三十二章石元孫的佈局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無路可逃第兩千兩百一十六章利益最大化第一千八百五十六章敲山震虎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御駕親征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世界第一城第兩千四百六十一章另類的封建時代第一千九百五十二章聖人由誰祭?第兩千零一十三章宗哥城內第五百一十九章遺詔第兩千零六十一章一場影子的追逐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一騎紅塵帝王怒第兩千三百零五章仁青東“求學”第兩千一百二十四章“熒惑守心”第二百零八章趙禎的佈局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帝王身後事第兩千零九十三章更爲隱秘的轄騎第一百四十八章東京城中的新潮第兩千一百二十一章當官的本事第一千八百零七章狼狽爲奸的事情總會發生第兩千四百一十章邏些城之圍(中)第一千八百零五章人分幾等?
第七百三十八章罪己詔第九百一十九章無解的天子,不甘的鳳凰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北戍司第五百一十六章遼朝密諜第四百八十五章皇帝釀啤酒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朝廷的衡量第八百七十八章旌旗翻覆捷報傳第一千七百六十八章“韃靼之秋”第二百章真相第一千七百四十三章無形中的威脅第九十九章周公恐懼流言日第兩千五百七十七章西方與東方扣起的圓環(上)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魏王威武!第五百八十三章“意外”泄漏的消息第兩千三百三十二章在船上……第五百一十四章帝王氣魄第八百八十八章不簡單的女人第三百八十四章二王斃第兩千一百零九章意外的“對視”第八百二十三章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第七百五十三章正旦朝會第一千零九十三章官子之禍第二百六十七章趙禎手中的大錘第五百一十八章陳琳入宮第兩千六百一十五章講道理的兩種方式第二十六章神臂弩第兩千六百二十八章胡柯的本事第一千七百三十三章磨合中的草原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大宋的性格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遼朝?不值得在意……第四章內侍陳琳第一千九百二十二章大到讓自己恐懼第九百一十三章欲將輕騎逐第一百四十一章穆修第一百五十七章太子的迷茫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契丹的盟友第兩千零三章西進的種世衡第四百八十三章南海大捷第兩千三百六十四章“輸不起”的王朝第一千零九十五章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第一千二百零八章遼朝的火藥彈第一百九十八章西京的蔡記第八百零五章語出驚人第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海外駐軍第兩千四百七十章東京的早晨第兩千一百八十三章利益相關第兩千五百七十八章西方與東方扣起的圓環(下)第一百六十七章奠第四百二十二章生命換來制度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狐假虎威第一千七百八十七章政治騙局第兩千二百三十九章置之死地的十面埋伏第一千零五十二章“怪人”第兩千六百三十四章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第兩千一百三十六章東城豪門的利用第四十八章思念通達第一千零三十六章行走的軍功第兩千三百四十四章吐蕃的宗教第五百零四章叛徒的直覺第七百一十六章特殊的常朝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揮兵八刺沙袞第一千五百零五章東西方的區別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貝爾騎軍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漢家的大氣魄第兩千四百四十四章被耽誤的“化學家”第一千八百八十五章劍指塞爾柱第一千八百一十三章皇帝的家廟第一千九百四十九章商人重義第六百六十九章上了賊船的夏竦第兩千四百九十五章華庭飲宴第一千零七十章只有腦子的蘇子瞻第兩千二百九十三章“大棒和甜棗”第四百一十八章殿中誡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蕭撻裡的大遼第兩千零三十五章大宋的智慧第七百四十章登聞鼓第兩千零二十九章吐蕃?誰在乎?第一千四百一十章沒有和談第一千九百三十二章石元孫的佈局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無路可逃第兩千兩百一十六章利益最大化第一千八百五十六章敲山震虎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御駕親征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世界第一城第兩千四百六十一章另類的封建時代第一千九百五十二章聖人由誰祭?第兩千零一十三章宗哥城內第五百一十九章遺詔第兩千零六十一章一場影子的追逐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一騎紅塵帝王怒第兩千三百零五章仁青東“求學”第兩千一百二十四章“熒惑守心”第二百零八章趙禎的佈局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帝王身後事第兩千零九十三章更爲隱秘的轄騎第一百四十八章東京城中的新潮第兩千一百二十一章當官的本事第一千八百零七章狼狽爲奸的事情總會發生第兩千四百一十章邏些城之圍(中)第一千八百零五章人分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