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一十三章皇帝的家廟

趙禎最擅長的就是聲東擊西,看似他在做這件事,可事實上他這邊已經開始利用眼前的事作爲“煙霧彈”着手另一件更爲重要的事情。

眼下就是如此,雖然是祭天之禮但趙禎不光祭天,還要祭出早已謀劃的事情,修法。

顯然這是他早已準備好的事情,否則不可能如此快的定下調子和考慮好一切,甚至連民心和輿論都算計了進去,這是一場突然襲擊,也是一次讓世人驚歎的改變。

朝臣們在大宋屬於什麼?當然是統治階級,他的特殊性在於權利集中在他們的手中,當然這是無論哪個時代都不會改變的事情。

所以對於他們來說,修法可能會打擊到他們現在所擁有的權利,只不過趙禎給出了他們無法拒絕的東西,限制皇權。

對於大多數朝臣來說他們是文官,雖然不是相權,卻和相權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因爲他們終究有通向相權的可能,心中擁有抱負的他們自然是希望皇權得到一定的限制。

這種情況下,雖然他們不是宰執,可在此時人人都是“宰執”都在爲大宋的未來考慮,大義被上升到一個令人髮指的高度,他們無法拒絕趙禎的提議,只能應承下來。

趙禎修法不光是爲了限制皇權,而是把所有權利都限制在法的牢籠之中,皇權受到限制了嗎?當然,可同時代表官員的相權和貴族的權利同樣得到了限制。

既然在法的框架下所有權利都得到了限制,不外乎皇權還是高高在上,還是沒有太大的變動,和後世的君主立憲制不同,大宋的法和君主之間的關係是從屬。

從名字就能看出問題《皇宋欽定憲法》欽定二字便可看出,這憲法還是皇帝所定下的,皇權依舊是高於一切,而限制皇權的也只是皇帝自己本身對自己的約束而已。

祭天之後,趙禎進入宮門,外面的百姓開始了歡呼,慶祝,這是一次難得的放休日,當然要趁這個大喜事好好的遊樂一番。

朝臣們也跟隨趙禎的聖駕進入皇宮,但他們去的是宮中的府衙,而趙禎則是向家廟而去。

祭天之後便是祭祖,皇帝御駕親征凱旋而歸,當然要向祖先“報喜”告慰先祖在天之靈。

自從遷都之後,大相國寺就被趙禎有意無意的遺落在了東京汴梁,現在神都城中唯一的皇家家廟便在宮中,這是屬於皇家的廟宇,供奉的自然是大宋趙氏的列祖列宗。

皇帝的家廟和尋常人的家廟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規模較大而已。

即便是皇帝的家廟也不能隨時修繕,只有在家中發生大喜事或是頗有建樹的時候才能修繕廟堂,否則便是欺瞞祖先,大不敬,便是皇帝也不能例外。

不過神都城中的家廟還不錯,自從遷都神都之後,皇宮中的家廟便立下,時間尚短並沒有什麼損壞,而這段時間大宋取得的戰功也不在少數,所以皇宮中的家廟可謂是富麗堂皇。

家廟祭祖,身爲皇后的王語嫣當然可以參加,這一次大宋的皇嗣也都到齊了,即便是女兒身的公主趙靈也站在家廟之中。

當然大宋的後宮嬪妃卻是沒有資格,他們不是趙家血脈,身份也無法與皇后相提並論。

在家廟之中的祭拜和祭天相比也差不到哪去,對祖宗的尊敬一直是華夏民族的優良傳統,趙禎按照規矩參拜山牆的牌位,雖然從大宋開國到現在只有三位皇帝,加上趙禎也不過是第四位,但山牆上的牌位卻有八個之多。

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趙玄朗,僖祖立道肇基積德起功懿文憲武睿和至孝皇帝趙朓,宋順祖惠元睿明皇帝趙珽,宋翼祖簡恭睿德皇帝趙敬,宋宣祖昭武睿聖皇帝趙弘殷。

外加上太祖啓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趙匡胤,太宗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趙光義,真宗應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趙恆。

六畜在前,香火燃煙,內侍省的司禮官高聲唱諾:“先祖在上,廣受德恩,庇佑子孫,國之昌盛,帝王拜!”“聖人拜!”

這裡的聖人並非指的是趙禎,而是他邊上的皇后,唐朝皇帝叫聖人,到了大宋聖人卻成爲皇后的代稱。

趙禎拜下施以大禮,而待他結束之後,王語嫣才能上前參拜,若是擱在以前她根本沒有資格上前,全因爲趙禎的功績極大,作爲後宮之主的王語嫣有穩定後宮之責,所以才能跟隨趙禎一起祭拜祖先。

在王語嫣之後便是皇嗣參拜,趙旭帶着趙靈,趙靈牽着最小的妹妹趙穎的手,她是沒藏黑雲的孩子,此時的趙旭轉頭看向站在宮柱邊上有些驚慌和不安的蕭仁,上前拉住他的手道:“莫要擔心,隨孤一同參拜先祖。”

趙禎能明顯感覺到身旁王語嫣的不安,顯然趙旭的舉動讓她不舒服,同時也擔心自己的態度。

趙禎沒有說話,而是衝着趙旭點頭微笑,他應該知道,自己對他的要求一項是善待兄弟姐妹,只要能做到這一點,別的都好說。

無論是趙旭故意在自己面前表現,還是真心善待兄弟,趙禎對此都比較滿意。

趙旭是太子,同時也是皇帝和皇后的嫡子,他的一舉一動不光代表自己,更是代表了皇后的態度,連他都承認蕭仁的地位,說明王語嫣同樣默認了這一點。

王語嫣不可能在這個時候站出來反對自己的兒子,再說她也明白,趙旭這樣做不光是爲了自己也是爲了趙禎考慮,蕭仁的事情趙禎不好親自出面,但身爲太子的他卻可以。

對於蕭撻裡和蕭仁的到來,王語嫣一直充斥着排斥的心理,因爲她覺得自己的地位沒有這對母子高。

原本王語嫣在大宋的後宮之中佔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任何人的身份都不能與她平起平坐,即便是沒藏黑雲這個曾經的西夏太后也不例外。

可現在不同了,蕭撻裡的身份太過高貴,她是契丹曾經的皇帝,女皇帝!而蕭仁更是在歸降大宋之前便已經登基即位,成爲契丹名義上的皇帝。

無論情況多麼危急,無論當時的契丹國力如何,無論他在位多久,他都是契丹這個曾經強大帝國的皇帝,因爲契丹的地位是得到大宋承認的。

蕭仁有着一整套登基即位的證明,合禮,且合法。

第二百六十章軍人的狀態第八百章咖啡的魅力第五百二十七章西夏大敗!第四百九十三章駙馬府中的猛士第五百二十章不可盡信第四十六章面見羣臣第四十三章希望學園第一千九百九十三章吐蕃的盟約(上)第三百九十一章死得其所第兩千零五十七章河湟的未來第一千五百九十一章無辜的趙禎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帝王的自私第二百三十七章象棚中的撲買第六百九十八章歷史的天空第七百一十六章特殊的常朝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宋與高麗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南歸,難歸……第兩千四百六十三章智慧的閃光第三百七十三章米尼彈頭第五百二十一章皇帝的底牌第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海外駐軍第兩千四百二十七章“送一程”第兩千四百二十八章東方文明的崛起第一百零八章采薇與卓然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逃出生天第兩千三百六十一章以卵擊石第兩千零三十六章大宋的學問第四百三十章立憲第七百三十四章京師大震第兩千三百五十二章全軍出擊第五百八十七章大戰之前,思動的人心第八百三十一章沒藏訛龐的邀請第兩千一百八十五章御史的價值觀第兩千四百零一章政治的另一種形式第一百一十六章太子拆王府第兩千五百三十三章天資卓越的“可怕”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下)第兩千三百零一章平原“天塹”第九百九十章師出有名第四百四十六章四方雲動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遼朝的態度第七百一十八章蠢蠢欲動的党項第兩千零三十二章巫瑪的索求第兩千四百七十九章漢家尊嚴神聖不可侵犯!第七百章表裡山河第兩千零五十四章巡幸蘭州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鑌鐵之心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重遊上京城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蕭撻裡的目標第兩千六百零四章“皈依”基督第兩千一百九十章清貴和勳貴之間的對立第三十六章太子扶棺第兩千三百三十八章戰爭即是國力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中京道的意義第六百四十章皇后之心第九百一十五章鳳求凰第兩千兩百零七章東城豪門的“真面目”第四百一十五章一觸即發第三百二十六章赤裸裸的現實第兩千一百七十五章一年四季,一年四祭第三百七十五章遼朝的擔憂第八百五十章大宋重騎,所向披靡第兩千四百三十二章大宋的智慧第一百一十八章傳國玉璽第三十七章艱難的抉擇第一千三百二十章宋之格物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遼朝?不值得在意……第七百五十三章正旦朝會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南歸,難歸……第一百八十三章鳴槍禮,文武七條第四百八十八章遷都舊事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烏古部的薩滿第兩千零五十二章局面清晰第四百五十三章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八百一十四章戰爭奏鳴曲第兩千六百三十七章羅馬帝國的首都在哪裡?第一千零七十四章蘇軾的交子戰爭第十五章該出手時就出手!第四百六十一章榷場第兩千二百九十一章趙禎的“惡趣”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磨刀霍霍向張儉第兩千四百零六章帝王的責任第兩千零八十九章真相逐漸浮上水面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趙禎心中的理想第兩千三百四十四章吐蕃的宗教第一千六百七十四章對契丹要下狠手第九百六十一章善與惡第一千八百二十六章朔望朝會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帝王之問第一千九百五十章倆個選擇第八百一十八章田忌賽馬第兩千二百三十八章誥命夫人的“團隊”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嚮導阿依庫第九十一章君臣父子話隋唐第三百八十四章二王斃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幕後之人第五百九十二章張儉的取捨之道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大定府第一百五十八章三棱軍刺與破甲錐
第二百六十章軍人的狀態第八百章咖啡的魅力第五百二十七章西夏大敗!第四百九十三章駙馬府中的猛士第五百二十章不可盡信第四十六章面見羣臣第四十三章希望學園第一千九百九十三章吐蕃的盟約(上)第三百九十一章死得其所第兩千零五十七章河湟的未來第一千五百九十一章無辜的趙禎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帝王的自私第二百三十七章象棚中的撲買第六百九十八章歷史的天空第七百一十六章特殊的常朝第兩千一百二十三章賈昌朝與呂夷簡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宋與高麗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南歸,難歸……第兩千四百六十三章智慧的閃光第三百七十三章米尼彈頭第五百二十一章皇帝的底牌第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海外駐軍第兩千四百二十七章“送一程”第兩千四百二十八章東方文明的崛起第一百零八章采薇與卓然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逃出生天第兩千三百六十一章以卵擊石第兩千零三十六章大宋的學問第四百三十章立憲第七百三十四章京師大震第兩千三百五十二章全軍出擊第五百八十七章大戰之前,思動的人心第八百三十一章沒藏訛龐的邀請第兩千一百八十五章御史的價值觀第兩千四百零一章政治的另一種形式第一百一十六章太子拆王府第兩千五百三十三章天資卓越的“可怕”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下)第兩千三百零一章平原“天塹”第九百九十章師出有名第四百四十六章四方雲動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遼朝的態度第七百一十八章蠢蠢欲動的党項第兩千零三十二章巫瑪的索求第兩千四百七十九章漢家尊嚴神聖不可侵犯!第七百章表裡山河第兩千零五十四章巡幸蘭州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鑌鐵之心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重遊上京城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蕭撻裡的目標第兩千六百零四章“皈依”基督第兩千一百九十章清貴和勳貴之間的對立第三十六章太子扶棺第兩千三百三十八章戰爭即是國力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中京道的意義第六百四十章皇后之心第九百一十五章鳳求凰第兩千兩百零七章東城豪門的“真面目”第四百一十五章一觸即發第三百二十六章赤裸裸的現實第兩千一百七十五章一年四季,一年四祭第三百七十五章遼朝的擔憂第八百五十章大宋重騎,所向披靡第兩千四百三十二章大宋的智慧第一百一十八章傳國玉璽第三十七章艱難的抉擇第一千三百二十章宋之格物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遼朝?不值得在意……第七百五十三章正旦朝會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南歸,難歸……第一百八十三章鳴槍禮,文武七條第四百八十八章遷都舊事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烏古部的薩滿第兩千零五十二章局面清晰第四百五十三章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八百一十四章戰爭奏鳴曲第兩千六百三十七章羅馬帝國的首都在哪裡?第一千零七十四章蘇軾的交子戰爭第十五章該出手時就出手!第四百六十一章榷場第兩千二百九十一章趙禎的“惡趣”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磨刀霍霍向張儉第兩千四百零六章帝王的責任第兩千零八十九章真相逐漸浮上水面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趙禎心中的理想第兩千三百四十四章吐蕃的宗教第一千六百七十四章對契丹要下狠手第九百六十一章善與惡第一千八百二十六章朔望朝會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帝王之問第一千九百五十章倆個選擇第八百一十八章田忌賽馬第兩千二百三十八章誥命夫人的“團隊”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嚮導阿依庫第九十一章君臣父子話隋唐第三百八十四章二王斃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幕後之人第五百九十二章張儉的取捨之道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大定府第一百五十八章三棱軍刺與破甲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