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三百四十四章吐蕃的宗教

吐蕃高原這樣的苦寒之地,最需要的便是以宗教來支撐民族和國家的自信心,同時也需要信仰來讓他們更加堅信。

角廝羅便是看到了漢傳佛教的好處才讓賢覺在吐蕃境內大肆宣揚佛教,他是贊普,是一個政治上的領袖,他只是會去關心漢傳佛教給他帶來的好處,至於其他原因他不會有任何考量。

事實很快給角廝羅上了“生動”一課,漢傳佛教和吐蕃的佛教,完全就是兩回事。

佛教到了漢地產生變化,到了吐蕃一樣產生變化,吐蕃的佛教和天竺的佛教相差的便更多人,而且教派並非單一。

在這一點上趙禎對吐蕃苯教的瞭解要遠超角廝羅這個“吐蕃”人。

吐蕃的宗教主要劃分可以朗達瑪王之滅法爲界,按佛教在吐蕃的弘揚劃分爲前弘期和後弘期。

吐蕃在未傳入天竺佛教之前,原本盛行古象雄佛法雍仲苯教。

趙禎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佛教到底是起源在什麼地方?到底是不是那個“王公之後”所創立的教派?

因爲在趙禎找到了大量資料中,苯教遠在天竺佛教傳入西藏之前,早已在雪域高原廣泛傳播,是吐蕃人最重要的精神信仰。

在唐朝之前,吐蕃象雄地區的所有天文學家、教育學家、譯師、醫師、卦師、算命師、風水師、以及有文化的學者等等都可稱爲“本波”。

當時吐蕃高原的所有文化和宗教信仰都可稱爲“本教”。“本教”實際上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宗教信仰,而是吐蕃人的文化體系、哲學思想、文明禮儀、民風民俗、民族精神和社會教育等等諸多因素的總結。

苯教已經成爲吐蕃人的精神家園和實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甚至連政治都會受到苯教的強烈影響。

雍仲苯教起源於古象雄岡底斯神山一帶,是以顯、密、大圓滿的理論爲基礎,以皈依三寶爲根本,濟世救人,導人向善,有着自己圓滿成佛竅訣的佛陀教育,也是吐蕃高原上最古老的佛法,至今已有一萬多年的歷史。

而提到苯教就不得不提到高原上的另一個輝煌鼎盛的文明,古象雄文明。這個文明就是以“雍仲本教”的傳播爲主線而發展起來的。

到後來,苯教逐漸沒落,因爲唐時吐蕃的偉大讚普“松贊干布”娶了漢家的文成公主,以及尼泊爾尺尊公主,於是乎漢傳佛教及尼泊爾系佛教進入了吐蕃。

這使得苯教的地位急劇下降,而且開始和外來的佛教進行了一定程度上多多少少的雜糅。

文化的碰撞開始凸顯,但在趙禎看來,這一切都是松贊干布的高明手段!

苯教在吐蕃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松贊干布這樣的英明君主怎麼會輕易的讓宗教一家獨大,處處拿捏政治?

而對付苯教的最好辦法就是引進倆個“兄弟”,這倆個兄弟和苯教極爲相似,又貌合神離,這纔是高明的手段。

漢傳佛教和尼泊爾佛教對於苯教的衝擊是明確的,但對吐蕃的宗教改革卻充滿了積極作用。

松贊干布以高明的政治手段操控着整個吐蕃信仰,也使得吐蕃王朝能夠統一整個高原。

史書記載:“其地東與鬆茂嶲接,南極婆羅門,西取四鎮,北抵突厥,幅員萬餘里,爲漢魏諸戎所無也。”

這是漢家文明對吐蕃王朝的描述,也是對松贊干布疆域擴大的描述。

一個善於利用宗教,善於利用制衡手段,善於妥協和進攻的統治者是可怕的,原本對於松贊干布以及吐蕃王朝的瞭解趙禎是並不在意的,但在看到了史書中的描述後,趙禎覺得松贊干布是漢家文明,可怕又可敬的對手。

趙禎也明白了爲何吐蕃王朝居然能和盛唐爭鋒的原因。

松贊干布創建的吐蕃王朝在他死後居然能夠數次攻陷唐時的國都,這在華夏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見的壯舉。

但興於宗教也敗於宗教,吐蕃王朝因爲佛教的加入而強大,也因佛教的加入而分崩離析。

宗教便是一把雙刃劍,在利大於弊的時候自然可以使用無往不利,但當社會發展和強大之後,弊大於利,這時候若不管控,便會傷人先傷己,得不償失。

趙禎對吐蕃的瞭解要遠比角廝羅對吐蕃的瞭解多得多,角廝羅畢竟不是正統的吐蕃人,他只是被舉起來的吐蕃王族後裔,至於真假,誰會去辯駁?

宗教在吐蕃的地位很高,角廝羅本打算利用宗教使得吐蕃更加團結,漢傳佛教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佛教的地位高漲。

但在也在傷害着吐蕃這個高原民族,佛教講究的衆生平等,但也在提倡忍受一切苦難,要求人放下心中的執念,這本身就是一種自相矛盾的邏輯,雖然佛教有許多自圓其說的解釋,但最終這些解釋卻滿足不了一般人的邏輯思維……既然講究衆生平等,那就應該去爭取而不是逆來順受,因爲我們本就平等,憑什麼要接受你的壓迫?

角廝羅解放吐蕃的奴隸,在很大程度上是爲了提升吐蕃的國力,同時也符合平等的精神,但這就給了吐蕃人以衝擊,要求平等的聲音越來越多,但這個世界本就是不平等的。

說到底,吐蕃依舊是貴族統治,一般吐蕃百姓的權利極少,他們手中的自由相比吐蕃貴族來說幾乎可以等同於無。

吐蕃成爲了中央集權的王朝,但依舊需要貴族進行統治,其中的利益輸送和複雜的關係依舊存在。

相比之下,角廝羅更加更加羨慕大宋的環境,但他知道自己做不到,他的施政本就是在追隨大宋的步伐進行的,希望通過漢家的制度把吐蕃的環境變得和大宋一樣,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但眼下卻恰恰相反,解放了奴隸之後,吐蕃貴族之間的鬥爭更加激烈,要知道這條路也是漢家文明所經歷過的,是發展的必經階段!

當初的世家門閥是在戰爭和內亂中被消滅的,舊貴族同樣如此,趙禎爲了消除大宋立國之初的舊貴族用了多少手段?!

角廝羅想要跳過這個步驟,直接使得吐蕃和大宋現在的制度一樣可能嗎?

不可能,於是他便利用康巴人的土地,對吐蕃貴族開啓了新的打擊,但前提是大宋不會進攻吐蕃,吐蕃擁有一個和諧的外部環境…………

第十一章北宋的天空第一千八百六十二章深入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這就是資本第五百零六章大宋商賈第兩千六百二十二章新教的出現第一千零一十二章高麗人眼中的大宋第八百九十二章天機不可泄露第七百九十八章更大的舞臺第一千九百八十二章離開神都第兩千二百九十六章術與道第兩千三百三十五章大宋的絕情第一千八百四十四章天竺難民的作用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神都處處萬歲聲第一百七十七章新皇登基遇刁難(三更)第兩千二百五十七章張柏的決斷第兩千三百八十九章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第一百五十八章三棱軍刺與破甲錐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大宋天家的未來第五百七十九章做戲做全套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老兵迴歸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神都往事第兩千五百六十四章國家的“黑暗面”第一千七百零六章契丹人在上京第兩千三百五十一章“誘餌”第一千六百七十章英雄末路?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老丈人與話事人第九百四十一章遼朝的想法第一千八百五十三章以誠相待第七百一十五章皇帝回宮第五百七十七章陰差陽錯第五百八十六章熱鬧的析津府第三百五十三章荒唐的敵襲第二十五章書法小渣渣,家裝小能手第三百二十九章仙鶴起舞,家燕築巢第一千八百三十章朝會三兩事第一千四百八十章君臣宮帳話尚武第兩千五百三十六章一戰成名的“宋帝國”第一千八百二十章吐蕃的威脅第七百五十三章正旦朝會第二百三十四章揚帆,起航!第兩千四百二十一章華夏西土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平衡之道在何處?第三百五十三章荒唐的敵襲第一千七百一十二章節幸虧契丹人在草原第兩千一百八十五章御史的價值觀第三十章趙禎的試驗田第五百七十七章陰差陽錯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蔡伯俙與韓琦第兩千一百六十五章聖君的“門道”第九百五十四章北患第兩千一百五十三章內附之民第一千零四十四章大宋的學問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逃出生天第一千八百零七章狼狽爲奸的事情總會發生第六百九十七章被神化的皇帝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東進的惡魔第三百八十三章蔡伯俙又攤上事了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甜蜜的負擔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以戰養戰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將軍與神醫第兩千三百零五章仁青東“求學”第兩千一百四十八章千年文明的碰撞第六百八十六章突如其來的炮聲第兩千零四十九章紅宮中的鮮血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龍生九子各個不同第兩千二百七十九章吐蕃少年第七百五十章大宋武裝第兩千三百一十五章內憂與外患第一千零三十五章平安京之戰(下)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熊與狼之論第兩千二百二十四章康巴強盜第二百二十八章御書房中三兩事第兩千五百二十章趙禎的先見之明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道阻且長第兩千五百五十六章皇帝的手段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第六百第十九章當衆打臉第兩千零九十六章肅清內外第兩千三百三十六章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第兩千一百六十五章聖君的“門道”第兩千二百四十章大宋的特殊性第一千零三十六章行走的軍功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蠻夷的“驕傲”第一千零二十一章“斬龍”第九十八章東宮第九百四十七章安插宗室第兩千二百四十四章蔡伯俙進京第兩千六百三十二章父慈子孝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想走走不了!第四百七十九章液體黃金第四百零三章夏竦的陰謀第七百六十七章最先舉刀的女人第四百零七章油鹽不進的宋朝君臣第四百八十八章遷都舊事第七百三十章偉大的蹴鞠第兩千二百八十八章牆倒衆人推第兩千零三十九章封駁繳詔第兩千五百八十九章“聖城”之殤(上)新書《長歌當宋》二十萬字求收藏!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血肉之下的本來面目第八百三十五章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第十一章北宋的天空第一千八百六十二章深入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這就是資本第五百零六章大宋商賈第兩千六百二十二章新教的出現第一千零一十二章高麗人眼中的大宋第八百九十二章天機不可泄露第七百九十八章更大的舞臺第一千九百八十二章離開神都第兩千二百九十六章術與道第兩千三百三十五章大宋的絕情第一千八百四十四章天竺難民的作用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神都處處萬歲聲第一百七十七章新皇登基遇刁難(三更)第兩千二百五十七章張柏的決斷第兩千三百八十九章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第一百五十八章三棱軍刺與破甲錐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大宋天家的未來第五百七十九章做戲做全套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老兵迴歸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神都往事第兩千五百六十四章國家的“黑暗面”第一千七百零六章契丹人在上京第兩千三百五十一章“誘餌”第一千六百七十章英雄末路?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老丈人與話事人第九百四十一章遼朝的想法第一千八百五十三章以誠相待第七百一十五章皇帝回宮第五百七十七章陰差陽錯第五百八十六章熱鬧的析津府第三百五十三章荒唐的敵襲第二十五章書法小渣渣,家裝小能手第三百二十九章仙鶴起舞,家燕築巢第一千八百三十章朝會三兩事第一千四百八十章君臣宮帳話尚武第兩千五百三十六章一戰成名的“宋帝國”第一千八百二十章吐蕃的威脅第七百五十三章正旦朝會第二百三十四章揚帆,起航!第兩千四百二十一章華夏西土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平衡之道在何處?第三百五十三章荒唐的敵襲第一千七百一十二章節幸虧契丹人在草原第兩千一百八十五章御史的價值觀第三十章趙禎的試驗田第五百七十七章陰差陽錯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蔡伯俙與韓琦第兩千一百六十五章聖君的“門道”第九百五十四章北患第兩千一百五十三章內附之民第一千零四十四章大宋的學問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逃出生天第一千八百零七章狼狽爲奸的事情總會發生第六百九十七章被神化的皇帝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東進的惡魔第三百八十三章蔡伯俙又攤上事了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甜蜜的負擔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以戰養戰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將軍與神醫第兩千三百零五章仁青東“求學”第兩千一百四十八章千年文明的碰撞第六百八十六章突如其來的炮聲第兩千零四十九章紅宮中的鮮血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龍生九子各個不同第兩千二百七十九章吐蕃少年第七百五十章大宋武裝第兩千三百一十五章內憂與外患第一千零三十五章平安京之戰(下)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熊與狼之論第兩千二百二十四章康巴強盜第二百二十八章御書房中三兩事第兩千五百二十章趙禎的先見之明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道阻且長第兩千五百五十六章皇帝的手段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第六百第十九章當衆打臉第兩千零九十六章肅清內外第兩千三百三十六章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第兩千一百六十五章聖君的“門道”第兩千二百四十章大宋的特殊性第一千零三十六章行走的軍功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蠻夷的“驕傲”第一千零二十一章“斬龍”第九十八章東宮第九百四十七章安插宗室第兩千二百四十四章蔡伯俙進京第兩千六百三十二章父慈子孝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想走走不了!第四百七十九章液體黃金第四百零三章夏竦的陰謀第七百六十七章最先舉刀的女人第四百零七章油鹽不進的宋朝君臣第四百八十八章遷都舊事第七百三十章偉大的蹴鞠第兩千二百八十八章牆倒衆人推第兩千零三十九章封駁繳詔第兩千五百八十九章“聖城”之殤(上)新書《長歌當宋》二十萬字求收藏!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血肉之下的本來面目第八百三十五章因果循環報應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