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想法趙君在建立講武堂的時候就有了構想,作爲傳播知識主要陣地,建立一所具有近代性質的學校,從而能在大宋的土地上逐步成爲科舉制度之外的一種新的教育方式,其意義遠超于軍校的建立。
一個民族文化的傳承,一個國家文明進步,都要靠教育,而科舉制度自從隋唐建立以來,在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之外,其弊病也逐漸開始顯露。
就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科舉制度實際上是一種官員選拔制度,那麼從兒童時候的學習開始,實際上就是圍繞着如何考取各種功名爲最高目的,無論是明經或者進士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爲經義或時務。而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總而言之多集中於文學社科類,而對於自然科學卻忽略,被人們嘲笑爲雜學,爲大部分讀書人所摒棄。
而這正是中國在以後幾百年內逐步走向衰落,西方迅速崛起的最根本原因!
誰掌握了科技的力量,誰就在世界上稱雄!
所以,趙君把這個學堂定義爲能識字,然後以培養基礎的科學知識和一些實用技能爲主,與科舉無關。
而招收學生的全部是御營前軍將士的後代,這些大部分都是粗魯漢子們對於自己的孩子進入學堂學習就行,不指望他將來考進士做狀元,而這正好隨了趙君的心願。
建炎四年九月二十日,揚州學堂開學。
揚州學堂坐落在揚州城內西北角一座府邸裡,這裡原本也是一朝廷大臣的別院,現在朝廷搬到了杭州,所以這裡大部分都空了下來,趙君以御營前軍的名義買了下來,也沒花多少錢。
買下來以後,趙君派人進行了簡單的改造,將後花園直接填平作爲學校的操場,並且對一些房舍也進行了修繕,作爲學校的教室和宿舍用。
第一次招收功招錄七歲到十歲的兒童五百人,共分十個班,採取五年制教育,招收的基本上都是軍人的後代,凡是戰死將士的後代,全部免費入學,其他則收取一定的費用,這也算是趙君兌現了當初平復苗劉之亂後,在揚州舉行第一次公祭上對於陣亡將士家屬的承諾。
趙君並沒有兼任揚州學堂校長一職,而是原來揚州週刊報社的編輯楊漢生來擔任,楊漢生自揚州報社成立以後就一直在那裡工作,算是揚州報社四元老之一,但是業績並不十分突出,他沒有像歐陽澈那樣的領導力和人緣,也沒有張九成那樣的才華,甚至比不上比他小了二十歲的孟浩的熱情和衝勁,所以至今還是報社一名普通編輯。
但是他聽聞趙君要創立一所學堂,就主動請纓要求擔任一名先生。趙君知道他沒來報社之前就是私塾先生,就很快的答應了。和他經過一席長談,趙君才突然發現這個楊漢生竟然精通於各種雜學,天文地理數學算學都有所涉獵,而且也很癡迷,用他的話說,曾經用一年的私塾的俸祿購買了沈括的一套夢溪筆談,放在自己枕邊經常閱之。
這可是趙君最想要的人才啊!於是趙君毫不猶豫讓他擔任了揚州學堂校長,同時把招聘先生的任務也交給了他,自己最後把關就行。
而在這招收的十個班中,最特殊的是竟然有一個女子班,全班一共三十一名學生,年齡更加層次不齊,從六歲一直到十一歲的都有,而負責這個班的教學的也都是女子,負責的竟然是大宋公主——柔福帝姬。
舉辦女校,趙君當初並沒有這個想法,畢竟這個時代女子還秉承女子無才便是德,除了一些官宦家的小姐,普通百姓家的女孩很少會接受教育。
但是平日裡很是溫順的柔福這次卻變得有些強硬,非要辦一個女校,教書的先生以及招收的學生都有她來負責,只要趙君同意就行。
趙君能有什麼辦法?自己心愛的女人要辦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自己如何阻攔?所以就由她去折騰,沒想到真找來了兩個女先生,都是她在揚州認識的大家閨秀,而學生則是軍隊將士家屬的女孩,由大宋公主這塊招牌,一些作孃的也就放心把自己的女兒交給她。
不過畢竟這是在封建社會,男女有別,所以趙君根據柔福的建議對這個班進的校舍進行了全封閉,基本上和外面的學生隔絕,而教學內容也由柔福他們自定,連管理帶後勤保障全部獨立,成爲學校中的學校。
開學並沒有舉行什麼開學儀式,而是根據學生年齡進行分班後,就帶入到各自校舍進行第一天的上課,爲此趙君還專門讓朱勇從他的糾察營調來了十名士兵作爲學校常備的保安人員。
趙君穿着一身深藍色的文士服揹着手站在一棵大樹下,他旁邊是身穿白色長袍的賴布衣,兩人神情悠閒。
看着不遠處房間裡孩子的身影,聽着郎朗的讀書聲,趙君突然有一種回到那個時空學校裡的感覺,一時間不由得有些神情恍惚。
“子君,你在想什麼?”旁邊的賴布衣問道。
“我在想,過五年以後,這幫孩子快要成人,那將會是什麼樣的狀況?
“五年時日還是太短,許多學生估計只能掌握一些皮毛啊。”賴布衣嘆了一口氣。
趙君點點頭,這只是相當於後世的小學教育,只能算是入門,但是有了基礎就會有希望,“雖然時日較短,但是也許裡面會出如沈括那樣的大學者呢?”
“看來子君你對沈括的雜學推崇備至啊。”賴布衣笑着說。
“不要小看這所謂的雜學,它是推動這個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趙君很認真的說。
“任憑子君所願。”賴布衣很清楚自己身邊這個人,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將軍,他的身世、他的抱負以及他身上所迸發出那些超乎常人的知識技能,對於賴布衣而言一直是個謎,但是這並不影響對他的信任。
這個世界,似乎因爲他在逐步發生着某種改變。
其實趙君此刻的心裡,對於這所學堂的成立,還有許多遺憾。主要是教授的課本,大部分是由趙君親自編寫。
語文開始以識字爲主,一年之後加入簡單的算學知識,到了後兩年就加入格物(物理)、化學甚至實用技能如財會等方面知識,當然都是粗淺的入門。
語文識字主要是以三字經爲主,其實這個時代三字經並沒有出現,但是這種識字形式到後世還爲人所推崇。儘管趙君只會前面幾句諸如人之初性本身,性相近習相遠幾句,但是這並不能阻礙他做這件事,他找揚州城的飽學之人來編輯,要的只是這種具有韻腳的識字形式。這些都不是難事,主要難在了算學
其實算學知識難度也不大,而趙君糾結於是否引進阿拉伯數字以及相關的符號,但是最後他還是放棄了,這種形式有些驚世駭俗,他的所作所爲在朝廷引起了許多非議,早已經超出一個武夫的能力之外,俗話說多智而近妖,他不想自己再成爲這方面的焦點,低調纔是最正確的法子。
但是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如果不採取阿拉伯數字和一些相關符號,到了後期的幾何學以及物理化學,根本就無法教授,趙君只好把這件事想後推,反正物理化學三年以後纔開始教授,自己慢慢想辦法把。
而這成爲他現在一塊心病,如果一年以後想不出合適的辦法,難道自己強行改版教材?
但是讓趙君沒想到的是,這個問題很快有了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