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上了賊船的南孔

這一次攜帶寶物北上的南孔當代家主是叫做孔議,他並無官身,穿着樸素,臉上還有長時間暴曬之後的黝黑,手指粗糙,關節膨大,不是經常幹農活,絕不會如此。

說是耕讀傳家,還真是分毫不錯。

徐景昌奉旨送來御筆,“孔公前來應天,陛下大喜,特命我送來御筆,褒獎你們一脈的忠義。”

孔議微微低着頭,對徐景昌頗爲恭敬,但卻沒有絲毫的巴結討好,也不害怕顫慄,頗有些不卑不亢的風度。

他躬身道:“草民拜謝天恩,解過定國公美意……只是這份御筆,無論如何也不能收,還請定國公帶回去,替草民向陛下請罪。”

徐景昌沒有直接說什麼,而是一屁股坐了下來,隨後招呼孔議坐下。

“孔公,你先彆着急,咱們初次見面,你或許不知道,晚生自幼喜歡讀書,手不釋卷,於經史子集,都有些涉獵。只是書越讀越多,困惑也就越多。您是聖人之家,耕讀傳承,必定學問精深,咱們先聊聊天。容晚生向孔公請教幾個問題。”

孔議微皺眉頭,他聽說過徐景昌……但也僅僅聽說過。

眼前的年輕人彬彬有禮,相貌堂堂。不得不說,一個人的顏值是很重要的天賦,徐景昌就屬於那種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

當然了,前提是伱不知道他幹過什麼,沒跟他打過交道。

很不幸,孔議就是被害者。

他被徐景昌迷惑了,少年得志,身居高位,不免有些人惡語中傷,也是情理之中。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切莫武斷看人。

孔議謙遜道:“草民山野之人,不懂那麼多道理,如果定國公非要詢問,說得不對的地方,還請定國公寬宥。”

徐景昌點頭,笑道:“孔公,我近日讀史書,讀到了兩宋舊事,越看越是切齒痛恨……恨宋徽宗無恥,恨宋欽宗無能。尤其可恨,宋高宗趙構,屈膝蠻夷,稱臣番邦,殘害名將,殺戮義士。一心苟延殘喘,抱殘守缺。正是因爲他,致使華夏陷落,百年丘墟。所幸有太祖皇帝,提三尺劍,掃清北元,才能恢復漢家河山。一想到元廷霸佔中原,

華夏文脈斷絕百年,當真是痛心疾首,追悔莫及。也不知道斷裂的文脈,還有沒有機會續上,孔公可能指點一二?”

孔議長長嘆口氣,一提起兩宋的歷史,他也是感同身受。

“沒有金人進犯中原,先人也不會揹負三寶,渡江南下。本來還想着復國有望,結果嶽武穆被害,不能直搗黃龍。崖山慘敗,神州陸沉……說起來也是讓人五內如焚,悲痛不已。所幸大明驅逐胡虜,恢復華夏正統。想來只要勵精圖治,大興教化,用不了多久,就能恢復華夏上國氣象,萬國來朝,盛世可期。定國公也不必憂心。”

徐景昌搖頭,“孔公,事情沒有那麼簡單。晚生在通政司做官一段時間,我就發現了一些民間的案子,單從婚姻這一項上,就有弟娶孀嫂,兄娶弟媳的陋習。因此《大明律》明令禁止,且處罰很嚴——若收父祖及伯叔母者,各斬;若兄亡收嫂,弟亡收弟婦者,各絞。妾各減二等。可即便如此,也是時有發生,胡風之害,可見一斑。”

孔議身在民間,自然知道這些事情,但他沒有想到,徐景昌一個少年國公,居然也能如此關心民生,他頗爲感動。

“定國公,你所講極是,以草民觀之,總歸會越來越好的。”

徐景昌又是一笑,“孔公是言不由衷啊!正所謂掃帚不掃,灰塵不會自己走……我是朝廷官吏,深受國恩,義之所在,必竭盡全力。我以爲當下大事,應該是扶正祛邪,明辨是非。唯有如此,才能徹底清算過去的塵埃,恢復華夏萬丈輝光。”

孔議好奇道:“定國公,你有什麼打算?”

徐景昌笑道:“我想到了一些事情,比如替嶽武穆建廟……將嶽武穆的事蹟編入書中,刊印之後,免費發放給天下百姓。還有文丞相,也要這麼辦。”

刊印書籍,這是解縉負責的,在裡面增加一些內容,不算是難事。

孔議聽得連連點頭,“定國公此舉,當真是振奮人心,實在是妙計。”

徐景昌含蓄一笑,“孔公,這也不過是略盡綿薄而已。距離真正掃蕩胡風,恢復華夏氣象,還差得太遠。我想着還要修建英烈祠堂,放在北平,也就是昔日的燕雲之地。兩宋三百年,不曾光復燕雲,是天下無數有識之士的終生憾事。陸游、辛棄疾,他們一生都在想着,光復故土,結果只能含恨而終。如今在北平建立英烈祠堂,紀念收復故土的功臣,又在祠堂周圍,另外修築廟宇,紀念嶽武穆、文丞相,還有無數忠義之士。正本清源,就從此事做起。孔公意下如何?”

孔議忙點頭道:“自然是極好的,草民佩服定國公的心胸格局。”

徐景昌笑道:“既然如此,我想請孔公去北平主持修廟祭祀事宜……”

聽到這話,孔議立刻就要拒絕,可徐景昌擺手,攔住了他。

“孔公,你的擔憂我知道,南孔讓爵,不慕名利,安貧樂道。不愧是聖人後裔,天下表率。你怕一旦答應了出仕,就會和曲阜北孔發生爭執,到時候孔氏子弟內鬥,讓人貽笑大方,敗壞了聖人之家的名聲。””

徐景昌每一句話,都說到了孔議的心坎上,“定國公,既然如此,又何必強人所難?”

“不,這只是事情的第一層。”徐景昌道:“是非不能混淆,過去的教訓不能忘記……你們孔氏一門也和華夏萬千百姓一樣,遭逢劫難,九死餘生。如今大明立國才三十餘年,有些事情,我們不做,再過幾十年,想做就晚了。”

徐景昌站起身,將朱棣的御筆請過來。

“孔公你看,這不是給你們孔家的,而是獎勵所有在神州陸沉之際,尚存忠義氣節的英雄……正是這一口氣在,咱們才能重新爬起來。自古以來,由南而北,一統華夏,除了我大明,沒有第二個。正是因爲教訓慘痛,有切膚之痛,才能不避刀槍,不懼死亡。前赴後繼,捨死忘生。燕雲之地,千里沃土,每一寸土地,都有忠臣義士的血啊!”

徐景昌激動道:“孔公,你顧念孔氏的情分,聖人的名聲,我很欽佩,也無可指責。但我想請孔公能稍微再思量一下。想想三百多年,華夏的苦難,想想後世子孫,要怎麼避免重蹈覆轍。你們孔氏傳承至今,德昭日月,天下之望。站出來,就猶如當年揹負三寶,毅然渡江的先人一般,替百姓做點事情,也告慰南渡之後的歷代衍聖公,孔公還有遲疑嗎?”

聽着徐景昌的這番話,孔議渾身的血液都在燃燒,壓抑在心中的不平之意,噴薄而出,難以阻擋。

這話說得太好了,簡直不能更好了!

孔府南宗本是隨着南宋渡江的,他們選擇了追隨漢家王朝。

試想一下,如果趙宋稍微有點出息,能收復故土,衍聖公的位置是誰的?

毫無疑問,只能是南孔的!

就算他們不要都不行!

可惜的是趙宋沒本事,輸了遼國,輸金國,輸了金國輸蒙古,最後沒得輸了,把天下都輸了。

南孔也是押錯了寶,還有什麼臉面回曲阜?

但是誰也不能否認,他們對忠義氣節的堅守。

其實他們也不算輸了,大元朝終究沒有長時間坐擁江山。

從淮西崛起的大明,席捲天下,恢復了故土河山。

包括燕雲之地在內,全都回來了。

先人揹負三寶,毅然渡江,並沒有錯,只不過時間稍微晚了一點而已。

如今大明修建廟宇,祭祀英烈,何嘗不是在紀念他們孔家南宗!

孔議又把目光放在了御筆上面:忠孝第一家!

他喃喃唸了即便,突然跪在地上,嚎啕大哭,淚如雨下。

孔議是不想進京的,生怕沾染上是非麻煩,丟了聖人的臉面。

但是朱高燧這個混蛋告訴他,冒出了一個尼山鴻儒會,種種流言蜚語,誹謗聖賢。偏偏曲阜衍聖公只有三歲,沒法正本清源,既是孔家子弟,如何能坐視不理?

孔議無可奈何,只能攜帶三寶進京,想要說清楚尼山鴻儒會的事情,就立刻回鄉。

可他萬萬沒有料到,竟然會得到御筆,又有徐景昌的這一番道理。

別的事情都是次要的,榮華富貴,爵位俸祿,都可以拋開。

但是徐景昌說得對,先人的選擇不能被埋沒……我們這一脈恪守忠義,無愧蒼天,千秋青史,都該有個公論。

既然如此,那似乎就應該站出來,做些事情。

只不過還是那句話,南北二孔,絕對不能內鬥,不能讓人看笑話。

思忖良久,孔議才從地上爬起來,擦了擦淚水,感嘆道:“定國公這麼說,草民實在是不敢反駁,也不能辜負厚愛。只是無論如何,南孔的人,不會違背家訓,絕對不會搶奪衍聖公爵位。”

徐景昌哈哈大笑,“請孔公放心,我已經和陛下說了,曲阜祭孔,一切都是北宗說了算。更不會有冊封南孔後人的問題。你這一次是代表大明朝廷,主持對英烈的祭祀。你的位置也未必能傳給子孫後人,總而言之,這是爲了大明做事,爲了天下做事。你們家規裡面,沒有要生生世世當普通百姓的規定吧?”

孔議老臉微紅,忙道:“確實沒有,既然如此……那就有勞定國公周旋了。”

他們說完,徐景昌就打算告辭了,正在這時候,外面傳來了消息,禮部尚書宋禮來了,是要和孔議商量面君禮儀。

徐景昌眉頭微皺,就笑了出來,“我不耽擱正事了,告辭。”

徐景昌走了,宋禮來了。

簡單說了禮儀過程之後,宋禮就道:“我這次過來,只有一個要求,想請您能辭了陛下賞賜,不管是什麼,都一概拒絕。”

孔議微微一愣,“我原本就是這麼想的。”

“那太好了……”宋禮大喜。

可孔議打斷了他,補充道:“但我聽了一些話,又改變了想法。有些事情,當仁不讓!”

第二百九十二章 大動作第二百六十章 給各國打分第一百一十一章 朝臣中的內鬼第九十二章 你甚至不願意叫我一聲大都督第二百七十一章 大明亂不亂,定國公說了算第三百三十七章 速速請姚少師第三百零八章 恐怖的徐景昌第一百三十章 朱棣的大禮包第二百四十七章 黑了心的朱高熾第一百零一章 叩謝天恩第一百五十章 還真有個鴻儒會番外篇:真宰相第三百二十九章 孩子王第三十六章 太祖庇護第一百八十五章 定國公的新職務第一百一十一章 朝臣中的內鬼第三百一十一章 新的官學第六十一章 風光出天牢第一百八十章 王命旗牌第二百一十一章 朕要殺人番外篇:真宰相第一百五十四章 射虎車第六十三章 熱鬧的通政司第二百八十六章 絕妙一招第二百七十四章 朱棣就是個撒手沒第七十三章 朕的好孫兒第一百五十二章 分家就行了第五十六章 徐景昌的牢獄之災第九十九章 三句話讓朱棣給我花三十萬第二百五十九章 陳平一樣的的人物第二百六十五章 南北二京第六十三章 熱鬧的通政司第五十七章 年夜飯第三十二章 陛下的神劍第四十章 朱瞻基進京第二十五章 記得要寫感想第一百零七章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第二百七十六章 厲害的農場第二百六十一章 爭當大明的好大兒第一百六十一章 翻身仗第二百七十七章 謙虛的定國公第二百三十六章 朕要吃席第二百五十七章 快去請景昌佛祖第三百零一章 太子不孝第一百四十四章 祭祀功臣第三百一十二章 天子無心第一百六十九章 大明財富流失問題第一百零六章 爲皇孫賀第六十章 徐景昌就是個混蛋第一百二十七章 太子柄國第一百零七章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第三百四十一章 徐大魔王第一百零八章 朕是要做明太宗的第一百九十九章 徐景昌的憤怒第二百章 宴請黃家第二百八十五章 太子悟道第一百一十二章 通政使的崛起第四十二章 萬軍戶,衣食所繫第八十四章 請客斬首第二百二十四章 咱們結婚吧第一百零八章 朕是要做明太宗的第九十章 你管這叫罷官?第二百七十五章 能歌善舞第二百二十八章 朱棣也討好第五十六章 徐景昌的牢獄之災第一十一章 天子雄心第二百二十六章 俺又回來了第三十三章 忽有狂徒夜磨刀第三百零三章 養豬第一百零一章 叩謝天恩第七十二章 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天子?第二百七十七章 謙虛的定國公第三百二十八章 道義制裁第一十八章 秦淮聽曲第二百六十一章 爭當大明的好大兒第一百一十三章 啓動鈔能力第十章 大明朝,寸土不能少第四十六章 聰明的朱高煦第四十九章 咱們要有人第三百一十八章 吾皇聖明第二十二章 自己人第四十九章 咱們要有人第一百一十九章 方孝孺門人第二百二十章 漢王真兄弟第二章 姑姑第二百四十九章 人死爲大第三百零八章 恐怖的徐景昌第二百九十九章 勳貴之首第一百章 定國公不會拋棄卑職的第七十八章 寧王栽了第二百六十二章 慈父第二百六十九章 天官的報復第三百三十章 再無靖難第一百八十六章 我無所不管第八十二章 徐景昌的小技巧第一百六十章 徐家的機會第一十七章 神勇無敵的徐景昌第一百八十二章 你們都是天子門生第一百四十六章 必也正名乎第九十六章 朱棣的削藩策
第二百九十二章 大動作第二百六十章 給各國打分第一百一十一章 朝臣中的內鬼第九十二章 你甚至不願意叫我一聲大都督第二百七十一章 大明亂不亂,定國公說了算第三百三十七章 速速請姚少師第三百零八章 恐怖的徐景昌第一百三十章 朱棣的大禮包第二百四十七章 黑了心的朱高熾第一百零一章 叩謝天恩第一百五十章 還真有個鴻儒會番外篇:真宰相第三百二十九章 孩子王第三十六章 太祖庇護第一百八十五章 定國公的新職務第一百一十一章 朝臣中的內鬼第三百一十一章 新的官學第六十一章 風光出天牢第一百八十章 王命旗牌第二百一十一章 朕要殺人番外篇:真宰相第一百五十四章 射虎車第六十三章 熱鬧的通政司第二百八十六章 絕妙一招第二百七十四章 朱棣就是個撒手沒第七十三章 朕的好孫兒第一百五十二章 分家就行了第五十六章 徐景昌的牢獄之災第九十九章 三句話讓朱棣給我花三十萬第二百五十九章 陳平一樣的的人物第二百六十五章 南北二京第六十三章 熱鬧的通政司第五十七章 年夜飯第三十二章 陛下的神劍第四十章 朱瞻基進京第二十五章 記得要寫感想第一百零七章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第二百七十六章 厲害的農場第二百六十一章 爭當大明的好大兒第一百六十一章 翻身仗第二百七十七章 謙虛的定國公第二百三十六章 朕要吃席第二百五十七章 快去請景昌佛祖第三百零一章 太子不孝第一百四十四章 祭祀功臣第三百一十二章 天子無心第一百六十九章 大明財富流失問題第一百零六章 爲皇孫賀第六十章 徐景昌就是個混蛋第一百二十七章 太子柄國第一百零七章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第三百四十一章 徐大魔王第一百零八章 朕是要做明太宗的第一百九十九章 徐景昌的憤怒第二百章 宴請黃家第二百八十五章 太子悟道第一百一十二章 通政使的崛起第四十二章 萬軍戶,衣食所繫第八十四章 請客斬首第二百二十四章 咱們結婚吧第一百零八章 朕是要做明太宗的第九十章 你管這叫罷官?第二百七十五章 能歌善舞第二百二十八章 朱棣也討好第五十六章 徐景昌的牢獄之災第一十一章 天子雄心第二百二十六章 俺又回來了第三十三章 忽有狂徒夜磨刀第三百零三章 養豬第一百零一章 叩謝天恩第七十二章 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天子?第二百七十七章 謙虛的定國公第三百二十八章 道義制裁第一十八章 秦淮聽曲第二百六十一章 爭當大明的好大兒第一百一十三章 啓動鈔能力第十章 大明朝,寸土不能少第四十六章 聰明的朱高煦第四十九章 咱們要有人第三百一十八章 吾皇聖明第二十二章 自己人第四十九章 咱們要有人第一百一十九章 方孝孺門人第二百二十章 漢王真兄弟第二章 姑姑第二百四十九章 人死爲大第三百零八章 恐怖的徐景昌第二百九十九章 勳貴之首第一百章 定國公不會拋棄卑職的第七十八章 寧王栽了第二百六十二章 慈父第二百六十九章 天官的報復第三百三十章 再無靖難第一百八十六章 我無所不管第八十二章 徐景昌的小技巧第一百六十章 徐家的機會第一十七章 神勇無敵的徐景昌第一百八十二章 你們都是天子門生第一百四十六章 必也正名乎第九十六章 朱棣的削藩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