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祭祀功臣

孔議說完,在勳貴中間,一直默然無聲的徐輝祖突然昂起頭,有一滴淚劃過!

他爹可以比肩孔夫子了!

一剎那,徐輝祖有種想哭的衝動……那是他親爹,身爲徐達長子,他恪守忠孝,堅持仁義,務求做個忠臣孝子,很大程度,就是不想辱沒父親的威名。

但是弄來弄去,事與願違,一場靖難下來,徐家風雨飄搖,幾乎完蛋了。

身爲徐家第二代長子,他難辭其咎。

就在這時候,徐景昌橫空出世,不但挽回了徐家的命運,還有讓徐家再次興旺的勢頭。

單純從這件事上講,徐輝祖就承認,自己遠不如侄子。

可是到了今天,讓他親眼目睹大殿的一幕,他才驚覺,自己豈止不如侄子,簡直就是豈止了!

他光想着維護父親的名聲,可徐景昌已經給徐達爭取更大的名聲,無可辯駁的名聲!

最妙的是,徐景昌並沒有撒潑打滾,嚷嚷着要什麼待遇……但他卻已經拿出了幾乎無人能辯駁的道理。

大明的法統來自於北趕大元,恢復中華。

徐達又是北伐主帥,光復燕雲的第一功臣……這就形成了這事情的第一層,大明要想強調正統,就必須肯定開國之功,而肯定開國之功,就不能不提徐達。

而事情的第二層,從靖康之恥說起,孔氏分裂,南孔可以讓出衍聖公爵位,可以什麼都不要……但唯獨有一點,他們不能否認當年孔端友負寶渡江的壯舉啊!

要是連這事也能否認,那南孔存在的根基就沒有了,這是他們的命根子。

國破家亡,在這個瞬間,大明的正統,和南孔的三百年苦難堅持,巧妙聯繫在了一起。

南孔必須感謝大明。

這是事情的第二層。

然後接下來的第三層,也就順理成章了。

“中山王也是朕的岳父,

他當年曾經教導過兵法。音容笑貌,猶在眼前。他也是皇考最倚重的大將,大明的柱石。中山王有大功於社稷,有大德於天下。朕欲撥重金,在北平建立英烈祠堂,昭示功勳。諸位卿家有什麼意見?”

話已經說到了這份上,在場朝臣誰敢站出來?

武將那邊已經高興壞了,雖然說的是徐達,但大傢伙都是武夫,四捨五入,也是一家人。徐達比肩孔夫子,他們最少也算個子貢、顏回,面子一下子就拉滿了。

只要還有點腦子,就不會反對。

文臣這邊,他們自然不願意自己的祖師爺被拉低到泥腿子徐達的地位……但是他們都是大明的臣子,質疑徐達,就等於是懷疑大明的法統。

就算有人活膩歪了,也不想拉着九族一起陪葬啊!

而且瞧見沒有,那邊勳貴已經摩拳擦掌,虎視眈眈了。

敢反對,這幫人會拿老拳教你做人的。

果然,沒有人反對。

朱棣大喜,不由得環視羣臣,又道:“既然是昭示功勳,自然不只是中山王一人,凡是開國功臣,悉數在列。朕準備爲功臣塑像金身,讓他們永遠享受香火供奉,祭祀不絕……至於一些晚節不保的功臣,朕思前想後,覺得功過要分開。皇考封爵,酬謝功臣,嚴格執法,又懲辦了許多人。到了朕這裡,追憶開國之功,也不能因爲過錯,就一筆抹殺。所以那些晚節不保的功臣,特准以畫像入祀英烈祠堂!”

“吾皇聖明!”

老到了走路都要攙扶的耿炳文,竟然第一個跪下,叩謝天恩,山呼萬歲。

老爺子眼中濁淚滾滾,泣不成聲。

值了!

不枉自己苟活這麼多年,總算等到了今天。

最讓他欣慰的是,就算是晚節不保的臣子,也能撈到一張畫像。諸如藍玉等人,他們固然該死,但是漠北之戰,大漲國威,幾乎堪比衛霍破匈奴,這樣的大功不能不提。

在經歷靖難之役後,開國功臣的影響已經到了最低,這時候就算說藍玉等人幾句好話,也不會有什麼危害。

可公平評價藍玉等人,卻能告慰人心,尤其是從國初走過來的老人,可以含笑九泉了。

他們這一生,或是功勞,或是過錯……不管怎麼樣,在英烈祠堂裡面,有他們一份。

千秋青史,沒人能否定他們的功勞。

還能奢求更多嗎?

徐輝祖也乖乖跪在了地上,這是替他爹拜謝天子,理所當然。

這一刻,武人地位上來了,不管是開國功臣,還是靖難新貴,都與有榮焉,朱棣收穫了武臣最大的效忠。

這樣朱棣心情大好,他不由得看了文臣這邊,笑道:“興建廟宇,還要安排祭祀禮儀,不知道禮部有什麼想法?”

來了!

宋禮自從孔議那裡回來,就惴惴不安,事實證明,南孔並沒有保全大局,相反,他還替朱棣遙相呼應。

有了這麼個聖人後裔在,文官幾乎所有的理由都失去了殺傷力。

這是個無情的碾壓局,根本沒有任何勝算。

身爲禮部尚書,自己也只能盡力而爲。

“啓奏陛下,臣以爲開國功臣,功高日月,於天地山川不休……故此必須以最高規格祭祀。每年安排儲君前往北平,專門祭祀。禮部、太常寺、鴻臚寺、翰林院,悉數安排官員,隨同前往,禮儀規制,由禮部詳細擬定,然後再上奏陛下。”

朱棣聽到這裡,心情還不錯,徐達等人算是臣子,以儲君祭祀,已經是最高的規格,他也很滿意。

最多安排一個常年照看寺廟的也就是了。

這個位置就給孔議。

朱棣很想一口答應,但他還是下意識看了看徐景昌,畢竟今天的事情,都是這小子一手鼓搗出來的。

但是朱棣看過去,卻發現徐景昌的眉頭微皺,似乎不是那麼滿意。

“定國公,你也當過通政使,對朝廷的祭祀典禮,可有心得啊?”

徐景昌先是施禮,隨後道:“宋尚書,我想請教,安排儲君北上,又讓那麼多官吏陪同,按理說規格也夠高了,但又能有多少百姓,多少讀書人知道在乎?”

宋禮真是怕了徐景昌,這麼多次交手,他就沒撈到過便宜,現在又來,他還不能不回答。

“定國公,儲君北上,必定曉諭沿途官吏,禮部也會行文天下,所過之處,百姓人等,無不知曉。”

徐景昌又道:“那祭祀呢?會安排多少人?”

“這個……自然不會少,具體規格,還要仔細商討。”

徐景昌點了點頭,隨後又對朱棣道:“陛下,臣以爲宋尚書已經是盡力了。但臣有那麼點私心偏見,不知道能不能說?”

朱棣笑了,“講,不管什麼,都講出來,今天是開誠佈公,言者無罪。”

徐景昌道:“既然這樣,臣就斗膽言說了……我大明的祭祀禮典,都是按照儒家禮制,向上追溯夏商周三代,又參考秦漢唐宋舊制,制定出來的。”

朱棣不解道:“這有問題嗎?”

徐景昌笑道:“不敢說有問題,只是覺得怪怪的,既然是大明的祭祀典禮,爲何不能以大明爲先?”

這話一出,剛剛還壓抑的文官們瞬間瞪大眼睛。

好啊!

還來!

什麼是儒家禮制,什麼是大明爲先?

還不是孔孟門徒,大明讀書人的那一套。

姓徐的,你還要挑唆君臣關係嗎?

這回我們可不吃這一套了。

就在這幫人搜刮肚腸,想要尋找說辭,徹底駁斥徐景昌的時候,朱棣直接道:“伱說大明爲先,和現在的禮制有什麼不同,不妨說得仔細點。”

徐景昌道:“陛下,臣以爲既然是大明爲先,就要講清楚大明是怎麼來的,太祖皇帝起兵立國,文臣武將,輔佐皇帝,掃蕩煙塵……這裡面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譬如說在鄱陽湖之戰,一個尋常士兵張子明,騙過陳友諒,到了洪都城下,告訴守軍,援兵到了。他的一句話,堅定了城中死守的決心,而張子明也獻出了生命,這種故事,似乎纔是朝廷該宣揚的。”

話到了這裡,宋禮急忙道:“定國公,張子明的廟是有的,地方衙門也有祭祀。”

徐景昌呵呵一笑,“沒錯,確實有祭祀,但只放在了當地,又能有多大的動靜?我所講的大明爲先,就是以大明功臣爲先,大明這個國家爲先……其餘山川河湖,釋道神仙,以至於聖賢節烈,除了朝廷承認的之外,是不是皆要降低規格?而且眼下朝廷不斷向百姓贈送書籍,是不是也需要刊印功臣傳記,散佈出去,好讓天下人都知道他們的功績?”

不得不說,徐景昌是真能折騰。

在人們想不到的地方,他都玩出了花!

古人常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其實很長一段時間,徐景昌不太明白這話的意思,他只是覺得打仗很重要,但祭祀不就是勞民傷財,空洞無物嗎?

有那麼重要嗎?

可漸漸的,徐景昌有點理解了。

祭祀是追憶先人,更是教育後人。

是要凝聚共識,統一想法,拉近人和人之間的距離。

偌大的華夏民族,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一次次的祭祀,不斷凝聚起來的。

大傢伙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神明,共同的習俗,在某一日,同時祭祀某個神明……這不就是一家人了!

這就是文化,這就是骨子裡的烙印。

所以哪怕到了後世,拜關公、拜媽祖,依舊有了非比尋常的意義。

放在古代,通信手段這麼落後,消息傳播又這麼慢,每到年節,都出來祭祀神明祖宗,更有非比尋常的意義。

所以說,對於古人的做法,要仔細想想,別急着鄙夷,更別急着更改什麼……不然弄巧成拙的概率會變得非常大。

徐景昌非常贊同祭祀的意義,但是祭祀誰,這就值得商討了。

現在大明需要祭祀的神仙還不少,大體上可以分爲儒釋道三教體系。

其中儒家講究天、祖、聖,三個層次。

像皇帝每年都要祭天、祭地,就屬於這個範疇。

祖宗自然包括開國皇帝,有功的文臣武將,歷代的賢君名臣,均在其中。

聖也就是孔孟聖賢這種。

另外佛門和道門一些重要的神仙,也有祭祀。

比如說天妃媽祖,就是沿海百姓非常重要的一個神。

再有一些能夠通吃的厲害神仙,比如關羽,就是三教都要祭祀的。

可以說大明的祭祀範疇非常廣泛,也很豐富。

但正因爲如此,卻失去了重點。

比如說像徐達這種,大明至關重要的開國功臣,他只能歸結到歷代賢臣名將裡面,最多在太廟有個位置。

至於到了民間,就沒啥影響力了。

反而是孔夫子,各地都有文廟,別的不說,科舉之前,都要拜一拜祖師爺,請求夫子庇護。

徐景昌說着,又看了看孔議,笑道:“孔公,我說這個不是要貶低聖賢,而是說一切以大明爲主,你意下如何?”

孔議毫不遲疑道:“夫子豈能凌駕大明之上?不然的話,又讓人造謠什麼亂七八糟的會了。”

第十章 大明朝,寸土不能少第三百一十八章 吾皇聖明第一百零七章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第二百四十二章 放去了一羣妖魔第七十六章 朱高熾,你被開除了第三百三十一章 朱氏的雄心第三百一十六章 勸世良言第一百四十章 忠孝第一家第三百零八章 恐怖的徐景昌第三百四十一章 徐大魔王第九十八章 朱家多奇葩第一百八十三章 神劍出鞘第三百三十章 再無靖難第三百二十八章 道義制裁第二百四十三章 愚蠢的弟弟第二百二十四章 咱們結婚吧第二百六十八章 誰能沒有把柄!第十章 大明朝,寸土不能少第二百三十三章 清君側了第四十八章 優美的中國話第九十六章 朱棣的削藩策第三百三十二章 是,通政第一百一十一章 朝臣中的內鬼第十章 大明朝,寸土不能少第四章 皇后駕到第二百一十四章 國公齊出第一百六十二章 徐欽中了第二十五章 記得要寫感想第五十八章 天子駕臨天牢第三百三十三章 這一死,比活了一輩子都重要第八十四章 請客斬首第八十九章 無可辯駁的罪名第一百零六章 爲皇孫賀第三百四十二章 新君登基(正文完)第一百五十六章 徐達成神了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運海運第八十一章 園藝假警告第三百四十二章 新君登基(正文完)第三百三十四章 孝出強大第六十五章 庶民犯法與皇子同罪第四十六章 聰明的朱高煦第二十七章 我怕得罪人嗎?第一百三十一章 佛門考試第一百一十六章 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第二百三十八章 四哥真好第二百四十三章 愚蠢的弟弟第六十三章 熱鬧的通政司第一十三章 給朱高熾的大禮第三百零七章 軍事演習第二百五十八章 願爲陛下前鋒第三百章 千秋大業第一百九十四章 遍地是岳父第二百四十二章 放去了一羣妖魔第三百零八章 恐怖的徐景昌第二百八十五章 太子悟道第一百五十五章 徐王廟第一百四十二章 不要拒絕了第一百九十三章 徐景昌,你該成婚了第二百二十八章 朱棣也討好第一百三十六章 你是孔孟門徒,你全家都是!第一百零三章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第七十二章 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天子?第一百四十一章 上了賊船的南孔第六十一章 風光出天牢第二百七十章 八大稅區第三百一十八章 吾皇聖明第二百零六章 好岳父第二百三十四章 一羣弟弟第二百六十四章 爲人父第二百三十六章 朕要吃席第一百二十五章 手把手教你害人第一百四十一章 上了賊船的南孔第一百零三章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第一百二十一章 去奉天門第七章 徐增壽的遺澤第一百七十章 禍國殃民的朝貢貿易第三百三十二章 是,通政第二百五十三章 真的猛士第一百八十八章 御史下地方第一百六十六章 徐家好兒郎第二百七十二章 神奇的徐景昌第一百七十七章 曲阜姓朱不姓孔第二百二十三章 諸葛丞相的治國方法第二百五十二章 朱棣的酸腐愛情第四十七章 切冬瓜戰術第一百六十三章 徐皇后的憤怒第二百三十三章 清君側了第一百六十二章 徐欽中了第三十八章 朕是孝子第九章 我就是吃瓜的第六章 今晚的月色真美第二百五十九章 陳平一樣的的人物第二百二十七章 準備遷都第二百章 宴請黃家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要懷疑朱棣的戰鬥力第三百三十六章 徐皇后病重第六十五章 庶民犯法與皇子同罪第一百三十八章 大明至上第一百八十四章 徐景昌,你可爲相第一百零七章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第十章 大明朝,寸土不能少第三百一十八章 吾皇聖明第一百零七章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第二百四十二章 放去了一羣妖魔第七十六章 朱高熾,你被開除了第三百三十一章 朱氏的雄心第三百一十六章 勸世良言第一百四十章 忠孝第一家第三百零八章 恐怖的徐景昌第三百四十一章 徐大魔王第九十八章 朱家多奇葩第一百八十三章 神劍出鞘第三百三十章 再無靖難第三百二十八章 道義制裁第二百四十三章 愚蠢的弟弟第二百二十四章 咱們結婚吧第二百六十八章 誰能沒有把柄!第十章 大明朝,寸土不能少第二百三十三章 清君側了第四十八章 優美的中國話第九十六章 朱棣的削藩策第三百三十二章 是,通政第一百一十一章 朝臣中的內鬼第十章 大明朝,寸土不能少第四章 皇后駕到第二百一十四章 國公齊出第一百六十二章 徐欽中了第二十五章 記得要寫感想第五十八章 天子駕臨天牢第三百三十三章 這一死,比活了一輩子都重要第八十四章 請客斬首第八十九章 無可辯駁的罪名第一百零六章 爲皇孫賀第三百四十二章 新君登基(正文完)第一百五十六章 徐達成神了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運海運第八十一章 園藝假警告第三百四十二章 新君登基(正文完)第三百三十四章 孝出強大第六十五章 庶民犯法與皇子同罪第四十六章 聰明的朱高煦第二十七章 我怕得罪人嗎?第一百三十一章 佛門考試第一百一十六章 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第二百三十八章 四哥真好第二百四十三章 愚蠢的弟弟第六十三章 熱鬧的通政司第一十三章 給朱高熾的大禮第三百零七章 軍事演習第二百五十八章 願爲陛下前鋒第三百章 千秋大業第一百九十四章 遍地是岳父第二百四十二章 放去了一羣妖魔第三百零八章 恐怖的徐景昌第二百八十五章 太子悟道第一百五十五章 徐王廟第一百四十二章 不要拒絕了第一百九十三章 徐景昌,你該成婚了第二百二十八章 朱棣也討好第一百三十六章 你是孔孟門徒,你全家都是!第一百零三章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第七十二章 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天子?第一百四十一章 上了賊船的南孔第六十一章 風光出天牢第二百七十章 八大稅區第三百一十八章 吾皇聖明第二百零六章 好岳父第二百三十四章 一羣弟弟第二百六十四章 爲人父第二百三十六章 朕要吃席第一百二十五章 手把手教你害人第一百四十一章 上了賊船的南孔第一百零三章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第一百二十一章 去奉天門第七章 徐增壽的遺澤第一百七十章 禍國殃民的朝貢貿易第三百三十二章 是,通政第二百五十三章 真的猛士第一百八十八章 御史下地方第一百六十六章 徐家好兒郎第二百七十二章 神奇的徐景昌第一百七十七章 曲阜姓朱不姓孔第二百二十三章 諸葛丞相的治國方法第二百五十二章 朱棣的酸腐愛情第四十七章 切冬瓜戰術第一百六十三章 徐皇后的憤怒第二百三十三章 清君側了第一百六十二章 徐欽中了第三十八章 朕是孝子第九章 我就是吃瓜的第六章 今晚的月色真美第二百五十九章 陳平一樣的的人物第二百二十七章 準備遷都第二百章 宴請黃家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要懷疑朱棣的戰鬥力第三百三十六章 徐皇后病重第六十五章 庶民犯法與皇子同罪第一百三十八章 大明至上第一百八十四章 徐景昌,你可爲相第一百零七章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