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遊說劉 龐

曹昂滿臉真摯之色道:“明公,我聯軍野戰不及左幕軍,如不能及時撤離成都,極易爲左幕軍分割於成都城內。皆是,左幕軍再攻取雒城、綿竹,我等不但後路遭阻,再想撤離,可就更難了。”

劉璋雖沉默不語,卻顯然已經有所意動。尤其是聽到後半句時,身軀微震,顯然內心並不樂觀。

曹昂當日最終雖然沒能徹底說服劉璋,但後者明顯已經有所軟化,最後哀求曹昂多給其一點時間考慮。

曹昂雖然心中憂急,卻也知道不能過於逼迫對方,只能點頭答應,但臨別之際,依舊再三叮囑劉璋早做決斷。

劉璋這裡的進展雖沒有碰壁,但也算不得多順利,只能算是有了說動對方的機會。

與之相比,龐羲這邊卻是相當順遂。

司馬懿和楊修聯袂來訪,龐羲竟親自出府迎接。

龐羲乃是司隸河南人,也就是河南尹治下,算是真正的京城子弟。若不是因爲戰亂,龐羲早就應該在家族的助力之下,進入朝堂了。

如今曹操安定朝廷,還都雒陽,並在當地屯田,招攬流民,恢復民生,鼓勵桑農,短短几年間,竟然使得河南重新恢復了昔日四五成元氣,龐羲作爲河南人,自然是對他極有好感的。

曹昂此次南下,也爲龐羲帶來了家族信件,其中就有長輩兄弟的書信,除了告訴他家族如今的現狀外,便是誇讚曹操雄才大略,允文允武,勵精圖治,有吞吐田地之志。明裡暗裡,則是勸說龐羲接受曹昂的籠絡,至不濟也要保持良好的關係。

司馬懿是河內人,楊修是弘農人,理論上和龐羲這個河南人乃是鄉黨,大家都是司隸人士。且楊修乃是出自弘農楊家,這可是天下唯二的四世三公家族。

楊修又是楊彪的兒子,楊賜之孫,既是司空、太尉的孫子,也是司空、太尉的兒子,還是楊家的嫡長子。

這等人物,便是承平時節都是龐羲需要巴結的對象。

河內司馬氏雖然要遜色不少,但司馬懿深受曹昂欣賞信任,倚爲臂膀,引爲心腹。如今劉璋已經歸順了朝廷,向大將軍曹操俯首稱臣。那曹昂身爲大將軍的嫡長子,他的心腹愛將,自然也是值得龐羲重視的對象。

“今日清晨,突聞堂前喜鵲鳴叫,我還在猜測是何喜事。”

龐羲伸出雙手,一邊拉住一個,牽着司馬懿和楊修朝着府中同行,一邊笑道:“此刻方知,原來是有麟子鳳雛到訪,我這梧桐老枝,今日也是增輝了。”

司馬懿、楊修自然連連謙遜,眼中露出驚喜之色。龐羲能有這樣的態度,十分有利於他們後續的任務。

司馬懿、楊修二人先陪着龐羲敘話,聊了許多司隸的風土人士,聽的龐羲連連感懷,眼中生出無限嚮往。

到了這時,司馬懿和楊修對視一眼,都感覺火候已至。

楊修開口道:“龐公久居蜀中,可曾想過回河南看看?”

龐羲輕笑兩聲,搖頭嘆息道:“如今蜀中戰事綿延,我主正是用武之時,我固然對故鄉日思夜想,卻也不敢存着擅離職守的心思。”

“龐公謬也。”

楊修先是謙虛了一句,緊接着立刻接着話題道:“此番南下之前,大將軍曾面見於我,囑我入蜀之後,務必要與龐公多加聯絡。只可惜戰事綿延,劉益州又對王師多有牴觸,直到此時才入得成都,不能早面遏龐公,實我等之罪過也。”

“哦?”

龐羲一聽,眼睛頓時明亮了幾分:“不意大將軍也知我龐羲乎?”

司馬懿趁勢接道:“龐公何意如此自謙?大將軍仰慕龐公日久,朝堂上下何人不知,誰人不曉?只惜龐公乃是劉益州愛將,須臾不得離開左右。所謂君子不奪人所愛,大將軍志向遠大,禮賢敬士,只能強自忍耐思君之意,隱於心底了。此番入蜀,有面見將軍之機會,故而才特地召見德祖,委以重任,也就不足爲奇了。”

龐羲喜笑顏開,心中頗爲感動,想起先前曹操使節入成都後,嘉獎劉璋,其中也有提到過自己,並以朝廷的名義封拜自己爲中郎將,這可比劉璋自己表奏的值錢多了。

看來大將軍的確是對自己很是敬重,縱然眼前的楊修和司馬懿有所誇大,但應該總有幾分真實,想到這裡,不由更高興了幾分。

“大將軍過譽了。”

龐羲自以爲得曹操看重,內心喜不自禁,口中連連謙虛,同時一連串的馬屁接連而出:“大將軍縱橫中原,戰無不勝,青州破黃巾,兗州敗呂布,關中滅李、郭,平定河南,迎奉天子,此誠大功於漢室也,日後大漢若能再興,大將軍當爲首功之臣。”

眼見龐羲對曹操讚不絕口,大拍馬屁,楊修和司馬懿對視一眼,兩人的眼中滿是喜色,顯然這龐羲是入彀了。

接下來,正聊的好好的兩人卻是不約而同的沉下了臉色。

龐羲心中一驚,不明所以,還以爲自己說錯了什麼,引起了對方的不快。

楊修突然長嘆一聲:“今日與龐公對聊,如夏日飲冰,不亦快乎。只恨不能多在龐公跟前請教,一想到此,心中難免惆悵。”

龐羲先是有些自得,不意楊修竟也如此尊崇自己,這話要是傳揚出去,對於自己的名聲可是有着極大的提升。

只是聽到後半段,他卻是臉色一變,訝異道:“德祖何出此言?難道曹將軍欲退兵?”

“德祖。”

司馬懿臉色難看道:“汝失言了。”

楊修趕忙告罪。

可龐羲卻是不依,他追問道:“德祖,仲達,有何事不能告知於我?若是子修缺少糧草財帛,我這邊尚有不少物資,可先暫撥給子修使用,後續若是還有缺額,容我稟奏明府,再行安排如何?”

不得不說,龐羲這時候的確已經相當親近曹軍了,甚至連緊要的物資都肯出讓。

這倒不是說龐羲這人當真這麼愚蠢,被楊修和司馬懿捧了幾句,就分不清局勢了。

恰恰相反,這正是龐羲油滑的地方。

龐羲並非蠢材,否則也不會被劉璋父子兩代人倚重,身居高位了。

龐羲打仗普通,文治也不出色,但他勝在每一樣都是衆人之姿。以他的眼光,自然不難看出如今的局勢已經惡劣到了何等程度。

對於龐羲來說,劉璋這艘船無疑是一艘破船了,而且還在不斷的進水,這個時候他如何能不爲自己的後路做考慮?此時來了楊修和司馬懿,又都是年輕俊彥,家族顯赫,而且顯然背後還有着曹操、曹昂父子倆的影子。

這根橄欖枝,龐羲如何捨得拒絕?

所謂物資,給多給少,還不是他龐羲說了算?

可給不給,卻是態度問題,更是一種潛在的回答。這也是龐羲在主動跟曹昂、楊修、司馬懿表示善意,以及願意接受對方橄欖枝的態度。

只是讓龐羲感到奇怪的是,聽到龐羲的回答之後,楊修和司馬懿的臉上竟然沒有什麼喜意,反而一副爲難之色。

“德祖、仲達。”

龐羲故意沉下臉:“我以摯友待君,可莫非兩位卻覺得羲不配爲友?”

楊修、司馬懿心中一喜,趕忙解釋道:“實非物資之事,而是……而是我等可能要離開成都了。”

龐羲大爲震驚,他倒不是完全沒想過曹軍會撤離,只是實在沒料到對方竟然會這麼快。

雖然前些日子野戰失利,但那也僅僅只是小敗,除了傷員外,真正的損失只有數千人。雖然數量很大,可對於近十萬之衆的聯軍來說,卻也算不得傷筋動骨的大傷。

這些日子他還在想着,如果曹昂年輕氣盛,還想着要出城找回場子,自己該如何勸阻對方而不傷和氣,卻沒想到曹昂不但沒有一雪前恥的心思,甚至都還想跑路了。

不等龐羲再問,司馬懿竟然主動說道:“龐公,我等此來,也是有機密軍情要告知於你,只是此事出自我口,入得君耳,切不可再傳於第三人。”

龐羲大吃一驚,他只是以爲兩人是來尋自己聯絡感情,更深一層則是代表曹昂來籠絡自己,想不到還有這等秘事,當即連連保證,絕不會將消息告知他人。

接下來,司馬懿將劍閣、天雄丟失,左幕軍已經截斷了聯軍糧道,如今聯軍只能倚靠成都城內的存糧一事告知了龐羲。

龐羲越聽額頭冷汗越多,身形微微搖晃,竟然有些難以自持了。他做夢都沒想到,局勢竟然會一下子惡劣成這般模樣。

龐羲只是衆人之姿,能看清楚一些簡單的態勢,可讓他想辦法解決如此難題,那簡直就是強人所難了。

“這、這該如何是好!?”

龐羲腦子裡想着壓低聲音,卻控制不住情緒大聲叫喊起來。好在司馬懿和楊修也都沒和他計較,只是在一旁等着龐羲發泄情緒。

整整過了一盞茶的時間,龐羲才漸漸的冷靜了下來。

看見在座的司馬懿和楊修也就沉穩,龐羲忍不住生出了些許希望,莫非曹昂已經想到解決的辦法了?

於是,龐羲趕忙追問起曹昂有何應對之策。

司馬懿順理成章將撤離成都的方案托盤而出,告知龐羲。

龐羲聽完,陷入了沉默之中。

撤離成都莫說是劉璋了,就是龐羲也是極不願意的。

益州雖然偏遠,遠離中原繁華之地,但這不代表成都就不繁榮了。

事實上成都不但繁華,而且絲毫不遜色於中原大城。

東漢時代,能夠勝過成都的,恐怕也只有首都洛陽,輔都長安、以及龍興之地南陽了。即便是吳縣、襄陽、江陵、鄴城、彭城、壽春這些天下第一等大城市也是無法同成都爭鋒的。

益州可是有着天府之國的美名,蜀錦的養殖、編織技術甲於天下,又有茶葉、井鹽、銅鐵之利,雖然西漢水因武都大地震而斷絕了同漢中,關中的聯繫,可商人們寧可走千里棧道也要入蜀,可見其中利潤之豐。

所謂揚一益二,那也是唐朝後期,乃至於北宋纔開始的。

此時的揚州,還真比不上益州富庶。

成都作爲天下前五的大城,不但人口茂盛、商業興旺、建築宏偉、工坊林立,各路商賈雲集,商旅絡繹不絕。

龐羲作爲劉焉時代的重臣,跟隨劉焉入蜀,又在劉焉死後爲劉璋一度重用,在成都過的日子幾乎不遜色於當年在雒陽時節。而且這些年來,龐羲在成都置辦的產業,城外的良田,工坊礦產,可絕對不在少數。每年可以給龐羲帶來上百萬錢的財貨,數百匹各色布帛絹絲,以及各色銅器、井鹽、茶葉和上萬石糧食。

此時撤走,等於是將這些產業悉數拋擲,這幾乎不亞於要了龐羲的性命。

龐羲思索良久,終究還是搖頭道:“這……這如何使得,況且成都城堅池深,城中又有糧草積蓄,正合死守。雒城雖然也是堅城,可如何能與成都相比?捨棄成都而就雒城,非智者所爲也。”

對於龐羲的拒絕,楊修和司馬懿竟然絲毫沒有半點訝異和爲難。早在來之前,他們就斷定龐羲絕對不會輕易接受。

不過既然他們來了,自然也是有所準備的。

司馬懿等到龐羲說完之後,這纔開口道:“龐公,以您之睿智,不難看出成都雖堅,卻已是危城。深陷左幕軍重圍之中,糧道又爲左幕軍所威脅,久守必失。且成都城中確實還有糧草積蓄,只是之前所用極靡,如今又能剩下多少?恐怕連今年秋收都未必撐得到吧?”

龐羲臉色極爲難看,卻沒法反駁司馬懿半點,因爲對方所言俱是實情。

看見龐羲沉默不語,司馬懿適時給了楊修一個眼色,後者微微頷首,勸說道:“龐公,此番東撤,於公確實多有損益。”

說到這裡,楊修故意停頓了一下,給了龐羲思考的時間。

接着才緩緩繼續說道:“我家主公諒及此事,與我等俱言當補償龐公。”

“補償?”

龐羲驚訝的問道:“何爲補償?”

“補償有三。”

第56章 釜底抽糧第314章 局勢變化第193章 善後朐縣第280章 逼降孫香(加更求月票!)第582章 漢中異變第453章 兵發巴丘第394章 天子說客第447章 先陣蔣欽第53章 挑選遺孤第293章 整合力量(還是加更!)第245章 蕩平潁川第220章 宴中小變第616章 左右爲難第298章 劉備抵壽春(加更來了)第197章 勃勃生機第537章 利縣大敗第292章 芍陂計劃第278章 阿瞞告密(加更求月票)第76章 夜半訪客第531章 緩兵之計第440章 劉勳塞江第12章 破局之法第509章 士氏朝貢第515章 封葛對奏第311章 正常的攻城戰第111章 徐璆行縣第145章 意外變故第99章 逆擊曹豹第290章 馮家有女第387章 各方後手第92章 自以爲是的曹宏(第二更求首訂!26)第421章 荊州應對第134章 周泰獻策第379章 士元獻策第625章 天雄易手第85章 周瑜的猶豫第17章 宴請趙田第112章 劉曄解困第60章 知會曹豹第63章 下邳國相第335章 太史擒吳景第314章 局勢變化第236章 萇奴授首第32章 許耽籌謀第128章 花落糜家第623章 兩面呼應第460章 陳兵江陵第411章 摧鋒軍編制第542章 兩路納徵第286章 分化瓦解第406章 集思廣益第587章 兩封奏報第391章 二策取其一第271章 欲招此婿第303章 揚州分崩第564章 順水推舟第400章 回稟劉備第244章 生擒黃何第179章 鹽糖易糧第531章 緩兵之計第496章 委任許攸第505章 子修三求第493章 喜得二將第390章 欲加之罪第485章 安排妥當第10章 大耳哥你聽我說第368章 二賢拒任第91章 取信丹陽卒(第一更求首訂!16)第306章 面見劉繇(還能堅持加更!)第246章 回返洛陽第52章 雙向奔赴第397章 曹劉叔侄對第488章 潘濬請纓第26章 八二分成第370章 紫氣東來第218章 北上勤王第556章 初陣小勝第42章 韓循獻策第153章 伯符襲丹徒第354章 淩統勸降第87章 徐盛的選擇第171章 參觀紙坊第301章 厲陽開城第279章 長途奔襲第557章 大破雍闓第264章 助力元龍第64章 上門送禮第308章 置檻捕獸(擠出了個加更)第147章 孫策謀江東第469章 兩路使節第585章 詐做援軍第304章 趙凡夜渡(繼續堅持加更!)第340章 血染山陰第9章 爲父告訴你一件大好事第89章 立木懸金第230章 河東情狀第477章 達成共識第621章 略佔上風第15章 潘璋歸心第31章 兩封家書
第56章 釜底抽糧第314章 局勢變化第193章 善後朐縣第280章 逼降孫香(加更求月票!)第582章 漢中異變第453章 兵發巴丘第394章 天子說客第447章 先陣蔣欽第53章 挑選遺孤第293章 整合力量(還是加更!)第245章 蕩平潁川第220章 宴中小變第616章 左右爲難第298章 劉備抵壽春(加更來了)第197章 勃勃生機第537章 利縣大敗第292章 芍陂計劃第278章 阿瞞告密(加更求月票)第76章 夜半訪客第531章 緩兵之計第440章 劉勳塞江第12章 破局之法第509章 士氏朝貢第515章 封葛對奏第311章 正常的攻城戰第111章 徐璆行縣第145章 意外變故第99章 逆擊曹豹第290章 馮家有女第387章 各方後手第92章 自以爲是的曹宏(第二更求首訂!26)第421章 荊州應對第134章 周泰獻策第379章 士元獻策第625章 天雄易手第85章 周瑜的猶豫第17章 宴請趙田第112章 劉曄解困第60章 知會曹豹第63章 下邳國相第335章 太史擒吳景第314章 局勢變化第236章 萇奴授首第32章 許耽籌謀第128章 花落糜家第623章 兩面呼應第460章 陳兵江陵第411章 摧鋒軍編制第542章 兩路納徵第286章 分化瓦解第406章 集思廣益第587章 兩封奏報第391章 二策取其一第271章 欲招此婿第303章 揚州分崩第564章 順水推舟第400章 回稟劉備第244章 生擒黃何第179章 鹽糖易糧第531章 緩兵之計第496章 委任許攸第505章 子修三求第493章 喜得二將第390章 欲加之罪第485章 安排妥當第10章 大耳哥你聽我說第368章 二賢拒任第91章 取信丹陽卒(第一更求首訂!16)第306章 面見劉繇(還能堅持加更!)第246章 回返洛陽第52章 雙向奔赴第397章 曹劉叔侄對第488章 潘濬請纓第26章 八二分成第370章 紫氣東來第218章 北上勤王第556章 初陣小勝第42章 韓循獻策第153章 伯符襲丹徒第354章 淩統勸降第87章 徐盛的選擇第171章 參觀紙坊第301章 厲陽開城第279章 長途奔襲第557章 大破雍闓第264章 助力元龍第64章 上門送禮第308章 置檻捕獸(擠出了個加更)第147章 孫策謀江東第469章 兩路使節第585章 詐做援軍第304章 趙凡夜渡(繼續堅持加更!)第340章 血染山陰第9章 爲父告訴你一件大好事第89章 立木懸金第230章 河東情狀第477章 達成共識第621章 略佔上風第15章 潘璋歸心第31章 兩封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