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太子和大皇子自己, 所有人都沒指望兩人真上戰場立軍功。兩個嬌養在深宮的嫩娃娃,連晝夜騎馬都熬不下來, 還想上戰場立功?開什麼玩笑?拓跋曜連續輕騎帶兵三天三夜不休,這兩位貴主恐怕連半個時辰都堅持不來。
就是太皇太后都沒想讓他們在戰場上立功,她只希望拓跋曜能找個老將帶他們,讓他們領些不打眼的軍功。他們不需要靠軍功立身,但魏國曆來重武輕文,每個皇帝不說文能提筆安天下,至少武能上馬定乾坤。懦弱如天和帝都曾北伐, 後雖重傷不治,可到底上過戰場, 史官給他記一筆的時候也有個說法。
若拓跋曜中意這兩個兒子,彭城王自會把一切安排的妥帖, 但是拓跋曜沒授意,他自然只把這兩個小東西供着。起初彭城王想讓兩人押送軍資,但細想之後又覺不妥, 軍資乃行軍大事, 輕忽不得。這兩位都不是能聽人吩咐的主,萬一兩個小祖宗異想天開, 讓軍資出了問題, 除了他們所有人都吃不了兜着走。彭城王最後思來想去,乾脆讓兩人坐鎮一座小鎮。
這座小鎮在戰事前沿, 但不是最前沿, 前面還有幾座小鎮擋着, 彭城王又派了手下兩個老將和數百親衛看着他們,加上陛下的禁軍,可以說只要不是柔然大軍入侵,這兩小祖宗絕對不會出事。就算是柔然大軍入侵,前方還有幾座小鎮擋着,可以給兩人逃命的時間。
彭城王將一切都想到了,安排的事無鉅細,最後才提着一顆心去懷荒。拓跋曜要處理秦家是暗中進行的,彭城王也沒驚動別人,自己帶着親衛親自去懷荒處理。
彭城王一走,太子和大皇子沒了管束,就像脫繮的野馬可着勁的撒歡。兩人獲得父親允許參戰後,便躊躇滿志的想要一展自己才華,他們正是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年紀,兩人一心想要跟父親靠攏。當年父親能年少打敗南樑僞帝,他們也能直取柔然都城,再揚他們大魏的威名。
只可惜彭城王管得他們太嚴,彭城王是拓跋曜最信任的人,也是他們的皇叔,就算是太子也不敢對彭城王不敬,彭城王拘着他們,他們也不敢輕舉妄動。彭城王讓他們做什麼,他們就算什麼,乖巧的很。也正是這份乖巧,讓彭城王誤會了,他以爲這兩個孩子知道分寸,因此很放心的走了,沒多留人手。
等他一走,太子和大皇子就恢復了本性,兩人倒也不仗勢欺人,就是領了每天帶兵巡邏的任務,一趟趟的在城外巡邏。兩位老將自然是隨時保護兩人,兩人想要立功,沒想作死,也不反對侍從保護他們。巡城的任務很枯燥,兩人新鮮了幾天就膩味了,他們來戰場是準備立大功的,不是來騎馬的,過了幾天,他們就攛掇着老將去遠一點的地方追繳柔然流兵。
先不說這裡能不能有柔然流兵,就算有將領也不敢帶兩個祖宗去。兩人胡攪蠻纏了幾天,見將領們只是跪下請罪,不肯答應他們的吩咐。太子和大皇子雖年紀不小,可在朝中沒領什麼官職,也沒經過大事,平時兩人吩咐下去的事,不用他們操心,早有人完成的妥妥帖帖。
這是兩人身份帶來的便利,也是太皇太后的餘威,兩人本身沒太多御下才能。如今離了拓跋曜和太皇太后,他們又怎麼能值得了這些在官場軍營廝混了多少年的老油子?兩人也只能暫時按下心思,忍耐着想等彭城王回來,讓皇叔帶他們過去。
幾位將領見暫時將兩位小祖宗安撫好,都鬆了一口氣,他們正尋思着是不是要找點附近的流寇讓小祖宗殺個過癮時,不想一隊柔然騎兵繞過了幾座小城,意外出現在城外。衆人皆如臨大敵,因爲這些柔然騎兵各個兵強馬壯,一看就是精良的皇騎,唯獨太子和大皇子興致高昂,他們正愁沒人給他們立威,如今大魚自投羅網,他們如何不開心?
兩人對魏軍是迷之自信,認爲柔然騎兵再精良,在他們大魏鐵蹄面前也是如土雞瓦狗,不堪一擊。可惜現實狠狠打臉了他們,這隊柔然騎兵不過三百人左右,戰力卻出乎意料的強悍,他們幾乎以摧拉枯朽之勢將整座城池攻了下來。將領和精衛們甚至都沒花心思守城,一心要將太子和大皇子送到安全的地方。奈何騎兵實力太強,很快趕上他們,將太子重傷,大皇子倒是安然無恙的逃脫。
這結果讓所有人如墜冰窖,有些沒家累的、或者是狠心些的乾脆趁夜一走了之,不走就是個死,走了還能有個活路。留下護送兩人回去的大多是拓跋曜、彭城王的死忠,要不就是家大業大,根本走不了的。他們也不求能留這條命,只求兩人能看在他們還算忠心的份上,不連累他們家人。
大皇子在逃亡途中也受了些傷,但只是輕傷,他主要是被嚇壞了。長這麼大,他就沒經歷這麼危險的事,再看到太子受重傷後,他心裡還隱約有個期待,就是太子死了,曾大母和父親會不會將注意力放在他身上?
這會也沒人會管大皇子,太子受傷是大事,更大的事是太皇太后和陛下的震怒,崔太皇太后一輩子經歷的腥風血雨多了,也就是晚年有太子承歡膝下,人老了、心也軟了,纔會一時受不住打擊暈了過去,等醒過來她第一件事就是請拓跋曜過來問清事情緣由。
這事拓跋曜也摸不着頭腦,他是不喜歡太子,可再不喜歡他也沒準備弄死自己兒子,不然他幹嘛把這小子養大?他讓彭城王保護兩人安全,彭城王行事向來靠譜,最後還有那麼多人送兩人回來,就知彭城王在兩人身上費了不少心血。那小鎮安危不說萬無一失,也不是隨便就能遇到柔然精兵的。又不是什麼兵家重地,更不是物資豐富的重鎮,哪裡值得柔然精兵攻擊?
要說泄露兩人身份,引得柔然精兵攻擊也不像,畢竟他們最後也逃出來了。根據回來的侍衛稟告,那些柔然精兵並未窮追不捨,太子會受傷也是意外,他是被流箭射中的。這種意外在戰場常有發生,要是知道兩人身份,柔然精兵肯定對他們不死不休的追捕,不可能放走兩人。拓跋曜眉頭微皺,看來自己還是太低估柔然實力,等秦宗言、叱羅回來,不管戰果如何,他一定要立刻結束這場戰爭。他不屑爭一時勝負,他要的是大魏長長久久的存在。
拓跋曜跟太皇太后交惡多年,這些話他也不會跟太皇太后詳細解釋清楚,只將事情經過簡單說了一遍,就匆匆離去。他實在太忙了,無暇顧及後宅瑣事。太子重傷垂危,對他來說只是丟臉並不上心,這個兒子他本就沒放在心上。他的漠然讓太皇太后越發憤恨,如今他翅膀硬了,就正式跟他們撕破臉了嗎?
太子運氣不好,射中他的箭枝是生鏽的鐵箭,傷口不深,一開始他也沒當回事,可射中那天晚上他就開始發燒。他跟大皇子還不覺事情如何嚴重,而那些戰場的老兵見狀心就徹底沉到谷底,他們上戰場受傷後最怕的就是發燒,一旦發燒人就踏入鬼門關,再也救不回來了。
果然之後太子病情越來越嚴重,等回到平城時他傷口已經潰爛了。也就是後宮女眷不懂這些事,還以爲太醫有手段可以治療,男人們都知道太子是徹底沒救了,活着也是折磨,還不如讓他早死早超生。
太皇太后是親眼看着天和帝死的,太子這會的情況跟天和帝一模一樣,她如何不知道太子已經沒救了?可她到底還是不死心,壓着隨行的軍醫、太醫醫治太子,聽不得任何人說太子沒救的話。宮中侍從、太醫們皆戰戰兢兢的伺候太子,就怕太子走了,他們命也沒了。
這等兵荒馬亂的關口,也沒人把注意力放在大皇子身上,大皇子養了幾天傷好了,正琢磨着是否要展現下兄弟情義,去看看垂危的太子時,郭彥突然出現在他面前,大皇子還來不及跟他敘舊,郭彥張口的一句話,把大皇子嚇得魂飛魄散,“殿下,您要大禍臨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