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3章 沂王,琅琊王

興安去傳旨宣見胡濙的時候,說了來意,而胡濙知道遲早要改封,也便早就準備好了。

陛下決議改封,胡濙自然不會阻攔,而是拿出了準備好的奏疏,奏於陛下。

朱祁鈺爲何老是覺得新的禮部尚書不好用,蕭晅自然不必提都被斬了,那姚夔也只是勉強堪用,都不如胡濙用的順手就是如此。

就這改封一事,朱祁鈺問姚夔,姚夔只會說回去部議,然後拖拖拉拉走半個月的流程,但是胡濙會提前做好準備,皇帝要的時候,就能拿出來。

這不是第一次了。

之前鄭王朱瞻埈的事兒,胡濙也早就琢磨明白了,早早的寫下了鄭字,就等着皇帝宣見。

“沂王?”朱祁鈺打開了奏疏,看到了奏疏上寫着宗人府爲禮部請封格式的奏疏,他笑着問道:“有什麼講究嗎?”

“沂,山東沂州,秦時琅琊地,尊貴顯赫。沂,沂水,自魯山、沂蒙山起,入黃海止。”胡濙這話的很有趣,他雖然沒有明說,但是意思,都在這一句句之中。

沂州秦朝時候名叫琅琊,所以沂王,也可以叫琅琊王。

而入黃海止,這四個字,大抵就是朱見深最後的歸宿。

無論是朱見濟還是朱見深,都要封出去,而且越遠越好,近一點,太子都要睡不着。

“那就沂王吧。”朱祁鈺認可了禮部的奏疏。

印綬監和尚寶監連夜做了新的金印,這在冊封詔書下達至稽王府時候,是要一併換印的;而司設監則是連夜做了新的儀仗,這沂王日後出行,再舉着稽王的華蓋,那司設監大抵是要挨板子的;

二十四監一頓忙碌,終於在次日清晨做好了一應準備,興安招搖過市,帶着一衆紅衣宦官走過了街道,這麼做,就是引得京師所有人好奇,看看陛下又要做什麼。

這樣,改封的事,便人人周知了。

興安來到了稽王府之後,等着稽王府內外都出了門接旨才甩了甩拂塵,往前走了兩步,大聲的喊道:“稽王府內外接旨聽宣。”

兩個小黃門捧起了聖旨拉開,興安纔再甩拂塵,陰陽頓挫的喊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繼大寶以來,稽王勤勉恭順,今已至成丁,朕殷期有至德,斯享宏名,得成大功,宜膺昭報。改封沂王,宗俸萬石。佈告天下,鹹使聞之。”

“欽此。”

在興安宣旨之後,小黃門拿着新的金印來到朱見深面前換印。

朱見深摸出了自己的金印,交給了小黃門,取了新的印綬,依然有點覺得迷茫。

這改封改得太快,以致於朱見深都覺得有些不敢相信。

昨日五爺爺才遞上去奏疏,今日這改封的詔書就下來了,可見陛下的確是個光明磊落之人,對朱見深的喜愛,也不是爲了表示親親之誼的禮貌行爲。

很快一應禮儀都由稽王改爲了沂王。

“禮成,沂王殿下,走吧。”興安三甩拂塵宣佈禮成,他讀完聖旨就讓開了,朱見深跪的是聖旨,跪的是陛下,不是他。

“去哪?”朱見深疑惑的問道。

興安理所當然的說道:“改封按制自然改藩,這稽王府自然住不得,得住沂王府了,昨日宗人府連夜收拾出了沂王府,殿下抓緊收拾下,而後到泰安宮謝恩纔是正理。”

朱見深站起身來說道:“孤…知道了,謝大璫提點。”

聖眷正隆,改封的一應禮制,戶部不會缺少一絲一毫。

朱見深從住了十幾年的稽王府搬家到了新的沂王府的當日,稽王府當日就被拆了,速度之快,很像陛下雷厲風行的風格。

直到這個時候,朝中大多數人才知道,陛下看這個稽王府多麼的礙眼。

不是看稽王府的人礙眼,而是看到稽王府這三個字礙眼。

這片空地,會在工部的營造之下,建成了一處類似於太液池的園林,供十王府宗室休憩使用。

至此,稽王、稽王府都隨着改封煙消雲散,而稽戾王成爲了稽王唯一的符號。

朱祁鈺聽到了稽王府被拆了,這心氣兒終於順了些,這個疙瘩其實在心裡擰巴了許久,但是他不能表現出來,一旦表現出來,這稽王府上下不知道要遭多少刁難。

趁着改封,終於把礙眼的稽王府給拆的一乾二淨,心氣兒自然順當了不少。

在稽王府被拆了的同時,慈寧宮太監提着下襬尋到了孫太后,恭順行禮之後,才跪在地上說道:“稟太后,今天陛下下旨爲稽王改封,日後得稱沂王了,倒是喜事,陛下準備也十分周全,很是熱鬧。”

坐在珠簾後的孫太后手中的佛珠一停,睜開眼說道:“改封了?沂王嗎?琅琊地,好地方。皇帝有心了,有心了。”

十一年了,孫太后擔驚受怕了十一年,結果她設想的那些亂七八糟的事兒,都沒砸到她頭上,似乎只要老老實實的待着,陛下就跟忘記了她一樣。

反倒是這個親孫子,陛下視如己出十一年,恩賞不斷。

孫太后絮絮叨叨的說道:“皇帝有親親之誼,只不過在這大明國事之下,改封了也好,省的孩子惦記着鬧心。”

“就是…就是…”這慈寧宮太監有些吞吞吐吐的說道:“沂王殿下有了新的王府,今兒就搬了過去,這剛搬過去,這稽王府被拆了。”

這太監有些擔心,孫太后反而一笑,捻動着佛珠笑着說道:“皇帝也是個妙人,就喜歡拆東西,先是我兒的陵寢,前段日子,把朝陽縣堂給拆乾淨,還挖了個坑把新縣堂放了進去,鬧得這朝陽縣堂的官吏們,天生矮人一頭,到哪裡都被笑話,今日又把這稽王府給拆了。”

“拆了也好,拆了乾淨。”

孫太后對皇帝只是拆了稽王府情緒非常的淡定,甚至有心說笑。

“太后不生氣嗎?”這次論到太監不懂了,這拆了稽王府,這天塌的大事兒,在太后這裡,就是一笑了之?

若這也算是大事,孫太后也活不到景泰十一年了。

孫太后站了起來,走出了慈寧宮,看着陽春三月的明媚,對着太監說道:“你不懂。”

“皇帝對我兒做的那些孽,這心底還是有怨氣,而且怨氣很大,這麼些年了,就禮數上說,皇帝也該見見我這太后,可是一次沒來過,到底是心裡憋着一股氣。”

“只是礙於大明國朝,皇帝不好發作,只能拿這宅子撒撒氣。”

“不拿宅子撒氣,難道拿人撒氣?”

孫太后這些年也想明白了,爲何在太廟殺人之後,皇帝就像忘記了稽戾王這個人,選擇了冷處理,不是皇帝心裡沒氣,這氣兒很大,但說到底,皇帝以江山社稷爲重。

以江山社稷爲重,簡單的幾個字,卻重若泰山。

皇帝是個好皇帝,孫子現在也改封了,壓在孫太后心頭的那塊大石頭,也終於落了地。

孫太后並沒有被禁足,這偌大的皇宮,她想去哪裡去哪裡,這偌大的京城,她想去哪裡去哪裡。

國朝有事,孫太后也會去觀禮,比如春秋大閱,孫太后也要前往觀禮,太子朱見澄入講武堂時候,孫太后也去了。

場面上的事兒,朱祁鈺也從沒讓孫太后跌過面兒,甚至過壽的時候,那個朝中剛直的於少保,都拿着陛下準備好的壽禮給她賀過壽。

至於自己的親兒子、自己的親眷滿門,會昌伯府,孫太后也只能用咎由自取去寬慰自己。

不這麼想,能怎麼想?

任何動作去測試皇帝的底線,都是在找死。

再說了,孫太后這些年也想明白,也確實是咎由自取。

宣德年間,漢王府滿門伏誅,甚至連那些府中的門客都被夷了三族,連個名字都沒留下,孫太后本人就是親歷者,當然知道試探皇帝底線的下場。

自古無情帝王家,今日還是聖眷正隆,稍有不慎,皇帝翻起來臉來,可比翻書要快得多。

“你知道爲何皇帝一點都不擔心這濡兒長大了,會反噬皇帝嗎?”孫太后靠在躺椅上,悠悠的說道。

“爲何?”太監伺候着孫太后用茶,還讓宮婢們舉起了華蓋遮陽,邊回答着。

孫太后喝完了一盞茶,纔開口說道:“皇帝把事情都坐在了明處,光明正大,日後這濡兒反噬了皇帝,那就是濡兒不忠不孝、無情無義,即便是在五常大倫裡,也是站不住腳的。”

“光明正大則無敵於天下,皇帝無敵,則大明天下無敵,大道誠不可欺。”

“走,去沂王府看看。”

改封這麼大的事兒,既然皇帝讓太監們遞了個話,她自然要過去看看。

新的沂王府修的非常大氣,在這十王府裡,算是僅次於襄王府邸的王府了。

щщщ●Tтkǎ n●¢ 〇

“見過祖母。”朱見深看到不常見到的太后有些拘謹的行禮說道。

孫太后受禮之後,才頗爲嚴肅的說道:“崇王受封至今,仍然住在泰安宮裡,至今沒有自己的府邸。”

“你這宅子陛下給伱修了,而且修的這麼周正,不是陛下對太廟的事兒,心裡有愧,陛下登基至今做了那麼多的事兒,唯獨太廟這件事,陛下不會後悔。”

“甚至連朝臣們非議陛下這皇位是篡來的,陛下都沒爭辯過一句。”

“你要是覺得陛下在補償你,在愧疚太廟殺人,你就大錯特錯了,你若是這般想,日後沂王府滿門顛覆之時,沒人能救你。”

孫太后來新王府,不是單純來看看陛下是不是薄待了自己的孫子,而是來訓誡的。

孫太后一定要提醒自己的孫子,不要讀錯了聖意。

陛下這番作爲,很容易讓人誤解爲陛下對太廟殺人心裡有愧,若是如此理解,那死的時候,就不能怪皇帝無情了。

朱見深日益年長,隨着年齡的增大,已經不能只看成個孩子,這沂王內外的擔子,都要落在朱見深的身上,若是朱見深想錯了,走入了歧途,這沂王府,萬劫不復。

“孩兒知曉。”朱見深不卑不亢的回答着。

朱見深可太清楚其中的差別了。

論親近,朱見深和皇帝更親近一些,朱見深更瞭解他叔父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陛下會對太廟殺人有愧?

若是能重來,陛下恨不得再多刺幾劍,只恨自己武藝嫺熟,一下就要了稽戾王的命。

孫太后看朱見深的模樣就知道,朱見深明事理,拎得清其中的分別,便不再多說,說多了反而招人煩。

“今年過年陛下有沒有循例賞賜五塊飴糖?”孫太后又低聲問了一句,她對這個問題頗爲關切,每年都要問一次。

“賞了,不多不少。”朱見深回答着。

孫太后聽聞之後,如釋重負的說道:“那就好,那就好,好了,哀家也乏了,這便回宮去了。”

“送祖母。”朱見深將孫太后送出了門,直到孫太后的車駕在街角拐了彎兒,朱見深纔回到了新王府之內。

朱見深其實也清楚,那五塊飴糖,並沒有任何的意義,當初也只是陛下袖子里正好有哄孩子的糖便給了,但是成了慣例,不賞,有些人就睡不着了。

朱見深打馬去了講武堂,這颯爽的身姿如同一片紅雲一樣的少年郎,京師人人都知道這是稽王,不現在應該叫沂王朱見深了。

眼下京師的街頭巷尾,都有一種奇怪的猜測,認爲這朱見深是陛下的大皇子,這種傳聞有板有眼,說的人一愣一愣的。

連朱祁鈺聽到之後,都認真的回憶了一番,確信不是年少風流史,更沒有狸貓換太子。

只能說這個傳言,確實有合理之處。

這傳聞大抵就是郕王殿下早就對大位有覬覦之心,有了皇嗣之後,便秘而不宣,一直等到了宮裡傳出了生子的消息,立刻將自己的孩子換了去,以圖江山社稷,現今郕王一朝如願,自然對這個送出去的孩子更加厚愛。

這個傳聞的核心邏輯就是郕王謀大位之心,日久彌堅!

一個意圖篡位的親王,買通宮婢換太子不是很合理嗎?

朱祁鈺非常感謝街頭巷尾的說書人和那些神秘的、有親戚在宮裡當差的大喇叭們,沒有把土木之變,塑造成他朱祁鈺爲謀大位的陰謀。

其他事兒也就算了,若是土木天變的歸因如此塑造,朱祁鈺真的要發飆了。

改編不是胡編,戲說不是胡說。

“這都什麼亂七八糟的。”朱祁鈺看完了緹騎風聞言事送來的塘報,嗤笑了一聲放在了一旁,不做處置。

這種皇家辛密的事兒,越是禁絕,越是流傳,只能隨他去了。

朱祁鈺指着塘報上故事,笑着說道:“興安,你說這故事合理嗎?不合理。”

興安看完之後,也是樂了下,但只樂了下,臉色依舊陰沉。

“這怎麼了?誰惹着咱們宮裡的老祖宗不高興了?”朱祁鈺看着興安的情緒有些不對,疑惑的問道。

“陛下,太后無詔去了沂王府。”興安的語氣帶着一絲陰冷。

朱祁鈺笑着說道:“你去稽王府宣旨的時候,朕讓成敬去傳的話,別老盯着太后,你捨得自己小命兌出去,朕還不捨得。”

“如此,臣想多了。”興安面色放鬆了幾分。

興安去宣旨了,朱祁鈺讓成敬差人遞了話,興安回來覆命就在案前伺候,自然不知道這出,興安還以爲是太后自己擅動,便打算兌子了。

無論是興安還是盧忠,朱祁鈺都不捨得拿去兌孫太后,那隻能任由孫太后這麼活着了,孫太后知道天命,能在大風大浪裡活到現在,也不用太過於擔心。

這宮裡有老祖宗興安,二祖宗成敬,三祖宗李永昌,大家都是祖宗,皇帝差遣的事兒,是不會互相通氣兒的,這是宮裡的規矩。

若是皇帝讓二祖宗辦大祖宗,這二祖宗和大祖宗通氣把皇帝給辦了,豈不是麻煩?

唐中晚期,宦官亂政,就是這麼亂的。

“陛下,沂王殿下求見。”小黃門進門奏稟。

大明對宦官的管理有很多的規矩,大明歷史上那些興風作浪的宦官們比如立皇帝劉瑾,九千歲魏忠賢,皇帝說要他倒,他立刻就倒了,沒有一絲一毫的掙扎。明朝的太監和唐中晚期的太監的權勢來源不同,明朝的太監高度依賴皇權。大明唯一失控的就是曹吉祥,一個宦官造反,發生在明英宗朱祁鎮的治下。不得不說,在做皇帝這塊,朱祁鎮的確是大明曆代的地板磚了,亂七八糟的事兒,在朱祁鎮手下都不算什麼稀罕事。求月票,嗷嗚!!!!!!!!!!

第六十三章 朕不得不爲第686章 記賬貨幣第一百二十五章 什麼叫專業?第八十一章 要想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第734章 國之柱石?國賊也第一百六十一章 我就是酷吏!第四百二十一章 死後住金山陵園還是落葉歸根?第937章 我就是故意的,不是不小心第二十三章 不得人心庶皇帝第六百零一章 男兒有淚不輕彈第一百九十八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三百六十七章 看他煤山崩第690章 限制兼併 均田免賦第三百三十一章 魚不可脫於淵第三百一十七章 咱們去哪兒?應天府嗎?第三百三十一章 魚不可脫於淵第二百八十九章 鈔關商稅不能免第二百六十六章 福祿三寶第975章 迷失方向和心靈迷航第五百二十七章 如何把好人變壞人,把好事變壞事第五百二十三章 勢與羅馬同生同死第六百一十九章 投機,比誰更傻的遊戲第四百二十六章 刀光劍影,你來我往第三百九十二章 逆子就是逆子,甚至不肯叫一聲君父第835章 時過境遷,景泰年間與正統年間大不第一百八十九章 公平,公平,還是的公平!第四百二十七章 關於開會的若干小技巧第903章 馬放南山,刀槍入庫第826章 跟朕玩權謀?第660章 老飯都餿了還在炒第947章 諮政第二院第四百六十一章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第850章 撫卹變嫁妝,孃親嫁了人第二百三十三章 外戚狷狂第三百五十一章 離經叛道?大道之行也第一百六十三章 明正典刑,再斬一遍第1000章 朕就是亡國之君第784章 大皇帝訓子第三百八十章 養豬,到底是集中養殖還是散養?第三百七十二章 散裝南直隸第二十二章 合理?合理個…第三百一十一章 大皇帝說話算話第五百四十九章 王化的終極目的第872章 人在家中坐,雷從天上來第一百七十二章 計劃委員會第969章 大明興衰疏第三百零八章 你想辦法我幹活第一百三十五章 那太子呢?第九十五章 天寒地凍,來往不便第四百二十八章 撒馬爾罕的諮政院第二百九十四章 再不跑,他們就跑不掉了第963章 自由城和自由角,大明應許之地第四百一十章 袁彬去哪了?第683章 非常一般的高麗姬第853章 有志報國,無財請師第737章 村裡的狗,都能吃上皇糧!第782章 多就是美,大就是好!第六百一十九章 投機,比誰更傻的遊戲第658章 人生就是生下來,活下去第五百七十章 朕和她清清白白,毫無瓜葛!第二百五十五章 登島作戰第824章 官船官貿,再下西洋第737章 村裡的狗,都能吃上皇糧!第718章 謹防嫡皇叔被造反第829章 襄王欲奪大位效燕王事第961章 給古老的土地,帶來一點小小的大明第一百九十七章 發財的大好良機第五章 皇上在叩關第824章 官船官貿,再下西洋第三百九十五章 不服王化,自然沉海第839章 讓你體面你就體面第928章 以言降罪的無道昏君第682章 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第三百二十四章 誰在配合謀反?第691章 大明詔獄,養才儲望之所第十四章 幫他們體面!第五百五十八章 十三萬人的大麻煩第五百七十五章 圖窮匕見,荊軻刺秦第681章 徐麒耀教子篇七條第五百三十五章 你在此溫酒,待我去去就回第四百八十六章 罪惡滔天、罄竹難書第716章 什麼是天命?第二十五章 登基後的一道考題第二十三章 不得人心庶皇帝第一百零五章 可持續性竭澤而漁(爲舵主“蝙蝠俠JoKer”加更)第五百七十二章 武,夫文止戈爲武第695章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第二百五十三章 于謙不咬餌第650章 論跡不論心,論心無完人第859章 兩難自解,你看如何?第一百三十八章 這裡是瓦剌大營!(月票加更)第四百零八章 喜事喪辦第二十三章 不得人心庶皇帝第二百一十八章 朕寧願欠賬第734章 國之柱石?國賊也第二百四十六章 挖墳掘墓之仇第四百九十三章 廩盈法第748章 誰爲萬民操勞,誰就是萬民之主第四百一十四章 公車詣闕,上書鳴冤第二百七十三章 只道當時是尋常
第六十三章 朕不得不爲第686章 記賬貨幣第一百二十五章 什麼叫專業?第八十一章 要想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第734章 國之柱石?國賊也第一百六十一章 我就是酷吏!第四百二十一章 死後住金山陵園還是落葉歸根?第937章 我就是故意的,不是不小心第二十三章 不得人心庶皇帝第六百零一章 男兒有淚不輕彈第一百九十八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三百六十七章 看他煤山崩第690章 限制兼併 均田免賦第三百三十一章 魚不可脫於淵第三百一十七章 咱們去哪兒?應天府嗎?第三百三十一章 魚不可脫於淵第二百八十九章 鈔關商稅不能免第二百六十六章 福祿三寶第975章 迷失方向和心靈迷航第五百二十七章 如何把好人變壞人,把好事變壞事第五百二十三章 勢與羅馬同生同死第六百一十九章 投機,比誰更傻的遊戲第四百二十六章 刀光劍影,你來我往第三百九十二章 逆子就是逆子,甚至不肯叫一聲君父第835章 時過境遷,景泰年間與正統年間大不第一百八十九章 公平,公平,還是的公平!第四百二十七章 關於開會的若干小技巧第903章 馬放南山,刀槍入庫第826章 跟朕玩權謀?第660章 老飯都餿了還在炒第947章 諮政第二院第四百六十一章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第850章 撫卹變嫁妝,孃親嫁了人第二百三十三章 外戚狷狂第三百五十一章 離經叛道?大道之行也第一百六十三章 明正典刑,再斬一遍第1000章 朕就是亡國之君第784章 大皇帝訓子第三百八十章 養豬,到底是集中養殖還是散養?第三百七十二章 散裝南直隸第二十二章 合理?合理個…第三百一十一章 大皇帝說話算話第五百四十九章 王化的終極目的第872章 人在家中坐,雷從天上來第一百七十二章 計劃委員會第969章 大明興衰疏第三百零八章 你想辦法我幹活第一百三十五章 那太子呢?第九十五章 天寒地凍,來往不便第四百二十八章 撒馬爾罕的諮政院第二百九十四章 再不跑,他們就跑不掉了第963章 自由城和自由角,大明應許之地第四百一十章 袁彬去哪了?第683章 非常一般的高麗姬第853章 有志報國,無財請師第737章 村裡的狗,都能吃上皇糧!第782章 多就是美,大就是好!第六百一十九章 投機,比誰更傻的遊戲第658章 人生就是生下來,活下去第五百七十章 朕和她清清白白,毫無瓜葛!第二百五十五章 登島作戰第824章 官船官貿,再下西洋第737章 村裡的狗,都能吃上皇糧!第718章 謹防嫡皇叔被造反第829章 襄王欲奪大位效燕王事第961章 給古老的土地,帶來一點小小的大明第一百九十七章 發財的大好良機第五章 皇上在叩關第824章 官船官貿,再下西洋第三百九十五章 不服王化,自然沉海第839章 讓你體面你就體面第928章 以言降罪的無道昏君第682章 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第三百二十四章 誰在配合謀反?第691章 大明詔獄,養才儲望之所第十四章 幫他們體面!第五百五十八章 十三萬人的大麻煩第五百七十五章 圖窮匕見,荊軻刺秦第681章 徐麒耀教子篇七條第五百三十五章 你在此溫酒,待我去去就回第四百八十六章 罪惡滔天、罄竹難書第716章 什麼是天命?第二十五章 登基後的一道考題第二十三章 不得人心庶皇帝第一百零五章 可持續性竭澤而漁(爲舵主“蝙蝠俠JoKer”加更)第五百七十二章 武,夫文止戈爲武第695章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第二百五十三章 于謙不咬餌第650章 論跡不論心,論心無完人第859章 兩難自解,你看如何?第一百三十八章 這裡是瓦剌大營!(月票加更)第四百零八章 喜事喪辦第二十三章 不得人心庶皇帝第二百一十八章 朕寧願欠賬第734章 國之柱石?國賊也第二百四十六章 挖墳掘墓之仇第四百九十三章 廩盈法第748章 誰爲萬民操勞,誰就是萬民之主第四百一十四章 公車詣闕,上書鳴冤第二百七十三章 只道當時是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