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8章 誰爲萬民操勞,誰就是萬民之主

黎思誠在清化的統治如何?

尹旻作爲大明正經的進士出身,並且考入了翰林院做庶吉士文林郎,在正統十四年出任刑科給事中,在景泰二年前往湖廣德安府擔任推官,而後履任四川保寧府做知府,景泰九年初至南衙面聖出使安南。

尹旻的履歷十分的厚重,要地方有地方,要朝堂有朝堂,還曾冒着龍顏大怒的可能,前往講武堂爲山東學子請命,也有名望。

這一切都說明了尹旻的政治經驗,是極其豐富的。

但是即便是以尹旻的見聞,他都無法評斷黎思誠在清化等南七府、一廣南國的統治,到底是好是壞。

黎思誠仿照大明錦衣衛建立了親軍都尉府,統管儀鸞司,掌管出行儀仗和侍衛。

而大明來的所有軍備,全部武裝了清化親軍。

爲了保持親軍的忠誠,黎思誠每日都要前往親軍都尉府操閱軍馬,不僅如此,他還從軍中挑選了五百將士,在講武殿,學習大明兵法與戰技術,培養基層軍官。

這些,都是黎思誠偷師大明皇帝的,尹旻自然不能說壞,至少黎思誠沒有像黎宜民那樣搞得天怒人怨,也沒有東施效顰,模仿的很有成效。

僅僅如此,尹旻自然會說幹得不錯,但是絕對得出好壞無法論斷的結論。

黎思誠在清化的統治,完全依靠親軍都尉府,其他所謂的六部都察院等有司,完全就是形容虛設。

尹旻來到了黎思誠的王府,十分的簡陋,這是一個三進出的院子,比尹旻住的宅邸,還需要小一些。

黎思誠是個好人,這是毫無疑問的,他既不求財,也不求色,十分節儉,除了操閱軍馬、在講武殿聽講筵之外,他的其他時間,都用來處理政務。

尹旻來到書房的時候,黎思誠正在伏案奮筆疾書,待看到天使之時,才起身行禮。

“案牘勞形,未能遠迎,還請天使見諒海涵。”黎思誠恭敬行禮,示意尹旻和劉昭入座。

尹旻坐下之後,客套的說道:“敢請問安南王殿下在忙些什麼嗎?”

黎思誠想了想拿起了一份塘報遞給了尹旻才說道:“九真州有一戶漢人家中女眷被山賊擄走,當地縣尉不聞不問,前幾日親軍都尉府駐九真司開衙,就收到了此家人喊冤,親軍都尉府就讓當地縣尉前往處置剿匪,九真司回稟消息,到了我這裡。”

尹旻拿過了塘報細細看了一遍,隨後放下。

這就是黎思誠,軍政大事,全仰賴親軍都尉府,在七府各縣開設了衙門,大小無算,全由親軍都尉府處置。

就比如這個縣尉不肯剿匪,親軍都尉府問詢,讓縣尉處置,如果縣衙仍然不做處置,那親軍們就要處置這個縣尉了。

在安南國,永樂年間之後遷民之安南的是明人;元朝時遷民至此爲漢人;絕大多數的安南人爲越人,就是宋之前遷民至安南的僑民;最後是野人,也稱之爲蠻人。

這一套是當年英國公張輔在安南行制定,現在仍然適用。

這也是當初於少保所言的威不兩錯,政不二門。

尹旻放下了手中的塘報,有些好奇的問道:“安南王,尹某不解,如此全仰親軍都尉府,全無節制,可知如此後果?”

黎思誠面帶無奈的說道:“臣自知。五代十國之亂耳。”

尹旻是大明天使,這是代表大明的立場問,黎思誠以臣自稱,是對陛下稱臣。

親軍都尉府,就是洪武初年錦衣衛的名字,而後親軍都尉府改名爲了錦衣衛。

錦衣衛治國,是絕對不可行。

洪武二十年時,太祖高皇帝親自下令:焚燬所有錦衣衛刑具,所押囚犯轉刑部審理。

洪武二十六年,再次下旨,徹底廢除錦衣衛,內外獄皆由三法司審理。

若是錦衣衛治國這條路能走得通,高皇帝還要把經營了二十餘年的錦衣衛廢置?

即便是在太宗文皇帝復設錦衣衛後,也嚴格執行駕貼制,防止出現白紙案。

而紀綱的死,很大程度上,就是紀綱搞了一些白紙案,惹怒了文皇帝。

黎思誠學習大明行制治國,卻在錦衣衛親軍這件事上,變本加厲,在各府州縣設立衙司,這是要將高壓和恐怖進行到底嗎?

這樣做的後果是十分可怕的,一旦親軍都尉府失控,就是唐中晚期到宋朝建立前五代十國的軍頭黑道政治。

當時唐中晚期的宦官們爲何能夠擅權,還不是他們掌握了神武軍,掌控了禁城?

黎思誠看着尹旻搖頭說道:“安南國上下有司人浮於事,不聞不問、不管不顧,我能如何?”

“我倒是想學陛下的考成法,可是安南並沒有那個基礎,巧婦難爲無米之炊也。”

清化等南七府和廣南國的政治極其昏暗,當地豪族和官吏狼狽爲奸,有司病入膏肓、各衙門互相推諉,連日常辦案都無人審問,百姓苦不堪言,而無處訴苦,只能逃難。

考成法的設立,是需要科層制官僚體系高度成熟,就這,大明皇帝爲了推行考成法,還親自到南衙平叛了一次。

而安南,顯然並不具備這種條件。

“安南王案牘勞形,也是辛苦。”尹旻心悅誠服的說道。

這一天幾百封塘報,真的比在京師的陛下,還要忙碌數分。

黎思誠坐直了身子,面向北面拱手說道:“陛下在南京教會我一個道理,誰爲萬民操勞,誰就是萬民之主。”

“英明神武、四海一統的大君,仍然辛勞爲民奔波,我這點苦,不算什麼。”

“我這裡有一件事,特別有趣。”

“清化親軍挑選了兩百名對我極其極其不滿之人,而後解決了他們的問題之後,這兩百名不滿者,有193位都變成了我的擁躉。”

黎思誠拿出了另外一份塘報,交給了尹旻,這是他最近忙碌的事兒。

兩百名對黎思誠至清化舉王旗造反的反對者,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成爲了黎思誠忠誠的擁躉,而且黎思誠還去見了他們。

那剩下的七個人呢?

被清化親軍解決了。

黎思誠頗爲誠懇的說道:“黎宜民人神共棄,但是他有近二十萬衛軍左右,還有柳溥帥纔在側。”

“清化軍需要糧草、需要壯士、需要武備、需要操練,這些都得取之盡錙銖。”

“如果我做的不夠好,在我沒有殺死黎宜民前,我很有可能被百姓殺死了。”

“所以,我只能如此。”

黎思誠乾的好?

他用親軍都尉府治國,這種蔓延着恐怖和高壓的政治模式,顯然是有極大的後患。

黎思誠幹得不好?

南七府、廣南國,百姓無不稱頌,甚至有不世出人傑之聖名。

黎思誠接着說道:“臣與陛下約定十一月爲期,陛下至,若臣未曾蕩清寰宇,陛下郡縣安南,我若蕩清寰宇,則陛下仍封臣爲王。”

“左右不過近一年的時間罷了,哪來的那麼多後患,讓百姓過些安穩日子也好。”

劉昭在旁聽出了黎思誠的意思,滿是奇怪的說道:“安南王不考慮後患,就是不覺得自己能贏嗎?”

黎思誠坦誠的笑了笑說道:“我沒有這等通天的本事,若是於少保或者英國公張輔在安南,尚且有些可能。”

在安南,征服了過安南的英國公張輔的名望,很高很高,有些地方還有張公祠,專門供奉張輔。

因爲張輔真的給安南帶來了彌足珍貴的、短暫的二十餘年的安穩日子。

黎思誠將順天劍的劍身交出去,也沒想着拿回來,只是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試一試。

尹旻吐了口濁氣,纔開口問道:“前往升龍城的袁指揮送來了書信,希望清化派人前往和談,他願意封睿王,畫睿國疆域議和。”

黎思誠拿過了信,看了許久說道:“我派丁烈去談。”

“爲何議和?”尹旻完全沒想到黎思誠會答應,這麼答應的話,黎朝一分爲二,一個安南兩個國王,政出二門,豈不是更加糟糕?

黎思誠搖頭說道:“黎宜民手中雖然是烏合之衆,但也是二十萬軍啊,就是二十萬頭豬,也得殺半年呢,只有令其放鬆警惕,方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尹旻離開了黎思誠又破又小的王府,站定又回頭看了一眼。

“黎思誠讓丁烈冒險,丁烈肯去嗎?”劉昭表示懷疑,這個時間點,亂臣賊子前往升龍城,不是送死是什麼?

尹旻搖頭說道:“會去,因爲黎思誠是君,丁烈是臣,可惜丁烈一片忠心了。”

“尹侍中的意思是,丁烈會死?”劉昭驚訝無比的說道。

尹旻皺着眉頭說道:“嗯,沒什麼理由,只是感覺。”

丁烈出發了,他帶着不到百人的清化親軍,從清化城出發,向着升龍城而去。

丁烈已經垂垂老矣,黎利還在的時候,丁烈就已經是公卿了,黎利還賜了丁烈黎姓,丁烈奏稟大明的奏疏,都自稱黎烈。

此行的危險,丁烈心知肚明,黎宜民那個兇徒,並不能完全控制升龍城局勢,即便是黎宜民想要以和,朝裡有大把的人不樂意。

若非當初柳溥幫了黎宜民殺掉了阮熾,又護住了黎宜民的命,黎宜民早就死了。

丁烈此行是抱着必死的決心,前往升龍城。

只要能入了升龍城,黎宜民就會認爲黎思誠不敢興兵,他此行的目的,麻痹黎宜民就達成了。

“籲!籲!籲!”

車駕猛地停下,此時的安南已經到了雨季,道路泥濘不堪,馬車陷入了泥潭之中,兩匹馬用盡了力氣也沒能把車拉出來。

護衛的清化親軍推了推斗笠,大聲的喊道:“丁尚書!前面就是驛站,我們先去歇歇,等雨停了,我們再走吧!”

“好。”丁烈看着狂風暴雨,從車駕上一步步走下,坐到了轎攆之中,才向着驛站而去。

或許是因爲下雨的緣故,往日裡應該熱鬧無比的驛站,極其安靜。

三名清化親軍進入驛站清查,進入之後再無生息。

一名千戶勒住了馬匹,咆哮道:“有埋伏!護送尚書回清化城!”

三十多名清化親軍快速的將轎攆團團圍住,遮擋了所有的視線,而後幾名親軍,七手八腳的給丁烈穿上了蓑衣和斗笠。

“走!”三十多名清化親軍向着不同的方向逃去,一時間居然分辨不出丁烈到底跑去了哪個方向。

大雨天射箭弓弦無力之外,箭矢也沒什麼力道,一羣人從驛站和山道兩旁衝了出來,向着親軍都尉府的親軍們殺去。

次日的清晨,一名墩臺遠侯翻進了柳太尉的府邸,將一份塘報放在了袁彬的桌上。

袁彬打開一看,頗爲冷峻的說道:“莫支昨天安排了三百人在福安州驛站截殺丁烈,丁烈成功逃回了清化,莫支那三百人,居然死傷大半。”

唐興眉頭一皺問道:“清化親軍都尉府的傷亡如何?”

“死了十幾個。”袁彬將塘報交給了唐興,略顯無奈的說道。

“莫支領的是升龍禁衛,派了三百人,前去埋伏截殺前來議和的丁烈,然後,升龍禁衛死了近兩百人,清化親衛死了十幾個?!”唐興重複了一遍塘報,不是他年紀大了耳背,這戰損比,實在是太大了!

一個親軍換了禁衛十個!

墩臺遠侯的消息是極爲準確的,因爲他們目睹了整場截殺,清化親軍戰鬥意志極其強大,訓練有素,升龍禁衛敗北後,是清化親軍打掃戰場。

尹旻的感覺沒有錯,若非升龍禁衛戰力太差,此時的丁烈早已經你死了,哪裡還能逃回清化城?

唐興看完了塘報,哭笑不得的說道:“這都是什麼臭魚爛蝦!讓柳溥去接手升龍禁衛吧,這麼一算,二十萬軍而已,老四帶着兩萬人就把黎宜民給滅了。”

袁彬依舊平靜的說道:“不用兩萬,畢竟人會投降啊。”

唐興嘖嘖稱奇:“陛下還真是有先見之明,就見了黎宜民一面,就知道黎宜民這個人不幫就必輸無疑。”

“我去把柳溥叫來,商量下,如何拿到升龍禁衛,莫支這個人不行,這升龍軍不支棱起來,陛下還沒到,黎思誠先進城了。”

三個人坐在一起。

袁彬眉頭緊蹙的說道:“升龍禁衛都掌控在黎宜民的手裡,若是柳太尉搶,怕是引起黎宜民的猜忌。”

唐興附和的說道:“確實比較難,畢竟是禁衛,不掌握在自己手裡,黎宜民能睡安穩嗎?”

大明少保于謙,在京師之戰後,爲了避嫌,爲了交出兵權,拖着患痰疾的身體,去山外九州,檢閱邊方。

以陛下對於少保的信任,京師軍權也不能交給於謙,柳溥作爲大明來降之臣,貿然要兵權,的確犯忌諱。

柳溥面色奇怪的說道:“我倒是有辦法。”

丕平獻土時,教皇是這麼爲其賦予合理性的:“誰爲法蘭西操勞,誰就是法蘭西的主人”。黎思誠的這種特務高壓政治,也是有原型的,在蘇勳宗和蘇獻宗之間,還有一個名叫安德羅波夫的人掌握了權力,他就是用這種特務高壓政治治理,還有一本書專門講解這種政治模式的書《克格勃與政權》,是安德羅波夫的第一副手寫的回憶錄。對特務政治感興趣的可以看這本書。

第808章 秦馳道與黑土地第四百四十九章 地獄就在人間第887章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第848章 陛下,罪臣有話要說!第948章 讓出部分權力,換取長久存續第881章 昂貴二字都顯得廉價第二百八十四章 敢殺我的馬?第六百二十章 大明財經事務的基本底色第八十三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三十一章 兵權旁落之始第一百零三章 大明皇帝體察民情(求訂閱)第五百三十六章 在讓人失望的這件事上,從不讓人失望第664章 貫城塞擁 流言四起第951章 微雨見晴,六合清朗第839章 讓你體面你就體面第688章 康國公第三百八十九章 翻譯翻譯,什麼叫心安立命!第一百三十九章 百姓最是狡猾奸詐(打賞加更)第648章 棄西域,則天下難安第830章 什麼是天命?第六百三十三章 此間樂,不思明第916章 大軍凱旋,進國公授奇功牌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明皇帝要出新書了第二百零二章 天怒人怨的政令第三章 待明日,權在手第660章 老飯都餿了還在炒第五百九十六章 窮不過三代,因爲沒有第四代第793章 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第704章 德,大明皇帝本就沒有第689章 某平生不善鬥,唯好解鬥第六百三十一章最有權也最有錢寫在十月末三江感謝+上架感言+加更規則第五百四十四章 有的時候,處罰也是一種保護第四百九十八章 重病初愈上前線,心中大仁安地方第943章 魏景陽什麼東西,也敢用景泰二字?第647章 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日無常萬事休第二百五十章 內廷外廷 必有一戰第902章 阿剌知院投降伏誅第二百九十三章 戲子無情耍翰林,入戲貪嗔恨尋覓第七十一章 去南京!第十七章 騎白馬的朱祁鈺和于謙第五百四十六章 大明真的失掉開拓性了嗎?第一百八十九章 公平,公平,還是的公平!第一百六十一章 我就是酷吏!第669章 爲上者隱,爲尊者諱第五百七十七章 爭與讓第964章 純粹數學和自然機械論第901章 既然大明要這頭顱,那便拿去第四百四十二章 大明皇家學會第一百二十章 大明天下無敵第二百四十六章 挖墳掘墓之仇第911章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第943章 魏景陽什麼東西,也敢用景泰二字?第二十八章 到了朕的回合!第六百三十七章 戴白之人,不識干戈第840章 一輩子在走別人鋪好的路第929章 沒有人,比朕,更懂抄家!第五十三章 朕,朕,朕,狗腳朕!第三百七十二章 散裝南直隸第五百八十一章 老虎不發威,就會有人把老虎當病貓第四十三章 大明失去了自信力第936章 一個初步的小目標,日不落第686章 記賬貨幣第761章 大明皇帝真的放下了仇恨嗎?第三百八十五章 半數臣工朝天闕第六百二十一章 九百萬牛之一毛第一百五十四章 兵推棋盤第983章 岐聖門庭,醫者仁心第670章 敬神拜石 不如求我第三百八十章 養豬,到底是集中養殖還是散養?第五百四十二章 生老病死,時至則行第六百零二章 無毒不丈夫第736章 一個安南,兩個國王第九十五章 天寒地凍,來往不便第759章 他在撒謊,他在欺瞞,他在哄騙第五百四十七章 大明人的善良第五百三十八章 不求萬世,只爭朝夕第844章 有些事兒,不開始最好第五十七章 八百里分麾下炙第三百六十二章 捨本逐末,禮樂崩壞第645章 剛柔並濟,恩威並重第947章 諮政第二院第一百七十八章 天子北狩第949章 英雄就是英雄,不是權力的工具第850章 撫卹變嫁妝,孃親嫁了人第834章 雖然沒有軍事天賦,但仍是優秀統帥第三百二十二章 賜永樂劍!第三百零六章 歲不能災第一百三十六章 是非曲直,難以論說第726章 天下第三強軍第710章 官選官到世襲的橋樑第五百五十九章 殺人不見得要用刀第一百八十六章 朕,大明戶部尚書!第一百八十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四百八十九章 得讓大明動起來!第989章 唐興,我李賓言與你不死不休!第四百零七章 陛下不唱紅臉,也不唱白臉第839章 讓你體面你就體面第887章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第808章 秦馳道與黑土地第四百四十九章 地獄就在人間第887章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第848章 陛下,罪臣有話要說!第948章 讓出部分權力,換取長久存續第881章 昂貴二字都顯得廉價第二百八十四章 敢殺我的馬?第六百二十章 大明財經事務的基本底色第八十三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三十一章 兵權旁落之始第一百零三章 大明皇帝體察民情(求訂閱)第五百三十六章 在讓人失望的這件事上,從不讓人失望第664章 貫城塞擁 流言四起第951章 微雨見晴,六合清朗第839章 讓你體面你就體面第688章 康國公第三百八十九章 翻譯翻譯,什麼叫心安立命!第一百三十九章 百姓最是狡猾奸詐(打賞加更)第648章 棄西域,則天下難安第830章 什麼是天命?第六百三十三章 此間樂,不思明第916章 大軍凱旋,進國公授奇功牌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明皇帝要出新書了第二百零二章 天怒人怨的政令第三章 待明日,權在手第660章 老飯都餿了還在炒第五百九十六章 窮不過三代,因爲沒有第四代第793章 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第704章 德,大明皇帝本就沒有第689章 某平生不善鬥,唯好解鬥第六百三十一章最有權也最有錢寫在十月末三江感謝+上架感言+加更規則第五百四十四章 有的時候,處罰也是一種保護第四百九十八章 重病初愈上前線,心中大仁安地方第943章 魏景陽什麼東西,也敢用景泰二字?第647章 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日無常萬事休第二百五十章 內廷外廷 必有一戰第902章 阿剌知院投降伏誅第二百九十三章 戲子無情耍翰林,入戲貪嗔恨尋覓第七十一章 去南京!第十七章 騎白馬的朱祁鈺和于謙第五百四十六章 大明真的失掉開拓性了嗎?第一百八十九章 公平,公平,還是的公平!第一百六十一章 我就是酷吏!第669章 爲上者隱,爲尊者諱第五百七十七章 爭與讓第964章 純粹數學和自然機械論第901章 既然大明要這頭顱,那便拿去第四百四十二章 大明皇家學會第一百二十章 大明天下無敵第二百四十六章 挖墳掘墓之仇第911章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第943章 魏景陽什麼東西,也敢用景泰二字?第二十八章 到了朕的回合!第六百三十七章 戴白之人,不識干戈第840章 一輩子在走別人鋪好的路第929章 沒有人,比朕,更懂抄家!第五十三章 朕,朕,朕,狗腳朕!第三百七十二章 散裝南直隸第五百八十一章 老虎不發威,就會有人把老虎當病貓第四十三章 大明失去了自信力第936章 一個初步的小目標,日不落第686章 記賬貨幣第761章 大明皇帝真的放下了仇恨嗎?第三百八十五章 半數臣工朝天闕第六百二十一章 九百萬牛之一毛第一百五十四章 兵推棋盤第983章 岐聖門庭,醫者仁心第670章 敬神拜石 不如求我第三百八十章 養豬,到底是集中養殖還是散養?第五百四十二章 生老病死,時至則行第六百零二章 無毒不丈夫第736章 一個安南,兩個國王第九十五章 天寒地凍,來往不便第759章 他在撒謊,他在欺瞞,他在哄騙第五百四十七章 大明人的善良第五百三十八章 不求萬世,只爭朝夕第844章 有些事兒,不開始最好第五十七章 八百里分麾下炙第三百六十二章 捨本逐末,禮樂崩壞第645章 剛柔並濟,恩威並重第947章 諮政第二院第一百七十八章 天子北狩第949章 英雄就是英雄,不是權力的工具第850章 撫卹變嫁妝,孃親嫁了人第834章 雖然沒有軍事天賦,但仍是優秀統帥第三百二十二章 賜永樂劍!第三百零六章 歲不能災第一百三十六章 是非曲直,難以論說第726章 天下第三強軍第710章 官選官到世襲的橋樑第五百五十九章 殺人不見得要用刀第一百八十六章 朕,大明戶部尚書!第一百八十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四百八十九章 得讓大明動起來!第989章 唐興,我李賓言與你不死不休!第四百零七章 陛下不唱紅臉,也不唱白臉第839章 讓你體面你就體面第887章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