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2章 該是你的,誰都奪不走

“無不可,楊卿盡心做事就是。”朱翊鈞應允了楊俊民的請求。

朱翊鈞不喜歡楊博,因爲楊博不忠,楊博還不是不自知,而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做的不對,但他還是要做。

楊博最後選擇了激流勇退,支持了考成法,致仕歸鄉,算是給君臣,留下了最後的體面。

在萬曆初年主少國疑,國事風雨飄搖的時候,這份最後的體面,已經很不容易了。

所以,朱翊鈞不會針對楊俊民,更不會刻意打壓,過去的事,俱往矣。

不是楊俊民無能,他和沈一貫、王一鶚、王希元都不同,晉黨分崩離析,楊俊民沒有了倚仗,纔會如此艱難。

朱翊鈞許了順天府丞一道特權,那就是可以和廷臣一般,隨時到通和宮求見,說是求見議政,其實是讓順天府丞求助,但楊俊民一次也沒用過。

這不奇怪,楊博臨終前,肯定有些特別的交代,而且楊俊民也摸不準皇帝對楊博是什麼態度,到通和宮去吃一碗閉門羹,怕是他這個順天府丞,要被六房騎在頭上了。

“若是有了難處,儘管到通和宮便是。”朱翊鈞特別提了一句,讓楊俊民不要想太多,人齊天大聖孫悟空,心高氣傲,可遇到過不去的坎兒,都知道找人幫忙。

人心易動,朱翊鈞做了這麼些年皇帝,當然明白,楊俊民有些患得患失,思慮過重了。

這次有了官廠做倚仗,再求恩典,其實也是楊俊民的試探,看看皇帝對他態度到底如何,而皇帝的回答,給他吃了一顆定心丸。

楊俊民頗爲驚訝,忽然發現,陛下這個人,真的不復雜,認真爲國朝做事,認真爲天下萬民主持公道,真的能獲得陛下的認可。

“臣叩謝陛下隆恩。”楊俊民心頭的一塊頑石,終於落下。

朱翊鈞發現,到現在這個份上,其實君臣關係,沒有自己想的那麼複雜,就是孟子說的那句: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

因爲他的背後,站着十萬京營銳卒,能讓一些野心勃勃之輩,冷靜下來,君臣關係就變得簡單了起來。

沒有這十萬京營銳卒,這君臣關係,就會複雜很多很多。

早朝還在繼續,朱翊鈞準了很多的奏疏,比如遼東的墾荒照準刊發、比如綏遠地方進一步確定牧場界限,比如陝甘綏遷徙百姓的具體規模,比如今年水旱不調的稅賦進一步減免等等。

有個御史上奏,請求停止海外舶來糧,看起來理由頗爲充分,舶來谷賤、穀賤傷農。

海外舶來糧的價格,到廣州是兩錢銀每石,到松江府也就三錢銀每石,這個價格,普遍低於大明的糧價,這就造成了都買舶來糧,不買本地糧,本地農戶,反倒是不得不降低價格,穀賤傷農。

種糧食不賺錢,商賈就會棄地,農戶也會棄地,慢慢的大明朝的糧食穩定和安全,就過分依賴舶來糧了。

但,這個道理,在朱翊鈞這裡是講不通的,因爲朱翊鈞本人就是個農戶,別的朱翊鈞不敢說自己比士大夫瞭解的更多,但種地,朱翊鈞比多數臣工都強。

就是舶來糧價格再賤,農戶也絕對不會棄地拋荒,糧谷在五穀不分、五體不勤的士大夫眼裡,是可交易的商品,是貨架上長出來的,拿着銀子到米莊隨時都能買到。

而在農戶心裡,糧食就是命。

糧食和牛肉不一樣,不吃牛肉不會死,但連糧食都吃不起,一定會餓死。

這一點,朱翊鈞非常確定,他種地十九年,從一個養綠蘿都會養死,到現在半個農學博士,他親自接觸過的農戶,少數也有三千家了,農戶絕對不會因爲谷賤就不種地。

萬曆九年朱翊鈞就處置過一個宛平縣爭地案,就因爲三分地,宛平邱莊的老劉家、老李家,死了四個人,鄉野之間,多個孩子就多一份底氣,多個孩子就多一個勞力,這種爭地紛爭,就是優勢。

糧價低了,可以不賣,留着自己吃,這年頭糧食還沒充足到要可以自由流轉貿易的地步。

尤其是除了松江府之外,大明其他地方,並沒有完成商品經濟的蛻變,大明交通,連馳道都只有稀稀鬆鬆的幾條。

糧荒的時候,銀子買不到救命糧。

朱翊鈞接觸到的京師農戶,多數都算是中人之家了,他們家裡通常也沒有三年的積蓄,多則兩年半,少則只有半年,有些都沒有積蓄,偶爾還要斷糧。

至少在萬曆年間,這種基本現狀,不會發生太大的改變。

“先生,你說這種地能賺到錢,還輪到農戶去種嗎?”朱翊鈞的語氣十分平靜,但馮保感覺出來了,陛下生氣了,倒不是對這個御史言官生氣,而是對這個問題的無奈。

種地賺得到錢,農戶會被兼併的一畝地都不剩下。

大明的主體經濟還是小農經濟,小農經濟最大的特點就是封閉,農業產出和剩餘,無法順利交換,所以兼併還沒劇烈到百姓走投無路的地步。

在商品經濟蛻變的過程中,如果種地能賺錢,那鄉賢縉紳,一畝地都不會給農戶剩下。

“陛下,輪不到。”張居正非常肯定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所以,這個穀賤傷農,到底傷的誰?”朱翊鈞又問。

“鄉賢縉紳。”張居正也沒有猶豫,很快就回答了這個問題。

“這名陳御史這篇奏疏,蓋一章吧。”朱翊鈞倒是沒有對這名御史言官發火,而是選擇了蓋一章,讓內閣訓斥一番,御史多瞭解點實際情況,再寫奏疏,林輔成談草原問題,都知道親自去一趟。

“臣遵旨。”張居正俯首領命,無用妄言這一章蓋下去,內閣發文訓斥,已經相當嚴重了。

這是廷議最後一件事,這個不重要的事兒,就是最後的收尾,朱翊鈞示意了下馮保,馮保一甩拂塵,向前一步喊道:“有事出班早奏,無事捲簾退朝。”

“臣等恭送陛下。”羣臣全都起身見禮。

朱翊鈞回頭看了一眼,幸好他是訓練有素的皇帝,否則差點笑出聲來,申時行扶着桌子趕忙站了起來,腳疼,只能一隻手扶着桌子,一邊見禮,看起來有些滑稽。

這一次崴腳,真的讓申時行顏面盡失。

朱翊鈞在後殿休息了一下,馮保奏聞沈鯉要單獨請見。

沈鯉要說兩件事,他要舉薦高啓愚爲禮部尚書,這樣一來,高啓愚就是名至實歸的少宗伯了,而不是以左侍郎管禮部事,多少有點名不正言不順;

其次就是沈鯉最近讀史,有了些新的感悟,跟陛下分享。

“大宗伯,隨朕到通和宮詳細說一說。”朱翊鈞讓沈鯉一起上了小火車,小火車嗚嗚嗚的鳴起了汽笛,動次打次的開動了。

“無需多禮,坐坐坐。”朱翊鈞讓馮保看了杯好茶,才問道:“大宗伯讓高啓愚做禮部尚書,先生答應嗎?”

“回陛下,臣不知。”沈鯉非常明確的說道:“臣在文淵閣坐班,禮部堂上官少宗伯代管日久,這名不正,則言不順,上次環太商盟章程簽署,鬧出了些許波折,臣還是覺得讓少宗伯名副其實更好些。”

“那朕跟先生分說此事,大宗伯舉薦便是。”朱翊鈞明白了沈鯉的顧慮,這事兒,還真得他這個皇帝出面,張居正不好惹。

高啓愚立了這麼多的功勞,再這麼揣着明白裝糊塗,恐怕禮部諸官,內心都會有些想法。

沈鯉拿出了本奏疏,呈送給了陛下說道:“陛下,臣最近研讀史料,發現了個怪事,就是秦一統六國。”

“自漢時賈誼在過秦論中言: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自那之後,歷代文人墨客,莫不認爲,秦統一六國,東出大計,是六世遺澤。”

“臣近日又研讀了矛盾說和史記,覺得並非如此。”

“哦?”朱翊鈞拿起了奏疏,看了許久,矛盾說講矛盾,在沈鯉看來,始皇帝繼承秦王的時候,秦國可不像是個一統天下的樣子,而是內憂外患。

秦始皇他爹,秦莊襄王秦異人,就做了三年的秦王。

秦莊襄王三年,秦莊襄王派蒙驁攻取了魏國的高都和汲,攻趙國榆次、新城、狼孟等地,令王齕攻打上黨郡,設立太原郡。

魏國、趙國自然不肯束手就擒,魏公子信陵君,合縱燕、趙、韓、魏、楚五國聯軍反擊。

聯軍在黃河以南擊敗秦軍,蒙驁敗退,聯軍乘勝追擊至函谷關,秦軍閉關不出,此戰過後,信陵君名震天下。

這是外患,內憂則是主少國疑。

秦始皇繼位那年才十三歲,呂不韋爲仲父,把持朝政,趙姬嫪毐禍亂宮廷,嫪毐甚至以假父自居,始皇帝的弟弟長安君成𫊸謀反、嫪毐再發動蘄年宮兵變。

這一樁樁一件件,都證明,始皇帝前些年日子並不好過,這內憂比外患還要嚴重。

當時,嫪毐也絕非一個輪轉王,能轉車輪的丑角,在始皇帝年少的時候,嫪毐所代表的是秦國僅次於呂不韋的一股強大勢力,甚至可以發動叛亂的存在。

“所以,大宗伯的意思是,在始皇帝之前,其實秦國壓根沒辦法鯨吞天下?”朱翊鈞看完了沈鯉的奏疏,感覺到了一些驚奇。

沈鯉在奏疏裡列出了詳細的時間線,蒙驁兵敗、秦莊襄王病逝、呂不韋主持國政等等。

“臣一家之言,就是讀矛盾說有感。”沈鯉沒說自己就一定對,畢竟近兩千年了,他也沒有什麼切實的證據,就是他的一個看法。

但他可以肯定的是,始皇帝繼位的時候,秦國絕對沒有鯨吞天下的實力。

因爲在秦王政六年,趙國將領龐煖率領趙、魏、韓、燕、楚五國聯軍,一度攻破了函谷關,逼近了咸陽八十里的蕞地。

不是老秦人拼死一搏,再加上五國聯軍同牀異夢,各懷鬼胎,秦國有沒有,還要另外再說了。

沈鯉完整的經歷過庚戌之變,俺答汗攻破古北口揮師南下,劫掠京畿,那種恐慌感,沈鯉記憶猶新。

隆慶二年,譚綸聽聞俺答汗北虜再次南下,七日七夜未曾休息守備,直接導致了他的病情加重。

在沈鯉看來,秦王政六年,秦國還被五國聯軍踹開了家門,在秦王政十七年,就開始一統天下,僅僅十年時間,齊國滅亡,天下歸秦,稱始皇帝。

這個過程,絕對不是完全祖宗遺澤那麼簡單,始皇帝的個人奮鬥,是不可忽視的原因。

奮六世之餘烈這句話,多少有點異化了始皇帝個人,在一統六國中的作用了。

換到萬曆年間,萬曆初年雖然也有各種問題,但至少沒有外戚、兵亂等等問題,萬曆年間也沒有被北虜、倭寇踹開了京師門戶,打到京師城下,甚至連攝政權相張居正,也沒有讓皇帝陛下稱之爲仲父之事。“朕知道大宗伯要說什麼了。”朱翊鈞和沈鯉聊完之後,才笑着說道:“朕繼承大統之位,自然會盡心竭力,今日之景象,實屬不易,朕自然會以江山社稷爲重,不負萬民期許。”

朱翊鈞覺得沈鯉在拐彎抹角,勸諫他好好做皇帝,不要覺得有點成就,就覺得自己了不起的很,看看狠人秦始皇,從秦王政六年被人踹門,到秦王政二十六年,僅僅二十年時間,一統天下。

“陛下聖明。”沈鯉看陛下真的明白他拐彎抹角要說什麼,立刻恭敬有加的說道。

“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

“這本奏疏就登邸報吧,始皇帝是真的了不起,他面對的局面,可比朕惡劣多了,其二十年成就,當真是豐功偉業。”朱翊鈞硃批了沈鯉的奏疏,刊登邸報以自勉。

“臣惶恐,自古以來,臣下做事,不免望風順旨而言,欲進一言,恐君未必能聽;欲諫一事,恐君未必能容!陛下良言嘉納,國朝大幸之事。”沈鯉真心實意的說道。

這做官做到閣老這份上,其實也做到頭了,他其實可以望風順旨去做事,但沈鯉骨子裡還是個骨鯁正臣,他有了感觸,還是願意跟陛下說。

關鍵是,陛下還願意聽,還願意昭告天下,這就十分難得了。

快二十年了,萬曆維新堪稱輝煌,有盛世景象,但陛下仍然如同過去一樣,願意納諫,願意自勉,這份毅力,在沈鯉看來,是國朝幸事。

“臣告退。”沈鯉再拜,離開了通和宮御書房。

朱翊鈞站在窗前,一直目送沈鯉離開了通和宮的大門,看着沈鯉的背影,握着奏疏,皇帝有些感慨的說道:“當真是漢室江山,代有忠良,大宗伯已然位極人臣,入閣拜相,依舊敢說肯說,提醒朕,不要傲慢。”

“不過,他對朕的期許有些太高了。”

把秦始皇的事兒拿出來勸諫皇帝,這份期許真的非常高。

秦始皇之前是諸侯並立,秦始皇之後,歷代皆用秦制,開闢一個新的天下一統體制來,就一個一統天下,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都夠朱翊鈞一輩子去追趕了。

“把奏疏拿來。”朱翊鈞目送沈鯉離開後,開始處置今日份的奏疏,上磨這事兒,習慣了其實也還好。

沈鯉早就寫好了推薦高啓愚爲禮部尚書的奏疏,張居正看過後,寫了浮票,貼在了上面,送到了半間房司禮監,司禮監呈送御前。

張居正這次沒有反對高啓愚做禮部尚書,而是以‘羣龍無首諸事不順百事不繼’爲由,認可了沈鯉的推薦。

鬥歸鬥,鬧歸鬧,但國事不是兒戲,換個人上去,高啓愚就是什麼都不做,也能把對方架空,羣龍無首,禮部諸事不順,也不利於國朝體統,故此,張居正認可了沈鯉的舉薦。

人自己要爭氣,只要自己爭氣,該是你的,誰都奪不走,元輔也不能。

皇帝硃批,內閣擬旨,徐爵領了聖旨便去宣旨了。

高啓愚人在家中養病,他這病的非常古怪,之前他還對閻士選克上之說,不屑一顧,但現在他真的信了!

原來大醫官診斷,只需要兩三日就可以康復,但中午時候,病情忽然有所加重。

徐爵來到高府宣旨,等到高啓愚按禮法接旨,兩個小黃門拉開了聖旨。

帶錦緞的聖旨,都是大事。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膺昊天之眷命,承列聖之洪基,總攬乾綱,撫馭萬方。惟治道之隆昌,在得人而共理;欲聲教之遠播,賴使節以宣威。”

“今禮部左侍郎高啓愚,器識宏遠,才猷練達,不辭險遠,揚帆萬里,蹈鯨波而涉重洋,持旌節以通絕域。使泰西諸酋,知我天朝威儀之盛,文物之華,此功一。”

“倭奴跳梁,覬覦藩邦,海波爲之不靖,天下爲之不寧。爾復膺朕命,再渡滄溟,秉廟謨之剛斷,懾東瀛於樽俎,終使渠魁俯首,歃血定盟,立《京都》之約,此功二。”

“尤可嘉者,洞悉時勢,因時而動,因勢而爲,倡建環太商盟之宏圖,聯諸番之貨殖,通萬國之有無。設關津以利往來,定規條而均利益。此非獨一時之利,實開萬世太平之基,此功三。”

“前事不問,今特進爾爲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賜鬥牛服,對襟鶴氅,賞銀一千兩,表裡二十端。”

“仍總理環太商盟事務,兼領四夷館事,總攝萬國往來之儀,商盟興革之要。”

“萬望爾克勤厥職,益勵忠貞,宣朕德意,協和萬邦,俾中外一家,共享昇平。”

“累朝成憲,布德施惠,詔告天下,鹹使聞知。”

“欽此。”

“臣叩謝陛下隆恩,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高啓愚興大禮,接過了聖旨。

“少宗伯,等病好了,就去吏部拿印綬官袍即可,元輔也是贊同了,這禮部羣龍無首,也不是個事,咱家恭喜少宗伯高升了。”徐爵將聖旨遞了過去,笑着說道。

高啓愚輕輕咳嗽了兩聲,低聲說道:“同喜同喜。”

徐爵走的時候,小黃門和門房耳語了幾句,門房不帶一點菸火氣的遞過去了一個小方盒,小黃門袖子一卷,就收了這份賄賂,這份賄賂是給徐爵的。

有的事絕對不能收錢,但這種高升的‘賀禮’是要收的,否則,這高啓愚怕是多心,以爲不知道什麼時候,得罪了宮裡的大璫。

但這個過程,高啓愚沒送,是門房送的,徐爵沒收,是小黃門收的,這僅僅是爲了互相體面,反腐司真的要查起來,這就是行賄。

高啓愚沒給太多,一共二百銀的銀票而已,這點銀子,反腐司連看都懶得看一眼。

申時行也接到了聖命,他沒打算爲難高啓愚,而是先把姚光啓和閻士選需要的吏員一應配齊,三天時間,就把二人送出了京師。

說來甚是奇怪,這閻士選一離開京師,這高啓愚的病,立刻就好轉了,次日就能上朝了。

給閻士選當頂頭上司,第一要命硬,第二要福澤深厚,否則看起來真的有些危險。

閻士選這個克上,真的是虛無縹緲之說,因爲很多事都是巧合,但架不住巧合的次數有點多。

高啓愚看着申時行的腿,申時行看着高啓愚大病初癒面色發黃,二人都是心有餘悸,頗有一種劫後餘生的錯覺。

“瑤臺兄,我這幾日不在朝中,有一事不明。”

“這官廠住坐工匠轉吏員,此法切中豪強要害之處,就這麼過了廷議,並且執行了下去,近日在家中聽聞,順天府衙門,當真大動靜,吏員、衙役全都換了個遍。”高啓愚領完了自己的印綬,也沒有離開,而是打聽朝中動向。

按理說,這住坐工匠轉吏員,直擊要害,豪強們就這麼認了?

“表面上風平浪靜,暗流涌動?”高啓愚低聲問道。

“沒有暗流涌動,木已成舟了,順天府吏員已經更換。”申時行搖頭說道:“豪強不敢鬧騰啊,戚帥的主意,先生的奏疏,陛下的硃批,誰敢反對?且不說這些,就是惹惱了匠人,也是件大事。”

“匠人前段時間剛剛下過山,真的把官廠得罪死了,西山煤局官廠總辦王紀,也不是好惹的。”

戚繼光、張居正、皇帝,這三巨頭一起想的辦法,反對?拿九族反對?

“大勢所趨,阻攔不得。”申時行又補充了一個看法,經濟地位決定了政治地位,官廠擁有龐大的生產資料,掌控了對生產剩餘的分配,有了經濟地位後,謀求政治地位,就是必然。

再加上王崇古身後事這麼一鬧騰,匠人們知道了自己擁有的力量,身股制改建、工盟成立後,匠人們還能任人欺負?

高啓愚十分認同的說道:“有理,我記得上次順天府鄉試,住坐工匠出身的舉人,就佔了三成,會試殿試,住坐工匠也佔了一成有餘。”

“要是有一天,天下匠人,都能有住坐工匠的待遇就好了。”

住坐工匠和工匠,完全不是一個階級的,住坐工匠有官廠身股,民坊匠人什麼都沒有,民坊的工匠,連士農工商都算不上,是窮民苦力。

申時行也是一樂,笑着說道:“少宗伯是真的敢想,先生都不敢這麼想。”

“其實今日今時,再看永樂年間造船廠的興衰,就明白,鄉賢縉紳爲何一定要阻止官船官貿了,不完全是爲了海貿厚利,當年龍江、清江造船廠,光是住坐工匠就有十二萬之衆,這可是十二萬戶。”

順天府衙門六房換人這番折騰,倒是讓申時行想明白了,爲何永樂之後,幾個造船廠都衰亡了,皇帝不重視,朝野反對,鄉賢縉紳當然要趁機大力破壞,否則這住坐工匠,真的有可能對他們取而代之。

“松江府和應天府也要換,就是找的造船廠匠人。”申時行告訴了高啓愚一個消息。

“這日後進士,民籍三成、軍籍三成、工籍三成,三足鼎立,方纔穩妥。”高啓愚沉思了片刻,忽然開口說道。

大明人才遴選機制有些問題,軍籍佔了三成,民籍佔了近七成,這興文匽武自然是大勢,可現在局勢爲之一變,軍民工三足鼎立,朝堂纔算是徹底平衡了。

“咦,你這麼一說,還真是。”申時行猛的坐直了身子,眼中精光乍現,他面色凝重的說道:“少宗伯,容我緩思。”

武勳世侯,因爲軍事天賦不會血脈遺傳,通常一兩代就不會再領兵打仗了,而朝中民、軍籍貫出身的比例,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這每三年一次的進士,就是瓜分權力的盛宴,有了官廠這個變數後,將會徹底改變朝堂格局,達到一種穩定的狀態。

“怪不得了,先生有次跟陛下說,如果將來某一天,一定要在王崇古和先生的身後名裡選一個,先生讓陛下選王崇古。”申時行忽然想起了一個細節。

當時申時行知道後就覺得奇怪,按照他對張居正的瞭解,張居正不是那麼大氣的人。

但現在申時行明白了,官廠制是個變數,巨大的變數,是萬曆維新的物質支柱。

“陛下怎麼說的?”高啓愚有些好奇的問道。

申時行面色古怪的說道:“陛下說,當然全都要。”

陛下有實力全都要。

第五章 皇帝的信牌第706章 大惡人黃公子,仗勢欺人第二百四十九章 一張嘴,哭的梨花帶雨就是鐵證第947章 對日不落帝國核心利益動手第八十九章 給元輔先生一點小小的科學震撼第669章 斷鹽 斷棉 裡挑外撅第一百三十五章 《算學寶鑑》、《算法統宗》和《泰西算學》第574章 王次輔立身之本第534章 倭不能不平,但也不能全平第498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二百四十四章 王崇古強烈的求生欲第495章 借工兵團營法一用第602章 賞厚而信,罰嚴而必第423章 若再有戰禍邊釁,朕必永清草原大漠第844章 羈縻之遺毒,附骨之沉痾第774章 皇帝沒錢了?第二百二十章 如果這條路走得通的話,就走通了第951章 達到了仁的彼岸,貫徹了義的信條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種全新的鑄炮法,專利人:戚繼光第376章 陽,太陽升起第一百八十一章 理解譚綸,認可譚綸,成爲譚綸第620章 奇怪的合理化第861章 連草原的牲畜都要感恩第一百二十一章 想讓朕跪着當皇帝?沒門!第1006章 爐火照夜江山鑄,薪火相傳百年成第一百五十章 朕有三十三個步營,權豪有幾個?第647章 老虎要打,倀鬼也要抓第576章 把權力關進牢裡三江感言+上架感言第924章 大明亡不亡,老天爺說了不算!第二百二十三章 朕的算學附加捲第九十九章 朝廷不就是要稅嗎?我們交!第416章 王謙,果然是個紈絝!第955章 醫道至簡,醫者仁心第337章 提筆區區十八畫,道盡人間萬般苦第817章 信心不足和有效手段第459章 葉李十四條劃第639章 上海是上海,浦東是浦東第950章 環太平洋商業聯盟第368章 是誰蠱惑陛下變的如此邪惡第363章 多大點事兒?張居正兜得住!第514章 解刳院雅座一位第808章 敗則懷恨在心,勝則反攻倒算第335章 賺錢,寒磣嗎?不寒磣第542章 有內鬼,這是借刀殺人第382章 賤儒?收買起來不值錢第313章 衍聖公?誰愛要誰要,我們南宗不要第705章 崇德坊的集體婚禮第六十五章 連綿不絕的攻勢第782章 普拉佐女士第423章 若再有戰禍邊釁,朕必永清草原大漠第722章 世界是一道精緻的灰第二百四十三章 陛下總是一如既往的有辦法第二百七十四章 倭寇必須死第564章 滿嘴順口溜,你是打算進解刳院啊!第690章 大明皇帝是一條喜好白銀的東方巨龍請假條高燒第五十三章 養寇自重,弛防徇敵第二百三十二章 陛下比王謙還壞!第566章 百姓日用方是道第二百四十八章 覓塞外良地營建營堡堅城第936章 殺生爲護生,斬業亦斬人第一百五十章 朕有三十三個步營,權豪有幾個?第552章 權利無限大,責任無限大第682章 當真是人妖物怪,醜態百出第889章 他們要的,朕給不了,也沒人給得了第五十五章 清談可以滅虜,北虜安在?第288章 怎麼可能讓狗皇帝順意!第587章 貧農劉二不曾偷第441章 利者,人之所欲也第二十一章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第二十六章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第388章 朕親自手刃徐階第417章 法不嚴則不能信,法不信則不能治第873章 反賊不徹底,就是對陛下忠誠第793章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斷人仕途呢?第549章 奇觀:正衙鐘鼓樓第837章 神火飛鴉,火燒京都第二百六十三章 該殺殺,該抓抓,該拔舌頭拔舌頭第330章 震驚!大明皇帝居然爆金幣了!第327章 陛下,臣真的沒敢多拿一釐錢!第372章 讀書人最是擅長,殺人不見血第505章 我們要做的就是,殺光海寇第855章 金池總督府的巨大雕像第420章 跟不講理的服軟,跟講理的耍橫第415章 萬曆朝特色王化道路第484章 人教人,千遍教不會第二十六章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第986章 我參與 我監督 我修改第726章 此恨綿綿,血仇一日不報枉爲人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宗伯,想得周到第七十二章 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第二百二十六章 亂亡之禍,不起於四夷,而起於小民第630章 因爲,陛下他善!第743章 不太符合邏輯 卻符合現實的忠誠第752章 私市問題,不在私市本身第二百零二章 權豪縉紳裡面的一股泥石流第405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520章 無事王老狗,有事王次輔第867章 先射箭後畫靶,現在行不通了
第五章 皇帝的信牌第706章 大惡人黃公子,仗勢欺人第二百四十九章 一張嘴,哭的梨花帶雨就是鐵證第947章 對日不落帝國核心利益動手第八十九章 給元輔先生一點小小的科學震撼第669章 斷鹽 斷棉 裡挑外撅第一百三十五章 《算學寶鑑》、《算法統宗》和《泰西算學》第574章 王次輔立身之本第534章 倭不能不平,但也不能全平第498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二百四十四章 王崇古強烈的求生欲第495章 借工兵團營法一用第602章 賞厚而信,罰嚴而必第423章 若再有戰禍邊釁,朕必永清草原大漠第844章 羈縻之遺毒,附骨之沉痾第774章 皇帝沒錢了?第二百二十章 如果這條路走得通的話,就走通了第951章 達到了仁的彼岸,貫徹了義的信條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種全新的鑄炮法,專利人:戚繼光第376章 陽,太陽升起第一百八十一章 理解譚綸,認可譚綸,成爲譚綸第620章 奇怪的合理化第861章 連草原的牲畜都要感恩第一百二十一章 想讓朕跪着當皇帝?沒門!第1006章 爐火照夜江山鑄,薪火相傳百年成第一百五十章 朕有三十三個步營,權豪有幾個?第647章 老虎要打,倀鬼也要抓第576章 把權力關進牢裡三江感言+上架感言第924章 大明亡不亡,老天爺說了不算!第二百二十三章 朕的算學附加捲第九十九章 朝廷不就是要稅嗎?我們交!第416章 王謙,果然是個紈絝!第955章 醫道至簡,醫者仁心第337章 提筆區區十八畫,道盡人間萬般苦第817章 信心不足和有效手段第459章 葉李十四條劃第639章 上海是上海,浦東是浦東第950章 環太平洋商業聯盟第368章 是誰蠱惑陛下變的如此邪惡第363章 多大點事兒?張居正兜得住!第514章 解刳院雅座一位第808章 敗則懷恨在心,勝則反攻倒算第335章 賺錢,寒磣嗎?不寒磣第542章 有內鬼,這是借刀殺人第382章 賤儒?收買起來不值錢第313章 衍聖公?誰愛要誰要,我們南宗不要第705章 崇德坊的集體婚禮第六十五章 連綿不絕的攻勢第782章 普拉佐女士第423章 若再有戰禍邊釁,朕必永清草原大漠第722章 世界是一道精緻的灰第二百四十三章 陛下總是一如既往的有辦法第二百七十四章 倭寇必須死第564章 滿嘴順口溜,你是打算進解刳院啊!第690章 大明皇帝是一條喜好白銀的東方巨龍請假條高燒第五十三章 養寇自重,弛防徇敵第二百三十二章 陛下比王謙還壞!第566章 百姓日用方是道第二百四十八章 覓塞外良地營建營堡堅城第936章 殺生爲護生,斬業亦斬人第一百五十章 朕有三十三個步營,權豪有幾個?第552章 權利無限大,責任無限大第682章 當真是人妖物怪,醜態百出第889章 他們要的,朕給不了,也沒人給得了第五十五章 清談可以滅虜,北虜安在?第288章 怎麼可能讓狗皇帝順意!第587章 貧農劉二不曾偷第441章 利者,人之所欲也第二十一章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第二十六章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第388章 朕親自手刃徐階第417章 法不嚴則不能信,法不信則不能治第873章 反賊不徹底,就是對陛下忠誠第793章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斷人仕途呢?第549章 奇觀:正衙鐘鼓樓第837章 神火飛鴉,火燒京都第二百六十三章 該殺殺,該抓抓,該拔舌頭拔舌頭第330章 震驚!大明皇帝居然爆金幣了!第327章 陛下,臣真的沒敢多拿一釐錢!第372章 讀書人最是擅長,殺人不見血第505章 我們要做的就是,殺光海寇第855章 金池總督府的巨大雕像第420章 跟不講理的服軟,跟講理的耍橫第415章 萬曆朝特色王化道路第484章 人教人,千遍教不會第二十六章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第986章 我參與 我監督 我修改第726章 此恨綿綿,血仇一日不報枉爲人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宗伯,想得周到第七十二章 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第二百二十六章 亂亡之禍,不起於四夷,而起於小民第630章 因爲,陛下他善!第743章 不太符合邏輯 卻符合現實的忠誠第752章 私市問題,不在私市本身第二百零二章 權豪縉紳裡面的一股泥石流第405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520章 無事王老狗,有事王次輔第867章 先射箭後畫靶,現在行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