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5章 醫道至簡,醫者仁心

世間事兒從來都是如此,有利有弊,考成法給官員套上了籠頭,大明吏治變得高效起來,也不是毫無弊端。

長清縣知縣偷證據是爲了不讓事情上秤,是爲了自己升轉,巡按御史、戶部郎中抓典型、抓指標也是爲了升轉。

考成法的弊端就是會加劇系統內耗,這是必然要承擔的代價。

內閣的處置意見比較一致:長清知縣革罷,賊人流放呂宋,受傷一行御史七人記功。

整件事,是由長清知縣做錯事引起,填庫迎檢沒有提前做,臨時抱佛腳,惱羞成怒鋌而走險,偷盜證據,對抗調查。

事情也不是地方抗拒朝廷,而是大家爲了升轉內訌,性質就沒有那麼惡劣,完全不至於喊打喊殺。

朱翊鈞思索了半天,把長清知縣和賊人一起流放到了呂宋,卻沒有革罷長清知縣的官身,讓他在呂宋繼續做官,等到事情落下帷幕,過幾年,再調回內地繼續升轉。

大明朝廷培養一個能做事的循吏不容易,長清縣一縣就控制了朝鮮將近九成的素菜,一旦大明停了素菜出口,朝鮮連泡菜都吃不起,這都是長清知縣的功勞。

朱翊鈞把自己的處置結果下章到了內閣,詢問內閣意見,很快,內閣再貼了浮票,認可了皇帝的判罰。

這其實也算是內閣和皇帝的默契了,內閣要求嚴厲點,給皇帝一部分寬宥的空間,讓陛下來彰顯聖恩。

朱翊鈞拿起了禮部的奏疏,海外番國的使者已經離京,並且已然起航返回了泰西,大明的海防巡檢通過和大帆船水手閒聊,收集到了一部分使者沒有提供的消息。

英格蘭女王簽署了一項新的法案,並且順利的通過了英格蘭國會上下兩院的一致贊同,這個法案的名字叫《棉布法案》,禁止從波斯、印度、中國進口任何棉布和毛呢。

法案要求,英格蘭人必須要使用本國毛呢,甚至連下葬的裹屍布也在此列。

大明商品對英格蘭的經濟形成了十分致命的衝擊,不得不設立法案,阻止大明貨物進入英格蘭。

朱翊鈞稍加思索搖頭說道:“英格蘭女王的棉布法案,和私掠許可證是完全矛盾的,你不能一邊縱容海盜的泛濫,一邊又禁止貨物進入英格蘭。”

“陛下聖明。”馮保笑着說道。

皇帝陛下看的非常準確,根據泰西水手們的說法,這棉布法案形同虛設,因爲海盜們總是能把人們需要的貨物帶到英格蘭每一個角落。

到了英格蘭二選一的時候,要麼保本地支柱產業,要麼繼續縱容海盜。

廢除私掠許可證,打破和大明的外交障礙,和大明商談貿易配額,減少對英格蘭棉布、毛呢的輸出,就可以保住本地支柱產業,但繼續縱容海盜,只會繼續觸怒大明。

可是廢除私掠許可證,那麼西班牙遠征,就真的有可能成功。

這是個兩難的選擇。

除了英格蘭的消息之外,則是法蘭西的消息,法蘭西王太后凱瑟琳,在萬曆十七年一月病逝,王太后一死,整個法蘭西陷入了巨大的混亂之中。

毒蛇夫人凱瑟琳,幾乎憑藉着一己之力維護着法蘭西王室搖搖欲墜的統治,當凱瑟琳病逝後,巴黎爆發了巨大的騷亂。

吉斯公爵這個將馬麗昂父親趕出巴黎的公爵,露出了自己的爪牙,他聯合羅馬教廷重組了法蘭西天主教同盟,將沉迷於男色的亨利三世趕出了巴黎。

大明收到的消息,到此爲止了。

西班牙使者佩德羅說費利佩要武力干涉法蘭西國王之位;

大光明教的使者說大光明教在向巴黎進軍;

吉斯公爵在造反,亨利三世被趕走;

亨利·德·波旁,正在積極組織新教徒準備奪取王位;

法蘭西的大混亂已經不可避免,諸多矛盾,會因爲這次的大混戰,有一個最終確定的答案。

尼德蘭地區也有一些消息,尼德蘭地區的造船業迎來了蓬勃發展,過去等船要一年半到兩年時間,而現在,只需要六個月的時間,這得益於匠人的集中,生產力的提高。

還有一些奇怪的傳聞,比如某某貴族因爲各種原因,發起了決鬥,慘死在了對方的劍下,這些花邊新聞就不是那麼準確了。

而大明也得到了一份確切的情報,關於西班牙陸軍的實力。

西班牙弗蘭德斯軍團,一共有6.4萬人,其中騎士6700人,騎士是西班牙貴族,除此之外,西班牙步兵9700人,意大利步兵5400人,勃艮第步兵1500人,英格蘭步兵1700人,神羅步兵1.1萬人,尼德蘭步兵3萬人。

弗蘭德斯軍團是西班牙的精銳,其地位大約相當於大明京營,但就是這樣一個精銳,西班牙人在整個軍隊中人數也不是絕對多數,而是隻有四分之一。

這種現象讓大明感到不解,一個國家的主要軍事力量,其主要構成居然是外國人?

而事實的確如此,大明探聽到的理由,也讓人啼笑皆非,幾乎所有人給出的理由都是‘由本地士兵組成的部隊很快就會解散,只有外國士兵組成的部隊更爲穩定’。

本地的士兵更加容易逃跑,而且比外籍士兵嚴重的多,根據大明對泰西的偵查,這不是西班牙一國的現象,泰西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馮大伴,你說京營四分之三都是夷人,朕還能睡得着嗎?”朱翊鈞作爲大明皇帝,完全無法想象,京營75%是夷人的可怕景象。

“泰西缺一個始皇帝。”馮保思來想去,覺得泰西廣闊的土地,缺少一個始皇帝把一盤散沙的諸多小國,捏合到一起。

在馮保這個大明人看來,泰西已經具備了大一統的要素,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大一統的切實需要,哪怕形成一個鬆散的商業聯盟,對大明而言也不是個很好的消息。

但泰西的確缺少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的始皇帝。

中原也經歷過類似的反覆,始皇崩,天下裂,項羽豪取天下,又分封列國,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大一統。

漢末分三國,唐末藩鎮割據,最終的結果,還是大一統。

“一個團結的泰西,不符合大明的利益。”朱翊鈞想了想,大明在這件事上的立場,似乎和英格蘭一樣,一個團結的泰西不符合大明利益。

雨後的京師變得清晰了許多,冬夏積累的灰塵被一場暴雨洗去,最近風頭正盛的筆正劉新奎帶着拜帖來到了全楚會館,拜見當國已經十八年的首輔張居正。

他這趟是來拜座師的,就是成爲全楚會館的門下。

如果僅僅是名聲大噪,劉新奎根本不會做這樣的嘗試,一個在民間名頭再大的筆正,在帝國首輔面前,依舊是個不必理會的士大夫而已。

劉新奎之所以敢來,是凌雲翼替他寫的拜帖。

凌雲翼沒有收劉新奎爲弟子,因爲凌雲翼知道自己名聲不好,年紀也大了,保不住劉新奎的前程,還是推薦給張居正比較合適。

反正張黨和帝黨,沒什麼太明確的界限,全楚會館的牌子,陛下也可以授予任何人。

劉新奎將拜帖遞給了門房後,焦急地等待了半刻鐘的時間,看到了遊守禮,宰相門前七品官,遊守禮作爲全楚會館的大管家,很多時候代表着張居正本人。

遊守禮打量了下劉新奎,才笑着說道:“先生請你進去。”

“謝遊管事。”劉新奎拿了一疊銀票送了出去,遊守禮卻沒有接,自從朝廷開始反腐抓貪後,遊守禮就不再收禮了,遊守禮不想給張居正找麻煩。

張居正摘掉了老花鏡,打量了一番劉新奎,才笑着說道:“既然是凌次輔介紹的,便在全楚會館住下,專心備考吧。”

“謝先生。”劉新奎重重的鬆了口氣,這算是在京師找到了重要的靠山。

他這算是投奔,只能算是門下,算不上弟子,張居正自然不會親自教導,但背靠大樹好乘涼,只要靠山還在,他就不會被人過分爲難。

張居正又詳細詢問了一番劉新奎的寶鈔聖恩論,作爲恩情敘事的發起人,他在搞恩情敘事上,居然落於人後,確定這個觀點是凌雲翼的觀點,元輔也沒有過分追究的意思。

“先生,我有一事不解。”劉新奎離開之前,滿臉疑惑的說道:“聖恩浩蕩,可爲何先生和次輔,都如此強調聖恩呢?”

劉新奎對貨幣多有研究,他的超額貨幣需求論,解釋了大明白銀堰塞的原因,也給了部分解決辦法,寶鈔恩情敘事,是凌雲翼幫他套上的。

他認同,但他不太瞭解元輔和次輔的動機,感覺有點多此一舉,就是不搞恩情敘事,難道大明黎庶就不知道感恩了嗎?

劉新奎生怕張居正誤會他有什麼別的心思,他趕忙說道:“先生,學生是隆慶六年出生,今年剛滿十八,學生看來,萬曆維新理所應當,反對者真的會有很多很多嗎?”

在萬曆維新中長大的劉新奎覺得,萬曆維新就像是吃飯、喝水、呼吸一樣平常,哪怕張居正走了,真的有人會反對?

但似乎元輔和次輔,都對某些未曾暴露的敵人,保持了最大的警戒之心,這份警惕,連劉新奎這個十八歲的學子都看出來了。

“你知道徐階嗎?”張居正看着劉新奎說道:“在徐階倒嚴之前,所有人都把徐階看成是嚴黨的魁首之一。”

劉新奎明顯錯愕,他愣了好久才拜了下說道:“謝先生解惑,學生告退。”

“好生備考,不必胡思亂想,也不用過分擔憂,沒事就去參加下詩會、聚談,也多和別人溝通,去吧。”張居正叮囑劉新奎不必有那麼大的壓力,他和凌雲翼做的,主要是防患於未然。

塑造一種陛下是對的絕對政治正確,減少陛下繼續推行萬曆維新的阻力罷了。

劉新奎站在文昌閣之前,思索了片刻,打了個寒顫,這官場真的是人心險惡,政治鬥爭確實兇險。

張居正的意思非常明白,徐階一直是以嚴黨的身份存在,後來他成了倒嚴的主力,現在滿朝文武看起來都支持萬曆維新,但有些,而且相當一部分人,可能只是在等待時機,等待合適的機會,給萬曆維新致命一擊。

萬曆維新創造了新的利益集體,同樣也傷害了一些人的利益。

歷史告訴所有人,從來沒有一帆風順,都是起起落落,就像善惡的標準都會隨着時間發生改變。

劉新奎走後,張居正合上了面前的雜報,靠在太師椅上,看着九折橋盡頭的朴樹,在池水之外,是一片土豆田,裡面種的是中盛良薯,已經收穫,產量和陝甘總督石星言所說的分毫不差。

張居正之所以要自己種,是因爲他從來沒信過任何人。“誰能想到這小小的土豆,居然成了度過天變最好的農作物。”張居正感覺世間事總是非常奇妙,皇帝十八年前的不務正業,居然可以成了度過天變的關鍵。

農學院寶歧司遍佈大明各地的火房育苗室,是大明推廣番薯、土豆的關鍵,沒有這些火房育苗室,就是有良種,也無法推行下去。

“宮裡賞賜了幾隻不再下蛋的渡渡鳥,等晚上給先生燉了。”遊守禮不懂那麼多的國家大事,他只懂乾飯,土豆燉肉,只要沾點葷腥,就是無上美味。

“行。”張居正點頭,渡渡鳥的規模已經超過了十萬只,而且規模還在擴大,這是一種天生的家禽,比大鵝生長快、適應性強、出肉高,而且還有絨毛等附加產物,能讓渡渡鳥的養殖持續擴大。

張居正看着窗外,愣愣的出神,萬曆維新到了現在,出現了一個讓帝國元輔,措手不及、無法解決的矛盾,那就是缺人。

南洋開拓缺人,呂宋、舊港、金池、金山總督府都一直問朝廷要人;

大明工坊和田間地頭缺人,工坊和田土搶人的現象,已經不是南衙浙江等地,而是已經蔓延到了河南、湖廣地方,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遼東墾荒田畝已經突破了八十萬頃,現在遼東漢民已經超過了三百萬人,但墾荒缺少生力軍;

李成樑在西北搞開拓,他要遷民充實關西七衛,充實輪臺,充實天山,但陝甘綏沒有人給他遷民實邊;

如此缺人的情況下,天象的反覆無常,又讓朝廷投鼠忌器,不敢鼓勵生育。

因爲人口大爆炸再加上天變加劇的後果,朝廷無法承擔,只要一想到那個場面,張居正就絕了鼓勵生育的想法。

本來朝廷預計,在萬曆四十年時候,大明人口增長到三億左右,到了萬曆六十年,人口增加到五億以上,大明開啓第二次的遷民實邊,將海外總督府徹底消化。

可惜這個長策,還沒有開始,就有了天變,胎死腹中,這是看得見的危機,但張居正毫無解決辦法,限制人口的是糧食,而影響糧食產量的是天變。

其實有人提出過解決辦法,就是吸收部分歸化夷人爲大明效力。

比如李成樑就可以在輪臺城以他三千客兵爲核心,吸收夷人擴大規模,進而征伐西域,比如廣西可以給到大明砍甘蔗的安南人民籍,比如官廠可以使用部分倭奴,承擔重勞力。

提出這個建議的御史,被髮配到遼東墾荒去了。

在朝臣們看來,大抵就是這種五穀不分、五體不勤的傢伙,讓司馬家弄出了罷屯田,招撫五胡的方略來,招撫五胡充實中原,這大抵是有了大病才能想出的辦法。

中原的土地因爲種種原因空了出來,就讓胡人填充,這麼做的結果,司馬家已經演示了一遍。

在這件事上,要相信老祖宗的智慧,這些教訓,都是用數以千萬計的人命換來的教訓,非我族類,必有異心,這是數千年真真切切的教訓。

“難喲。”張居正再嘆了口氣,轉動太師椅,伏案忙碌了起來。

大明皇帝很勤奮,他還有個一樣勤奮的內閣,才讓大明萬曆維新一切事務井井有條。

次日的清晨,天公作美,萬里無雲,大明皇帝罕見的沒有出現在文化殿上,常朝沒有舉行,大臣們一大早,就跟隨着皇帝陛下前往了北大營的皇家理工學院。

京師大學堂的琉璃瓦檐脊上,金色的晨光如同流水悄悄流淌,晨曦初綻,照亮了校門匾額上‘皇家理工學院醫學院’幾個御筆親書的大字,熠熠生輝。

院中松柏蒼勁如舊,挺立在幾排素淨的白牆灰瓦新屋,學院內窗明几淨,一塵不染,這是全校師生一整日的勞作結果,甚至連枝葉都做了修剪,來迎接陛下的閱示。

迎檢這事兒,對於大學堂而言非常熟悉,一遇到全校大掃除,就知道有大人物要來了。

醫學院,坐落在皇家理工學院的西南角,已經延伸到了清華園部分,這是大學堂第五期工程,佔地超過了八百畝的醫學院校區。

而今天校區藏書閣前的廣場上,人頭攢同,一千五百名醫學生,今日畢業。

這些醫學生穿着新制的青色短衫,揹着頗爲簡樸的柳木藥箱,皇帝還沒到,學子們三三兩兩地交流着畢業之後的去處。

這批醫學生沒有交一分銀的束脩,學習四年,所有費用都有內帑承擔,包括了膏火錢,代價是畢業後要聽從朝廷的分配,前往大明各地行醫九年。

那之後,他們可以選擇繼續爲朝廷效力,或者自己搭建醫倌。

畢業之後每個人的去處都不太相同,大部分都是去各縣惠民藥局擔任醫倌,並且要在九年時間內培養數以百計能夠簡單處理跌打損傷傷口、普及衛生知識、避免瘟病流行的鄉野郎中。

一部分則前往工兵團營,處理工兵團營的工傷,還有一部分則是前往官廠。

違約的代價,卻不嚴重,補齊一百二十銀的束脩、四十八銀的膏火錢,當然不僅僅如此,違約還需要另外付出一點點的代價,爲朝廷效命九年的契書是跟皇帝簽訂的,違約要奏聞陛下知曉。

一旦違約,會被陛下視爲不講信用的人,在大明,被皇帝直接仇視,沒人能吃得消。

在學子們議論紛紛的時候,肅穆的靜默慢慢的傳遍了全場,只剩下了微風拂過鬆針的細響。

大明皇帝陛下不知何時已悄然出現在了遠處,魁梧的陛下穿着十二章袞服,那是祭祀天地和太廟時候的穿着,代表着陛下對這次醫學生畢業的重視。

大明皇帝的目光,緩緩掃過一張張年輕而堅毅的面龐,他們的畢業去向已經確定,沒有學子違約,都認可了朝廷的安排,這讓朱翊鈞的心情很好,當然這也是禮部辦事得力。

禮部用了個怪招,所有簽署了契書的學子,都要附籍京師大學堂,直到履約結束,戶籍纔會轉到戶部落在京師,一旦中途違約,學子的戶籍會被蓋上違約字樣,發回學子老家。

其實皇帝、禮部官員、朝廷完全是想多了,就是沒有那麼多的怪招,也不會出現大面積的違約,因爲朝廷給編制。

他們這批醫學生可不是什麼閒雲野鶴,是吃朝廷皇糧的!

在大明想吃皇糧、上趕着給皇帝盡忠的人,如過江之鯽,這是連銀子都買不到的官選官地位。

那松江府孫克弘爲上海大學堂捐了快二百萬銀了,到現在也就個九品松江遠洋商行商總,算是混了個官身。

爲了順利畢業,順利吃上皇糧,這批學子頭懸梁錐刺股,不敢有分毫的懈怠,生怕考試不合格,被醫學院開除,要通過醫學院的最終大考,才能吃上這份皇糧。

朱翊鈞揮了揮手,笑着說道:“馮大伴,發吉盒。”

“臣遵旨。”馮保俯首領命。

皇帝發給畢業生的禮物,這些學子算是天子門生,作爲座師,朱翊鈞給弟子們一份畢業禮,理所應當。

畢業吉盒裡有銀幣兩枚,外科道具一副,鍼灸銅人一個,藥杵藥臼一對、戥子秤一對,解刳論一本,預防衛生與簡易方一本。

除此之外,還有皇帝本人寫的,三經廠雕版刊刻的皇帝寄語一份。

緹騎入場,將一份份的吉盒贈送給了畢業的醫學生,寄語內容很簡單:醫道至簡,醫者仁心,四海八方納斯民於壽康,際天極地召和氣於穹壤。

這句話是永樂至景泰年間的禮部尚書胡濙寫在《衛生與簡易方》裡的話,皇帝覺得好用,就一直在用。

朱翊鈞見吉盒發完了,纔信步走上了月臺,拿着禮部擬好的稿子,講了長長的一段畢業致辭,大體就是要學子們知道手裡醫箱的分量,他們的每一句話都是患者性命託付,希望他們不要辜負萬民的信任和期許等等。

這些話看起來都是片湯話,但朱翊鈞很希望他們都記得。

儀式終了,學子們揹着藥箱,排成整齊的隊伍,步伐沉穩地走向校門之外,向着會同館驛而去,從今天起,他們就不是寒窗苦讀的醫學生,而是百姓以性命託付的醫倌了。

他們今天就會出發,向着朝廷安排的地方而去,朝陽慷慨地遍灑金光,籠罩着他們每一個人的背影。

一個個青衫人影,緩緩融入京城清晨的街衢之中,匯入大明的角角落落。

大明皇帝就這樣站在月臺之上,看着學子們遠去的背影,愣愣的出神,目送他們離開。

宮廷畫師們緊急行動起來,幾筆勾勒出一個雛形,而後快速的填補着其中的細節。

而德王朱載堉,則搗鼓着長長的鏡筒,在陛下宣講的時候,拍攝了一份不太清晰的照片,他最新改良了顯影液,讓曝光時間更短,圖像更加清晰。

這批培養了僅僅四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的醫學生奔赴大明各地,培養更多的鄉野郎中,走街串巷,這或許不是一把好刀,甚至可以說是鏽跡斑斑的鈍刀,畢竟這些醫學生的醫術不能和大醫官相媲美。

但這已經是朱翊鈞能拿出最好的東西了。

他當初承諾過的,讓大明再次偉大,讓大明所有人一起共享這份榮光,他不確信自己能做到多好,但一定要力所能及的推行,丁亥學制、鄉野郎中,都是朱翊鈞惠及萬民的政策。

一直到所有的醫學生離開了醫學院,朱翊鈞才走下了月臺,聽取了皇家格物學院的工作報告,大學堂的新一批的招生再次開始了。

大明皇帝沒有過多的干涉大學堂的運行,都是禮部官員在負責,大明對於管理大學堂也有十分豐富的經驗,畢竟大明之前有兩個國子監,兩萬多監生。

南京國子監被罷免後,改建爲了南京理工學院的一部分,改建工程將會在明年夏天竣工,改建完成後,南京理工學院將會成爲繼京師大學堂、上海大學堂之外,大明最大的大學堂。

朱翊鈞在處置完了國事之後,接見了德王朱載堉。

“關於武昌府是否要建立長江大橋便於京廣馳道通車,工部和戶部吵了數日,讓格物博士們拿個意見。”朱載堉說明了自己覲見的原因。

朱翊鈞詢問道:“格物博士什麼看法?”

“建設難度太大,不宜修建。”朱載堉面色凝重的說道:“設立渡口,供貨箱週轉爲宜。”

“但是不方便,渡口緩慢,不利於南北貨物溝通,如果朕執意要修建呢?”朱翊鈞眉頭緊蹙的問道:“技術上不支持嗎?”

朱載堉面色凝重的說道:“修這座橋要170萬銀,而修兩個渡口和船隻,不過二十萬銀,主要是武昌府連接漢陽府,水深超過了十餘丈,使用氣閘式沉箱法修橋,恐怕會死很多人。”

“那用倭奴水下作業如何?”朱翊鈞思索了下問道。

第355章 生於斯長於斯,成於斯功於斯第326章 至此,只是人間君王第594章 夫子不問馬第644章 不僅要看向生產,還要看向生活第461章 官廠團造法,必然失敗!第535章 賤儒就是矯情第967章 金山夷變生血仇,藩王主軍定藩疆第四十八章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第810章 氣到動彈不得的狗第二百二十二章 不應該是這個時代的產物第956章 明年就藩金山,再多留一年第一百七十四章 祖宗成法不可違,踐履之實不可棄,兩難如何自解?第916章 萬壽聖典普天慶,三軍威儀四海安第424章 不服就造反,上桌來賭命第七十一章 給折色則易於蕩、給本色則可得實惠第729章 賤儒的意思是,朕也行賄?第635章 殺頭的小案子而已第470章 還田的三個階段第582章 輕徭薄賦害窮民,與民休息多虛耗第500章 更多的鋼材,只是爲了製造農具第887章 國事從不是兒戲第816章 垃圾,就該堆在垃圾堆裡第一百七十一章 新鄭公來去匆匆,寧遠伯入京面聖第597章 輿論的鐵律:猜測即事實第二百三十四章 送出去的,要親手拿回來才行第七十三章 尊主上威福這杆大旗,我們晉黨要扛!第一百四十二章 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第二百二十七章 真是一個好主意!第五十章 倍之,加倍執行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種全新的鑄炮法,專利人:戚繼光第569章 朝臣靜悄悄,必然在作妖!第353章 不是思維簡單,而是這樣做效率最高第636章 人可制天命而用之第484章 人教人,千遍教不會第448章 在死亡的邊緣試探第987章 天下萬事萬物,輪迴不止第705章 崇德坊的集體婚禮第312章 條陳務虛儒生共疾疏第875章 在陛下抵達南衙前,把血洗乾淨第951章 達到了仁的彼岸,貫徹了義的信條第一百七十六章 不客氣的大明使者第302章 這是大明的頂級機密第559章 大明舉重冠軍朱翊鈞第642章 所有人都不看好他,偏偏他自己還不爭氣第641章 只有傲慢能夠擊敗大明第805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第864章 只有鬥贏了纔有大局!第960章 不讓反腐就平叛第307章 封建禮教害死人第424章 不服就造反,上桌來賭命第879章 陛下硃批:先用一批第331章 誰爲萬民奔波,誰爲萬民之王第956章 明年就藩金山,再多留一年第二百七十五章 戌時三刻夜襲敵營第841章 大明初行鈔法第一百零八章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第367章 國破,山河亦不在第342章 好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第1009章 貨幣問題,不能僅僅看貨幣本身第317章 勿有大功於家國,但求小恩於君王第二十九章 視之如綴疣,安從得展布第一百零三章 蠻夷狼面獸心、畏威而不懷德第674章 俺的,都是俺的!第789章 槍桿子裡出政權第590章 《諸子百家彙編註釋》第691章 鉅艦,讓蠻夷彬彬有禮第1013章 朝中的風向,變得越來越窮兵黷武第957章 不立正神,邪祟自生第793章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斷人仕途呢?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寧衛一切機宜,悉聽戚帥破格整理第621章 至死方休的戰爭第九十六章 公與私,根本難不倒元輔先生!第551章 故事講得好,經費少不了第403章 謀國者以身入局,舉正旗勝天半子第880章 既要治標,也要治本第三十三章 狼、虎、龍第977章 雲帆直掛滄溟闊,雁字難傳宮闕深第291章 來自海瑞的馬屁第457章 人性本惡的鴻溝第680章 讓朕看看這些賤儒的新花樣第853章 勿以贏小而不麻第510章 勝則反攻倒算,敗則懷恨在心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力降十會第615章 兩相其害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第二百六十四章 傲慢,是失敗的開始第二百五十四章 有時候,反對,也是一種配合第709章 意見簍子林輔成,被捕了第二百八十四章 臣有個主意,不如讓他們交錢第795章 你不能只在陛下在的時候,才反對我!第七十九章 罵了他,他還得謝謝咱們第455章 私掠許可證第725章 上國之民,不拜下邦之主第527章 百業農爲先,農興則百業興第290章 你拿這個來考驗朕,朕怎麼可能經受第298章 我大明,天下無敵!第397章 俺答汗是個筐,什麼都往裡面裝第一百九十八章 苦一苦權豪縉紳,罵名張居正來擔第1009章 貨幣問題,不能僅僅看貨幣本身第768章 大明反對大明第945章 陳化米?賣給倭國好了
第355章 生於斯長於斯,成於斯功於斯第326章 至此,只是人間君王第594章 夫子不問馬第644章 不僅要看向生產,還要看向生活第461章 官廠團造法,必然失敗!第535章 賤儒就是矯情第967章 金山夷變生血仇,藩王主軍定藩疆第四十八章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第810章 氣到動彈不得的狗第二百二十二章 不應該是這個時代的產物第956章 明年就藩金山,再多留一年第一百七十四章 祖宗成法不可違,踐履之實不可棄,兩難如何自解?第916章 萬壽聖典普天慶,三軍威儀四海安第424章 不服就造反,上桌來賭命第七十一章 給折色則易於蕩、給本色則可得實惠第729章 賤儒的意思是,朕也行賄?第635章 殺頭的小案子而已第470章 還田的三個階段第582章 輕徭薄賦害窮民,與民休息多虛耗第500章 更多的鋼材,只是爲了製造農具第887章 國事從不是兒戲第816章 垃圾,就該堆在垃圾堆裡第一百七十一章 新鄭公來去匆匆,寧遠伯入京面聖第597章 輿論的鐵律:猜測即事實第二百三十四章 送出去的,要親手拿回來才行第七十三章 尊主上威福這杆大旗,我們晉黨要扛!第一百四十二章 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第二百二十七章 真是一個好主意!第五十章 倍之,加倍執行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種全新的鑄炮法,專利人:戚繼光第569章 朝臣靜悄悄,必然在作妖!第353章 不是思維簡單,而是這樣做效率最高第636章 人可制天命而用之第484章 人教人,千遍教不會第448章 在死亡的邊緣試探第987章 天下萬事萬物,輪迴不止第705章 崇德坊的集體婚禮第312章 條陳務虛儒生共疾疏第875章 在陛下抵達南衙前,把血洗乾淨第951章 達到了仁的彼岸,貫徹了義的信條第一百七十六章 不客氣的大明使者第302章 這是大明的頂級機密第559章 大明舉重冠軍朱翊鈞第642章 所有人都不看好他,偏偏他自己還不爭氣第641章 只有傲慢能夠擊敗大明第805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第864章 只有鬥贏了纔有大局!第960章 不讓反腐就平叛第307章 封建禮教害死人第424章 不服就造反,上桌來賭命第879章 陛下硃批:先用一批第331章 誰爲萬民奔波,誰爲萬民之王第956章 明年就藩金山,再多留一年第二百七十五章 戌時三刻夜襲敵營第841章 大明初行鈔法第一百零八章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第367章 國破,山河亦不在第342章 好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第1009章 貨幣問題,不能僅僅看貨幣本身第317章 勿有大功於家國,但求小恩於君王第二十九章 視之如綴疣,安從得展布第一百零三章 蠻夷狼面獸心、畏威而不懷德第674章 俺的,都是俺的!第789章 槍桿子裡出政權第590章 《諸子百家彙編註釋》第691章 鉅艦,讓蠻夷彬彬有禮第1013章 朝中的風向,變得越來越窮兵黷武第957章 不立正神,邪祟自生第793章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斷人仕途呢?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寧衛一切機宜,悉聽戚帥破格整理第621章 至死方休的戰爭第九十六章 公與私,根本難不倒元輔先生!第551章 故事講得好,經費少不了第403章 謀國者以身入局,舉正旗勝天半子第880章 既要治標,也要治本第三十三章 狼、虎、龍第977章 雲帆直掛滄溟闊,雁字難傳宮闕深第291章 來自海瑞的馬屁第457章 人性本惡的鴻溝第680章 讓朕看看這些賤儒的新花樣第853章 勿以贏小而不麻第510章 勝則反攻倒算,敗則懷恨在心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力降十會第615章 兩相其害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第二百六十四章 傲慢,是失敗的開始第二百五十四章 有時候,反對,也是一種配合第709章 意見簍子林輔成,被捕了第二百八十四章 臣有個主意,不如讓他們交錢第795章 你不能只在陛下在的時候,才反對我!第七十九章 罵了他,他還得謝謝咱們第455章 私掠許可證第725章 上國之民,不拜下邦之主第527章 百業農爲先,農興則百業興第290章 你拿這個來考驗朕,朕怎麼可能經受第298章 我大明,天下無敵!第397章 俺答汗是個筐,什麼都往裡面裝第一百九十八章 苦一苦權豪縉紳,罵名張居正來擔第1009章 貨幣問題,不能僅僅看貨幣本身第768章 大明反對大明第945章 陳化米?賣給倭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