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 此恨綿綿,血仇一日不報枉爲人

大明皇帝對戰爭最大的尊重就是氪金,在朱翊鈞這個對軍事不是很擅長的皇帝眼裡,戰爭輸了就是天崩地裂,就是天塌地陷,他真的很怕輸,他只想贏,所以重氪,完全影響了戰場的平衡性。

本來倭國是可以和大明軍打一打的,畢竟十九天能打下漢城,士氣高漲,而且倭寇也有火器,雖然只是數量不多的鐵炮(倭國的火銃),跟大明碰一碰,殺得有來有回,也不是什麼問題,畢竟倭國登陸朝鮮的足輕就超過了十五萬。

實打實的十五萬武士,大明派遣朝鮮的戰鬥部隊,一共就四萬,數量級有差別。

可戰局的發展,出乎了戚繼光的意料,一百二十比零的戰損比,在外人眼裡是非常恐怖的,但在戚繼光眼裡,最恐怖的是大明方參戰的只有二百四十人,等同於說每兩個先鋒營軍兵就有一個首級功,這還是遭遇戰的戰績,遭遇戰是最危險、最考驗配合、組織度、戰力的戰爭模式。

戚繼光曾經對明武宗的應州之戰給出了高度評價,因爲應州之戰就是最危險的遭遇戰,人頭上看起來沒多少,但戰報會撒謊,戰線不會,小王子之後數十年,不敢南下。

在戚繼光看來,大明騎營現在在戰場上,就是可以霸道到,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陛下,如果拉開了陣仗,打大決戰,大明四萬京營,在一個時辰之內,就可以擊潰倭寇的十五萬兵馬,傷亡超過一成,以倭寇內部矛盾重重的現狀而言,必然大潰敗,之後就是騎營追殺。”戚繼光知道陛下對大明軍的戰鬥力,沒有直觀的感受,他更加具體的描述了大明軍現在強橫的戰力。

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能在進攻臨津這麼重要的時候內訌,一旦損失巨大,倭寇自己就得散夥分行李。

戚繼光站了起來,站在堪輿圖前,對着皇帝和大明廷臣們說道:“大明軍至平壤後,開始穩步推進,可以在開城、臨津、漢城任何一個地方圍點打援,一旦敵方兵團超過五個,就可以發動決戰。”

“戚帥等一下等一下,我們現在不是應該考慮平壤嗎?現在開城丟了,李昖跑了,平壤守得住嗎?怎麼就一下子跳躍到了決戰之上?”朱翊鈞伸出手,打斷了戚繼光,他有點沒聽懂,這個跨度有點大,朱翊鈞還在擔心平壤陷落的問題。

戚繼光沉默了下俯首說道:“陛下,先鋒營到了,剩下的兩個騎營,也趕到了九連城,一萬騎營在平壤,平壤之戰的勝負,就跟朝鮮守軍沒有關係了,甚至跟倭寇也沒什麼關係了,只看大明想不想。”

陛下只知道大明軍威武,但不清楚大明軍具體威武到了何種程度,這種戰損比,真正在前線拼命的倭寇,必然要怯戰,戰爭很複雜,影響勝負的因素很多很多,但士氣也就是人和沒了,根本沒法打。

“哦,好吧。”朱翊鈞還是持有謹慎樂觀的態度。

戚繼光簡單的勾勒了下援朝戰爭的打法,便坐下,沒有多說,他馬上就要出發了,他會給陛下一份滿意的答卷,讓陛下知道,恐怖的投入可以換到的回報。

“陛下,臣有本啓奏。”戶部尚書張學顏拿出了一本奏疏,而後從桌上拿出了一張長卷掛在了堪輿圖上,這是一份圖表,圖表裡有許多的數據,需要張學顏講解。

“陛下,臣覺得咱們大明商賈真的很奇怪。”張學顏面色凝重的說道:“大明本地棉稍微弱於海島棉,但強於蒙兀兒棉,海島棉一斤十六文,因爲質量是最好,主要用於製作寶鈔,可是這蒙兀兒棉一斤十文,本地棉一斤只能賣到七文。”

“當真是天下奇聞。”

大明本地棉其實也是海島棉,是萬曆三年安東尼奧帶到大明,寶歧司育種,最開始在山東推廣,而後在河南、陝西、甘肅有大量種植,而且甘肅現在育種產業發展迅速,最新的長絨三號棉,纖維長、抗拉、不易斷裂,而且產量也有增加。

但本地棉是海島棉爲父本,木棉爲母本,細密度、和纖維強度達不到海島棉的地步。

海島棉主要用以製作各種紙鈔,海外通行寶鈔、鹽引、承兌匯票等等,海島棉主要產地是呂宋、元緒羣島,產量有限。

大明本地棉雖然比不上海島棉,但絕對比蒙兀兒棉要好上不止一個等級,但現在蒙兀兒棉賣的比大明本地棉貴了42%,這引起了朝廷的重視。

“是因爲本地棉太多,蒙兀兒棉太少,所以纔有這種供需上的差價嗎?”朱翊鈞一愣,他是個農夫,對種地這點事,還有些瞭解,供需很容易造成價格差異,不一定是人禍。

張學顏俯首說道:“陛下,臣起初也是這麼以爲,以爲大明本地棉過多,才造成了如此差價,明明物美,卻賣不出價,但臣在松江巡撫申時行那兒知道,咱們大明整體缺棉,不是供大於求導致的價差,棉少棉紡多。”

“那就是有人操弄棉價了。”朱翊鈞手指頭在桌上敲動着,立刻說道。

“陛下聖明!”張學顏趕忙說道,事情就是這樣,有人在操弄本地棉的棉價,謀取暴利。

朱翊鈞的手指沒有停下,繼續說道:“讓朕來猜猜看,這種普遍的壓價,絕對不是商人自己就能幹的成的,那一定是有咱們的官員在背後撐腰,否則無論如何做不成,除了官員、商人之外,必然還有一羣人在助紂爲孽,爲虎作倀,這些人充當打手,甚至強買強賣。”

“陛下聖明。”張學顏擡頭看了陛下一眼,眼神中有些詫異,當然更多的是理所當然,本該如此。

陛下就該這麼聖明,他還沒說具體問題,陛下已經猜的八九不離十了,長期勤政,讓陛下對社會各階層的矛盾,有着十分深入而且透徹的瞭解。

明明質量更好,明明大明的工坊缺少原材料的情況下,卻賣不上價格,這裡面有鬼。

戚繼光有的時候也感慨,老天爺給陛下關上了一扇窗,軍事天賦不高,但開了一扇門,陛下政治天賦直接拉滿了,這就聽了個開頭就把事情猜的七七八八了。

“是誰?”朱翊鈞眉頭緊蹙的問道。

“是松江河漕御史陳君庸,隆慶二年進士,湖廣人,隆慶四年任松江府推官,萬曆三年,升轉河漕御史,萬曆九年,陳君庸下令鈔關,抵達松江府所有大明棉,限價七文每斤,才導致了這種怪象。”張學顏回答了陛下問題,陛下問的是誰,是問大明官僚的內鬼。

“他拿了多少錢辦這個事兒?”朱翊鈞語氣變得冷厲了起來。

“一文未拿。”張學顏趕忙說道:“他覺得谷賤害民,谷貴亦害民,這棉花價格高了,哪裡還輪得到窮民苦力去耕種?故此限價,讓更多的百姓去種,對於鄉賢縉紳、勢要豪右而言,這種棉花,就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而且他覺得,棉價貴了,棉坊就會減少,這需求少了,棉價劇烈波動,就會害民,對於種地而言,穩定高於一切,哪怕是一年少賺點,但十年八年去看,穩定收益,比什麼都重要。”

“百姓是承擔不了任何風險的,劇烈的棉價波動是殺人的刀。”

“正因爲這一條政令,南衙棉坊商幫,就開始趁機壓價,從棉農手中收棉,只有四文一斤,棉田畝產不到五百斤棉,一畝地的收益除去了種、肥、水、人工,所剩無幾了,這四文一斤棉農不樂意,一些地痞們就成了棉幫,四處強買強賣。”

“此令理當廢除。”

張學顏認爲這是一件非常典型的肉食者一廂情願引發的悲劇,權力的濫用,導致了大明棉紡如火如荼,如日中天,但是棉農卻無法廣泛受益,有的時候,肉食者一拍腦門的決定,造成的危害,比貪官污吏還要大。

朱翊鈞眼睛微眯,搖頭說道:“朕不信他一文未拿,他理由一籮筐,朕都覺得他在其中謀求了暴利,下旨松江府稽稅院,查一下陳君庸的親朋,他不收銀子,不代表他的家人沒有在其中牟利。”

“別的朕不知道,但大明的賤儒們,從來不拿窮民苦力當人看這件事,朕還是一清二楚的。”

邏輯上說得通,但朱翊鈞不信,這個陳君庸要是沒問題,朱翊鈞把文華殿上的龍椅吃了!

不要看賤儒說了什麼,要看他們做了什麼,一旦賤儒大聲的說,我都是爲了百姓好的時候,皇帝就該警惕,越是邏輯嚴密完整,這背後的彎彎繞繞越多,要是高喊着什麼兩難自解,那皇帝就該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應對了。

賤儒們是不會同情窮民苦力的,當賤儒口口聲聲萬民的時候,就一定是拿萬民當幌子。

這是朱翊鈞的刻板印象,他對儒生抱有極大的偏見,這種有罪推論的偏見,看似離譜,但是每一次都能應驗,並且加深皇帝的刻板印象,最終形成惡性循環,皇帝心裡的對賤儒的偏見,就是個解不開的死結。

張居正以前還試着解一解這個死結,後來他發現都是無用功,每當陛下對文臣、儒生的印象好一點,賤儒就會弄一點動靜出來,把印象糾正回去,從無例外。

“海總憲,這件事交給愛卿,愛卿素來骨鯁正氣,他有沒有問題,海總憲查一查,也算是都察院內部糾錯了。”朱翊鈞把案子交給了外廷都察院,而不是緹騎,交給緹騎,緹騎能把無罪辦成有罪,一切都看皇帝的意思。

“臣遵旨。”海瑞俯首領命,反腐抓貪,海瑞的拿手好戲,正道走不通,就讓王謙走一走奇道,奇正相生。

“陛下,呂宋總督府奏聞,要運五十萬石米、三百萬斤赤銅、十萬斤的火藥,至天津州塘沽,以助大明軍滅倭。”戶部尚書王國光面色古怪的說道:“國姓正茂說,只要是打倭寇,他一定要幫幫場子,出不了人,就出錢糧。”

“還有松江、浙江巡撫申時行、山東巡撫王一鶚、兩廣巡撫王家屏、福建巡撫賈待問等上奏,言治下鄉賢縉紳、勢要豪右聞朝廷要入朝平倭患之亂,願意認捐、納銀,多則萬兩,少則千兩,共募集一百七十萬銀,二百萬石糧。”

“多少?!”朱翊鈞猛的坐了起來,驚訝的問道。

“除呂宋總督府外,一百七十萬銀,二百萬石糧。”王國光重複了一遍。

“啊,這,出乎朕的意料了。”朱翊鈞看着張居正愣愣的說道:“朕不記得下旨讓勢要豪右認捐。”

ωwш¸TTKдN¸C〇

“是申時行在松江府先乾的,他讓松江遠洋商行的船東們到府衙,告訴他們,朝廷要對倭寇用兵,戰場在朝鮮,陛下把錢糧都花在了馳道、運河、開海投資之上,希望船東們稍微表示一下,共度時艱,打贏這一仗。”張居正趕忙解釋道。 始作俑者是申時行,申時行要他們表示表示,但沒說要表示多少。

連皇家格物院不問世事的朱載堉都知道皇帝沒錢,願意把格物院的五十萬銀拿出來給陛下用,申時行對大明財政是很清楚的,這次入朝,國帑連老庫的存銀都準備拿出來了,那可是王國光爲大明攢下的最後家當了。

“申時行要船東們認捐,孫克弘就問,是真的要打倭寇嗎?孫克弘也怕是朝廷巧立名目。”

“彼時李如鬆已經率領騎營前往了遼東,一看真的要打倭寇,短短五天,這上海地面就攢出了七十六萬銀,一百萬石的糧,這筆錢糧,年前送到了密州市舶司,渤海海面冰消,現在已經運抵了天津塘沽,點檢清楚了。”張居正詳細說了下這件事的始末。

松江府募集錢糧,一共持續了五天,要不是申時行停下了,只會更多,因爲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這件事,松江府衙就直接籌措了足夠用的糧草。

“這,爲何?”朱翊鈞完全沒有料到的助力,就這麼突然而然的出現了。

老庫的存銀都已經點檢,準備擡出來了,這看起來暫時不用擡了,這些錢糧夠大明軍用一年了,朝鮮沒湊糧草給大明,而大明勢要豪右湊了出來。

張居正嘆了口氣說道:“陛下,嘉靖二十七年以來的倭患,荼毒東南,用松江府勢要豪右的話說,那就是:此恨綿綿,血仇一日不報枉爲人!”

松江孫氏已經是高門大戶了,在倭患之下,他們家就剩下了他們兩兄弟,別家也好不到哪裡去,當年若非羅拱辰星夜馳援,松江府破,松江府什麼勢要豪右、鄉賢縉紳,都是倭寇的刀下亡魂罷了。

大明朝廷要滅倭,被倭患荼毒的東南諸省,用真金白銀糧草等物,來支持朝廷滅倭,皇帝陛下放心大膽的幹,援朝滅倭的賬單,由東南沿海的勢要豪右買單!

全面開海十三年,已經形成了一批新的利益實體,這些利益實體就是五大市舶司的遠洋商行,以松江遠洋商行的實力最強,而且他們都是新貴,說是新貴,是相對於以前以走私爲主東南海商的老財的稱呼。

新貴們對於納捐並不牴觸,倭患肆虐就只是朝廷的事兒?朝廷遠在北衙,皇帝更在深宮,倭患鬧起來,受苦的還是東南沿海,百姓逃不掉,勢要豪右也逃不掉,管他皇帝老到底想幹什麼,真滅倭,新貴們真的肯拿錢出來。

正如那句:此恨綿綿,血仇一日不報枉爲人!

萬曆年間的大明,可沒有什麼不得仇倭教育,管控反倭言論的政令,朱翊鈞比較認同有限自由,甚至連反帝言論都不怎麼管,還是張太傅看不下去了,才搞出了審查。

林輔成這等逆賊,連萬曆萬曆,萬家皆戾這種大逆不道的話都喊出來了,也就是以五品五經博士的超級身份跑去呂宋調研種植園。

“也算是意外之喜了,國帑老庫存銀,能不動就不動,那可是壓箱底的銀子了。”王國光喜笑顏開,能滅倭的同時,還能省錢,實在是太棒了!

老庫存銀動一點,少一點,再存又不知道什麼時候了。

最讓王國光意外的就是殷正茂居然也肯以總督府的名義支援。

殷正茂幫場子可不是吶喊助威、以壯聲勢,而是支援糧食、赤銅,以及火藥,呂宋總督府深受皇恩,是大明南洋唯一一個可以自己製造褐色火藥的地方,十萬斤火藥,已經是呂宋總督府最後的庫存了,東籲莽應裡、國阿總督府、第烏總督府,都可以放一放,倭寇必須死。

廣州的倭患在殷正茂手中平息,當年先帝爺給了殷正茂便宜行事的治權,讓他隨便幹,只要能滅了倭患就行,今天在朝鮮發生的慘劇,在隆慶年間,也曾在殷正茂的眼皮子底下發生過,當年那些悲慘,殷正茂都不敢去回想。

狗屁的柔遠人,狗屁的以德服人,狗屁的理性!對於倭寇,進行迅速且持久的報仇,這不是非理性,而是唯一理性的道路。

被倭寇蹬鼻子上臉,不報仇,怎麼好意思說自己的天朝上國!

朱翊鈞真的沒想過募捐,‘我真的有一頭牛’的故事總是在反覆上演,申時行也沒想到會有這麼多,甚至連認捐都有門檻,知道的晚了,連認捐的資格都沒有,他其實就是讓松江地面的船東們意思意思,怎麼說陛下的銀子都砸在了南衙開海上。

結果,大軍行動一年的錢糧,都已經到天津州塘沽了。

萬曆十四年二月初十,科舉開始,十三日,大明軍開拔,和馬林前往遼東再轉戰九連城,進入義州不同,這一次,京營十個團營全部坐車抵達了天津州的塘沽,十五日,在塘沽乘船,前往了義州。

(行軍簡要示意圖)

大明京營的步營也不必腿着到朝鮮,而是選擇坐車船,相比較長途行軍,車船的勞頓幾乎等同於沒有,隨着大明京營一起出發的,還有大明皇帝的恩情,價值二十萬銀,近四十萬石的糧食,二十萬束草料,三萬擔的棉布,以及一千箱的水肥。

在戚繼光出發前往義州的同一天,關於松江河漕御史陳君庸的調查也有了一個初步的結果。

“所以,陳君庸的確是一文錢沒貪。”朱翊鈞在通和宮的龍池旁接見了海瑞,看完了奏疏,對着海瑞說道。

海瑞心平氣和的說道:“那是,他的確沒有貪墨,但比貪腐更可恨。”

“他的弟弟是南衙棉行商幫的商總,他的親眷都在商行之中,他的舅舅更是南衙最大的棉紡主,他大舅在江左江右,有五十七家棉紡,本地棉價越低,他家賺的越多,根據臣從松江府稽稅院查到的稽稅賬本來看,保守估計,他家因爲陳君庸這一條政令,賺了七十餘萬銀。”

海瑞在這一刻徹底理解了,爲什麼要夷三族、瓜蔓連坐、要誅九族,陳君庸看起來是乾乾淨淨,以清廉著稱,光查他個人沒什麼用,一查他的家人,就是利益相關,他爲家裡謀取了如此可怕的利潤。

皇帝猜的對,陳君庸不乾淨,打着爲了窮民苦力的幌子,謀求私利。

海瑞繼續說道:“陛下,也是松江巡撫申時行仔細盤查後,才明白陳君庸到底做了什麼,爲何到松江府的蒙兀兒棉質量差還賣十二文。”

“海島棉是十六文,大明本地棉的實價是十四文,所有漕運抵達南衙諸府,尤其是抵達松江府的棉花,有四成都要進他們家的私庫,然後從私庫發賣的價格就是十四文。”

“從行商手裡收七文每斤,賣出去十四文,裡拐外拐賺了一倍,若是自己織造,又能多賺一筆,是真的生財有道!”

“除了陳君庸之外,還有趙參魯、南京戶部左侍郎周伯開等一共十四員參與其中。”

“生財有道?下令松江府抓人吧,讓南衙緹騎抄家,掘地三尺,只給水不給吃的,先餓個六天,管頓飽飯,再餓六天,朕倒是要看看,他們能不能扛得住,怎麼吃的就怎麼給朕吐出來。”朱翊鈞拿起了奏疏在奏疏上硃批。

怪大明皇帝心狠手辣,變着法兒的折磨這些勢要豪右?海瑞覺得怪不得陛下,這棉紡生意,是大宗貿易,是大明海貿的拳頭產品,是陛下非常非常在意惠及萬民的產業,這產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蛀蟲。

就這些事兒,不砰砰的給幾拳封建鐵拳,這些傢伙,一定會變本加厲,大明開海大業,真的是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朱翊鈞笑着說道:“一億三千萬人,每年只能考出100個進士,三年一考,一科就三百個進士額員,這些進士,哪個不是人中龍鳳?哪個不是百萬挑一?哪個不是飽讀詩書?這十四員不知道一旦出事,就會被朕責罰嗎?他們知道,他們不是不怕,他們就是覺得,朝廷不會發現。”

“也的確,就經驗而言,朝廷以前根本不管這些。”

朝廷以前不管,可是萬曆維新已經第十四個年頭了,還活在過去,他不死誰死?

海瑞十分鄭重的說道:“陛下,臣以爲這都是新政路上必然有的,不算什麼大事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是,陛下不必爲這種生氣,跟賤儒置氣,那有生不完的氣。”

“朕沒有失望,有問題才正常,大明這麼大,要是一點問題沒有,朕就該反省,是不是言路徹底堵塞,人人結舌了,發展路上,總會遇到坎坷。”朱翊鈞知道海瑞在擔心他學了道爺擺爛,他反過來安慰海瑞,讓海瑞放寬心。

不過是大明再次偉大路上,些許風霜罷了。

萬曆十四年是萬曆皇帝怠政的開端,怠政表現爲:不郊,不舉行郊祭,哪怕是讓三公爵大祭司去郊祭都停了;不廟,逢年過節大事不祭祀太廟;不朝,不開朝會,文華殿廷議都不去;不見,輔臣、廷臣、朝臣們在皇極殿跪了幾天都沒見到皇帝;不批,不批閱任何奏疏;不任,不任免官員。

自萬曆十四年,一直到萬曆四十七年,薩爾滸大敗虧輸,萬曆皇帝才結束了懈怠,開始處理國事,長達三十三年的懈怠,耗盡了大明最後一口氣,天下已有陸沉之憂。

朱翊鈞面色凝重的說道:“海總憲,你是三朝老人,也以骨鯁著稱,海總憲以爲,咱大明眼下,可曾有朕未曾注意到的心腹大患?”

“有。”海瑞十分肯定的說道:“陛下,這次捐錢捐糧的海商,他們和過去那羣土埋到脖子的地主老財不同,他們現在非常的積極,有錢有糧富家翁,一定會想方設法的謀求政治權力,臣以爲要對他們謹慎,他們要是正常的培養士子入仕,就不要多加干涉,如若不然,就得狠揍一頓。”

“比如這個陳君庸,他就是不是出自鄉賢縉紳,勢要豪右,而是新興的商賈之家。”

海瑞不希望皇帝只看到了新貴積極的一面,而看不到他們的另外一面,作爲大明江山社稷的一部分,謀求政治權力這沒問題,但要通過不正當手段搞特權,那就別怪朝廷心狠手辣了。

第476章 匠人們的分紅第734章 經濟權力即政治權力第758章 殺花郎,勝利轉進!第797章 不舉債,只化緣第889章 他們要的,朕給不了,也沒人給得了第805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第338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第471章 蒸汽機是要吃人的第二百八十三章 遷徙五千八百富戶至遼東充邊第508章 出身寒微不是恥辱第一百八十八章 物種的多樣性第577章 讓格物,贏在起點!第706章 大惡人黃公子,仗勢欺人第一百五十五章 獨夫?朕就是獨夫!第934章 經緯天地曰文,安民立政曰成第三十一章 張居正的新《陳五事疏》第二百五十九章 朕將帶頭衝鋒第993章 是朕淺薄了第605章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絃第462章 勞動使人自由第一百九十二章 度數旁通十五屏第八十章 貪天之功,異代同憤第七十一章 給折色則易於蕩、給本色則可得實惠第二百四十八章 覓塞外良地營建營堡堅城第541章 沿街乞討亦祖宗成法乎?第403章 謀國者以身入局,舉正旗勝天半子第291章 來自海瑞的馬屁第二百二十三章 朕的算學附加捲第二百零二章 權豪縉紳裡面的一股泥石流第736章 毒過潘金蓮第一百一十六章 生民之骨血已罄,國用之費出無經第847章 實在不行,再苦一苦海外夷人第490章 給大明當狗,是你想當就能當的?第四十三章 主少國疑,帝制之下的皇權缺位第713章 極端化困境第933章 匠人下山了!第435章 欺你老邁無力第535章 賤儒就是矯情第二百七十八章 張居正的自我懷疑第一百七十五章 手縛濁龍潘季馴,慘如水鬼高啓愚第750章 大明來加稅第838章 有恭順之心的中書舍人第366章 帝皇的王座是黃金馬桶第二百四十七章 分贓不均、賞罰不明第528章 我也可以談,我也可以愛大明第370章 兩宋男兒戴簪花,人妖物怪齊卸甲第623章 大明做事,過於霸道了!第677章 年輕時候射出的箭,正中眉心第896章 用有形的軍靴,踩在了無形的大手之第375章 想要海帶,那是另外的價格第741章 朝鮮君臣失德,當罷廢國第884章 雲鬢輕綰霞光黯,十里夭灼盡失顏第858章 防保守,更要防過於激進第820章 朱常治的不務正業第638章 借爾人頭一用,推行朝廷政令!第927章 千峰鑿破通天路,萬壑填平貫隴途第972章 薪金百兩是外人,身股一釐是自家第568章 大明在倭國的廠衛在倭京都地檢特搜第936章 殺生爲護生,斬業亦斬人第761章 世上本無雙全法,萬事皆在取捨間第555章 欠陛下的債,還不完,根本還不完第388章 朕親自手刃徐階第904章 金債興衰內外鑑,海國毒患示危瀾第五十章 倍之,加倍執行第二百四十三章 陛下總是一如既往的有辦法第948章 實踐,是檢驗任何真理的唯一標準第一百九十三章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爲有處有還無第945章 陳化米?賣給倭國好了第一百八十三章 餒弱則懦,此誠君王之戒第二百四十七章 分贓不均、賞罰不明第1012章 潰散大演訓的目的第二百三十五章 矯矯虎臣,腹心干城第一百一十章 張居正還沒用力,張四維就底牌盡出第503章 買不盡的松江布,收不盡的魏塘紗第331章 誰爲萬民奔波,誰爲萬民之王第668章 青城縣何四郎第二百四十四章 王崇古強烈的求生欲第495章 借工兵團營法一用第800章 漢鄉鎮就是南洋夢,南洋夢就是漢鄉鎮第一十八章 旭日初昇,大耀東方第四十五章 發乎己者有不忠第785章 最後一把米第928章 誰都不看好,偏偏他們還不爭氣第607章 先生教得好,陛下學得好第735章 未雨綢繆早當先,居安思危謀長遠第二百四十五章 言先生之過者斬,勿論第九十一章 朕就辦三件事,罵人,罵人,還是罵人!第774章 皇帝沒錢了?第四十九章 給戚繼光封個伯爵第751章 迴音壁困境第895章 讀書如同越關山,一步一臺階第716章 上一道奏疏,做那精算的賤儒第535章 賤儒就是矯情第602章 賞厚而信,罰嚴而必第378章 奇怪的君臣第457章 人性本惡的鴻溝第788章 雷霆雨露皆爲君恩第309章 不絕對忠誠,就是絕對的不忠誠第966章 金堤潰蟻穴,非一夕之故第492章 不是臣工不努力,是真的無能爲力
第476章 匠人們的分紅第734章 經濟權力即政治權力第758章 殺花郎,勝利轉進!第797章 不舉債,只化緣第889章 他們要的,朕給不了,也沒人給得了第805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第338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第471章 蒸汽機是要吃人的第二百八十三章 遷徙五千八百富戶至遼東充邊第508章 出身寒微不是恥辱第一百八十八章 物種的多樣性第577章 讓格物,贏在起點!第706章 大惡人黃公子,仗勢欺人第一百五十五章 獨夫?朕就是獨夫!第934章 經緯天地曰文,安民立政曰成第三十一章 張居正的新《陳五事疏》第二百五十九章 朕將帶頭衝鋒第993章 是朕淺薄了第605章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絃第462章 勞動使人自由第一百九十二章 度數旁通十五屏第八十章 貪天之功,異代同憤第七十一章 給折色則易於蕩、給本色則可得實惠第二百四十八章 覓塞外良地營建營堡堅城第541章 沿街乞討亦祖宗成法乎?第403章 謀國者以身入局,舉正旗勝天半子第291章 來自海瑞的馬屁第二百二十三章 朕的算學附加捲第二百零二章 權豪縉紳裡面的一股泥石流第736章 毒過潘金蓮第一百一十六章 生民之骨血已罄,國用之費出無經第847章 實在不行,再苦一苦海外夷人第490章 給大明當狗,是你想當就能當的?第四十三章 主少國疑,帝制之下的皇權缺位第713章 極端化困境第933章 匠人下山了!第435章 欺你老邁無力第535章 賤儒就是矯情第二百七十八章 張居正的自我懷疑第一百七十五章 手縛濁龍潘季馴,慘如水鬼高啓愚第750章 大明來加稅第838章 有恭順之心的中書舍人第366章 帝皇的王座是黃金馬桶第二百四十七章 分贓不均、賞罰不明第528章 我也可以談,我也可以愛大明第370章 兩宋男兒戴簪花,人妖物怪齊卸甲第623章 大明做事,過於霸道了!第677章 年輕時候射出的箭,正中眉心第896章 用有形的軍靴,踩在了無形的大手之第375章 想要海帶,那是另外的價格第741章 朝鮮君臣失德,當罷廢國第884章 雲鬢輕綰霞光黯,十里夭灼盡失顏第858章 防保守,更要防過於激進第820章 朱常治的不務正業第638章 借爾人頭一用,推行朝廷政令!第927章 千峰鑿破通天路,萬壑填平貫隴途第972章 薪金百兩是外人,身股一釐是自家第568章 大明在倭國的廠衛在倭京都地檢特搜第936章 殺生爲護生,斬業亦斬人第761章 世上本無雙全法,萬事皆在取捨間第555章 欠陛下的債,還不完,根本還不完第388章 朕親自手刃徐階第904章 金債興衰內外鑑,海國毒患示危瀾第五十章 倍之,加倍執行第二百四十三章 陛下總是一如既往的有辦法第948章 實踐,是檢驗任何真理的唯一標準第一百九十三章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爲有處有還無第945章 陳化米?賣給倭國好了第一百八十三章 餒弱則懦,此誠君王之戒第二百四十七章 分贓不均、賞罰不明第1012章 潰散大演訓的目的第二百三十五章 矯矯虎臣,腹心干城第一百一十章 張居正還沒用力,張四維就底牌盡出第503章 買不盡的松江布,收不盡的魏塘紗第331章 誰爲萬民奔波,誰爲萬民之王第668章 青城縣何四郎第二百四十四章 王崇古強烈的求生欲第495章 借工兵團營法一用第800章 漢鄉鎮就是南洋夢,南洋夢就是漢鄉鎮第一十八章 旭日初昇,大耀東方第四十五章 發乎己者有不忠第785章 最後一把米第928章 誰都不看好,偏偏他們還不爭氣第607章 先生教得好,陛下學得好第735章 未雨綢繆早當先,居安思危謀長遠第二百四十五章 言先生之過者斬,勿論第九十一章 朕就辦三件事,罵人,罵人,還是罵人!第774章 皇帝沒錢了?第四十九章 給戚繼光封個伯爵第751章 迴音壁困境第895章 讀書如同越關山,一步一臺階第716章 上一道奏疏,做那精算的賤儒第535章 賤儒就是矯情第602章 賞厚而信,罰嚴而必第378章 奇怪的君臣第457章 人性本惡的鴻溝第788章 雷霆雨露皆爲君恩第309章 不絕對忠誠,就是絕對的不忠誠第966章 金堤潰蟻穴,非一夕之故第492章 不是臣工不努力,是真的無能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