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3章 反賊不徹底,就是對陛下忠誠

戰爭,從來都是人類不可擺脫的一部分,衝突不會消失,矛盾無法避免,既然不可避免不可擺脫,怎麼打,就變得十分重要了。

在戰爭最開始的時候,打的往往是戰略,但打着打着,戰爭就只剩下戰爭了,尤其是勢均力敵的兩方,就會爲戰而戰,是不能輸,而不是爲了贏,除了空耗錢糧,毫無用處的戰爭應該極力避免。

戚繼光在最後的時候,告訴皇帝陛下,這一次入朝抗倭,究竟在爲什麼而打,絕對不能讓倭寇上岸。

不能讓倭寇佔領朝鮮,否則以仁川爲港口對大明山東、江右蘇州、遼東、北直隸的襲擾就會連綿不絕,一旦大明困於海防,那遼東的防禦就會疲軟,倭寇一旦和遼東的蠻夷聯合在一起,那就是天下傾覆的大禍。

所以,大明從一開始就是在圍繞着這一個戰略進行的部署,不能讓倭寇上岸。

而戰爭的結束,也以對倭寇完成完全封堵爲最終結果而結束。

真正的勝利,從來不是打敗敵人,而是將問題解決,代價可控制,秩序得到延續,大明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倭患。

戚繼光也不止一次對皇帝說:

戰爭的最終勝負,從來不在戰場之上,而是在戰前、在戰外,要始終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戰略,而不是爲了戰爭而戰爭,否則戰爭本身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拖延矛盾的爆發,任何矛盾、任何衝突,拖得越久,問題和矛盾就會越大,打得越久,代價就越是高昂。

作爲統治者的君王,可以不善戰,但必須要清楚,戰爭什麼時候可以開始,什麼時候必須要結束,而這一點,往往比戰場的勝負更難。

在戰爭開始前,要問自己五個問題,如果這五個問題都有了肯定答案,就要發動,如果有疑惑的地方,則要謹慎。

值不值得、贏得什麼;能不能贏;會不會輸;如何結束。只有徹底搞清楚這個五個問題,發動戰爭即便是輸也是贏。

在戚繼光看來,一個統治者,在發動戰爭之前,連是否值得,獲得什麼,能不能獲勝,如何避免失敗,如何結束戰爭這五件事都沒想明白,那這個統治者發動戰爭就是盲目的,是不道德的君王,很容易走上爲了掩蓋戰敗不停發動新的戰爭,最終走上窮兵黷武的自我毀滅之路。

失德的君主,就會失去國民的擁護。

戚繼光非常慶幸,陛下每一戰發動之前,都清楚的明確的對這五件事進行了三思,和輔臣、廷臣們反覆商議後,確定要進行,才發動的戰爭,每一戰,都搞清楚了這五件事。

在戚繼光看來,更加難能可貴的是,皇帝總是對出征的大明將領軍兵們講:勝負乃兵家常事,如果沒打贏,就保存實力,總結經驗,下次贏回來,洪武五年,戰無不勝的中山王徐達,還在嶺北之戰中,吃了個大虧,但,大明可以輸一百次,而蠻夷只能輸一次,這就是大明天下無敵的根本原因。

目的明確的入朝抗倭,在取得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後,迫使敵方議和,劃定了疆界,果斷讓大明脫離了戰爭的泥潭。

在戚繼光看來,大明從來不缺乏名將和統帥,大明人很多,軍兵就兩百餘萬,人才輩出,無論任何時候,都不缺乏領兵作戰的將領,可一個清醒的君王,就非常難得了。

戰爭論,就是戰爭的理論,不涉及具體的作戰,而是講戰爭的基本性質,主要講戰略方面的決策,是一本典型給皇帝看的兵書。

戚繼光是帝師,和張居正身份相同,身上的頭銜一點都不比張居正少,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培養皇帝的武德,而且看起來是極其成功的。

大明入朝抗倭,之所以如此大肆的賀勝,就是因爲入朝抗倭獲得了普遍的支持,即便是沒有被倭禍蔓延的陝甘寧三邊,也非常的支持這一決策,因爲虜變倭患,真的差一點就把大明拖入了徹底的敗局之中。

傾巢之下無完卵,大明完了,陝甘寧三邊也討不到好去。

“天下大事,在戎在祀,這等忠烈祠和烈士陵園,朝廷宜統一籌建,而非地方勢要豪右籌建,既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也是利益之爭。”戶部尚書張學顏出班俯首稱讚了皇帝的決策。

“額,這器與名,不可以假人,朕可以理解,這利益之爭,何故?”朱翊鈞眉頭一皺,他不太清楚戶部尚書在講什麼。

張學顏俯首說道:“忠烈祠和烈士陵園的周圍的地價都會飆升,勢要豪右爭搶籌建,都希望建在自己的地界之內,這樣,賣地賣宅院,都能賺很多錢。”

經過張學顏的解釋,滿朝文武才清楚了,究竟是何意,簡而言之。

與英烈千秋爲伴,保家宅萬世平安,是一句十分吸引人的廣告詞。

一些個勢要豪右是非常迷信的,有的禮佛,有的崇道,還有的迷信風水之道,這忠烈祠,就是天下少有正氣之物,震懾妖魔鬼怪魑魅魍魎,有忠烈祠的地方,黑白無常到了都得走軍步,什麼樣的邪祟,都得繞着走。

哪家叫魂術這等邪術,敢靠近忠烈祠這種正氣凝如實質之地?

這還真的是利益之爭,而且不是蠅頭小利。

“如此還是朝廷籌建爲宜。”朱翊鈞明白了張學顏講的意思,這是權力的一部分。

高啓愚手裡拿着一本奏疏,這本奏疏不是他寫的,卻需要他呈奏陛下,他猶豫了下,還是出班俯首說道:“陛下,臣有要事稟報。”

“呈上來。”

馮保把奏疏放到了御案之上,朱翊鈞看完了奏疏。

這纔剛剛迎接大明軍凱旋的第二天,當然沒有人在這個時候,讓高啓愚從榮耀到聲名狼藉,這本奏疏裡討論的不是倭國,而是南京國子監選貢案。

國子監歸禮部管,沈鯉把這份功勞給了高啓愚,讓他坐穩位置。

大明遷都之後,國子監分爲了南北兩院,北京的國子監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雖然有問題,但算不上嚴重,尤其是萬曆維新,幾次三番的整改,北院仍然有各種牛鬼蛇神作亂,尚且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但南京的國子監的問題就十分嚴重了。

去年十月,南院爆發了性質極其惡劣的選貢案。

國子監入學通常由兩種方式,第一是舉人蔘加會試名落孫山,可以入國子監就讀成爲監生,也可以到吏部報備,尋求出任地方教諭、前往雲貴川黔等地充任流官等;

第二就是選貢,憑成績考入國子監,這個考試的難度極高,通常是各地最優秀的秀才。

除此之外,其餘都是極小比例,比如有納貢,有些人就是想弄個等秀才身份的監生噹噹,可以花費重金進入;

比如恩貢,就是大明皇帝特許恩典,讓大臣的子女免試入學,但這種情況極少,多數都在北院。

“朕看了半天,南院這個選貢案,就是既想入國子監成爲監生,又不肯花錢做自費生,而南院從祭酒到學正,配合把一些勢要豪右、鄉賢縉紳之子,單列名冊入學?”朱翊鈞看這個案子有些迷糊,甚至有些不確認。

他不敢說學富五車,但大臣們的奏疏還是能看得懂的,但是連起來,事情有些離譜,以至於朱翊鈞懷疑自己理解錯了。

“陛下聖明。”高啓愚端着手一言難盡的說道:“就是陛下理解的那樣,他們還給這種入監的方式取了個名字,叫優貢,由地方各地的學正、教諭、府州縣官推薦,可免試入學。”

“而且選貢案的案情有些複雜。”

“這不是在造反嗎?!”朱翊鈞反覆看了半天,確認這就是造反。

恩貢,這可是他這個皇帝的權力,恩蔭大臣子女進入國子監,是一種恩賞,他作爲皇帝,一年恩貢不了五個,南京國子監,居然搞出了選貢之外的優貢,單列名冊入學這種荒唐事兒來,這就是在從皇帝手裡奪取恩貢的權力。

選貢案的案情極其複雜,爆發的原因,是有人直接跑到京師告御狀了。

江左徽州府歙縣李氏李先芳,是萬曆十七年的進士,歙縣李氏,既然敢這麼自稱,顯然是名門望族,也的確如此,李氏是半縣之家的高門,這徽州府頗爲富裕,能在徽州府混到半縣之家,可想而知家大業大。

李先芳在去年在老家中舉後,怕自己考不中進士,浪費了次數,就打算到南京國子監考個監生繼續就學,希望做足了準備再北上考取進士,結果他在南京國子監選貢中,沒能考中。

李先芳奇了怪了,按照他老師的說法,考進士不敢說,考個監生跟玩一樣,結果沒考中,作爲名門望族,受了這種委屈,總要問個究竟,通過多方打聽,他知道了事情的始末。

這件事奇怪就奇怪在這裡,徽州歙縣一共五家高門大戶,李氏第一,這優貢的玩法,居然不帶他們李家一起玩,反而是不如他們家的沈氏,撈了個優貢的名額。

原來,他們李家人積極響應了朝廷的號召,積極清丈、減租、還田,推動營莊,投資海貿等事兒,被以‘趨炎附勢之徒、聚斂興利之家’爲由,被認爲是品行不端、投獻之家。

所以李家就是考中了監生,也進不了國子監,會被劃去名字,更別說非常具有特權特色的單列優貢了,帶他們李家一起玩纔是怪事。

李先芳在南京好一陣打聽,花費了整整三萬銀,才搞到了這份頗爲機密的名單,投獻皇帝遵從朝廷命令之家的名冊。

他入不了南院,到了北衙也錯過了北院的考試時間,索性參加了會試,這一考,居然考中了。

“這裡面還有夏宗堯的事兒?”朱翊鈞看了半天奏疏,他要先確定一下事情的原委。

“夏宗堯是揚州府人,頗有家資,和李先芳也是世交,這次陛下要降階郊勞,夏宗堯和李先芳都考中了,就打算去看看熱鬧,也是看到了大明軍威武,所以,夏宗堯就一直反覆的遊說李在芳,讓他告狀,他才找到了禮部,狀告此事。”高啓愚回答了陛下的問題。

夏宗堯就是那個因爲沒買店家文昌符被店家換了蠟燭,被扔出貢院,又因爲皇帝統一發了考籃和衣物,失而復得又進了貢院考試的舉人。

夏宗堯中了進士後,四處搖晃別人,大聲的喊我中了,跟癲狂了一樣。

朱翊鈞眉頭緊蹙的說道:“也就是說,他們倆,是看到了朕兵強馬壯,所以纔敢狀告南院不法,如果不是看了迎接大軍凱旋的郊勞禮,夏宗堯、李先芳也不敢把這件事捅破,是這樣嗎?”

高啓愚再俯首說道:“他們敢這麼做,也有考中了進士的緣故,根據夏宗堯所言,主要還是看到了大明軍容,纔敢狀告此等不法事。”

“趙緹帥,宣他們二人來覲見。”朱翊鈞沒有猶豫,選擇了刨根問底。

夏宗堯和李先芳就在左順門,沈鯉和高啓愚不確定,陛下究竟會不會宣見,就讓他們等在宮外,和他們同行的還有另外十七名人證,等在左順門,就是願意爲這件事做證。

陸樹聲說年輕人的血是熱的,這話說的很對,夏宗堯、李先芳是年輕人,這十七名人證也是年輕人,他們覺得這不公平,但畏懼報復,不敢聲張,當有人挑頭的時候,他們選擇了一起入殿。

“臣等拜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夏宗堯李先芳二人一進門,立刻就跪,他們有點怕,這件事,他們沒有詢問家裡的意見,就直接做了,不知道會帶來何等的影響。

“免禮,起來回話。李先芳,名單何在?”朱翊鈞首先詢問了書證,南院有‘投獻之家’的名單一份,凡是在投獻之家之列,不得入南院國子監,這份名單的原件,在李先芳的手中。

“在臣這裡。”李在芳從袖子裡找出了一卷厚厚的名錄,遞給了馮保,馮保確定這一卷名錄裡沒有藏匕首後,呈送到了御前。

這份名錄第一家就是山西蒲州王氏,就是王崇古一家;其次是松江府孫克弘、孫克毅兩兄弟;第三名是山東膠州灣即墨張氏,這家榜上有名的原因是種海帶、曬鹽場;第四名是廣州電白港潘氏,賣鐵鍋爲生。

名錄一共有一千三百餘家,遍佈大明各地,連四川都有,但凡是響應了朝廷號召,減租、還田都在名冊之上。

“此名單從何而來?”朱翊鈞將名冊放在了一旁,這一千三百家,全都是萬曆維新的受益者,其中三分之一,都已經稱得上是勢要豪右之家了,居然也被如此對待。

“名單從南院學正劉夢陽手中獲得,他收了臣一萬銀,將此份名錄抄錄給了臣,臣光是找到他,就花了兩萬銀。”李在芳趕忙回答道。

“只要你所言句句屬實,你花費的銀子,朕事後給你報銷,若有半分虛假,國法伺候。”朱翊鈞許諾,在皇帝面前撒謊,還騙皇帝的錢,什麼性質不必多言。

李在芳趕忙說道:“陛下,臣句句屬實,此事另有人證十七人,在殿外恭候,臣只是討個公道,銀子,仰萬曆維新之大勢,臣家中略有薄財。”

李家變得這麼有錢,得感謝開海,他們家是燒瓷器的,原來也就是個普通鄉賢縉紳,萬曆開海後,他們家瓷窯十五個,匠人三千五百人,賺的錢比過去幾百輩子都多。

錢不錢的無所謂,主要是讓陛下知道,新興資產階級,是支持陛下維新,是支持清丈還田減租營莊法的,田裡那點收益,真的可有可無了。

“宣人證。”朱翊鈞一揮手,開始親自辦案。

十七名人證都是受害者,這裡面居然有七名進士,都是在南院考不中監生,到了京師考中了進士,等於說,南京國子監監生比進士還難考!

朱翊鈞聽完了十七名人證的陳述,平靜的問道:“先生,朕聽了半天,若是沒有丁亥學制,這份名單上所有家族,他們的孩子,都入不得他們這個江南文盟的私塾、學院、國子監,只能棄儒從商,操持賤業?”

“或者更加明確的說,不能通過正常途徑,靠科舉獲得政治站位。”

張居正俯首說道:“以臣看來,此風恐怕不止萬曆維新,自洪武年間的止投獻之風發端,已經兩百年了,這份名單,也是存在了兩百多年了,只要遵從聖命,就不得入學,此乃反賊行徑,陛下,選貢案,宜瓜蔓連坐。”

能讓張居正說出瓜蔓連坐這四個字,顯然張居正已經非常非常生氣了。

瓜蔓連坐,就是徹徹底底的清除流毒,要禍及家人。

不僅僅王崇古一家在名單之上,甚至連宜城侯府、奉國公府、寧遠侯府這些新興武勳也在其中。

也就是李先芳不差錢,得知此事後,心裡不平,鑽牛角尖,非要搞清楚究竟怎麼回事,否則這份名單絕對不會出現在皇帝的面前。

甚至不是因爲皇帝降階郊勞,夏宗堯邀請李先芳去看熱鬧,李先芳也不會看到大明軍容耀天威後,酒後吐真言,告訴夏宗堯有這份名單。

李先芳委屈。

按照他所學的知識,哪怕是舊儒學,鄉賢縉紳、勢要豪右的階級屬性,就是安土牧民,就是管理好鄉民,讓鄉民們安居樂業,所以才享有賦稅、法律上的特權。

按照階級論的解釋,鄉賢縉紳,勢要豪右,在地方是佔據了分配地位的統治階級,享受了公認的權利,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清丈還田減租營莊,的確傷害了很多人的利益,但陛下給了新的發財的路數,不讓坑自己人,可以坑夷人去。

李先芳六歲開始蒙學,讀書二十年,二十六歲的他,哪怕是考中了進士,還是覺得委屈,夏宗堯這一勸,李先芳腦子一熱,就寫了奏疏。

事情,不該是這樣的。

“諸位學子安心,此事若是真的,朕會嚴加處治,安心在京師治學,沒人能爲難你們。”朱翊鈞看過了十七名證人,看着王崇古說道:“王次輔,護他們在京師的安全。”

“臣遵旨。”王崇古立刻領旨,保護好證人除了保護他們的安全,最重要的是保密,連他們的名字,都不會出現在公開的案卷之上。

“臣、學生等告退。”夏宗堯和李先芳帶着證人俯首告退。

這件事之所以要高啓愚上奏,是因爲高啓愚是功臣,他搞出的丁亥學制,無意間給了這些‘投獻’之家一條出路,考不中舉人、進士,也不是一事無成,丁亥學制的九龍大學堂,是另外一個出路。

所以禮部最終決定,由高啓愚領禮部上奏,這可是揭發反賊行徑的功勞。

若不是丁亥學制的推行,投獻之家,也不會有一千三百餘家之多,最開始這份名單隻有三百多家,這近千家的投獻之家,多數都是在丁亥學制推行之後,才榜上有名。

這裡面不全是丁亥學制的原因,畢竟萬曆維新滾滾向前,這一千多家遵從王命的投獻,是各有各的原因,比如浙江吳興南潯五家,都是被迫的,不還田,皇帝要殺人,只能還田了。

即便是被迫還田,也在投獻之家的名冊上,簡直是不講道理。

沈鯉出班俯首說道:“陛下,這簡直就是個天大的笑話,按照名錄增長的速度,這麼漲下去,豈不是天下鄉賢縉紳、勢要豪右皆是投獻之徒?”

“陛下,這是毫無疑問的反賊行徑,臣想到了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此案之惡劣,有過之無不及!”

陛下的威望固然高,但不如太祖高皇帝;陛下手中的軍隊實力固然強,但不如太祖高皇帝的武功,太祖高皇帝是自己打下的天下,即便在洪武年間,止投獻的風力,依舊是甚囂塵上,而止投獻的手段也是層出不窮。

比如這份投獻之家的名單,利用對教育的壟斷,對投獻皇帝之家打擊報復。

比如朱元璋身體欠安之後,這些個反賊,立刻搞出了南北榜的大案,明明白白的告訴洪武大帝,你洪武大帝再厲害,死後這世道,還是在他們手中掌控!

這是反賊,不是士大夫。

若不是出了朱棣這個藩王打到了南京城的怪胎,又遷都了北京,反賊對教育壟斷的權力,恐怕造成的危害更加可怕。

“南京應該逐漸取締這些衙門了,就從南院開始吧。”張居正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取消南京的特殊地位,才能逐漸減少這種離心力,要從制度上修正這些反賊的可怕影響力。

朱翊鈞吐了口濁氣,帶着不解的說道:“先生,朕不明白,陸樹聲所在的林家,爲何也在名錄之上?陸樹聲可是反對萬曆維新,才被朕罷免。”

名單上有個意外的人,陸樹聲一個反賊,居然上了投獻之家的名冊。

陸樹聲出生貧寒,他家裡是個農戶,父親早逝,陸樹聲跟着母親沈氏住進了外祖母家林家角,陸樹聲改了外祖母的姓氏,姓林。

陸樹聲嘉靖二十一年高中會元后,才改回了本姓,但陸樹聲是林家人,連陸樹聲,這種在朱翊鈞看來是反賊的人物,也在投獻之家的名冊上,而且還是兩家,陸氏、林氏都在其中。

“臣不知。”張居正思索了很久,最終搖頭說道。

“宣來。”朱翊鈞也不含糊,直接讓緹騎把陸樹聲給找來了,作爲京師名儒,陸樹聲的行蹤是公開的,很快陸樹聲就被帶到了文華殿上,他以爲萬曆二年離開這裡之後,再也不會回來,沒想到,居然被皇帝宣見了。

“罪臣陸樹聲拜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陛下,罪臣自從致仕之後,就從未有過起復之心,還請陛下明鑑,陛下若是惱怒罪臣萬曆初年之逆舉,懇請陛下憐憫,罪臣家人無辜。”陸樹聲入殿就跪。

他被宣見的路上,想了很久,還以爲睚眥必報的陛下,準備打擊報復,陸樹聲也乾脆,直接認罪,殺了他泄憤就是了,就不要禍及家人了。

十七年了,他致仕後一直留在京師,他覺得他還算了解陛下,陛下通常是講道理的人,哪怕是被牽連到逆案之中,陛下也會查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更加直接的講,陛下這些年殺的人,沒有一個冤枉的。

陛下的確睚眥必報,可是王崇古、高啓愚、馮保都還在文華殿上,高拱都給了諡號,沒道理清算他纔對,但找上門了,陸樹聲思前想後,索性直接求情,放過他的家人。

他最近去了全楚會館索要袁可立,可能觸怒了陛下。

他就只有外祖母一家的親朋了,對他有大恩,否則三歲的時候,他就餓死了,更別說讀書了。

“好你個陸樹聲!在你心裡,朕就是這般小肚雞腸之人?!”朱翊鈞那叫一個氣!

這陸樹聲在文華殿的時候就氣他,這有事召見,一開口就又把他給氣的七竅冒煙,比黎牙實還可恨。

“罪臣罪該萬死。”陸樹聲恨不得扯自己幾個嘴巴子,顯然陛下有事,不是要殺他。

“算了算了,免禮。”朱翊鈞沒有斤斤計較,其實想想都知道陸樹聲爲何會這麼以爲。

陸樹聲作爲當年無限接近反賊的一員,而且最近,還跑到全楚會館索要袁可立這位弟子,這夾帶案結束後,緹騎們突然一言不發的找上門,嚇都嚇死了。

人沒想象的那麼勇敢,在生死的大恐怖前,會表現出自己的軟弱。

朱翊鈞將名冊交給了馮保說道:“你看看這份名單,陸廷尉,你跟他說說究竟是什麼情況。”

陸光祖將前因後果講解了一番,站起來的陸樹聲的目光呆滯無比,他不敢置信的看着名單上的陸家和林家,連牙關都在哆嗦,面色通紅,拿着名冊抖得厲害。

“豈有此理,豈有此理!欺人太甚,簡直是欺人太甚!”陸樹聲無比的憤怒,他不明白,自己怎麼也在投獻名冊之上,他算是半個反賊了。

朱翊鈞看着陸樹聲問道:“你仔細想想,得罪了什麼人?”

“罪臣自從致仕,一心閉門治學,從未參與朝堂傾軋,罪臣實在是不知,得罪了誰,恐怕…問題就是出在了這閉門治學上。”陸樹聲聽聞皇帝詢問,趕忙說道。

他其實也想明白了前因後果。

閉門治學,就是沒有配合這些反賊逆行,聯想到接連爆發的楊巍案和田一俊案,估計是有人找到他這個門路,希望了他提供一些幫助,結果陸樹聲閉門治學,這種態度,恐怕已經被視爲投獻之舉。

反賊不徹底,就是對陛下忠誠。

“朕即將南巡,看來這一路,不會太平。”朱翊鈞放下了卷宗,眼神裡閃爍着興奮說道,這南巡,就像是釣魚佬找到了一個大魚窩一樣,每次都能給他無數的驚喜。

這些年,內帑的確有些空虛了。

第一百八十八章 物種的多樣性第八十九章 給元輔先生一點小小的科學震撼第769章 不送人事,連唐僧都取不到真經第二百八十一章 既然我淋了雨,沒道理讓你還舉着傘第一百三十七章 只要價錢合適,靈魂都能出賣給惡魔請假條高燒第821章 人心裡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第887章 國事從不是兒戲第646章 咦!好了,我中了!第二百一十二章 西山煤局第385章 大明舉重冠軍張居正第932章 王崇古大漸第515章 自有大明律處置他!第441章 利者,人之所欲也第829章 一隻羊也是趕,一羣羊也是放第二百五十八章 名義上的家人,變成真正的家人第635章 殺頭的小案子而已第419章 三馬之力的蒸汽機第835章 至今瓊海浪淘沙,猶聽青天拍案巡第一百八十八章 物種的多樣性第四十九章 給戚繼光封個伯爵第一十一章 幕後指使之人浮出水面第789章 槍桿子裡出政權第731章 戚繼光的葫蘆裡,賣的是火藥第二百三十三章 大明版的解放奴隸宣言第553章 我是緹騎,我怎麼會騙人呢?第653章 永昌門外人頭滾滾第二百一十四章 煤市口大火第701章 鐵釘一條,直貫其頂第614章 聖堂勇士的終章第378章 奇怪的君臣第576章 把權力關進牢裡第503章 買不盡的松江布,收不盡的魏塘紗第363章 多大點事兒?張居正兜得住!第七十六章 瘦徐家,以肥天下第一百八十七章 戚帥,張四維他欺負朕!第一百四十章 大明,被命運扼住了喉嚨第645章 海瑞辭官第二十八章 力足以勝天第一百九十五章 思路清奇小皇帝第657章 《抱薪者》和《安全生產》第七十六章 瘦徐家,以肥天下第956章 明年就藩金山,再多留一年第五十四章 過河拆橋,上房抽梯第326章 至此,只是人間君王第544章 大明神劍的磨刀石第六十二章 隋珠彈雀,便殿擊球第316章 黑夜待久了,總怕太陽不會升起第700章 朱屠夫?不,是朱青天!第436章 戚繼光膽小如鼠,李如鬆貪生怕死第754章 循環成立的基石,不是仁義,而是暴力第482章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第329章 京師第二闊少第二十二章 元輔,朕有疑惑第八十四章 富國以安天下,強兵以誅不臣(爲盟主“小飛毯”賀!)第九十九章 朝廷不就是要稅嗎?我們交!第一百九十二章 度數旁通十五屏第一十七章 妖孽竟是我自己!第354章 只是官船官貿,不敢妄稱再下西洋第821章 人心裡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第703章 身股經營法和四不投第五十章 倍之,加倍執行第一百二十八章 張居正,你壞事做盡!第七十章 天恆變,道亦恆變第447章 以徵虜大將軍的名義宣佈:俺答汗,第465章 三角貿易的形成第915章 黃浦江行宮第二百三十八章 我們的選擇沒有錯(爲白銀盟主“暖陽1314”賀!)第363章 多大點事兒?張居正兜得住!第730章 攻入順天府,讓皇帝俯首稱臣!第680章 讓朕看看這些賤儒的新花樣第906章 我明白了,你是在等黃巢吧?第298章 我大明,天下無敵!第三十一章 張居正的新《陳五事疏》第417章 法不嚴則不能信,法不信則不能治第二百三十五章 矯矯虎臣,腹心干城第二百六十六章 用蘿蔔刻一個倭國國王的印綬第654章 沒有矛盾是鼎建大工不能解決的第300章 陛下,還是在意我的第786章 君聖臣賢,運泰時康第337章 提筆區區十八畫,道盡人間萬般苦第二百六十一章 熟練度拉滿的裡挑外撅第393章 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第616章 織田信長的反抗,假借水師獨走的名義第581章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第866章 還田令的喪鐘,爲誰而鳴第八章 大明軍容耀天威第349章 稽稅院,擴編!第853章 勿以贏小而不麻第337章 提筆區區十八畫,道盡人間萬般苦第985章 不吃招安這碗飯,那就吃炮彈第345章 朕是亡國之君,爾臣非亡國之臣?第460章 自由的界限第740章 天地人,兼三才而用,鼎三足而立第二百三十八章 我們的選擇沒有錯(爲白銀盟主“暖陽1314”賀!)第726章 此恨綿綿,血仇一日不報枉爲人第一百零二章 元輔先生沒有這麼無能的弟子!第一百七十六章 不客氣的大明使者第六章 一千個讀書人,一千個孔夫子第640章 讓人人滿意,就是讓人人不滿意
第一百八十八章 物種的多樣性第八十九章 給元輔先生一點小小的科學震撼第769章 不送人事,連唐僧都取不到真經第二百八十一章 既然我淋了雨,沒道理讓你還舉着傘第一百三十七章 只要價錢合適,靈魂都能出賣給惡魔請假條高燒第821章 人心裡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第887章 國事從不是兒戲第646章 咦!好了,我中了!第二百一十二章 西山煤局第385章 大明舉重冠軍張居正第932章 王崇古大漸第515章 自有大明律處置他!第441章 利者,人之所欲也第829章 一隻羊也是趕,一羣羊也是放第二百五十八章 名義上的家人,變成真正的家人第635章 殺頭的小案子而已第419章 三馬之力的蒸汽機第835章 至今瓊海浪淘沙,猶聽青天拍案巡第一百八十八章 物種的多樣性第四十九章 給戚繼光封個伯爵第一十一章 幕後指使之人浮出水面第789章 槍桿子裡出政權第731章 戚繼光的葫蘆裡,賣的是火藥第二百三十三章 大明版的解放奴隸宣言第553章 我是緹騎,我怎麼會騙人呢?第653章 永昌門外人頭滾滾第二百一十四章 煤市口大火第701章 鐵釘一條,直貫其頂第614章 聖堂勇士的終章第378章 奇怪的君臣第576章 把權力關進牢裡第503章 買不盡的松江布,收不盡的魏塘紗第363章 多大點事兒?張居正兜得住!第七十六章 瘦徐家,以肥天下第一百八十七章 戚帥,張四維他欺負朕!第一百四十章 大明,被命運扼住了喉嚨第645章 海瑞辭官第二十八章 力足以勝天第一百九十五章 思路清奇小皇帝第657章 《抱薪者》和《安全生產》第七十六章 瘦徐家,以肥天下第956章 明年就藩金山,再多留一年第五十四章 過河拆橋,上房抽梯第326章 至此,只是人間君王第544章 大明神劍的磨刀石第六十二章 隋珠彈雀,便殿擊球第316章 黑夜待久了,總怕太陽不會升起第700章 朱屠夫?不,是朱青天!第436章 戚繼光膽小如鼠,李如鬆貪生怕死第754章 循環成立的基石,不是仁義,而是暴力第482章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第329章 京師第二闊少第二十二章 元輔,朕有疑惑第八十四章 富國以安天下,強兵以誅不臣(爲盟主“小飛毯”賀!)第九十九章 朝廷不就是要稅嗎?我們交!第一百九十二章 度數旁通十五屏第一十七章 妖孽竟是我自己!第354章 只是官船官貿,不敢妄稱再下西洋第821章 人心裡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第703章 身股經營法和四不投第五十章 倍之,加倍執行第一百二十八章 張居正,你壞事做盡!第七十章 天恆變,道亦恆變第447章 以徵虜大將軍的名義宣佈:俺答汗,第465章 三角貿易的形成第915章 黃浦江行宮第二百三十八章 我們的選擇沒有錯(爲白銀盟主“暖陽1314”賀!)第363章 多大點事兒?張居正兜得住!第730章 攻入順天府,讓皇帝俯首稱臣!第680章 讓朕看看這些賤儒的新花樣第906章 我明白了,你是在等黃巢吧?第298章 我大明,天下無敵!第三十一章 張居正的新《陳五事疏》第417章 法不嚴則不能信,法不信則不能治第二百三十五章 矯矯虎臣,腹心干城第二百六十六章 用蘿蔔刻一個倭國國王的印綬第654章 沒有矛盾是鼎建大工不能解決的第300章 陛下,還是在意我的第786章 君聖臣賢,運泰時康第337章 提筆區區十八畫,道盡人間萬般苦第二百六十一章 熟練度拉滿的裡挑外撅第393章 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第616章 織田信長的反抗,假借水師獨走的名義第581章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第866章 還田令的喪鐘,爲誰而鳴第八章 大明軍容耀天威第349章 稽稅院,擴編!第853章 勿以贏小而不麻第337章 提筆區區十八畫,道盡人間萬般苦第985章 不吃招安這碗飯,那就吃炮彈第345章 朕是亡國之君,爾臣非亡國之臣?第460章 自由的界限第740章 天地人,兼三才而用,鼎三足而立第二百三十八章 我們的選擇沒有錯(爲白銀盟主“暖陽1314”賀!)第726章 此恨綿綿,血仇一日不報枉爲人第一百零二章 元輔先生沒有這麼無能的弟子!第一百七十六章 不客氣的大明使者第六章 一千個讀書人,一千個孔夫子第640章 讓人人滿意,就是讓人人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