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變天了吧?

第161章 變天了吧?

不知爲何,劉榮總覺得冥冥中有一雙手,將所有關乎自己的重大轉折,都堆在了三年後——堆在了天子啓新元六年。

按照原本的歷史時間線,母親慄姬那聲‘老狗’,便出現在這一年;

劉榮的三弟,原歷史線上的臨江哀王劉淤,也薨故於這一年;

原主——景帝太子劉榮被廢爲臨江王,同樣是在這一年;

歷史上的漢武大帝,當今天子啓的第十子,今日纔剛獲封爲膠東王的劉彘——或者說劉徹,也恰恰是在這一年滿六歲,正式脫離了這個時代公認的嬰幼兒脆弱期、大概率夭折期。

原本劉榮還沒意識到這一點。

直到這一日,皇帝老爹看着年僅三歲,便已身着諸侯王袍、頭戴諸侯遠遊冠的劉彘,發出一聲‘起碼等長到六歲再離京就藩吧’時,劉榮才隱約意識到了什麼。

尤其是想到在這一年——在天子啓新元六年之後,丞相條侯周亞夫、太子太傅魏其侯竇嬰,分別因‘反對天子廢儲’而被逐出朝堂權力忠心,就更讓劉榮意識到這其中,有一隻手在暗中推動着什麼……

“是假的。”

“——老爺子病危,是假的。”

抱着弟弟劉彘,看着眼前的皇帝老爹低下頭,望向自己懷中的幼弟劉彘長吁短嘆,劉榮暗下不由得思緒流轉。

“趕着小十年滿六歲,即將離京就藩的時候,拿這麼一出假病危,試一試母親的下限;”

“——沒有那聲老狗,小十便會離京就藩,‘我’也能自此儲位大穩,甚至從此不可撼動。”

“只可惜,恰恰是父皇這不死心的最後一試,便試出了母親那聲:老狗……”

有了這個認知,劉榮發現一切就都說得通了。

從天子啓的角度來看,慄姬的存在,對於漢家獨有的東、西兩宮共掌朝政,皇帝、太后共治天下的二元政體而言,是絕不可忽視的重大威脅;

無論太子劉榮是否合格,慄姬這個明顯不合格的‘儲備太后’,都讓天子啓難以安心。

帝王的本能,驅使天子啓下意識思考起替代方案:如果廢掉太子劉榮,還能立哪個兒子?

掰着指頭數下來,天子啓無奈的發現:若是廢了長子劉榮,那唯一能讓自己稍安心些的,竟是年僅六歲的皇十子劉彘?

與‘太子劉彘’一同出現在天子啓腦海中的,也必定有‘主少國疑’四個字。

可慄姬的刁蠻、愚蠢,卻絲毫不亞於‘太子劉彘’,所必定會帶來的主少國疑、君權旁落。

左右爲難之下,天子啓終還是決定演一出假病危,來最後試探一下劉榮的母親:慄姬。

只要慄姬不太差——甚至只要差的別太離譜,便一切如故:太子劉榮仍是儲君,膠東王劉彘也依制離京就國。

畢竟再怎麼說,太子劉榮也終歸年長些,不幾年便可及冠;

哪怕只是中人之姿、守成之君,也總好過廢長立幼,立年僅六歲的皇十子劉彘,以致日後主少國疑……

“所以,太子劉榮被廢之後,臨江哀王劉淤當即‘病故’;”

“左右不過是性子率直,想給大哥鳴不平,便口出狂言犯了忌諱……”

如是想着,劉榮便側身望向隊列另一側,正低頭看着腰間王印,沾沾自喜的和劉德交頭接耳的三弟:臨江王劉淤。

看着兩個弟弟面上洋溢着的燦爛笑容,劉榮也在頃刻間頓悟。

——曾幾何時,劉榮認爲自己打自出生那一日,便生存在羣狼環伺、四面楚歌的絕境之中;

留給劉榮的選擇,除了得立爲儲、即立爲帝,便是粉身碎骨,萬劫不復。

事實也確實如此。

但被劉榮下意識忽略掉,或者說是今天才意識到的是:之所以會這樣——劉榮之所以會成爲‘衆矢之的’,恰恰是因爲劉榮,天生就具備九成九以上的機會,成爲漢家繼文、景之後的下一任天子!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反過來說:風欲摧者,必爲秀林之木……

“樑王叔,從來都不是我的對手。”

“——因爲父皇不會允許。”

“甚至就連阿彘……”

想到這裡,劉榮只緩緩低下頭,看向懷中,正將拇指含在嘴裡,迷茫掃視着周圍的幼弟劉彘。

直到這一刻,劉榮才終於後知後覺的意識到:歷史上的漢武大帝,只是個幸運的替代品。

而替代品之所以能取代原品,必定是以原裝品出問題,來作爲先決條件的……

“阿彘,也不是我的對手。”

“而是正如父皇所說的那樣:阿彘,只是父皇爲了以防萬一,纔給我留的替補。”

“——只要主力不受傷、不停賽,替補便絕對沒有上場的機會。”

“所以我的對手,從來就只有母親一人……”

意識到這一點,劉榮不由得陷入一陣短暫的呆愕;

緩過神來,劉榮只覺一陣無盡的輕鬆、舒爽,傳遍四肢百骸。

——那聲老狗,還會出現嗎?

劉榮不確定。

但劉榮能確定的是:對於天子啓而言,重要的絕不是慄姬喊沒喊那聲老狗,而是在慄姬這個明顯會突破下限的預備太后面前,太子劉榮,究竟能否掌控住局面。

若是可以,那別說是老狗——哪怕是被罵成桀、紂之流,天子啓也不過就是生幾天悶氣;

就算是一直把氣帶到皇陵裡頭,天子啓也絕不會因爲單純的憤怒——絕不會出於個人的情緒,而做出任何關乎到宗廟、社稷的重大決策。

但若是不能;

若劉榮無法掌控局勢,那天子啓便也就不得不痛下殺手,徹底推翻太子劉榮的全部勢力、黨羽,爲候補方案:劉彘鋪路。

反過來說:原歷史線上的天子啓,能爲幼子劉彘鋪平道路,自也同樣能爲更年長、更傑出的太子劉榮,鋪出一條寬闊、光明的康莊大道……

“兒臣昧死,頓首以奏。”

諸王分封的儀式,已經在天子啓的主持下臨近尾聲。

其餘幾王的移封事宜,也由奉常祭禮官以祭辭的形式,‘彙報’給了天神。

按照原本的祭典進程,天子啓接下來,便要當着社稷、當着天神的面,具體說一說接下來這一年,漢家關於農事的安排。

比如哪裡遭了災,朝堂要撫卹啊~

又或是哪裡缺水,朝堂要鑿個渠啊~

再便是哪裡糧食歉收,朝堂要開倉放糧、平抑糧價之類。

與會衆人有關於糧食、農事方面的奏疏,也同樣可以在這個場合提出。

——當然,前提是不能太叛逆,不能把漢家朝堂內部的分歧,擺到社稷、天神的面前。

在封王結束之後,天子啓刻意沉默了一會兒,其實也是在等祭壇下,響起百官公卿請奏的唱喏聲。

卻不曾想:第一個站出身來的,居然是仍將年僅三歲的膠東王劉彘抱在懷中,且還沒正式搬進太子宮的劉榮……

“太子……”

“有話要說?”

下意識想要暗示劉榮‘別節外生枝’,待看見劉榮目光中,那異於常日的明亮,天子啓不由話頭一滯;

明明暗下還在思考,嘴上的話卻已經脫口而出——竟是有些期待起劉榮接下來的話。

章程之外的變數,自也是讓祭臺周圍的禮官們稍一慌,卻也極爲迅速的調整好心緒,爲可能發生的突發狀況做好準備。

——萬一太子說些不合時宜的話,就趕緊興禮樂,把太子的聲音壓下去再說!

便是在天子啓遲疑中略帶期許、衆皇子迷茫中夾雜忐忑,祭禮官們憂慮而又焦慮的目光注視下,劉榮終是將抱在懷裡的幼弟劉彘放下,上前兩步,便對天子啓跪地拱起手。

“去歲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等賊,枉顧太祖高皇帝恩德、悖逆君臣尊卑之序,悍然舉兵而亂關東!”

“雖有忠臣義士,如條侯周亞夫、曲周侯酈寄、魏其侯竇嬰等,使此七國之亂三月而平,然關東萬里良田,亦難逃賊子所荼毒。”

鏗鏘有力的道出現實依據,劉榮便滿是莊嚴的昂起頭,再對天子啓沉沉一叩首。

同一時間,太子劉榮嘹亮的奏請聲,與社稷壇頂部的祭臺上響起,於祭壇下蕩起陣陣迴音。

“作爲儲君,本不該在還不懂國家大事的年紀,於農耕這樣關乎國本的事上發表看法。”

“但在從睢陽返回長安的途中,實在是看到了太多太多被荒廢、被摧毀的田畝,很難不爲關東百姓今年的生計感到擔憂。”

“——便藉着今日春耕,當着社稷天神、公卿百官的面,斗膽懇請父皇!”

“請除關東民今歲農稅、減關中民今歲農稅之半!”

“廣佈雨露恩澤,使民稍安、食稍足;”

“與民更始,施恩於天下……”

話說到最後,劉榮話語中的篤定和決絕,已不知何時轉變爲悲天憫人的悽苦。

而在祭臺南側,禁卒們不時將目光瞥向天子啓,不知該不該把劉榮這番話,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傳下社稷壇。

便見天子啓面無表情的低着頭,注視着劉榮跪地叩首在身前的背影,靜默良久;

終還是深吸一口氣,蹲下身,將頭稍撇向一側。

“太子,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

“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

幾乎不帶任何感情的冰冷語氣,只惹得劉榮冷汗直冒——汗水沿着額頭垂直落在地上,不多時便在石磚上,溼了兩個巴掌大小的位置。 便見劉榮戰戰兢兢擡起手,稍擦去額上泉涌的汗滴,鼓足勇氣,用盡渾身的力氣,將腰桿稍挺直些;

待看見天子啓那冷漠到嚇人的面容,終是咬緊牙槽,徹底直起了腰身。

“兒臣,知道。”

“惟闢作福,惟闢作威,惟闢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

“兒臣,是在替天下人,請求父皇作福施恩。”

“兒臣……”

“——你還知道你是‘臣’?!”

冷不丁一聲低呵,嚇的一旁的九位皇子下意識一縮脖子!

老二老三當即便白了臉,其餘衆人臉色也沒好看到哪裡去;

年紀最小的劉彘,則是在最初的驚愕之後,哇的一聲便哭了出來。

祭壇中央,竇太后漠然‘注視’着這一切,宛如一尊石佛般,不爲所動。

而在天子啓的威壓下,劉榮再度被壓彎的脊樑,卻在弟弟們的齊齊注視下,再次緩緩挺直。

“兒臣,只是父皇的臣……”

“卻也是天下的君。”

“——父皇說過,儲君,也是君。”

“兒臣,和父皇、和皇祖母一樣,同樣是天下人的君……”

沒人知道這段話,是劉榮花費了多大的力氣,才從牙縫間擠出來的。

更沒人知道劉榮花了多大力氣,纔沒讓顫抖的上下牙槽碰撞在一起。

人們只知道:在太子劉榮這番頗具‘挑釁’意味的答覆之後,社稷壇頂部的祭臺,便陷入了一陣極其漫長的寧靜。

除了天子啓、竇太后,今日受封爲王的九位公子,以及二十來位奉常祭禮官外,沒人知道這段漫長的寂靜中,祭臺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而打破這段漫長寂靜的,是郎官高亢的詔書宣讀聲。

“詔曰:朕嘗聞,天子作民父母,以爲天下王~

凡爲人父母者,則必不忍子嗣受飢、寒之苦;

去歲秋後,吳楚舉亂關東,雖亂得平於農閒之時,亦有天下人心惶惶,更或避禍隱入山林者。

乃以此詔,告漢子民:自朕新元二年秋後,民田爲吳楚亂賊所傷者,無論束籍於關東、關中,皆免今歲之農稅;

家中有男爲丁、卒者,農稅三十取一,傷、殘者免~”

明顯是一封早就準備好,隨時準備頒下的免稅詔,在郎官的宣讀下,很快便傳入在場百官公卿耳中。

但大家的反應卻並非高興,而是無一例外的困惑。

——大戰方休,減免農稅以與民休息,自是題中應有之理。

按照先帝時開始的慣例,就算是沒打仗,漢家的農稅,也基本都是每年都減半的。

太祖高皇帝制:農稅十五取一;

這裡的‘十五取一’,便是真正意義上的:你秋後每收穫十五粒米,便要上繳一粒作爲農稅。

而從先帝開始,漢家開始連年減免農稅,且無不是減半爲三十取一的超低稅率。

尋常年間都是大概率農稅減半,今年這狀況,自然更是起碼減半,且很有可能直接免除天下人——至少是關中的農稅。

只是朝野內外都感到很疑惑:天子啓爲何要在這個場合,宣讀這樣一封必定會有,根本沒什麼特別的免稅詔?

在社稷天神面前,顯擺一下自己的仁慈?

先帝和當今天子啓,都不是這樣的性格。

可除了這個原因,又能是什麼呢……

祭臺上,隨着詔書宣讀完畢,衆皇子卻都無一例外的深埋下頭,爲大哥今日的舉動而感到心驚肉跳起來。

——搶民望!

——還是從皇帝老爹的碗裡搶!

這……

啊這……

“可要朕在這封詔書上,署上太子的名諱?”

“又或是加上一句:太子請奏減稅,方有朕此詔?”

仍舊蹲在劉榮身前,天子啓卻是挺直了上半身,話語中,只盡是譏諷之意。

聞言,劉榮卻只頭都不擡,仍舊將額頭懸在離地三二寸的位置,趕忙搖了搖頭。

“父、父皇澤被蒼生,仁及鳥獸,縱三皇五帝亦不能比……”

“兒臣,只頓首頓首,昧死百拜而已……”

劉榮誠惶誠恐的表示‘不用署名’,天子啓這才冷哼一聲,拂袖起身,再度將身子別向祭臺外,朝臣百官站着的南廣場。

劉榮則是又跪地匍匐了許久,才緩緩挺直上半身,卻不敢直接站起,而是靜靜等候起了天子啓的指令。

在劉榮身後,衆公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從彼此的目光中,看到了如出一轍的清澈和迷茫。

唯獨祭臺中央,始終冷眼‘旁觀’的竇太后,在這場戲落下帷幕之後,悠然發出一聲輕嘆。

“自先帝前元三年開始,我漢家雖是連年減、免農稅,卻也都是一歲一詔。”

“——每年開春之後,天子纔會頒下減、免農稅的詔書。”

“而在此之前,請求天子減免稅賦的,是領銜百官的丞相……”

暗下如是想着,竇太后只微微動了動眼皮,將模糊的視線儘可能鎖定在不遠處,那道仍跪在地上的身影。

只片刻間,竇太后淡漠清冷的面容之上,也稍涌上一抹複雜。

“故安侯辭相,周亞夫又還未班師。”

“——朝無丞相主事,倒也確實需要有人,替丞相說上這麼一場。”

“但任是誰,也不該是太子儲君吶……”

“能替丞相發話、能做丞相該做的事的……”

“那,可得是監國太子啊………”

思慮間,竇太后只本能的稍一側頭,身後便立時有郎官一人走上前。

待竇太后輕聲發出一問,那郎官才趕忙拱下手:“臣不知。”

“但從田叔送回來的書信來看……”

“呃…不大樂觀……”

磕絆的應答聲,終是讓竇太后緩緩變了臉色。

恰逢此時,天空中,也悄然聚集起一大團烏雲。

——春耕日的春雨,是大吉之兆!

但今日的一切,對於竇太后而言,都恐非吉兆……

“變天了吧?”

“胳膊腿都澀了許多……”

“我這把老骨頭啊……”

說着,竇太后便揉捏着酸澀的膝腿,在那郎官的攙扶下起了身。

幾乎是在天子啓走上前,將母親竇太后親自扶下社稷壇的同一時間,天空中聚集的烏雲中,便響起陣陣驚雷。

——竇太后走了;

鑽進了馬車車廂裡,晃晃悠悠回了長樂。

——天子啓也走了;

怒氣衝衝登上御輦,快馬加鞭回了未央。

——一衆皇子、奉常禮官,以及滿朝公卿,也都離開了。

唯獨太子劉榮,頂着傾盆而下的瓢潑大雨,跪在社稷壇頂部的祭臺之上;

只是這一刻,太子劉榮心中,卻是說不出的輕鬆……

第142章 啊這?啊???第133章 龍鳳爭鳴(下)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261章 好迂腐的程不識第9章 執棋者第212章 關門,放太子!第88章 賊心不死!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79章 雛鳳初鳴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241章 處置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180章 田叔好膽!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139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118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16章 私人訂製版陷阱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335章 西域!第351章 新軍!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第350章 常備野戰軍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375章 真這麼搞?第337章 連鎖反應?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238章 宗祠第405章 輿論鼎沸?第190章 族!第351章 新軍!第86章 王孫,且去第208章 太上皇?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379章 主 主爵都尉?第118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325章 好鬱悶的‘大’單于第14章 坑兒的爹!第32章 埠(b)響丸辣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436章 百官的鄙視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246章 廟算第22章 漢家臣?法家士?第279章 這筆買賣,不划算嗎?第4章 棋盤俠劉啓第302章 戰書?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227章 開戰!第21章 殫精竭慮第244章 邊牆有變?!第332章 不驕不躁,兩條腿走路第172章 天賦異稟的中山靖王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350章 常備野戰軍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第233章 皇祖母慢走第131章 序幕第6章 困獸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385章 五月蹛林第249章 北地騎士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263章 人心啊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216章 對不住啊老弟第122章 暴君!第470章 第468 冷兵器時代的‘號稱’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35章 漢少府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第453章 無 無間道?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214章 蛇鼠一窩第137章 攻守易型啦!第184章 少府怎麼說?要不要合夥?第352章 一步到位第331章 妥協的藝術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275章 落毛的蒼鷹?
第142章 啊這?啊???第133章 龍鳳爭鳴(下)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261章 好迂腐的程不識第9章 執棋者第212章 關門,放太子!第88章 賊心不死!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79章 雛鳳初鳴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241章 處置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180章 田叔好膽!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139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118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16章 私人訂製版陷阱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335章 西域!第351章 新軍!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第350章 常備野戰軍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375章 真這麼搞?第337章 連鎖反應?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238章 宗祠第405章 輿論鼎沸?第190章 族!第351章 新軍!第86章 王孫,且去第208章 太上皇?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379章 主 主爵都尉?第118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325章 好鬱悶的‘大’單于第14章 坑兒的爹!第32章 埠(b)響丸辣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436章 百官的鄙視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246章 廟算第22章 漢家臣?法家士?第279章 這筆買賣,不划算嗎?第4章 棋盤俠劉啓第302章 戰書?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227章 開戰!第21章 殫精竭慮第244章 邊牆有變?!第332章 不驕不躁,兩條腿走路第172章 天賦異稟的中山靖王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350章 常備野戰軍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第233章 皇祖母慢走第131章 序幕第6章 困獸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385章 五月蹛林第249章 北地騎士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263章 人心啊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216章 對不住啊老弟第122章 暴君!第470章 第468 冷兵器時代的‘號稱’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35章 漢少府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第453章 無 無間道?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214章 蛇鼠一窩第137章 攻守易型啦!第184章 少府怎麼說?要不要合夥?第352章 一步到位第331章 妥協的藝術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275章 落毛的蒼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