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儒家的真面目?

將趙禹的些許異常暗自記下,劉榮便將話頭一轉,生硬開啓下一個議題,將輿論問題暫且略過了。

——輿論這個東西,什麼時候都會有的。

尤其是本次科舉,與後世歷朝歷代的科舉,都有一個根本性的不同。

諸子百家還在。

華夏思想學術界最活躍、最複雜,同時也是最爲激進的時期,並沒有完全被歷史的車輪所碾碎。

不同於後世,那些儒家早已壟斷學術界的時代——如今漢室,還保留着諸子百家當中的絕大多數‘顯學’。

後世人常說:漢武大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統一了華夏思想界,奠定了華夏文明以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規範,爲文明根基的基礎。

劉榮對此卻持有保留意見。

——經過春秋戰國數百年,諸子百家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即便各家學說的思想哲學偏重點有所不同,但最終想要達成的目標,和基本的道德價值體系,其實都是百變不離其宗的。

最終目標,無外乎‘致君堯舜上’,使民富、使國強,使天下安定,使國家富足。

區別只在於達成目標的具體手段,以及達成目標過程中倚靠的力量。

黃老學認爲,水利萬物而不爭,要想讓國家富強,那政府就該像水一樣——用得到你的地方,你就搭把手、使把勁兒;

用不到你的時候,你就老老實實‘無爲而治’,任由天下人自我發展就好。

法家則認爲,百姓民生來愚鈍,與其費勁巴腦的教化、開智,不如直接以法制作爲約束,以國家力量去引導民衆,朝着共同的遠大目標使勁。

說的直白點,就是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讓種地就種地,讓參軍就參軍,讓修長城修長城,讓修直道修直道;

別問爲什麼,說了你也不懂,照做就是。

儒家算是個異類。

在儒家看來,要想讓國家、文明強大,就需要讓這個國家、文明的每一個個體都強大起來。

即:讓每一個人,都成爲文武雙全,能讀書認字、能騎馬射箭,溫潤如玉、風度翩翩的道德君子。

至於具體怎麼做?

——正所謂:倉稟足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所以,那些‘倉稟、衣食皆足’的地主、豪強,必然是懂禮節、知榮辱的榜樣。

既然他們已經知禮節、知榮辱了,那也不用費勁兒了——就讓他們發揮一下榜樣的力量,帶一帶那些愚昧的底層民衆就是……

從結果來看,這三大顯學的思想哲學,顯然都有些太過於理想化。

——黃老所提倡的小政府模式,雖然在和平年代降低了政府維護成本,卻也大大降低了政府對地方的掌控力度,甚至隱隱朝着‘無政府’的方向靠攏。

這也是黃老學作爲漢家的開國執政學派,如今卻愈發衰敗的原因之一。

因爲隨着始皇一統,華夏文明正式被注入‘統一’‘集權’的基因,中央集權,已經愈發成爲華夏封建政權所向往、所想要達成的遠大目標。

尤其當今漢室,在太宗孝文皇帝長達二十七年的‘無爲而治’後,於先孝景皇帝年間,正式進入了‘原始資本積累完成,開始大踏步開疆拓土’的高速發展時期。

簡而言之,就是從與民休息,轉變爲了中央集權。

也就難怪提倡小政府的黃老學,與如今漢室中央集權的總體方針相悖,故而逐漸淡出權利決策層中心了。

至於法家那一套高壓政策,顯然也不行。

——拿老百姓的命當國家進步的燃料,不讓問、不讓說,只叫百姓老老實實聽話,任勞任怨的累死在基建項目上?

後世的絕大多數監獄,都沒這麼不人性!

追求美好生活,永遠都是人類最本能的嚮往。

這種本能嚮往被壓迫的越狠,最終的反彈就會來的越激烈。

秦二世而亡,一夜崩塌,就是再直白、明確不過的佐證案例。

至於儒家那一套‘鄉紳治國’,寄希望於豪強地頭蛇起榜樣作用,乃至於先富帶動後富,那就更是無稽之談了。

——哪家地主那麼好心,會教底下的佃戶如何成爲地主?

埋藏於人類基因深處的自私自利,只會讓他們絞盡腦汁,以求將佃戶的子孫後代,都變成永遠都要爲自己勞作、被自己剝削的佃戶。

敲骨吸髓,人家都嫌你骨髓不夠香、不夠多,又怎麼可能把你培養成競爭對手,一同奔赴更好的明天?

所以,無論黃老學的‘小政府無爲而治’,法家的‘中央政府高壓統治’,還是儒家的‘政府無爲,鄉紳治國’,顯然都是或不符合人性、或不符合現實的,過於理想化的方法。

但他們的目標都是一致的:國富民強,國泰民安。

甚至於農家、醫家,乃至小說家、陰陽家等,最終的目標也都是這個,只是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方法。

路徑不同,目標一致,不外如是。

至於道德標準,那就更是高度一致了——不外乎華夏文明最樸素的:忠孝友善,人倫孝悌等。

你說儒家崇尚仁義禮智信,難不成法家,就推崇爲非作歹、無惡不作了?

儒家講究‘溫潤君子’,難道墨家講的就是窮兇極惡、悍匪暴徒了?

顯然都不是。

說來說去,還是那句話:諸子百家一大抄。

在道德標準層面,除去一個‘楊朱唯我,不以物累’的異類,諸子百家所推崇的,基本都是樸素的:與人平和、友善,敬重長者,友愛幼者之類。

所以,在劉榮看來,漢武大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說他是‘奠定了華夏文明講仁義禮智信的道德體系’,多少有點欺負後世人沒見識,不懂諸子百家其他學說的價值體系了。

倒是統一華夏思想界,是獨尊儒術實打實的現實意義。

理解起來也很簡單:在漢武大帝之前,諸子百家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黃老說無爲而治,法家說高壓統治,儒家說鄉紳治國;

墨家說無政府共產,兵家說打下全世界,農家說種地就能強國……

各類說法五花八門,偏偏每一家的說法都有點道理,讓你根本分不清誰對誰錯。

這又會導致中央政府有什麼大動作的時候,你作爲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普通民衆,往往就會陷入無以復加的迷茫、糾結。

好比某年冬天,你所在縣的縣衙發佈公告,說是你們縣唯一的一條大渠淤堵了,要召集全縣青壯,趕在開春前把渠道清理乾淨,以免影響來年春耕。

這本來是一件不值得思考的事——利國利民,幹就完了。

但你身邊的人,開始對此事發表褒貶不一的看法了。

——村頭治黃老的老人家說:國家不是這麼治理的,放任不管纔是上策;

至於淤堵的水渠,堵到一定程度了,就會被水流自然衝開,並不需要特意投入人力物力去疏通。

這大冷天的,官府居然還徵召苦命農戶家的青壯,去進行無償體力勞動,分明就是殘民!

你有心反駁,但覺得老人家說的不無道理。

正當你要認可老人家的說法,決定拒絕縣衙徵召,並痛罵幾聲‘狗官殘民’的時候,鄰居家的遠方表親來串門,也就此事發表了觀念。

據這位法家出身的青年所言,縣衙徵召青壯疏通水渠,這是官府關心民衆、重視百姓生計的體現。

官府明明可以什麼都不管,卻也還是費心費力的發佈了公告,決定帶領老百姓疏通渠道,以更高的迎接來年春耕。

這是善政。

生活在這樣的縣,有這樣積極向上、將百姓放在心上的父母官,你做夢都該偷着樂!

這個說法,你也覺得有點道理。

但有些無法判斷這個說法,和村頭老先生那個說法,二者到底誰對說錯。

不等你做出抉擇、判斷,村長家的老儒又發話了:哎呀~

事兒是好事兒;

但這種事兒,怎麼能讓貪墨成習、受賄成風的官吏來做呢?

這分明就是把一件大好事,交給一羣道德敗壞的人去幹吶~

又怎麼可能會得出好結果呢?

這種事兒,還是應該由地方表率,也就是鄉紳這樣的代表性人物去辦。

然後,你就麻了。

不就是挖個渠嗎?

家裡有地,覺得通渠對自己家有利的,便派家中青壯去幫忙不就是了?

怎麼還整出這麼多彎彎繞?

搞得你這個原本知道這是好事兒的人,都有些分不清這事兒是好是壞,甚至辦這事兒的人,究竟該不該負責這件事兒了。

這都還算好的。

——你們縣只有這麼三個不同學派的知識分子,這都還算好的。

據說隔壁縣,還有一個墨家出生的墨者,一聽要疏通水渠,就自發召集民衆把活兒給幹了。

搞得當地縣衙往上報,都不知道該怎麼寫報告——寫事兒辦成了也不行,說沒辦成也不對,怎麼都彆扭……

更要命的是:不單你這麼個老百姓糾結、迷茫,就連縣衙那些個官老爺,也被這五花八門的說法給整麻了。

縣令覺得黃老說的有道理,這事兒就不該官府去管,遲遲不肯在動工書上簽字;

縣尉覺得法家說的有理,無論是爲了使命還是仕途,這事兒都必須得幹。

爲了這事兒,二人還起了不小的爭執。

頂頭兩個神仙打架,底下的‘池魚’也爭的面紅耳赤。

主簿說了:儒家說得對,這事兒就該鄉紳去幹;

吏篆又說了:墨家的人有本事,把事兒交給他們準沒錯,省時又省力,還什麼都不用做……

就這麼亂了好幾年,渠道也遲遲沒能疏通。

灌溉不足,導致縣裡的農田肥力越來越差,當地官員被遷、免了一茬又一茬。

而水渠疏通的事兒,也隨着縣衙班子換了又換,而周而復始的陷入扯皮循環,遲遲沒能落到實處……

等漢武大帝獨尊儒術,一切就都簡單多了。

——中央明確規定:儒家是對的!

那無論是底層民衆,還是地方官員,大家誰都不用糾結了——就按儒家說得來。

該鄉紳負責就鄉紳負責,官府該支持的時候支持,該閉嘴的時候閉嘴。

等事兒辦完了,老百姓的農田不缺水灌溉了,鄉紳也賺到自己想要的名望了,地方官員也不費吹灰之力,就把政績拿到手了。

一切都是那麼的完美,凡是與此事有關的各方,就沒有不受益的……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歷史告訴劉榮——並非如此。

就拿同樣一件事:疏通渠道舉例。

頭一回,鄉紳負責此事,自然是替官府代勞,充當一個組織者的角色。

但慢慢的,隨着官員因政績累計升遷,而走了一茬又一茬,地方鄉紳也愈發‘德高望重’,事態,就會變得有些不一樣了。

——原本應該分發給青壯的吃食、工錢,沒了;

——原本該疏通的公共大渠,開始變成了鄉紳家的私渠。

再然後,青壯們開始‘付錢上班’了;

十里八鄉,但凡哪家富戶需要重勞力,就都要通過這種‘鄉紳治國’的方式了。

政府撥的項目款,鄉紳吃了;

青壯上交的‘上班費’,鄉紳也吃了。

順帶着,鄉紳家以後再有什麼活兒,也都再也不用花錢了不說,甚至還能從苦哈哈的農戶青壯手裡,收上來一筆‘上班費’。

美其名曰:孝敬。

再然後,力工們找不到活計了;

地方官府越來越懶、越來越習慣於把所有的事,都丟給鄉紳去負責。

時日一久,官府就成了看客,鄉紳反倒成了地方的統治者。

如此數百年後,某一屆官府班子突然想起來:誒,不對啊?

這地方,應該是我說了算啊?

這時候,鄉紳就會站出來,滿是疑惑地問出一句:您哪位啊?

官兒?

誰家的官兒,還真管事兒啊?

幾百年來,不都是官兒負責加官進爵,我輩鄉紳負責治理百姓——官兒升官,鄉紳發財的嗎?

我家祖祖輩輩都是這麼幹的,您家祖祖輩輩的官老爺們,不也都是這麼過來的嗎?

於是,國家統治者在潛移默化中,從中央政府下轄的地方政府,潤物細無聲的,轉變成了地方豪強富戶,也就是所謂的‘鄉紳’。

在他們的‘治理’下,國家土地兼併加劇,底層百姓民不聊生;

逼不得已,最終一人登高而呼,百姓民揭竿而起,徹底推翻了這個逼得他們失去活路的‘腐朽’王朝。

至於那些‘鄉紳’們?

則面部紅心不跳,轉頭就對新朝的地方官員表示:官爺,您要政績不要?

只要您開金口,我輩鄉紳馬上就給您送來!

不用您出錢,不用您出力;

只要您老乖乖窩在縣衙,該辦的事兒,俺們這些鄉紳都給您辦妥。

什麼?

您問我圖什麼?

嗨~

還不就是仰慕您,爲您的風姿所折服,想要爲您老辦點事兒嘛~

國家興亡,鄉紳有責嘛!

什麼?

土地兼併,殘民害民?

怎麼可能!

我輩鄉紳躬耕傳家,讀的那都是聖賢書,張口仁義道德,閉口道德仁義的;

又怎麼可能幹這種傷天害理的事兒呢……

第591章 妙,妙極第324章 試探第507章 攻心爲上第333章 農耕文明的畜牧業第362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第531章 封禪?第527章 穩步推進第67章 老四也是做兄長的人第483章 不安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晚點更第437章 御前秘書處第303章 撐犁天的意志第192章 不該殺嗎!!!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339章 武夫當道第95章 盛名之下,斷無虛士第292章 蒙王?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229章 皇帝少弱,不堪持國?第544章 百家第5章 登門賠禮第316章 人事已盡,餘者,皆天命第477章 凜冬將至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第523章 好好好第323章 鬥智鬥勇?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250章 單于庭第53章 竇王孫第147章 好小子!第558章 後宮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79章 雛鳳初鳴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第216章 對不住啊老弟第69章 朕,變了嗎?第21章 殫精竭慮第448章 墨家?第227章 開戰!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第388章 藍圖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5章 登門賠禮第591章 妙,妙極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390章 神特麼漢使!第517章 上林宴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310章 郅都,沒有擔當啊第503章 河套模式第506章 屁股決定腦袋第546章 墨者第587章 也許真是這樣第431章 面聖第555章 東宮,畢竟不是真皇帝我再改改第492章 普天同慶?第412章 難題接踵而至第102章 想做太子?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520章 洗腦?第477章 凜冬將至第353章 吞金獸!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351章 新軍!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109章 劉濞老賊!第286章 老劉家的男人吶第39章 降維打擊?第520章 洗腦?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311章 幽冥第388章 藍圖第43章 丞相失勢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538章 意外第305章 戰爭機器啓動第420章 新的怪物誕生了第30章 真閉門謝客兒童節快樂第420章 新的怪物誕生了第571章 還真是第433章 尚書令第492章 普天同慶?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第571章 還真是第342章 平城往事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第552章 第二個晁錯?第108章 誓師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483章 不安第161章 變天了吧?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68章 好戲,開場了
第591章 妙,妙極第324章 試探第507章 攻心爲上第333章 農耕文明的畜牧業第362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第531章 封禪?第527章 穩步推進第67章 老四也是做兄長的人第483章 不安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晚點更第437章 御前秘書處第303章 撐犁天的意志第192章 不該殺嗎!!!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339章 武夫當道第95章 盛名之下,斷無虛士第292章 蒙王?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229章 皇帝少弱,不堪持國?第544章 百家第5章 登門賠禮第316章 人事已盡,餘者,皆天命第477章 凜冬將至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第523章 好好好第323章 鬥智鬥勇?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250章 單于庭第53章 竇王孫第147章 好小子!第558章 後宮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79章 雛鳳初鳴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第216章 對不住啊老弟第69章 朕,變了嗎?第21章 殫精竭慮第448章 墨家?第227章 開戰!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第388章 藍圖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5章 登門賠禮第591章 妙,妙極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390章 神特麼漢使!第517章 上林宴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310章 郅都,沒有擔當啊第503章 河套模式第506章 屁股決定腦袋第546章 墨者第587章 也許真是這樣第431章 面聖第555章 東宮,畢竟不是真皇帝我再改改第492章 普天同慶?第412章 難題接踵而至第102章 想做太子?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520章 洗腦?第477章 凜冬將至第353章 吞金獸!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351章 新軍!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109章 劉濞老賊!第286章 老劉家的男人吶第39章 降維打擊?第520章 洗腦?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311章 幽冥第388章 藍圖第43章 丞相失勢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538章 意外第305章 戰爭機器啓動第420章 新的怪物誕生了第30章 真閉門謝客兒童節快樂第420章 新的怪物誕生了第571章 還真是第433章 尚書令第492章 普天同慶?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第571章 還真是第342章 平城往事第358章 攻守易型啦第552章 第二個晁錯?第108章 誓師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483章 不安第161章 變天了吧?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68章 好戲,開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