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金布律?

金布律。

無論是對於後世人,還是如今漢室的普羅大衆而言,這都是非常神秘,又好似人人都諱莫如深的三個字。

那這三個字,究竟特別在什麼地方?

這個由呂太后親手推上歷史舞臺的法律條令,對如今漢室又意味着什麼?

首先,不得不提的一點是:華夏曆史上的絕大多數王朝,都並非只有一部以王朝命名的法律。

具體來講,就是秦朝的法律,並非是一部完整的《秦法》,而是由各種不同法律條令所共同組成,且各自互不干擾、沒有優劣排序的獨立法律。

漢家的法律,也並非一本呈整體的《漢律》,而是同樣由不同法律條令——如盜律、傅律、津關律等共同組成。

在後世,其實也是一樣的。

——從來都不曾有過一部名爲《龍國法》的法律。

有的,是諸如憲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諸多法律條令。

而如今漢室的法律條令~

怎麼說呢;

情況和錢幣一樣。

幾乎每一次政權交替、每有一位漢天子新皇登基,就都會有新的法律被頒佈、舊的法律被移除。

漢室法律最原始的根基,是後世人盡皆知的‘約法三章’。

即:太祖劉邦先入咸陽後,與關中父老約定的: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但很顯然,僅僅只是三條法律條令,別說是維持一個華夏統一王朝運轉了——就連一個村落,都不能在這區區三條‘規矩’下正常運轉。

所以,在獲封爲漢王,並在隨後不久還定三秦之後,真正成爲‘關中王’的劉邦,便命令相國蕭何擬定《漢律》。

於是,蕭相國便在秦法的基礎,以及秦法的原作者:秦相李斯所著的《法經》的基礎上,整合擬定出了漢家的第一代法律體系。

這套法律體系,通常被稱之爲《九章律》。

顧名思義,《九章律》由九篇具體的法律條令的所組成。

分別爲:盜、賊、囚、捕、雜、具、擅興、廄、戶。

其中的前六篇,爲法家先賢李悝所著,並被秦相李斯作爲了擬定《秦律》的基礎。

蕭何則在此基礎上,增訂了後三篇,並在自秦繼承的前六篇當中,加入了許多更加人性化、更加溫和的條文解釋。

比如:同樣一個罪,在秦法中不是腰斬棄市,就是流放邊關;

而在漢法中,卻會多出一句:若罪犯願意,則可以金、爵抵罪。

以金抵罪好理解——交罰款,交保釋金,免受牢獄之災;

以爵抵罪,則大概可以理解爲:你家祖宗於國有功,看在他老人家的面子上放你一馬。

但人情只能用一次,這次用爵位抵了罪,爵位也就隨之被削奪了。

可以說,如今漢室所有的法律條令,都是在蕭何這《九章律》的基礎上延伸、拓展而來。

甚至恰恰就是在太祖劉邦一朝,漢律便迎來了第一次‘擴編’。

——漢太祖七年,奉常叔孫通奉劉邦之令,以制定‘漢禮’爲由,新擬《傍章》十八篇。

《傍章》,也被更多的稱之爲:漢儀。

雖然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出現,卻是一部禮法制度指導指南。

於是,當太祖劉邦駕崩,孝惠劉盈即立,漢家的律法體系,便已經有了足足二十七篇——或者說是二十七部針對不同情況,所制定的針對性法律條令。

哪怕將《傍章》十八篇忽略不計,也依舊有蕭相國所著《九章律》的九篇之多。

至於孝惠皇帝,以及前、後少帝這三朝,大多數情況下都被解讀爲:呂太后掌政時期。

這一時期,漢家的法律體系又迎來了一次大範圍延伸。

最具體的體現便是:蕭相國的《九章律》,變成了孝惠皇帝二年頒發的《二年律令》。

《二年律令》含律二十七篇,令一篇。

蕭相國《九章律》所包含的九篇,被《二年律令》保留了盜、賊、具、戶四篇。

餘下五篇並非被刪減,而是延伸、細分爲了餘下十幾篇。

除此之外,還另有原先完全不存在於漢家法律體系中的‘新篇’。

如錢律、田律;

如置吏律、均輸律;

再比如——金布律。

事實上,在呂太后《二年律令》之後,漢家也依舊在經歷連續不斷的法律條文補充。

比如太宗孝文皇帝,頒佈《許民弛山澤令》,併除誹謗律,不再因言治罪;

比如先孝景皇帝平滅吳楚後,親自頒佈了一條限制諸侯宗親的法律:《左官令》。

在原本的歷史上,劉榮的好弟弟、歷史上的漢武大帝,也會通過《推恩令》等法律條令,來進一步限制宗親諸侯。

說回金布律。

法令條文略顯冗長,總結而言,《金布律》,是漢家,同時也是華夏曆史上,第一部明確規定損壞官物如何賠償,以及繳納罰金、贖金、償還債務相關問題的法律條令。

聽上去好似沒什麼好說的;

但只需要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就不難發現《金布律》對如今漢室,乃至於對整個華夏文明的作用和意義了。

比如:《金布律》明確規定了不同的物品,在被損壞時的賠償方式。

而且賠償類目,具體到了死物——如貴重金屬怎麼賠,糧食布匹怎麼賠,生活物資、武器軍械,又該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賠償。

以及活物——致人傷、殘乃至死亡,分別以怎樣的方式,在問責、懲罰外進行賠償,又或是傷害他人家禽、牲畜如何。

耳熟嗎?

刑事判決外,同步進行的民事賠償!

在後世,這司空見慣;

但對於兩千多年前的漢室,民事賠償四個字,可謂是先進到了令後世無數史學家,都歎爲觀止的程度!

再有,便是對於漢家所有的稅、賦,以及兵役、徭役的報酬支付方式,《金布律》也同樣有着明確,且極致詳細的規定。

比如農稅、口賦,該怎麼交、什麼時候交,交給誰;

地方收上來的稅賦,該怎麼統計、怎麼封存,留用多少,往朝堂中央上交多少。

又比如兵役、徭役,分別應該支付多少報酬,由誰支付、以怎樣的方式支付等等。

說到這裡,其實就有點奇怪了。

——劉榮要做的,不是推出新錢五銖,並徹底收回鑄幣權嗎?

這《金布律》,明顯和錢幣的事兒不沾邊啊!

就算要考慮,劉榮該考慮的也應該是《二年律令》的錢律,而非金布律纔對?

但實際上,一切,都埋藏在這看似直白,實則晦澀無比的表現之下。

正如上文提到的:《金布律》,主要是一部針對民事賠償,以及非官方羣體或個人損壞官方財物時,應當如何賠償的法令。

看上去,確實和錢幣沒什麼關係。

但謎底,恰恰就在謎面上。

——民事賠償,賠的是什麼?

——損壞官方財物,賠的又是什麼?

答案顯而易見:錢。

在天下大面積流通,受天下人——至少是天下大多數人認可的銅錢。

到這裡,問題其實就很簡單了。

《金布律》,規定了民事賠償,以及官方財物受損時的賠償方式。

其中,又涉及到了對賠償錢幣的硬性規定。

條文大概可以總結爲:凡是‘錢’,無論是戰國時期的圓形銅幣,還是圓形方孔的秦半兩、漢半兩;

只要錢體表面,能辨別出表明面值的銘文,能看出銅色,且錢體沒有完全斷裂,那即便是有部分缺損,便可以被判定爲:錢。

這種可以被官方判定爲合格的‘錢’,無論是用於賠償官府、繳納罰金、稅賦,還是在民事賠償,乃至於日常的交易活動中,任何官方或非官方的個人或團體,都絕對不能拒收。

違者,罰金四兩……

很顯然,這條規定,是呂太后在給劉邦的三銖鉛莢錢擦屁股。

爲了重建貨幣信用,以及更爲重要的政府公信力,呂太后以一紙《金布律》,正式爲三銖鉛莢錢背書。

爲了不被罰金,當時的老百姓們,自然只能繼續用劣質的三銖鉛莢錢。

但最終,這些錢終歸是以稅、賦、罰金,乃至於貨物交易的方式,逐步迴流到少府。

換而言之:太祖劉邦‘用時間換空間’,用三銖鉛莢錢透支的未來,最終是由‘漢二世’呂太后完成了後續的善後工作,補上了被透支的窟窿。

而劉榮爲難的,或者說是被掣肘的點,也恰恰就在於此。

——《金布律》,讓任何一種具備錢的形狀,且表面或多或少呈現出銅黃色的‘僞錢’,具備了貨幣合法性!

而且,由於呂太后‘漢高後’的特殊身份,劉榮還無法通過法令覆蓋——即出臺一部否定舊法的新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要想統一貨幣,推行五銖錢,將所有其他雜七雜八的劣錢淘汰,劉榮就必須面對《金布律》。

要麼,廢除《金布律》;

要麼,在接受《金布律》關於‘錢’的概念定義的基礎上,忍受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規律,把五銖錢的推行交給兒子、孫子,乃至於一代又一代後世之君。

劉榮顯然會選擇前者。

但舊法令的廢除——尤其是開國皇帝、皇后這種具有特殊意義的人,所親自推出的舊法令,廢除的難度都不是一般的大。

原因很簡單:封建時代的政壇,講的從來都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就事論人、就人論事。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還是《金布律》。

由於‘諸呂之亂’,呂太后在漢家的政治形象,其實已經是女人當中的‘桀紂’了。

但礙於呂太后‘高後’的身份,漢家朝堂對於這一政治定性,採取的是低調處理。

說直白點,就是大家都知道,也都認可呂太后不是個東西;

但爲了照顧漢家——尤其是太祖高皇帝的顏面,這事兒,大家心裡知道就行,誰也別往外說。

尤其是作爲呂太后庶子的太宗孝文皇帝,更是礙於人倫孝悌,而無法做出任何一件否定呂太后的定性。

於是,呂太后成了‘既沒有參與諸呂之亂,也從來不知情’,結果被不肖子孫坑的晚節不保,或者說是‘死後名節不保’的受害者。

而《二年律令》中,由呂太后推出的、《金布律》在內的一系列新法,也都被‘冷處理’。

何謂冷處理?

放着不去管它。

不廢除,不採用,不否認它存在,但也不承認它能用。

整個朝堂內外,都極其默契的當《二年律令》當中的新法令——尤其是《金布律》不存在。

就像是鴕鳥遇到危險時,把頭埋進沙子裡一樣。

《金布律》明明就在那裡,明明沒有被廢除,明明還具備法律效應;

但整個漢室朝堂,都成了把頭埋進沙子裡的鴕鳥。

在過去,這麼做當然沒問題。

畢竟鑄幣權被開放,大家都能鑄錢,無論有沒有《金布律》,大家都能憑藉鑄幣獲取利益。

可眼下,劉榮要收回鑄幣權,並推出官方統一貨幣,絕了全天下人,主要是貴族們的一大入項。

常言道: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

劉榮‘殺’了全天下幾乎所有貴族階級的父母雙親,會是個什麼結果?

結果就是未來,必定會有無數人出現在未央宮外,揮舞着那紙已經被忽視三十多年的《金布律》質問劉榮:陛下認不認呂太后?

認不認這《金布律》?

既然認,那憑啥做出違背《金布律》的舉動?!

憑啥我們手裡的錢,就都不是‘錢’了,只有少府那五銖錢是‘錢’?!!

《金布律》都說我這就是錢了,陛下憑什麼不認?!!!

這,纔是問題的關鍵。

——真真有價值、有可觀含銅量的正常錢幣,劉榮根本就不擔心。

因爲那些錢幣,百姓就算無法熔鑄成新錢,也起碼能將其熔成銅,然後把銅賣出去換回五銖錢。

他們有退路——大不了融了賣銅。

但那些過分誇張的劣錢——如鄧通、劉濞二人比爛搞出來的劣質四銖,乃至於太祖劉邦的三銖鉛莢錢,持有者都是沒有退路的。

他們無法通過熔鍊那些錢,來得到可觀的銅、來回收足夠的財富,彌補自己的損失;

他們只能靠《金布律》的法令背書,來迫使官府接盤,從而將損失轉移給漢家。

劉榮顯然不接受。

而不接受,就意味着在五銖錢問世之前,劉榮首先要解決掉《金布律》這一毒瘤。

哪怕不廢除《金布律》,也起碼要把那條噁心人的法律條令給刪改掉。

但這又使得劉榮,即將以重孫輩的身份,來觸碰漢家政壇現階段,僅有的幾個政治禁忌之一。

——呂太后的政治定性!

第204章 慄氏明智?好小衆的字眼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544章 百家第241章 處置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207章第377章 圍三缺一第5章 登門賠禮第466章 點將!第446章 慄氏外戚剛落腳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9章 執棋者第425章 河西第268章 削藩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246章 廟算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529章 草原劇變第530章 又一歲秋第61章 陛下!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37章 且瞧着吧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第311章 幽冥第290章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第459章 不一樣,很不一樣第422章 爲人父的奇妙感覺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第117章 寡人是在頒王詔!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232章 孝景皇帝第485章 冰與火之歌第540章 冬第565章 調節閥第339章 武夫當道第501章 蠻夷入華夏,則華夏之第53章 竇王孫第89章 閹庶安敢欺我?第477章 凜冬將至第54章 表叔,慎言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159章 社稷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542章 程不敗第406章 傻了吧?第279章 這筆買賣,不划算嗎?第82章 屠龍勇士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400章 燙手山芋第569章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第544章 百家第378章 鹽鐵和糧食不同第298章 靡靡之趙第502章 篝火晚會第585章 別鬧第484章 爆!第504章 約法三章第65章 朕覺得不對勁!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195章 朕駕崩,必有血親殉葬!第108章 誓師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450章 艱難的抉擇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174章 周亞夫,你不高興啊?第573章 遙想當年第488章 駭人!第591章 妙,妙極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269章 王孫要做的事,還有很多第61章 陛下!第77章 我乏了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208章 太上皇?第591章 妙,妙極第212章 關門,放太子!第197章 兒,捨命相陪第207章第54章 表叔,慎言第567章 滄海桑田第235章 工業進程(防盜半小時)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122章 暴君!請假條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456章 萬望陛下三思!第555章 東宮,畢竟不是真皇帝第426章 歲末第43章 丞相失勢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第211章 臣,等着家上第228章 皇祖母覺得,這是鹿是馬啊?第519章 板子打下來,很疼的第526章 遠大目標
第204章 慄氏明智?好小衆的字眼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544章 百家第241章 處置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207章第377章 圍三缺一第5章 登門賠禮第466章 點將!第446章 慄氏外戚剛落腳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9章 執棋者第425章 河西第268章 削藩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246章 廟算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529章 草原劇變第530章 又一歲秋第61章 陛下!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37章 且瞧着吧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第311章 幽冥第290章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第459章 不一樣,很不一樣第422章 爲人父的奇妙感覺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第117章 寡人是在頒王詔!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232章 孝景皇帝第485章 冰與火之歌第540章 冬第565章 調節閥第339章 武夫當道第501章 蠻夷入華夏,則華夏之第53章 竇王孫第89章 閹庶安敢欺我?第477章 凜冬將至第54章 表叔,慎言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159章 社稷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542章 程不敗第406章 傻了吧?第279章 這筆買賣,不划算嗎?第82章 屠龍勇士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400章 燙手山芋第569章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第544章 百家第378章 鹽鐵和糧食不同第298章 靡靡之趙第502章 篝火晚會第585章 別鬧第484章 爆!第504章 約法三章第65章 朕覺得不對勁!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195章 朕駕崩,必有血親殉葬!第108章 誓師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450章 艱難的抉擇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174章 周亞夫,你不高興啊?第573章 遙想當年第488章 駭人!第591章 妙,妙極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269章 王孫要做的事,還有很多第61章 陛下!第77章 我乏了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208章 太上皇?第591章 妙,妙極第212章 關門,放太子!第197章 兒,捨命相陪第207章第54章 表叔,慎言第567章 滄海桑田第235章 工業進程(防盜半小時)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122章 暴君!請假條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456章 萬望陛下三思!第555章 東宮,畢竟不是真皇帝第426章 歲末第43章 丞相失勢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第211章 臣,等着家上第228章 皇祖母覺得,這是鹿是馬啊?第519章 板子打下來,很疼的第526章 遠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