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也許真是這樣

說來當年,燕王臧荼部將衛滿東渡,最終鳩佔鵲巢,竊取芥子朝鮮之國,建立衛滿朝鮮一事,漢家其實是多少有些不厚道的。

——因爲在漢五年,太祖高皇帝於汜水之畔承襲皇位後,朝鮮半島的芥子朝鮮、馬韓、真番等政權,便相繼送來了臣服漢家,請爲藩屬的國書。

太祖高皇帝也並沒有拒絕,允許了朝鮮各國向漢家象徵性朝貢,並承認漢家從此成爲朝鮮各國的宗主國,承諾庇佑成爲漢藩的朝鮮各國。

結果可倒好;

真到了出事兒的時候,漢家別說是搭把手,保護朝鮮半島的一種小弟了;

甚至就連鬧出禍端的衛滿,都是因爲政治鬥爭失敗,才從漢家逃去朝鮮半島的叛軍之將衛滿!

說漢家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或許有些誇張。

但說漢家‘非但沒保護小弟,還給小弟添了麻煩,還害小弟忘了國’,卻是沒有半點毛病的。

只不過當年,漢家是在太窮,也太‘忙’。

太祖高皇帝僅存無多的精力和壽命,漢家僅存無多的戰爭潛力和資源,都投入到了平定異姓諸侯之亂,或者說是誅滅異姓諸侯割據勢力之上了。

燕王臧荼叛亂,太祖高皇帝能御駕親征,把臧荼打的兵敗身亡,燕地之亂平定,就已經很費時費力了。

至於臧荼手底下有什麼人,都跑去了哪裡,太祖高皇帝就多少有些顧不上了。

再者,對於衛滿東逃,得到芥子朝鮮收留,太祖高皇帝那也有話說的。

——有你這麼做小弟的嗎!

——我平定叛亂,逆賊手底下的卒子逃亡去你那兒,你不說把人殺了,或抓了給我送過來,居然還收留他?

——該!

——活該你亡國!

於是,漢家一方面無力幫忙,一方面又對芥子朝鮮收容衛滿感到不愉,最終便坐視了芥子朝鮮的滅亡,以及衛滿朝鮮拔地而起。

至於衛滿朝鮮,漢家的態度則一向比較曖昧。

嚴格意義上來講,衛滿朝鮮乃逆賊餘孽,燕王臧荼舊部衛滿所創,對於漢家而言,屬於絕對的逆賊、反叛勢力。

但從國家利益,以及文明發展進程的角度來講,衛滿朝鮮鳩佔鵲巢,竊國芥子朝鮮,對於華夏文明以及漢家而言,又算是某種意義上的利好。

——除了草原之外,其他任何方向、任何地方的新服之地,對於華夏文明而言,最難得從來都不是打下來,而是消化、融合。

好比嶺南百越,看似是始皇帝當年排除五十萬徵南大軍,花了大力氣打下來的;

但實際上,始皇帝派軍隊征服嶺南,僅僅只是嶺南大地被納入華夏文明懷抱的過程中,難度相對較低的一環。

真正困難的,是早在春秋之時,嶺南百越就因吳、越二國的存在,而逐步接受華夏文明薰陶。

簡而言之,便是一塊新服之地、未化之民,需要華夏文明花費數十上百年,乃至數百年的時間,來進行文化滋潤、滋養。

滋養完成,真正讓這片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的民衆接受,並融入華夏文明的懷抱,纔是最後水到渠成的臨門一腳:武力征服。

嶺南百越如此,眼下的朝鮮半島,以及未來的西南諸夷,也同樣不例外。

——幾百年前開始滋潤、滋養的嶺南百越,在幾十年前才終於結出成熟的果實,讓始皇嬴政伸手摘下。

西南諸夷,也需要眼下的劉榮開始着手滋潤、滋養,好讓幾百年後的兒孫——甚至是下一個、下下一個王朝的帝王,摘下彼時成熟的果實。

而衛滿朝鮮鳩佔鵲巢,顛覆芥子朝鮮的舉動,對漢家而言之所以有利,也正是因爲這個緣故。

文化滋潤、滋養,是有許多種方式的。

但無論是哪種方式,都有一個前提,便是開放。

很顯然,過去近千年的時間,朝鮮半島始終處於封閉的狀態,哪怕有殷商王室所創建的芥子朝鮮政權,也依舊如漂浮在河流中的鴨子般——半點沒有沾染華夏文明的雨露。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芥子朝鮮政權作爲華夏文明滋潤、滋養朝鮮半島的先頭部隊,顯然是不合格的、沒有完成任務的。

而在漢初,衛滿篡奪芥子朝鮮社稷,在彼時的長安朝堂看來,便是換了一個極有可能出色完成任務的文明先鋒,去接替芥子朝鮮滋潤、滋養朝鮮半島。

說白了,就是文化入侵,憑藉華夏文明得天獨厚的優越性,對朝鮮半島的原住民進行降維打擊,從而加速文化融合。

再有,便是自宗周以來,華夏統治者便開始產生一種未必正確,卻也絕對不是錯誤的觀念。

——肉攔在鍋裡,怎麼都好過給別人吃。

比如宗周,分封諸侯數百,雖然大都變成了割據自立的小山頭,但好歹都是諸夏之民所掌握的政權。

最終,始皇一統天下,宗周通過分封‘地圖開疆’的萬里江山,也確實成爲了華夏文明的沃土。

而在秦亡漢興之後,類似這樣的觀點,也同樣存在於漢室帝王——尤其是劉榮這個穿越者的認知當中。

劉榮甚至已經有了大致盤算!

等將來,打下草原的幕南,河西,以及更遙遠的幕北,還有嶺南、朝鮮半島等地,劉榮都打算通過分封,來最大限度提高掌控當地的速度。

這個邏輯很好理解。

好比河西——如果打下來後設郡縣,那管理當地的,便是領死工資的官僚。

雖然他們也有‘政績’這頂帽子壓着,但發展積極性終歸有限。

當然會有官兒迷,鉚足了勁兒搞建設,削尖了腦袋撈政績。

但也必然會有佛系的官員,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領一天俸祿點一天卯。

而分封,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把這塊土地分封出去,那對於受封的諸侯王而言,這就是自家的領土和產業,就是自家傳給後世子孫的基業了。

那開發激情、發展積極性,幾乎是上不封頂,且趨於瘋狂的。

畢竟替人種地,和種自己家的地,那積極性是不一樣的。

換個更通俗易懂的說法,便是計件算工資,和計時間算工資,工人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性,也絕對是兩種不同層面的概念。

而這種想法——這種‘以分封促進發展和建設,未來再通過郡縣提高中央對當地的掌控’的概念,便被劉榮理解爲:寧願肉爛在鍋裡。

好比嶺南的南越武王,或者說是自立爲‘南越武帝的’趙佗。

始皇尚在、嬴秦尚在之時,趙佗掌控下的嶺南,無疑是秦屬嶺南四郡。

而在秦亡漢興之後,趙佗割據自立,可謂是在嶺南佔山爲王。

從‘秦’的角度,以及‘漢’的角度,嶺南的趙佗無疑都不是好玩意兒。

——對秦而言,趙佗是坐視秦二世而亡,悖逆二世詔令,拒絕支援中原的背叛者;

對於漢家而言,趙佗更是前朝餘孽、割據勢力等諸多敵對因素的綜合體。

但毋庸置疑的是:拋開秦、漢的‘家天下’的概念,轉而從華夏文明的角度去看待,趙佗對嶺南的控制,無疑便是一大利好。

——趙佗割據也好,稱帝也罷,總歸是讓嶺南,爛在了這口名爲‘諸夏’的鍋裡,而不是被山林間的野人所掌控。

經過春秋開始的‘嶺南吳越化、諸夏化’,以及趙佗這大幾十年的統治,嶺南大地,本質上已經具備了做漢家、做華夏文明的郡縣——至少是諸侯國的現實條件。

早晚有一天,嶺南大地會真正融入華夏文明的懷抱,成爲後世人認知當中的兩湖兩廣。

劉榮也堅信,哪怕沒有自己的存在——哪怕沒有自己這個穿越者皇帝,來爲華夏文明排除錯誤選項,指出正確道路,華夏文明也早晚會將如今的河西,吸納爲未來的走廊;

早晚會將如今的幕南、幕北,吸納爲未來的內外蒙。

至於劉榮存在的意義,便是將這個進程加快,儘可能規避一些彎路。

當然,這都是遙遠未來的事。

眼下,劉榮要考慮的,是在打下河西、幕南,以及朝鮮半島等地後,分封幾個宗親諸侯,乃至異姓王過去。

至於以後,這些人是從外向內,發起針對漢室朝堂中央的叛亂,還是對外開拓,亦或是學趙佗割據自立,佔山爲王——劉榮不在乎。

把肉扒拉進鍋裡,是劉榮的首要目的。

至於這肉最終,是爛在鍋裡,還是被分食,更甚是毒死漢家,劉榮都不在乎。

——事實上,相較於尋常的土著皇帝,劉榮這個穿越者最大的不同,便是對‘家天下’‘我漢家’的概念看的沒那麼高。

土著皇帝如太祖劉邦、太宗劉恆,以及先孝景皇帝劉啓,在關乎國家的大事面前,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我老劉家的天下如何如何’‘我老劉家的社稷如何如何’。

至於諸夏、華夏這個概念——不能怪他們沒有,而是這個時代,整個藍星都幾乎沒有任何一支文明,真正誕生民族意識。

也就是華夏文明模模糊糊間,提出了‘華夷之防’這一原始版本的民族意識覺醒,甚至僅僅只是徵兆、預兆。

但劉榮卻不同。

雖然這具身體是劉氏宗親,自己也確實是老劉家的天子,但在劉榮認知中的重要性排序中,老劉家,永遠都是擺在第二位的。

擺在第一位的,是諸夏,是華夏。

簡而言之便是:如果有一種措施,能讓華夏文明受益匪淺,卻會導致老劉家的‘家天下’損失慘重,甚至宗廟傾覆,那劉榮是絕對會認真考慮的。

而且之所以是‘考慮’,而非直接採取這一措施,也絕不是因爲此舉傷害了老劉家、傷害了漢家,而是考慮這個舉措的必要性和風險。

如果無風險,有必要,對華夏文明百利而無一害,那劉榮絲毫不介意自己,成爲漢家的亡國之君。

當然,這只是極端情況下的狀況,也是一種極端的表達方式。

事實上,根本不存在這樣一種措施,值得劉榮以葬送劉漢王朝爲代價,來爲華夏文明謀求長遠利益。

言歸正傳。

先帝元年,先帝老爺子召內外諸侯藩王入朝覲見,重點都放在了關東宗親諸侯身上。

劉榮卻注意到了彼時,應召入朝覲見的朝鮮諸國的使團,甚至是國軍本人。

——比如,朝鮮半島諸多零散政權中,對漢家最恭順、最友好的真番國,便是國君親自來到長安。

另外,還有馬韓、高句麗等幾國的國君,原本也打算親自過來,卻礙於半島與大陸板塊的連接處,幾乎全都被衛滿朝鮮所佔據;

得知這些國家的國君,打算去長安覲見漢天子,衛滿朝鮮自然是從中作梗,無所不用其極,就是不讓去。

真番王能順利抵達長安,都還是因爲真番國太小、太窮,真番王和尋常的朝鮮土著沒什麼兩樣;

——都是穿的破破爛爛,瘦的皮包骨頭的,搞得衛滿朝鮮想攔,都無法甄別出這位貨真價實的真番王,或者說是‘漢真番君’。

至於衛滿朝鮮爲什麼會甄別,而不是無差別扣留、阻攔各國使團,則是因爲衛滿朝鮮在內的整個朝鮮半島,都不抗拒和華夏中原通商。

沒辦法;

和貧瘠的草原一樣,朝鮮半島的物資,也同樣無比稀缺。

雖然有接連燕東地區的黑土地,但都是常年凍土,哪怕丟給當今漢室都種不明白,更別提當地那些還在穿動物皮毛,使用石器、骨器的‘史前人類’了。

當年那一番經歷,讓劉榮印象深刻。

因爲劉榮發現,凡是從朝鮮半島走出來的人,無論是國君還是使者,無論是官員、貴族,還是隨從奴隸,都是從上到下、由內而外透露出個‘窮’字兒。

貴族和奴隸唯一的區別,便是奴隸身上,都是看不出原本顏色,甚至看不出材質以及原本款式的布片;

往宣室殿一戰,儼然一副如假包換的乞兒打扮!

而貴族,也不過是身着一件勉強看得出原本顏色,以及大概能看出衣服模樣的奇裝異服,並在臉上塗抹各種白色顏料。

畫的人不人,鬼不鬼的,還說這是他們最崇高的禮儀,只有在面見最尊貴的客人時,才捨得把這些‘珍貴’的顏料往臉上塗……

第398章 說搞就搞第373章 統籌會?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419章 考題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493章 纔剛開始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303章 撐犁天的意志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492章 普天同慶?第505章 移風易俗第355章 只朕如此,後世之君弗從第203章 誰知道呢第178章 爲子孫後世計第8章 命可真好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172章 天賦異稟的中山靖王第335章 西域!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199章 學着點兒,混小子第475章 人心啊第512章 華夏貴胄!第500章 攻心爲上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432章 策問第176章 孤,也太不是東西了第13章 家宴第184章 少府怎麼說?要不要合夥?第381章 洗牌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270章 朕,要給程不識封侯!第467章 麻煩了啊第320章 衛青第578章 展望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61章 陛下!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315章 活該!第15章 我好怕啊第43章 丞相失勢第441章 迭代!第416章 大棒!第209章 不至黃泉,不復相見矣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78章 狗,不嫌家貧第84章 上架感言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547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第286章 老劉家的男人吶第560章 意外之喜第561章 慢慢來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第454章 故年第300章 真有意思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61章 陛下!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324章 試探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539章 文治武功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442章 和平分手第500章 攻心爲上第525章 不怕問題暴露!第122章 暴君!第222章 不遠了第495章 原來高闕,這麼難打啊?第373章 統籌會?第59章 皇長子以爲可否?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94章 這不搞人心態嗎這?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第109章 劉濞老賊!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2章 我還不是太子呢!第309章 武夫當國!第359章 自古以來?第235章 工業進程(防盜半小時)第555章 東宮,畢竟不是真皇帝第432章 策問第497章 伊稚斜的決斷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96章 誅晁錯,清君側!第487章 僵持第117章 寡人是在頒王詔!第514章 大案第437章 御前秘書處第99章 十日?!第92章 出師不利
第398章 說搞就搞第373章 統籌會?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419章 考題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493章 纔剛開始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303章 撐犁天的意志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492章 普天同慶?第505章 移風易俗第355章 只朕如此,後世之君弗從第203章 誰知道呢第178章 爲子孫後世計第8章 命可真好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172章 天賦異稟的中山靖王第335章 西域!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199章 學着點兒,混小子第475章 人心啊第512章 華夏貴胄!第500章 攻心爲上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432章 策問第176章 孤,也太不是東西了第13章 家宴第184章 少府怎麼說?要不要合夥?第381章 洗牌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270章 朕,要給程不識封侯!第467章 麻煩了啊第320章 衛青第578章 展望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61章 陛下!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315章 活該!第15章 我好怕啊第43章 丞相失勢第441章 迭代!第416章 大棒!第209章 不至黃泉,不復相見矣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78章 狗,不嫌家貧第84章 上架感言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547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第286章 老劉家的男人吶第560章 意外之喜第561章 慢慢來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第454章 故年第300章 真有意思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61章 陛下!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324章 試探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539章 文治武功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442章 和平分手第500章 攻心爲上第525章 不怕問題暴露!第122章 暴君!第222章 不遠了第495章 原來高闕,這麼難打啊?第373章 統籌會?第59章 皇長子以爲可否?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94章 這不搞人心態嗎這?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第109章 劉濞老賊!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2章 我還不是太子呢!第309章 武夫當國!第359章 自古以來?第235章 工業進程(防盜半小時)第555章 東宮,畢竟不是真皇帝第432章 策問第497章 伊稚斜的決斷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96章 誅晁錯,清君側!第487章 僵持第117章 寡人是在頒王詔!第514章 大案第437章 御前秘書處第99章 十日?!第92章 出師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