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4 君臣反對

“李綱好大的膽子,魏徵不在門下,他倒是把魏徵的脾性學了過來,竟敢封駁朕的詔書。”李世民看着門下省退回的詔令,怒火中燒,把手中的詔書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怒道。

“發生了何事,陛下怎的如此動怒?”以往李世民的詔令下至門下,也有被封駁的,也不是頭次了,怎的今日竟如此動怒,一旁的楊妃一邊說着,一邊撿起了李世民摔在地上的詔書,問道。

楊妃撿起詔書一看,一下子便被詔書所載給驚到了,李世民所下竟是分封之詔。

楊妃一直知道李世民有分封的念頭,只是礙於朝中百官力抗,故而未能推行,可讓他驚恐的是此次李恪外鎮之事,李世民竟直接下了詔書。

看着手中的詔書,楊妃嘴角閃過一絲笑意,自己的兒子終於不用鎮守邊疆,不用和自己天各一方了,

“啓稟陛下,獻春門外禁軍傳話,漢王現在獻春門求見。”李順入內,對李世民稟奏道。

眼下李世民正在氣頭上,聽得李恪在獻春門外求見,皺眉問了一句:“他又不是外臣,候在獻春門作甚?”

獻春門在甘露殿東北向,過了獻春門便算是進了內宮,若是外臣自然入不得內,但李恪是皇子,宮門守衛的禁軍又怎會攔他。

不過李恪既候在門外,自也有他的道理,常塗道:“漢王怕是不敢面聖。”

李世民不解地問道:“這是爲何?”

李順如實回道:“漢王以爲分封之制於國不利,他此來是向陛下退封的。”

本來李世民就在氣頭上,聽李順的話,先是微微一愣,接着臉色便越發地難看了。

“逆子,他也想夥同這些外臣氣死朕嗎?”李世民一拍桌案,怒道。

見得李世民發怒,一旁於李恪走的極近的長樂生怕李世民遷怒李恪,連忙道:“阿爹息怒,三哥向來最是敬重阿爹,怎會故意惹阿爹動怒,三哥多半也只是心繫大唐朝局而已。”

李恪視李世民如何,李世民自己比誰都清楚,要是旁人說李恪故意同他作對,李世民自己都是萬萬不信的,他方纔所言也只是一時怒急而已。

只是李恪終究與旁人不同,分封之制,封的便是李恪這些皇子,李世民頓了頓,還是道:“傳漢王和滿朝四品及以上大臣來甘露殿見朕。”

關中的隆冬,不比南方來的那般溫婉。自打今日早間大雪初降,不過大半日的功夫,富饒的關中大地已經滿是雪白的一片。

太極宮,獻春門,李恪着王服,束王冠,身披貂裘大氅,正垂手立於門外。

李恪擡頭看着滿天飄雪,和被素裹了一層白衣的宮城,內心出奇的寧靜。

今日他退封,必是十拿九穩之事,蓋因李恪對這些朝中大員的稟性實在太過清楚了。

論才幹,這些輔佐英主,開國立唐的文武百官少有平庸之輩,俱爲幹臣,但也正因如此,這些人也大多帶着幾分倨傲。

貞觀初年,高季輔便曾上疏,議三品及以上官員見親王不必行參拜之禮,最後此事雖因李世民心疼諸子,被李世民駁回,但由得此事,也可見臣官之傲。

自漢後,天下始亂,主漸弱,而臣漸強,歷經數百年磨合,纔有瞭如今君臣共治天下的局面,若是依李世民之意,分封天下於宗室,那這維持了數百年的局面便會一朝而破,這些臣子和他們背後站着的那些世家門閥又豈會答應。

更何況,分封制着實弊大於利,不利海內安穩,李世民非是剛愎自用之人,聽不進羣臣的良諫,又怎會獨斷專行。

李恪在獻春門下待了片刻,便也看到了自甘露門而來,魚貫而入的朝中衆臣。

“殿下,羣臣都到了。”在李恪的身後,席君買正手撐着傘,爲李恪擋着鵝毛大雪,見了衆位朝中大員進殿,對李恪道。

“恩,你且去外殿候着本王。”李恪說着,便走出了傘下,往迎面而來的衆臣走去。

“諸位大人可算是來,本王在此可是等候多時了。”李恪拱了拱手,上前對衆臣道。

李恪出現在此,倒是叫衆人有些訝異,房玄齡與李恪頗爲相熟,也走在衆臣之前,於是對李恪問道:“天寒地凍的,殿下不在府中養着,怎的在此?”

李恪收起了臉上的笑意,一臉正色地對房玄齡道:“自是爲父皇分封諸王之事而來。”

房玄齡問道:“此事殿下也知了?”

李恪回道:“雖不過半日,但此事早已傳遍了長安官場,整個大唐朝堂,還有幾人不知。”

房玄齡問道:“那不知漢王之意是?”

李恪當即回道:“分封之制一旦推行,必使地方藩王之權過重,長此以往或成尾大不掉之勢,難免地方生亂,甚至顛覆社稷,本王以爲分封之制萬不可行,特來退幷州之封,勸阻父皇。”

李恪之言一出,與房玄齡同來的一干大臣的臉上頓時神色各異。

李恪封於幷州,已經算是藩王,若是連他都來退封,不願就藩的話,此次勸阻李世民的把握自然就大上了許多。

可也正因如此,長孫無忌一衆盼着李恪外鎮的人,卻陷入了兩難。

這一刻長孫無忌算是知道,作繭自縛是何感受的。

不過顯然,分封之事遠大於李恪外鎮,而且李恪外鎮幷州朝中衆臣本就多有微詞者,此次一併廢止了也好。

“漢王之言甚是,分封一制害國傷民,斷不可行,我等自當協力,勸陛下收回成命。”李恪話音剛落,就連官任太子左庶子的于志寧竟都開了口,主動上前對李恪道。

于志寧乃開國元宿,又出身關隴名門,在與太子交好的羣臣中,于志寧位分極高,僅在長孫無忌之下,連於志寧都開了口,自可看出羣臣的立場。

聽了于志寧的話,衆人也都紛紛望向了長孫無忌的方向,長孫無忌與李恪不和,雖未擺到明面上,但朝中已少有人不知。

眼下這個當口,衆臣當前,長孫無忌也不得不做決斷,而且他除了和李恪合作也沒得選擇。

421 席君買(二)603 游擊戰術0113 二子擇師445 密談251 世家門閥602 儒墨之爭606 抗旱0146 雪災0208 奏章224 大功告成0095 儲君之位0142 一胖毀所以399 勸諫0026 《春曉》0041 太極宮0050 封德彝0045 真相大白314 決賽開始327 天子怒283 李淵暴怒591 兵圍長孫府454 和親之議385 回京(二)346 大都督464 君臣反對0139 長樂公主408 中秋598 翻臉474 寸步不讓607 挖井249 突厥王帳0048 後續影響431 梟雄亡484 李恪的謀劃0210 大功告成513 晉王大婚0017 李世民暴怒253 長安商會0168 玉液瓊漿552 長孫無忌的算計360 大軍壓境574 孔穎達301 賽後影響(二)571 初雪0109 組建班底221 香水0086 東西二市617 上朝426 梟雄老矣308 各自謀劃601 幹仗624 太子的拉攏549 事出反常必有妖0175 有女名婉530 祿東贊427 阿史那雲522 三國的魅力0209 馬蹄鐵0083 第一奸臣555 觀音誕610 軍民一家540 羣情激奮0047 李恪又被揍0157 楚王籌劃0051 密談239 針鋒相對449 歐陽詢399 勸諫0134 廷杖572 堆雪人308 各自謀劃0045 真相大白582 龜茲國形勢523 初唐四傑457 危機623 以不變應萬變0110 求賢若渴443 懟0135 高士廉637 君子六藝320 來去如風255 風聞奏事493 薛仁貴初戰0084 拜師233 各懷鬼胎0144 世家0154 朝會風雲(下)522 三國的魅力340 都督府與刺史府433 灞橋折柳0104 年號貞觀279 爭論499 決策475 白熱化0126 君子遠庖廚533 迷局371 決戰(三)626 駙馬0061 冤家路窄608 井水澆灌
421 席君買(二)603 游擊戰術0113 二子擇師445 密談251 世家門閥602 儒墨之爭606 抗旱0146 雪災0208 奏章224 大功告成0095 儲君之位0142 一胖毀所以399 勸諫0026 《春曉》0041 太極宮0050 封德彝0045 真相大白314 決賽開始327 天子怒283 李淵暴怒591 兵圍長孫府454 和親之議385 回京(二)346 大都督464 君臣反對0139 長樂公主408 中秋598 翻臉474 寸步不讓607 挖井249 突厥王帳0048 後續影響431 梟雄亡484 李恪的謀劃0210 大功告成513 晉王大婚0017 李世民暴怒253 長安商會0168 玉液瓊漿552 長孫無忌的算計360 大軍壓境574 孔穎達301 賽後影響(二)571 初雪0109 組建班底221 香水0086 東西二市617 上朝426 梟雄老矣308 各自謀劃601 幹仗624 太子的拉攏549 事出反常必有妖0175 有女名婉530 祿東贊427 阿史那雲522 三國的魅力0209 馬蹄鐵0083 第一奸臣555 觀音誕610 軍民一家540 羣情激奮0047 李恪又被揍0157 楚王籌劃0051 密談239 針鋒相對449 歐陽詢399 勸諫0134 廷杖572 堆雪人308 各自謀劃0045 真相大白582 龜茲國形勢523 初唐四傑457 危機623 以不變應萬變0110 求賢若渴443 懟0135 高士廉637 君子六藝320 來去如風255 風聞奏事493 薛仁貴初戰0084 拜師233 各懷鬼胎0144 世家0154 朝會風雲(下)522 三國的魅力340 都督府與刺史府433 灞橋折柳0104 年號貞觀279 爭論499 決策475 白熱化0126 君子遠庖廚533 迷局371 決戰(三)626 駙馬0061 冤家路窄608 井水澆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