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7 君子六藝

所以這次的科舉,李恪十分重視,他早已下定決心要全力以赴的把算學提高到明經和進士的同等地位,這大概就是他這個重生者的歷史使命吧!

李恪敢於將算學加入到科舉考試的科目裡,自然要打好腹稿應對各種詰難,儒家子弟自以爲是唯我獨尊的臭毛病可不是到了明清時期學了八股文之後纔有的,自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便開始了,只是到了明清時期更加嚴重而已。

李恪想得很明白,要竭盡全力把算學納入科舉的必考科目之一,使得天下文人不得不學習算學,想做官,可以,前提是你必須學好算學,你算學都不過關,當哪門子官?

就是這麼豪橫,就是這麼霸道,你不服還不行?

“請問侍中大人,未來的大唐,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李恪反問道。

魏徵沒料到李恪會反攻爲守,反問他,沉吟半晌,道:“自是學識淵博忠君報國的青年才俊…”

李恪聞言,果然如此,就知道你會如此回答。

李恪笑容滿面道:“諸位如此在乎明經、進士等科而反對算學,在下是否可以理解爲,你們都是儒家子弟,舉賢不避親,都希望朝堂上盡是志同道合之人?”

魏徵聞言有些不悅道:“漢王殿下也可以這麼理解,但學習聖人之道有什麼不對嗎?學習四書五經不一定忠君報國,但是不學習四書五經,大抵都不知世間有忠君報國之事…

所以,四書五經儒家典籍,方纔是重中之重。至於算學,實屬小道,可有可無,不值一提,漢王殿下,此次科舉乃是大唐延續千秋萬代的國家大事,應當分清主次,千萬不要誤入歧途,本末倒置…”

“侍中大人所言不無道理,但侍中大人可否告訴小王君子六藝,是那六藝?”李恪微笑道。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禮:“君子六藝”中的禮指五禮,分別是: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

樂:“君子六藝”中的樂非常好理解,也非常具體,它指的是六套歌舞,分別是:《雲門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射:“君子六藝”中的射就是射箭,對你沒有看錯,古代的文人也要練武,還要做到弓馬嫺熟。“君子六藝”中詳細定義了“射”,分別是: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

這是五種不同的射箭方式,其中“白矢”指的是箭射穿標靶而且箭頭髮白,代表着弓箭的力道夠足。“井儀”指的是接連四箭命中靶心。

御:“君子六藝”中的御指的是駕駛馬車、戰車的技能,並不是指騎馬。古代馬車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戰車更是重要的戰略資源。

書:“君子六藝”中,只有“書”這項技能跟“琴棋書畫”有交集,那就是書法。俗話說“字如其人”,寫得一手好字是古代文人的必備條件。

數:君子六藝中,“數”指的就是計算、算術,以《九章算術》爲準。

《周禮》是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是西周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

《周禮》、《儀禮》和《禮記》合稱“三禮”,是古代華夏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禮法、禮義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歷代禮制的影響最爲深遠。

東漢經學大師鄭玄爲《周禮》作了出色的注,由於鄭玄的崇高學術聲望,《周禮》一躍而居《三禮》之首,成爲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因此這君子六藝是儒家最核心的思想之一,李恪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你不是自稱儒家之弟嗎?這算學就是你們儒家之弟的必學科目,本王把他作爲科舉的必考科目之一有什麼不對嗎?

魏徵面對李恪的反問,瞬間啞口無言,沉默半晌,纔不得不認輸道:“漢王殿下學識震古爍今,是老夫淺薄了,老夫同意把算學列爲科舉的必考科目!”

見老頑固魏徵都同意了,其他人也沒在自討沒趣出言反對,就這樣,算學有驚無險的成爲了大唐科舉的的必考科目,與明經科和進士科並列,李恪也暗自舒了一口氣。

在這裡多提一嘴,漢唐時期的儒生並非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那是下馬能提筆安天下,上馬能提刀定乾坤的猛人。

那從什麼時候開始,儒生變爲了文弱書生呢?

自宋開始,儒生受到程朱理學的迫害,成爲了手無縛雞之力的書呆子。

那什麼是理學呢?理學又有何弊端能把儒生變成書呆子呢?

理學,是儒家學派之一,在北宋時經儒釋道三教相互吸收的產物。

程朱又是誰?

“程”是北宋二程,即程顥、程頤兄弟,二人都曾就學於周敦頤,並同爲宋明理學的奠基者,世稱“二程”。

“朱”就是南宋理學家朱熹了,繼孔聖之後的又一位儒學集大成者,世稱“朱文公”。

他本人因集理學之大成,被尊稱爲“朱子”,成爲唯一一位非孔聖親傳弟子卻享祀孔廟的十二哲者,受儒教門徒祭祀。

程朱理學到底是個什麼?

基本上就是由周敦頤、張載、邵雍、二程等人創立的新儒學,傳承於子思、孟子一派的新性儒學。

二程更重理,他倆的學說,以“心傳之奧”奠定了道學的基礎,更以“理”爲最高的範疇,因此亦稱作理學。

二程的學說,特別是其核心觀點——“存天理,去人慾”,後來被朱熹所“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

南宋朱文公“總結”了北宋二程的理學思想,建立起了龐大的理學體系,集宋代理學於大成,使其成爲主流學派之一,甚至到了元明清三朝都被欽定爲官方哲學!

程朱理學,堪稱中國古代最爲精緻,最爲完備的理論體系,其影響至深至巨。

328 古人好馬233 各懷鬼胎0096 三喜臨門0177 蘇府0121 漢王練兵0205 烤魚252 嶺南馮家0084 拜師0066 鎮定自若613 盡得關中民心0118 其樂融融0176 賜婚0163 各方反應497 侯君集的疑惑285 平安無事0011 李淵0124 炒茶305 演練賽結束590 幕後黑手445 密談0217 桃之夭夭450 因爲你無恥454 和親之議488 急躁的高昌王0099 漢王0092 政事堂276 蓄勢待發513 晉王大婚301 賽後影響(二)221 香水596 褚遂良上門577 牛李黨爭609 威名遠播0096 三喜臨門0148 天地不仁326 脫險0053 登基大典627 賓主盡歡472 六相447 蝦夷人589 漢王遇刺(五)437 行刺0036 改良技術517 婚宴517 婚宴634 徇私舞弊0003 韜光養晦265 得理不饒人0201 陽春三月0196 面君0159 安置賑民506 結仇382 班師回朝468 漢王納妾547 報復0102 宗正寺516 太原王氏542 國之儲君309 準備613 盡得關中民心373 決戰(五)433 灞橋折柳470 一妻二妾346 大都督630 孔穎達的埋怨382 班師回朝598 翻臉617 上朝0067 自污338 幷州大都督263 何爲律法272 李唐皇室312 楚王在行動510 稱心250 初露鋒芒525 吐蕃賊心不死379 大獲全勝557 宣紙472 六相0035 傢俱463 計成0156 楚王李佑0077 王珪0033 練劍384 回京600 爭論590 幕後黑手0037 獻禮503 暴行434 重耳故事242 被迫和談0130 父子爭鋒0115 各方反應0181 科舉0018 李恪要捱揍612 古人迷信379 大獲全勝273 禮部0211 陌刀
328 古人好馬233 各懷鬼胎0096 三喜臨門0177 蘇府0121 漢王練兵0205 烤魚252 嶺南馮家0084 拜師0066 鎮定自若613 盡得關中民心0118 其樂融融0176 賜婚0163 各方反應497 侯君集的疑惑285 平安無事0011 李淵0124 炒茶305 演練賽結束590 幕後黑手445 密談0217 桃之夭夭450 因爲你無恥454 和親之議488 急躁的高昌王0099 漢王0092 政事堂276 蓄勢待發513 晉王大婚301 賽後影響(二)221 香水596 褚遂良上門577 牛李黨爭609 威名遠播0096 三喜臨門0148 天地不仁326 脫險0053 登基大典627 賓主盡歡472 六相447 蝦夷人589 漢王遇刺(五)437 行刺0036 改良技術517 婚宴517 婚宴634 徇私舞弊0003 韜光養晦265 得理不饒人0201 陽春三月0196 面君0159 安置賑民506 結仇382 班師回朝468 漢王納妾547 報復0102 宗正寺516 太原王氏542 國之儲君309 準備613 盡得關中民心373 決戰(五)433 灞橋折柳470 一妻二妾346 大都督630 孔穎達的埋怨382 班師回朝598 翻臉617 上朝0067 自污338 幷州大都督263 何爲律法272 李唐皇室312 楚王在行動510 稱心250 初露鋒芒525 吐蕃賊心不死379 大獲全勝557 宣紙472 六相0035 傢俱463 計成0156 楚王李佑0077 王珪0033 練劍384 回京600 爭論590 幕後黑手0037 獻禮503 暴行434 重耳故事242 被迫和談0130 父子爭鋒0115 各方反應0181 科舉0018 李恪要捱揍612 古人迷信379 大獲全勝273 禮部0211 陌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