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十三章 捅

八百十三章 捅

趙頊想不明白,說:“母后,請賜教。”

“此等醜聞,真假查不出來,若維護大臣,不若不報之,讓其自消。若問,真假莫辨,真也未必不是假,假的也未必不是真,終使士大夫名聲受損也。”高滔滔繞了幾句。

受鄭朗儒學裡的辨證法影響,人人都會來上兩句繞口令。

趙頊這回終於明白,徐徐退下。

這是眼下讓鄭朗最滿意的地方,高滔滔如今權利心並不重,若利用得當,反倒是一個好助手。但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例如龐大的債務,最主要的還是人。如今鄭朗學生、朋友以及信徒們,遍及天涯海角,但內部並不是一塊鐵板,例如司馬光與張方平,諸人對曾公亮的憤恨,富弼與王安石之間的意見不合。

問題多多。

但他心中多少還有了很多很多的準備,趙頊此刻卻象一隻暈頭轉向的蒼蠅,不知如何是好。

趙頊將蔣之奇召來詢問,不管怎麼說,你手中最少得有一些模棱兩可的證據吧。蔣之奇伏地叩首,說道:“此言乃是臣從御史中丞彭思永處得知,初彭思永畏懼歐陽修權勢,不敢言,臣聽聞國家財政睏乏,此乃中書有失也,於是將此事寫下,奏稿亦示之彭中丞,然後言國家事,彭中丞額首同意。臣非是欲竄歐陽修,乃是爲國家計也。”

趙頊沒有作聲,派人將彭思永召來對質。

歐陽修有沒有這回事,其實不要緊,要緊的是自己放出一個信號,看大臣們的反應。

彭思永帶到永和殿,看了看蔣之奇,心中比較高興,至少讓皇上慎重了,未必馬上就能讓歐陽修倒臺,但這已經與前皇上不同。徐徐答道:“陛下。此乃帷幕之私,不宜讓外人所知,以免譏笑朝廷。”

趙頊額首,說得不錯,公公扒灰本來就不好,並且兒子活着的時候扒灰更不好,傳出去,是歐陽修笑話。也是宋朝朝廷的笑柄。

彭思永又說道:“既陛下召臣,臣以爲歐陽修首建濮儀,違典禮以犯衆怒,僅憑此不宜在政府,否則國家危矣。以陰訟治大臣誠難,然修首議濮園事犯衆怒。”

趙頊目無表情。實際心中大快,道:“這樣吧,你們將所奏付於樞密院審議。”

中書是不能過問了,只能讓西府過問。

但西府能同意嗎?別要忘記還有一個文彥博,可這個不要緊,正好,可以清楚地讓趙頊看到大臣們的動向。

西府受到兩份奏書,沉默不言。

在這件事上,文彥博還是一慣的態度。不贊成,不反對。

歐陽修很快知道了,氣得要吐血,上奏自辨道:“之奇誣衊臣者,乃是禽獸不爲之醜行,天地不容之大惡,臣若有之,是犯天下之大惡,無之是負天下之大冤。若犯大惡而不誅。若負至冤而不雪,則上累聖政。其體不細。乞選公正大臣,爲臣辨理,再詰問之奇所言臣閨門內事,自所得,因何流傳出去?據其所指,便可推尋,盡理根窮,必見虛實。”

其實說了也等於沒說。

就是查到薛良孺身上,薛良孺又上哪兒來弄具體的證據?

主要是前面一句,禽獸不爲之醜行,天地不容之大惡,等於是發下惡誓。

是真是假,又是一個謎面,鄭朗也未必是認爲是真的,有可能歐陽修馬虎,與吳春燕做得有些曖昧,倒是他那件**案十之**乃是真實的,一有詩詞可以隱晦地證明,二是當時歐陽修正值中年,身體健全,宋朝人又有蘿莉控的陋習,發生了什麼,合乎情理。

到眼下,並沒有多少大臣參與進來。

不僅是扒灰案,有,無關緊要,無,無關緊要。扒灰案是小事,而是朝廷對歐陽修的態度。

全部在觀望。

朝中有許多人對韓琦歐陽修反感,不過司馬光在主持省試考,不能出來,張方平素來寡家孤人,曾公亮乃是一個老實人,誤會者往往都認爲他與韓琦是一路子的。

因此發生這件大事,居然無人蔘與。

只有一個人,孫思恭。

孫思恭在銀行監中灰頭灰臉,也沒有人怪他,韓琦讓他這麼去做的,他如何敢抗命,況且爲皇上,爲先帝兩度侍講,身份不可小視。孫思恭利用他獨特的身份,極力爲歐陽修解救。

後來史書說孫思恭諫,帝悟。

悟個頭啊,若是真悟了,歐陽修兩朝顧命副臣,父親得力大將,早就將彭思永與蔣之奇黜罷出朝堂,何至於再三審議,越鬧越大。兩奏自西府溜達一圈,趙頊看到大臣一聲不吭,心中又有些猶豫不決。因此將兩奏拿回來,並歐陽修寫的自辨奏章付給中書,令彭蔣二人具傳達人姓名以聞。

韓琦心中有數,看樣子皇上想要低頭了,立將三人召入,詢問彭思永。

若面對趙頊,彭思永還敢說,面對韓琦敢不敢說?且劉瑾與他是同鄉,兩人交情一向不錯,自己是御史中丞,胡說八道沒有關係,若是供出劉瑾,那正是給歐陽修用來殺猴立威的。於是說所辭出於風聞,我年老昏繆,記不住傳主姓名。再說祖宗家法許御史風聞言事,所以廣聰明也。況且你們身爲御史言臣時,風聞之事也沒有少做。若必問其所從來,因此而怪罪,那麼以後不得聞也,我寧從重謫,也不忍塞天子言路。說到這裡話音一轉,真假不重要,大臣朋黨專恣,此非朝廷福。

就算俺們說的是假的,你們中書做得太過份,又是假的?

到了歐陽修,都是聰明人,輕重得抓好,中書是否朋黨專恣不提,專門提前面的真假,既然沒有傳達人姓名,就是誣陷了,上書道:“之奇初以大惡誣臣,本期朝廷更不推窮,即有行遣。及累加詰問,懼指出所說人姓名。朝廷推鞫,必見虛妄,所以諱而不言。臣忝列政府,動系國體,不幸枉遭誣陷,惟賴朝廷推究虛實,使罪有所歸。”

書上,不服。趙頊沉默。

打鐵要乘熱,歐陽修連上三封書奏。

還有一個愛害者,吳充,醜聞的中心一個是歐陽修,一個是他的女兒。歐陽修倒也罷了,事關他的女兒能不急嗎。於是上章乞朝廷力與辨正虛實,明示天下,使門戶不枉受污辱。

大家依然沉默一片。

主要弄不清趙頊的心態。

趙頊也弄不清大家的心態,畢竟歐陽修與韓琦幾乎爲一體,還有一個文彥博做智者,坐於西府做深思狀,被迫之下,做了進一步退讓,在中書奏摺上批下一行字:凡朝廷小有闕失。故許博議聞奏。豈有致人大惡,便以風聞爲託?宜令思永等不得妄引浮說,具傳達人姓名並所聞因依,明據以聞。

中書拿到這行字,心滿意足,對彭思永更加逼迫。

彭思永無奈,只好違心地說道:“臣待罪憲府,凡有所聞,合與僚屬商議。故對之奇說風聞之由。然曖昧無實,曾戒之奇勿言。無所逃罪。”

蔣之奇同樣失望萬分,奏道:“此事臣止得於思永,遂於上聞,如以臣不當用風聞言大臣事,臣甘與思永同議。”

那更好,你這小子比彭思永更可恨,一道罷去吧。韓琦將事情經過稟明,說道:“此案明瞭,乃二臣誣衊歐陽修也,請陛下定奪。”

趙頊只好手書賜歐陽修:“數日來以言者污卿以大惡,朕曉夕在懷,未嘗舒釋。故數批出,詰其所從來,訖無以報。前日見卿文字,力要辨明,遂自引過。今日已令降黜,仍榜朝堂,使中外知其虛妄。事理既明,人疑亦釋,卿宜起視事如初,無恤前言。”

將彭思永貶知黃州,蔣之奇貶監道州酒稅。道州懂的,五嶺的北邊,生蠻佔了一半。

幾天後趙頊又後悔,對吳奎說道:“蔣之奇敢言,而所言曖昧,既罪其妄,欲賞其敢。”

吳奎與包拯他們是同一輩大臣,對於韓琦鄭朗他們來說,屬於晚一輩,不過相對於朝堂上更多的後起之秀,仍然是三朝老臣。說了五個字:“賞罰難並行。”

賞罰可以並行,但整件事真相的背後,不是有沒有扒灰,而是扒灰之外。

罰,就是代表着維護中書,賞,便是代表着要對中書下手。連一個真假難辨的扒灰案都敢賞了,可想而知,先河一開,天下彈劾的奏摺會有多少?

趙頊沉默不言。

趙頊與大臣們繼續玩着猜貓貓遊戲,韓維試探地上三事,一從權聽政是不得已者,惟大事急務時賜裁決,餘當闊略;二執政皆兩朝顧命大臣,宜推誠加禮,每事諮詢,以盡其心;三百執事各有其職,惟當責任,使盡其材,若王者代有司行事,最爲失體。其末又說:天下大事不可猝爲,人君施設,自有先後,惟加意謹重。並註釋滕世子問孟子居喪之禮一篇,因推及後世變禮,以申規諷。

看似替中書說好話,實際不然,是進諫要將中書的權利收回給皇帝,或者重新下放到各個機構裡面。

如今皇上不是原來的病皇帝,中書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樣聽政。

趙禎嘉納之。

不過他還是不滿意,韓琦與歐陽修把持朝政多年,若大臣們不羣起而攻,自己會有很大的忌憚。爲什麼自己一再釋放了某種心意,大臣們不明白呢?

他還是很毛躁,才繼位不到兩個月,天知道他內心是什麼想法?

就是韓琦與歐陽修,僅是隱隱有些不安,都未想到其他,況論其他大臣。

在這時候,富弼稱病,然趙頊屢次下詔,不得不讓兒子從洛陽扶到京城。其實不是他不想來,弄不過韓琦,韓琦仍在中書,來京城自找屈辱,何苦之。

趙頊不知究裡,聽聞富弼至京,刻意批准富弼乘坐肩輿,由兒子攙扶,由內東門扶進小殿。

富弼進了便殿,要伏拜,趙頊立即將他阻止,說道:“富公,以後見朕,準其不拜。”

就象八大王一樣,見君不用行拜禮了。

鄭朗曾誇過。此人乃是朝中重要大臣當中唯一的一個真君子,而且又是真正的三朝老臣,未來趙頊也準備讓他進宮侍講。因此不但讓他見君不拜,相反地行了一個弟子禮。

富弼不敢“生病”了,趕忙還禮。

兩人相互施禮還禮,老富同志心頭終於生起一股暖流。

趙禎沒有客氣,既然是君子,就不用再藏着掖着。說道:“富公,如今國家財政匱乏,難以想像。”

急啊,能不急嗎,王陶回來,這也是一個可以相信的大臣。因此彭思永下,王陶上,爲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然後接入便殿,趙頊親書鹹有一德四個大字,親送給王陶,又對王陶說道:“何謂一德,乃朕與卿之一心,不可轉也。”

王陶痛哭流啼。

趙頊將他扶起來,然後談到這個財政。王聊進諫請謹聽納,明賞罰,斥佞人,任正士,其次以通下情,省民力以勸農桑,先儉素以風天下,限年藝再汰藝兵。

不能讓軍隊膨脹,只要膨脹了。國家再好的財政也會吃緊。

顯然這些政策不會讓趙頊滿意的。

就象一個人欠了一千萬債務。再讓他艱苦樸素,靠擺一個小攤一天賺上幾十大洋。來償還這筆債務,能不能辦到?

因此富弼一來,就提到這個財政。

富弼一聽就知道趙頊想弄大手筆了,擔心地說:“人主之好惡,不可令人窺測,可測,則奸人得以附全,當如天之鑑人,善惡皆所自取,然後誅賞隨之,則功罪無不得其實。”

趙頊聽得雲裡霧裡,說道:“朕看到國家財政緊張,向鄭公詢問,鄭公說可以問富公矣。”

“論經營之道,天下無人能及行知,行知何來此言?”富弼矇住了。

“朕也不知,國家嚴重,非公之想像,望公不能有所隱瞞,”趙頊謙遜地說,不稱卿,而稱公,很尊重的。

富弼還是有些糊塗,說道:“經濟之事,若行知無法解決,天下間能解決的人恐怕再難以尋找了。但以臣之見,人主之好惡,不能讓外人得見。”

“朕還是不清楚,爲何濮儀之爭,天下人不上投先皇所好?”

“那是不同的,先帝破壞禮法,沒有禮法,國家就不能立制,皇位就不能尊崇,綱常一壞,天下崩矣,陛下當多看看行知所修的禮書。但陛下看到財政破壞,想改新立治,使經濟轉好,此乃明君之所爲也。”

“正是,難道錯了嗎?”

“好心也能做錯事的,陛下,昔日範希文難道不是好心乎?仁宗不是好心乎?爲何慶曆新政失敗也?”這也是富弼心中的一個隱痛,又說道:“因爲君有所喜,宰執改革,下面官員胡亂附和,又把持不了平衡之道,於是騷動天下。立心是好的,用意也是好的,策略雖有失,但大多也是好的,連行知當年也不能反對。但執行下去,卻不是那麼一回事。此乃慶曆新政之失也。因此行知爲相四年有餘,總掌兩府,維是小心謹慎,騷動少,陛下一直並未表態,由是天下大治。如今陛下看到財政緊張,一旦想有所圖發。下面官吏必然附和斂財。若能持平衡中庸之道倒也罷了,關健並沒有幾個人能掌控這個平衡中庸之術,即便是行知,也自認爲多有失誤,況論他臣。一旦陛下有所指,再用一兩激進大臣行事,我朝更大的騷亂至矣。”

“難道坐視之?”

“有一法,用賢臣,十年不言兵。”

史上富弼說了一句話,陛下臨御未久,當佈德行惠,願二十年口不言兵。

這個對想有一番作爲的趙頊來說,是根本不能接受的。這個十年與二十年,正是因爲有一個鄭朗,因此時間要短一點。趙頊心中很不同意,可鄭朗鄭重地推薦過富弼,強自耐心地問:“請詳解。”

本來史上富弼也沒有詳解,也是因爲鄭朗,此次做了詳解。

說道:“陛下,國家財政潰壞,切不可矯正太快,利益牽連甚廣,矯正一速,衝突必多,天下會更多騷亂。僅是一個矯正,最少三四年之功。然後小心經營,任賢進言,那麼一年才能積餘幾千萬緡錢。最少得六七年才能將天下欠負償還清楚。欲速則不達,一旦想求急功,慶曆之舉必又重現也。”

這正是鄭朗看重富弼的地方。

史上富弼說了,趙頊不聽。於是用王安石變法,一個急於求成,一個毛躁,結果好心辦成壞事。不過換一句話來說,任誰做皇帝,看到這個虧空能不急嗎?

若再慢一點,再小心一點,以北宋的基礎,未必不能遠遠超越孝宗中興之時。

富弼又說道:“這有一個前提,在這十年之內,勿得有兵事。一旦有兵事,所用費動輒以億緡錢計,大事去矣。至於西夏,想要和平,一年所需也不過十萬緡錢計罷了。不需用歲賜名義,那麼契丹必然又來勒索。只用各種名義賞賜,忠則多賜,逆則不賜或少賜,逼迫西夏於邊境安寧。十萬緡錢對西夏來說是一筆鉅款,但對我朝來說又算什麼?當然,不能苟和,臣也反對苟和。想要用兵,十年後,看國家財政情況,若有盈餘,精兵選將,一舉而克西夏,使西北安寧。故臣說十年不能用兵矣。”

解釋得夠清楚了。富弼又道:“中間必須重用一人,鄭行知也。”

他也弄不清楚趙頊心態,此一時彼一時,那時鄭朗對趙頊不錯,可是鄭朗數次反對濮儀之爭,與先帝關係又隱隱有些不和,天知道皇上會不會對鄭朗重用?

許多人認爲富弼這番話軟弱了,可若沒有鄭朗,富弼的意見乃是當時全國上下最清醒的對宋朝認識。

趙頊經鄭朗教育了一年多時間,仍有些不甘心,至少表面上富弼所說的過於偏軟,他說道:“富公,朕拿賬冊給你看。”

讓人傳韓絳將國家收支總賬拿過來。

富弼打開翻閱,只看了一會兒,冷汗涔涔,富弼長子富紹庭擔心父親出事,用手帕替富弼擦汗,但心中也好奇,究竟父親看到什麼,用眼睛去瞟,僅瞟了一會兒,他拿手帕的手放在富弼的額頭停下不動了,同樣腦門子上冒冷汗。

直到富弼看不下去,揉腦袋,富紹庭才清醒過來。富弼問道:“究竟虧空多少?”

“朝局糜爛,上面虧空,下面官吏虧空更重,朕也不知,可能會有兩億多,可能會有三億,可能三億還不止。”

富弼頭痛欲裂,他也沒有想到事態這麼嚴重,想了大半天說道:“兩府皆不能用了。”

不但是韓琦與歐陽修,連文彥博與曾公亮等人,都不能再用。又說道:“此賬必公佈天下。”

他頭腦還是很清醒的,想要剷除所有兩府大臣,僅是一樁扒灰案根本不會起作用。但要考慮皇上的想法,說完用眼睛看着趙頊。趙頊略有些遲疑,大半天道:“鄭公寫了密奏給朕,說先帝病重,政務皆託於兩府,財政敗壞如此,乃是兩府之失也。不過若張揚出去,事關重大。”

不要以爲將責任往韓琦身上一推,就沒事了。一旦捅破,會引起天下轟動的。想一想河工之時,國家財政情況算是好的,龐籍努力經營了兩年後,再經四年時間經營,還欠下一屁股的債務,才勉強將河工竣工。也就是財政情況十分健康的情況下,需八年時間,才勉強將河工用的錢帛湊起來。如今國家財政惡化,得用多少錢帛,才能將這筆虧空納上?

不捅破罷了,一旦捅破,不知道會引起什麼樣的風暴。

四百十八章 鳳凰八百四十七章 聖人第95章 講仁(三)第353章 從瞎氈開始(一)五百零四章 老大五七百三十七章 其實不重要下七百九十四章 春草第225章 法輪六百六十章 裴行儉六百九十章 動員令上第25章 唱歌的時代九百二十二章 來了第213章 大三元(九)八百四十七章 聖人第270章 特區·奇蹟之城(中)六百四十六章 龐太師五百二十五章 高折五百八十章 指桑五百四十章 太傅八百十六章 坐臥者六百十八章 遠方下五百零九章 前兆四百七十六章 放中第268章 戲法八百四十五章 遙指第47章 花之戰·筆筒七百六十九章 春華七百三十五章 其實不重要上五百五十二章 亂戰八百五十七章 剋星上五百八十六章 良策第223章 湖上,小露鋒芒第58章 道(二)四百九十五章 推手上六百八十六章 風聲第232章 割(一)五百二十章 相歡下第42章 花會(下)第284章 東風七百零六章 飛白體第121章 喜訊第796章 二更六百零六章 首相四第67章 跪門四百四十六章 地獄之門中第296章 韓信六百三十八章 新年新氣象第290章 十面埋伏之列營第54章 鳴天下(三)八百九十一章 大會戰三六百五十六章 遠來客八百七十二章 河湟五四百十五章 惡化七百八十章 皇子上八百十五章 一時一世八百五十九章 天亮了第214章 代朕去看看四百零五章 在風中一五百七十二章 吻第62章 召見九百二十四章 踏第百五十八章 三個臭皮匠八百九十三章 大會戰五五百八十六章 良策第16章 山外的山 人外的人(下)第108章 天外飛仙(下)六百九十章 動員令上九百零七章 抽薪第126章 十段文五百二十九章 救駕來遲二第66章 法度第315章 宣戰第295章 排陣(下)五百零二章 老大三五百十八章 五問第338章 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八百八十八章 攻心戰六百八十二章 魔術師中第32章 岳父的糊塗第79章 擋箭牌三百八十一章 太子絞肉機十第252章 鬥法(二)第116章 談生意第163章 君子黨來了(下)第332章 拉手第334章 西風烈(下)六百二十八章 報答四百六十四章 大計劃六第12章 刻絲(上)七百零四章 擒龍上七百二十章 很冷很暖二五百三十四章 功臣第198章 省試(中)九百二十二章 來了四百三十三章 始下七百零八章 惰性四百七十一章 怒五百九十六章 請戰八百七十五章 河湟八四百七十六章 放中
四百十八章 鳳凰八百四十七章 聖人第95章 講仁(三)第353章 從瞎氈開始(一)五百零四章 老大五七百三十七章 其實不重要下七百九十四章 春草第225章 法輪六百六十章 裴行儉六百九十章 動員令上第25章 唱歌的時代九百二十二章 來了第213章 大三元(九)八百四十七章 聖人第270章 特區·奇蹟之城(中)六百四十六章 龐太師五百二十五章 高折五百八十章 指桑五百四十章 太傅八百十六章 坐臥者六百十八章 遠方下五百零九章 前兆四百七十六章 放中第268章 戲法八百四十五章 遙指第47章 花之戰·筆筒七百六十九章 春華七百三十五章 其實不重要上五百五十二章 亂戰八百五十七章 剋星上五百八十六章 良策第223章 湖上,小露鋒芒第58章 道(二)四百九十五章 推手上六百八十六章 風聲第232章 割(一)五百二十章 相歡下第42章 花會(下)第284章 東風七百零六章 飛白體第121章 喜訊第796章 二更六百零六章 首相四第67章 跪門四百四十六章 地獄之門中第296章 韓信六百三十八章 新年新氣象第290章 十面埋伏之列營第54章 鳴天下(三)八百九十一章 大會戰三六百五十六章 遠來客八百七十二章 河湟五四百十五章 惡化七百八十章 皇子上八百十五章 一時一世八百五十九章 天亮了第214章 代朕去看看四百零五章 在風中一五百七十二章 吻第62章 召見九百二十四章 踏第百五十八章 三個臭皮匠八百九十三章 大會戰五五百八十六章 良策第16章 山外的山 人外的人(下)第108章 天外飛仙(下)六百九十章 動員令上九百零七章 抽薪第126章 十段文五百二十九章 救駕來遲二第66章 法度第315章 宣戰第295章 排陣(下)五百零二章 老大三五百十八章 五問第338章 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八百八十八章 攻心戰六百八十二章 魔術師中第32章 岳父的糊塗第79章 擋箭牌三百八十一章 太子絞肉機十第252章 鬥法(二)第116章 談生意第163章 君子黨來了(下)第332章 拉手第334章 西風烈(下)六百二十八章 報答四百六十四章 大計劃六第12章 刻絲(上)七百零四章 擒龍上七百二十章 很冷很暖二五百三十四章 功臣第198章 省試(中)九百二十二章 來了四百三十三章 始下七百零八章 惰性四百七十一章 怒五百九十六章 請戰八百七十五章 河湟八四百七十六章 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