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割(一)

呂夷簡看着趙禎灰白的臉道:“陛下暫且不要擔心,宋州糧倉裡大約還有幾十萬石糧食,聽說鄭家那邊也有十幾萬石糧食,再從京城裡調一調,救急是夠了。臣擔心的是以後……”

心裡很感謝鄭朗。

若不是他提醒,可以想像,一點準備沒有做,現在中書會忙成什麼樣子。

並且糧食,這時只要手中有糧食,那怕是幾萬石几千石糧食也是好的。況且十萬餘石糧食,會救多大的急。

唉,陛下將織女賜得遲了,若是去年春天就賜,豈不會能讓鄭家有錢籌出更多的糧食。

心中略略有些驚疑不定,雖說鄭朗也不敢肯定,可也不容易哪。難道天才,真的能掐會算?那些閒話小說裡的故事是真的?

但呂夷簡頭腦很清醒,就是有一些糧食能拿出來,形式不容樂觀。

此次黃河決堤,一淹可不是小地方,也不是南方破掉的一個圩兩個圩,從澶州開始,一直到大名府、德州,然後擴散成三個水道上到河北北方,下到山東北方到入海口,這個喇叭狀幅射了多大的地方。

未必全部成爲一片汪洋,但分出的三個新河道,就有三個新河道周圍廣大面積內的百姓受害。損失沒有統計上來,估計最少幾十萬百姓在此次劫難或死,或者家破。死者已矣,生者卻要救的。

皇帝心軟,最怕聽到的是死人。

然而天氣漸漸會涼下來,有可能十幾萬,有可能二十幾萬的百姓無家可歸,想救濟他們,衣食住行,那一樣不得操辦。這得花多少錢哪!

趙禎道:“閻……”

僅喊了一個字,停下不喊了,準備讓閻文應再從內庫裡撥什麼款子,或者撥一些帛出來救災,可他想到前段時間撥給三司使一百萬緡錢,還是做幾次撥出來的,內庫也空了。

自己就是不吃飯,也擠不出錢帛。

沮喪的對呂夷簡說道:“將鄭卿的奏摺頒成詔書吧,李卿,呂卿,你們協助,將救災的事做好。”

又詔戶部副使王沿與供備庫使孫昭親自前往查看災情。

但親政兩年,就有兩年的大災害,對趙禎打擊很大,於是極度自虐又開始。

看到趙禎身體一天天的瘦下去,參知政事宋綬上了一書:馭下之道有三:臨事尚乎守,當機貴乎斷,兆謀先乎密。能守則奸莫由移,能斷則邪莫由惑,能密則事莫由變。斯安危之所繫,願陛下念之。至若朝務清夷,深居閒燕,聲味以調六氣,節宣以順四時,愛養王躬,使不至傷過,乃保和平,無疆之福也。

臨事不能亂,要當機立斷,謀劃要縝密,若朝廷沒有多大的事,應當養王身,順四時,不能太過傷身,乃國家之福。

趙禎這樣下去肯定不行的,導致皇帝日見消瘦,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操勞過度,第二個原因是兩個美妹索取無度。不能對趙禎說,你處理國政處理得太勤快了,皇帝不是這樣當的。清臣還不得將宋綬罵死。

只好從另一方面着手,對女色節制。

但趙禎才二十幾歲,正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怎能沒有男歡女愛?就是朝堂上一些中青年官員,還養着許多家妓與小妾呢。將人心,比自心,自己年青時還不是有同樣的經歷?

人主總有一兩個寵妃,包括李世民這樣的明君在內,先是長孫皇后,後是韋氏,再後是徐氏,不是怕人君寵后妃,怕的是後宮專政,其一,寵愛後宮,不理政務,其二。皇帝有沒有?沒有。

看到沒有,這大半年來,皇帝下了多少詔書,每天處理了多少奏摺。

勤奮度自宋開國以來,無一人能及。

自己能說什麼?

本來是沒有什麼,然而兩者結合,同樣很可怕,看着趙禎一天一天的消瘦下去,宋綬也急啊。又不知道如何說,於是這封奏摺用了白馬似馬的模糊語氣,說勸戒趙禎放鬆一下,這樣太緊了,換健壯的人同樣也吃不消這個工作量,也可以說勸趙禎後宮燕爾之事,少做一點。

這份奏摺並沒有什麼,說得也很公正。

但傳了出去,吸引一些人的眼光。至於黃河決堤幾十萬百姓流離失所,見鬼去吧,沒有一個人能看到的。災民不是人!皇帝也不是人,俺們一定要將皇帝的jj割下來!割皇帝的jj偉大不偉大?

皇帝才二十幾歲,有也生理需要,那也不管。清名重要啊。

那就割吧!

……

一頂頂竹棚搭了起來。

形式類似茶棚,但力求堅固,並且也比普通的茶棚大。

一共十頂,在城南沿着水陽江一字排開。這是未來傳授織藝的地方。到九月末,從鄭州帶來的幾個織女就要回去。不可能修建房屋,成本太高,時間也來不及。

倒是在蕪湖縣城,鄭朗請工匠修了幾棟房屋,還種了花樹,挖了池子,養着魚與蓮藕,又就着池子修了水榭廊臺,以及兩個涼亭,一叢假山,幾片翠竹,翠竹就着原有的兩片竹林圈進去的,一些花樹也是如此,類似一個秀麗的大園子。

這是鄭朗自己掏錢修的,修園子不是不可以,有的官員爲了居住舒適,修了一個莊園,讓自己與家眷居住。然而不象鄭朗的爲人,再說,太平州的州衙在當塗縣城,又不在蕪湖,跑到蕪湖修什麼園子?

趙通判曾好奇地問過,鄭朗沒有回答。

引起了很多猜疑。

當塗城內還有一個作坊,在仿照崔嫺帶來的織機式樣,製造大量的新織機。這又是鄭朗花自己錢倒貼出來的,給謝家、朱家、陸家的錢,那是獎勵孝行、德悌、仁愛,可以從官府裡支出。

這種織機不行,趙禎剛在五月份下了禁民間織錦繡爲服的詔書,自己偏偏傳授精湛的織藝,與此詔書有諱,儘管這些織機僅賜予最貧困的人家,救貧賑困,也會有人做文章。

王安石說道:“好難。”

這樣想問題多累。

“不是難,是必須的,如履薄冰,纔不會讓人找到話柄。否則幾年後,會有人盯着雞蛋殼找蛋縫。”

崔嫺銀鈴般的大笑,這個比喻也妙。

王安石很無言,老師說得很有理,萬事纔開一個頭呢,老師做得就很好了,賑寡孤,濟貧困,化糾紛,宣德化。不到一月時間,太平州上下百姓對老師交口稱讚。

但最鋒利的兩手還沒有亮出來呢。

這就是政績,普通的政績官員不會眼紅,若是政績突出到一定地步,眼紅的官員必然很多,朝堂裡的官員總體來說不算太壞,可範諷那樣的官員也有不少。

小心是必須的。

搭建起來很快,幾天過去,轉眼間十座涼棚全部搭好。

衙役們將織機擡出來,也是太平州一件盛事,上下官員一起出動,跟在織機後面,出了城外。

很早就有百姓在等待了。

命令前幾天已經下達,張貼於三縣縣城門口,或者縣衙外,無奈啊,蕪湖繁昌二縣連城門都找不到,只好往縣衙門口張貼。

趙通判說道:“鄭知州,此舉會使太平州無數人家生活得以改善。”

現在百姓生活很簡單,一個糧食一個紡織。江南的紡織業遠不如北方,蘇杭的紡織品與北方相比,都次了一籌,更不用說太平州的紡織業。好的青州絹每匹在東京城能賣兩緡錢以上,太平州的生絲每匹不足一緡錢。若在當地收購,好的一匹不足七百文,差的僅在五百文。

若將太平州整體紡織技術拉動上去,不要多,每匹能賣到一緡到一緡半錢,多少人家有了生路!

這是大善政。

然後敬佩的看着鄭朗,有志不在年高,前幾天德化一行,自己還以爲這對小夫妻在做僞呢。

就是做僞做成這種地步,也夠了。

“趙通判,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來學的婦女會很多,教的必然會不細,想一下子提高織藝,不大可能。不過明年我還會讓她們過來,連教上兩到三年,到那時候,太平州織藝才能整體上去。”

已經很不錯了,趙通判說道:“鄭知州,你來到太平州,是太平州百姓的造化。”

“不能誇,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什麼時間我離開太平州,什麼時候才能下結論。”

“鄭大夫,我有一不解。”嚴榮說道。

“何不解?”

“江南本來桑麻業產量比北方高,一旦技藝跟上去,北方百姓怎麼辦?”

“咦,你過來。”

小胖子走過來,鄭朗看了看他的頭道:“你不但胖,而且越長越高,以後難道想讓我仰望你?”

“等我長大,比大夫高,見了大夫就低着頭。”

諸人看着這個憨厚的小胖子,一起笑起來。可鄭朗卻是很欣慰,因爲小胖子這句話說出來可了不得。甚至放在原來真實的歷史上,就是針對王安石所謂開源來着。

全國經濟比如一塊蛋糕,若干人吃,有的人吃飽了,有的必然餓着。王安石變法,是以傷害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爲主,傷害貧困百姓利益爲輔,中飽國家的改革,因此必然失敗。

這句話自三個小三子嘴中說出來不以爲奇,但從嚴榮嘴中說出來,很是不易。

鄭朗微微一笑道,說蛋糕大家不懂的,但包子饅頭大家全吃過,道:“比如一個饅頭,幾個人吃,這個人吃好了,另一個人必然沒有吃好,你說的對不對?”

小胖子點點頭。

“那麼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呢,比如這個饅頭本身只有一斤重,如果將它做大,做成兩斤重三斤重的大饅頭,那麼這個人吃好了,另外一個人有沒有的吃?”

“這有的。”

“慢慢來,我們還小。”

一干官吏慚愧無比的低下頭。這個小字,很磣人……

鄭朗眼睛卻有意無意的瞅了瞅東方。

太平州條件很好的,可論前景,仍然不及東方海邊那十幾個州,無論那一個州,若發展起來,也遠勝過太平州十倍二十倍,只是一直沒有人注意。

wωw◆тTk án◆Сo

到了城外,崔嫺已將幾個織女帶出來。

人多,崔嫺爲避嫌,用黑紗做了半個面罩,從眼睛下面將臉蒙起來。

鄭朗道:“不用。”

崔嫺不聽。

鄭朗只好由她,人是多了,不是走路,走過去就算了,成天呆在那個竹棚裡面,觀者如山,是有些不大雅觀。然而人美也愛美,僅是一個面罩,崔嫺偏偏在上面繡了幾朵牡丹花,還有一些黑色纏枝紋,讓鄭朗哭笑不得。

看到她繡,江杏兒與四兒學着,也各自繡了一個面罩,戴在臉上。

遠遠的就看到了這三個蒙面女郎顯眼的站在諸女中間,鄭朗又無奈的笑了一下。

另外懸掛着一些布帛,不多,每樣僅幾尺,做標本的。有綾、羅、錦、絹、綿、紗、刻絲、刺繡、絲、絲線,絲與絲線是太平州的特產,但此絲與絲線非是彼絲與絲線,遠比太平州出產的絲做工精良。

這些織女都是出身於皇宮的織作女,從全國選撥而來織工最精良的女工,又是崔嫺挑了一下,挑手藝最好的織女過來的。那一個織女的手藝,也能在太平州成爲翹楚。宋代還有其他一些紡織品,已非這幾名織女所拿長,沒有她們的樣品,也沒有陳列出來。

家中幾個箱子裡還有一些樣品,是裙、衣、衫、袍、襦、帕、巾、襪、被、簾、幔以及刻絲畫,也就是成熟作品,暫時沒有拿出來。爬未學好之前,學走沒有用。

這些織品正是出自這些織女之手,甚至崔嫺與江杏兒做的女紅,一一掛着棚邊繩子上,引來一片驚歎聲。舉行了簡單的儀式,對此鄭朗很馬虎,有這個錢,不如多救濟幾個貧困百姓,純粹是浪費。

放了一些鞭炮,織機擡進去,傳授開始。

觀者有男有女,但外面有兩個衙役看守着,只放婦女們進入涼棚,以免傷風化。本來紡織就是女子的活,一個大男人跑進去算什麼?

人多,四兒織藝稍次,自告奮勇站出來維護秩序,笨拙的指揮着進棚學藝的婦人們,站好隊,先觀摩,觀摩後再坐在織機上輪流親手學習,崔嫺與江杏兒不停巡梭指導。

人還是太多,天又熱,於是三女不停的用手帕擦着汗。

這讓觀者很感動。

人羣中兩個學子說着話:“僅吏治,做到盡頭了。”

“呂兄臺,恐怕難的是下一任知州。”

兩個學子皆竊竊笑了起來。

休說下一任知州,整個宋朝,象小狀元這對夫婦那樣治理管轄境內的也找不出幾個。

就是有這個心,也無這個力啊。

然後二人又豔羨的看着鄭朗身邊的四個學生,呂兄臺拉了一下歲數稍小的學子,用一口揚州話說道:“邵兄臺,我們還是走吧,說不定鄭狀元這幾個學生,我們下一屆科考就會撞上其中的一到兩位。”

明年是不會省試了,聽說朝廷正在謀劃以後科考改成三年一考,到時候太平州新知州四位學生中,呂公著與司馬光歲數逼近及冠之期,必然參加科考。

兩人都很自負,可以在考場上與他們一決長短。

但是他們疏忽了一件事,科考是其一,吏治與做官之道也是其一,科考是扣開進入官場的大門,後面兩點纔是官場高升的法則。能在科考上戰勝呂公著與司馬光,仕途上能戰勝經鄭朗精心調教過的呂公著與司馬光嗎?

說完後兩人上船,此次前來太平州是聽說了碑賦之事,刻意從揚州與丹陽趕到太平州會合,一道拓鄭朗字的。

觀者太多,兩人一來一去,無人注意。

他們的小船剛離開,另外一艘大船駛到太平州的碼頭。鄭朗看了看,帶着諸位官員回去。這是婦人的活,崔嫺安排足夠了,自己不便插手。

剛到州衙,呂三叔來到公堂,對他稟報:“江寧來人了。”

“好啊。”正等着他們。

來的人很多,讓王益幫忙,從江寧請一個落第的舉子,若不想再參加省試考的,過來幫助自己,但條件有一些高,必須精明強幹,最好是官宦子弟,這樣有一定的官場經驗,或者能對官場有一些認識,歲數不能太大,若成了老者跟在自己後面不大靈活,等培養起來,都走不動路了,那才糟糕透頂。也不能太小,太小就會毛躁。

最好象呂三叔這樣,四十歲左右上下,有一定經驗,子女長大成人,不必有後顧之憂,做事也到了穩重時候。

另外兩個人條件稍低一些,只要人精明忠心,身手好就行了,做護衛的。但考慮到江南水多,附註的條件是必須有一身好水性。

同行的還有六十幾個各行各業的工匠,那不算,一個月後事一了,全部讓他們回江寧。

回到家中,家中沒有其他人了,只有四個學生在讀書,楊九斤在做護衛,他弟弟與丁勝以及幾個小婢趕到竹棚那邊看熱鬧去了,順便隱在暗中做保護。

客廳裡,四個學生正在與一個少女對眼睛。

鄭朗也好奇地看着這個少女,問道:“你怎麼來啦?”

又看了看客人,恍然大悟,道:“原來你跟娘娘來的。”

屋子中間坐着幾位客人,兩個大漢,大約就是王益替他請的護衛,還有一個四十來歲的文士,長得很清瘦,大約就是王益替他請的管事,並且帶了一個長相清秀的婦人。鄭朗也不反對,不象呂三叔,僅是保護呂公著,三兩年呂公著成長起來,他就要帶呂公著回去的。這個文士有可能要陪伴他很長時間的,帶一個家眷過來,合乎情理。是人,總有七情六慾。

但這個婦人與這個少女象極了。

於是有此說。

少女脹紅了臉,婦人臉也一紅,道:“鄭知州,你誤會了,我是大姐,她是我十妹。”

正是在臨江寺碰到的那對魏家姐妹中的大波妹。

“十妹啊。”

“哼,我有七個姐姐,那一天是我五姐。”魏十娘得意的皺着小鼻子。

“七個姐姐啊,”鄭朗臉上冒黑汗,一家姐妹兄弟十個,對他來說好遙遠。然後看着文士,文士道:“在下名叫施從光,字去雲,江寧人氏,大中祥符八年舉子,家父乃蘇州觀察支使,在家排行爲三,今年四十有一,乃是王通判邀請我過來的。”

自報門楣,出身、年齡、籍貫、家庭背景、功名,都讓鄭朗很滿意。

“見過施三郎。”

“不敢。”說完後,施從光將王益寫的推薦信從懷中拿出來。

打開後看了看,不但介紹了施從光,還介紹了那兩個護衛,一個叫王直,一個叫王原,身手好,好到什麼地步,對此鄭朗不瞭解,他對武術是一個門外漢,也有一身好水性,能在長江遊一個來回。

江寧北邊的長江不算很寬,可比後世要略寬一些,一個來回有可能近兩公里,也許江南有此水性的人大有人在,可也讓鄭朗感謝滿意了。至少四兒再站在船頭上作呆鳥飛翔狀,鄭朗不會害怕她掉下長江無人解救。

至於這個魏十娘,在家寵愛慣了,胡作非爲算不上,然而耐不住,聽到大姐夫要來太平州,又好奇地跟了過來。施從光與魏大娘子無可奈何,磨不過她,只好將她帶來。

以後都是一家人,不作僞,略寒喧幾句後,鄭朗說正事,道:“施三郎,你立即帶着王直與楊九斤與工匠去蕪湖。”

“去蕪湖?”

“有可能秋後,我會做一些舉措,在這之前,我必須將太平州一個毒瘤割除。蕪湖你們這一行猶關重要。”

八百九十三章 大會戰五第200章 放榜(中)三百九十九章 大戲·救世主七百七十一章 太子一六百二十四章 相見三百七十七章 太子絞肉機六第345章 在路上(一)四百九十三章 包拯出場上八百七十六章 河湟九四百六十四章 大計劃六五百三十八章 用春秋放虎第220章 處女地(二)九百二十八章 雪大結局四六百二十一章 御史的榮耀九百零四章 春天八百十二章 秋後第352章 在路上(八)第198章 省試(中)第228章 大中庸(上)四百八十一章 站隊下六百六十五章 戰後上第128章 中(中)六百八十八章 行路難五百十七章 請使七百八十三章 小重山一第190章 膽大第210章 大三元(六)第11章 小鳥小飛(下)六百十一章 天命六百五十四章 特磨道第365章 君子,君王的兒子(二)三百九十九章 大戲·救世主四百九十九章 迷信好第318章 最神奇(上)四百十三章 暗戰上第245章 希望的田野第331章 最強的聲音(下)七百四十五章 誰怕誰五百十四二章 另一半第62章 召見八百九十章 大會戰二第158章 撫琴(上)第98章 講仁(六)第6章 約定(下)八百章 光暗第278章 無敵(下)第143章 問一(五)第18章 詩社(一)六百二十九章 皇佑之治一第275章 留第179章 兩小鬥中丞·四季第700章 逆轉(下)八百九十六章 大會戰八第118章 大人物(下)第225章 法輪四百九十章 炮打範歐四百九十一章 慶曆士風六百零六章 首相四第186章 第二抓·抓第139章 問一(一)第313章 瘦身第117章 大人物(上)六百七十八章 復北歸下第37章 有客自遠方來五百四十三章 爭三百七十五章 太子絞肉機四八百三十九章 最強弓第245章 衆志成城,成!五百十三章 衣服第353章 從瞎氈開始(一)第242章 揚帆七百十二章 親事三七百十二章 親事二四百五十三章 悲情的雨第58章 道(二)八百三十五章 殺夫案七百八十章 皇子上第325章 小魔女(下)八百三十章 水貨七百九十章 強橫四百八十五章 買單者下八百五十二章 星光上第308章 雞鳴山五百九十章 破趙第8章 危機五百四十七章 四美第94章 講仁(二)四百零三章 呂夷簡的心思下七百七十三章 太子三七百六十二章 大單四百七十八章 降上四百四十六章 地獄之門中七百四十八章 瑣碎二年上六百六十六章 戰後中第120章 內定六百零三章 首相一四百四十五章 地獄之門上第143章 問一(五)第334章 西風烈(下)第93章 講仁(一)
八百九十三章 大會戰五第200章 放榜(中)三百九十九章 大戲·救世主七百七十一章 太子一六百二十四章 相見三百七十七章 太子絞肉機六第345章 在路上(一)四百九十三章 包拯出場上八百七十六章 河湟九四百六十四章 大計劃六五百三十八章 用春秋放虎第220章 處女地(二)九百二十八章 雪大結局四六百二十一章 御史的榮耀九百零四章 春天八百十二章 秋後第352章 在路上(八)第198章 省試(中)第228章 大中庸(上)四百八十一章 站隊下六百六十五章 戰後上第128章 中(中)六百八十八章 行路難五百十七章 請使七百八十三章 小重山一第190章 膽大第210章 大三元(六)第11章 小鳥小飛(下)六百十一章 天命六百五十四章 特磨道第365章 君子,君王的兒子(二)三百九十九章 大戲·救世主四百九十九章 迷信好第318章 最神奇(上)四百十三章 暗戰上第245章 希望的田野第331章 最強的聲音(下)七百四十五章 誰怕誰五百十四二章 另一半第62章 召見八百九十章 大會戰二第158章 撫琴(上)第98章 講仁(六)第6章 約定(下)八百章 光暗第278章 無敵(下)第143章 問一(五)第18章 詩社(一)六百二十九章 皇佑之治一第275章 留第179章 兩小鬥中丞·四季第700章 逆轉(下)八百九十六章 大會戰八第118章 大人物(下)第225章 法輪四百九十章 炮打範歐四百九十一章 慶曆士風六百零六章 首相四第186章 第二抓·抓第139章 問一(一)第313章 瘦身第117章 大人物(上)六百七十八章 復北歸下第37章 有客自遠方來五百四十三章 爭三百七十五章 太子絞肉機四八百三十九章 最強弓第245章 衆志成城,成!五百十三章 衣服第353章 從瞎氈開始(一)第242章 揚帆七百十二章 親事三七百十二章 親事二四百五十三章 悲情的雨第58章 道(二)八百三十五章 殺夫案七百八十章 皇子上第325章 小魔女(下)八百三十章 水貨七百九十章 強橫四百八十五章 買單者下八百五十二章 星光上第308章 雞鳴山五百九十章 破趙第8章 危機五百四十七章 四美第94章 講仁(二)四百零三章 呂夷簡的心思下七百七十三章 太子三七百六十二章 大單四百七十八章 降上四百四十六章 地獄之門中七百四十八章 瑣碎二年上六百六十六章 戰後中第120章 內定六百零三章 首相一四百四十五章 地獄之門上第143章 問一(五)第334章 西風烈(下)第93章 講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