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應州之戰之達延汗

浩浩蕩蕩的騎兵從黃河度過。

達延汗與幾十名蒙古貴胄站在黃河邊的高坡之上,看着無數蒙古騎兵乘坐的羊皮筏子從黃河上度過,浩浩蕩蕩的黃河與浩浩蕩蕩的騎兵交叉而過。

達延汗此時已經四十四歲了,但是塞上的風霜讓他的頭髮早早花白,一根根堅硬如鋼針的鬍子,卻還帶着達延汗倔強的氣勢。

這就是達延汗蒙古中興之主。

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雖然一直是草原的統治者,其實從蒙古退出中原之後,就成爲名義上的草原之主,而實權就落在了瓦刺手中,比如著名的土木堡之役就是瓦刺做得,根本沒有黃金家族什麼事情。而在達延汗之前,草原上分崩離析,分裂成一個又一個部落,彼此之間,幾乎就好像是敵國一樣。

達延汗在滿都海的扶持之下,七歲登基,擊敗瓦刺一族,將瓦刺趕到了西海。然後擊敗東蒙古各部,分封蒙古六萬戶,將整個蒙古再次掌握在黃金家族的手裡面,對大明,時戰時和,總之一直在上風,將大明邊防打成篩子。

不知道多少次讓大明京師震動。

跟着達延汗身邊的是他的三子阿著。他長子與次子早已去世,而身邊的三子,已經是他最年長的兒子了。

阿著已經被達延汗當成了繼承人,一直帶再身邊言傳身教。

達延汗說道:“寧夏,綏遠兩鎮,有什麼動靜。”

阿著說道:“阿爺,寧夏綏遠兩鎮早已被打殘,根本不敢離開城池。只是我們真要度過黃河嗎?”

現在黃河雖然水流緩慢,但是黃河畢竟是天險,並不是一般小河流。在大明境內度過黃河,實在是有一點冒險。

達延汗說道:“阿著,你大哥在的話,就不會這麼問了,因爲我們蒙古人是狼,狼這東西,你不給他東西吃,他就會吃人,我們一路掃蕩寧夏,綏遠兩鎮,收穫多嗎?”

阿著說道:“不多。”

達延汗說道:“身爲大汗,就要餵飽底下人的胃口,他們吃飽的時候,是鷹犬,吃不飽的時候,就是餓狼,隨時準備反噬。你想讓他咬南朝好,還是咬我們黃金家族好?”

阿著低頭不想說話。

達延汗冷眼看着自己兒子,心中難免有幾分失望之意,越是英雄人物對自己的子女都有幾分看不上眼上,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爲他們本身太傑出,對自己平凡的後輩自然看不過眼,達延汗還是存了教育阿著的意思,語重心長的說道:“我大元從中原被南朝趕了出來,在塞外苦寒之地,沒有一日不想再次入主中原,這是國恨,你爺爺死在王越的手裡面,這是家仇,如此家仇國恨。我沒有一日不想滅亡南朝,但是南朝如同大樹。根基深厚,想要滅亡南朝,不是一日可行,然南朝之重,重在九邊,南朝京營在土木堡之後,就不復爲用。想滅南朝,如同伐樹,我先斬寧夏,綏遠。甘肅,然後攻大同,太原,有生之年,有望下宣府,再圍大都,逼明朝皇帝遷都。但是天不假我,恐怕我有生之年,只能做到這些了,剩下的就該你來做了。”

阿著說道:“阿爺叫我做什麼?”

達延汗說道:“我做成吉思汗,你做忽必烈,我爲你剪除南朝羽翼,你要繼承我的事業,滅亡南朝。重建大元。讓我們蒙古人的牧場遍佈天下。”

“阿爺。”阿著擡起了頭,說道:“阿爺,不是我願意這麼做,而是阿爺現在的蒙古人不是當初的蒙古人了。阿爺你也知道,現在的蒙古人安逸富貴,你讓他搶南邊,他有這心,讓他們滅亡南朝,恐怕他們連想都沒有想過。阿爺何不與南朝通商,使南朝年年歲幣。也好過年年征戰。”

“住口。”達延汗胸口如同大鼓一樣不住的起伏。

如果這僅僅是阿著一個人的想法,達延汗有廢除阿著的心思,但是也不會這麼失態。恰恰相反,因爲阿著所說的話,正好是很多蒙古貴人的心思。這種無力改變,無法掌控的感覺,讓達延汗勃然大怒。

即便是達延汗再怎麼不願意承認,也知道現在的蒙古人已經不是當初的蒙古人了,現在的蒙古貴胄,還有多少能爬冰臥雪,橫擊千里迂迴征戰。現在的蒙古貴胄,還有多少有勇氣,身披重甲,硬衝敵陣。

一般人都以爲蒙古的弓騎兵厲害,但是他們卻不知道,蒙古人鐵甲衝陣的功夫,甚至下馬步戰的強悍,一點不下於他們騎射的功夫。而現在的蒙古人有嗎?

當然沒有了。

如果有得話,達延汗早就先征服西域,再征服西海,直接迂迴到大明腹地。何苦在大明九邊啃硬骨頭啊。

大明邊軍早就不如當初了,但是被達延汗統一的蒙古,也早就不是當初的蒙古了。

達延汗即便是有成吉思汗之心,但是他手下之中並沒有成吉思汗手下的悍將,也沒有成吉思汗那些出色的子孫了。

達延汗揚起馬鞭,想狠狠的甩在阿著的臉上,但是卻下不去手。

因爲阿著已經是他幾個成年兒子裡面最出色的了。而且支持阿著這種觀點的蒙古貴族從來不在少數,如果他廢除阿著,恐怕蒙古內部就要生亂。這一刻他有一股無力之感,好像是一頭老卻的頭狼,他暗道:“難道我真的老了嗎?”

忽然一名騎士從一般直接衝向高坡之上,越過一道道警戒線從不下馬。來到達延汗身邊翻身下馬,大聲說道:“報。大同消息。”

說着從身上拿出一個蠟丸。

達延汗接過來,用手一捏,捏碎臘衣。拿出一塊絹布來。一目十行的看過上面寫的什麼,瞬間瞳孔變大,他忍不住再看一遍,“哈哈哈---”達延汗仰天長嘯,說道:“長生天保佑。長生天保佑。”

阿著就在達延汗身後,忍不住問道:“阿爺,大同有什麼消息。”

“正德皇帝,御駕親征,此刻就在宣府。”

“什麼?”所有人都大吃一驚,自從土木堡之變之後,大明皇帝就變成了乖寶寶了,從來不出京城一步,此刻卻御駕親征,對達延汗來說,是一個十足的意外與驚喜。

“看來正德皇帝,不吸取教訓啊。也先俘虜了一個大明皇帝,我伯顏猛可,也俘虜一個大明皇帝,絕不讓也先專美於前。傳令下去。各部落加快速度,哪位勇士能拿下正德皇帝,我封他一個萬戶。”

“是。”

達延汗將整個蒙古分爲六萬戶,一個萬戶部落,就算是新建的部落,也是整個蒙古的七分之一。一時間所有蒙古貴胄羣情激奮,恨不得現在就一舉將正德擒下來。

達延汗更是興奮的無與倫比。

他非常清楚現在的明朝,可以說整個大明的除卻九邊之外,根本沒有可用的兵力,而九邊重兵就在一個不懂兵的皇帝手中,這豈不是天賜良機,只有能一舉擊敗正德,大同宣府,恐怕就沒有兵了,而且正德沒有兒子,也沒有嫡親兄弟,只要正德落到他手中,大明必然大亂,不可能像代宗登基那麼容易了。

如此乘機猛攻北京城,那麼被歷代蒙古大汗,魂牽夢繞的大都就再次回到了大元的手裡面了。

達延汗再是真正的蒙古中興之主,不在忽必烈之下。

一想到這裡,達延汗就激動的不能自已,“兒孫不爭氣,這偉大的事業,也只有我自己來了。”、

達延汗快馬加鞭向東方而去。

第一百二十章 天鍾法的實踐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四百八十章 亞伯奎的意志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破莫軍第六十九章 起航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昌城下第六百六十一章 日本黑鍋三第九十四章 分田第一百三十四章 北港之役中第二百六十五章 火燒贛江二第二百四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八百九十四章 鎮江第三百七十章 等後援第五百五十九章 瘟疫七第三百三十八章 爭貢之爭第四百五十四章 決心與準備第五百一十八章 脫離北京二第五十四章 大明將亡於藩王?第四百八十二章 攻城第一百五十八章 禮物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方雲動二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使?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第十四章 地圖第七百九十七章 對淡目過的作戰準備二第六百八十一章 長崎大火第八百八十二章 勝負十七第一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四百四十八章 接戰七第二十二章 練兵【3】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滿刺加第二百八十八章 開源節流第五百九十四章 浮橋之戰十三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龍之變七第八百三十六章 東雍之戰十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五百三十六章 麥哲倫的遭遇第八百四十七章 福建二第六百一十章 升龍圍城戰十五第四十二章 襲營第七百四十七章 在南都一第五百六十章 瘟疫八第六百九十九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一第三百三十三章 錦衣衛在行動第三百六十八章 白藤江六第三百七十九章 奪升龍四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溫州二第四百九十六章 帝崩二第二百四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十八第三百五十七章 雲海關下五第四百六十一章 香料羣島之戰二第六百八十章 炮轟長崎第七百零二章 第一波倭亂的平息四第六百九十七章 陷城四第六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之戰八第六百五十九章 日本黑鍋第七百五十七章 應對二第三百九十二章 升龍會戰六第七百一十六章 新都城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三百零二章 占城二第七百四十六章 出使五第五百章 帝崩六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四百九十一章 正德北歸二第七百一十一二章 吳行之vs許鬆第六百五十三章 倭亂之加劇三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六百一十五章 如何善後?三第三百八十七章 升龍會戰第四百七十五章 廈門灣之戰五第八百六十九章 勝負手四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第三百二十一章 呂宋許家第三百五十一章 雜事第三百四十四章 戰前商議第三百四十一章 東雍與大明二第五十六章 楊慎相助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東雍四第五百六十七章 張璁三第一百零一章 許棟歸來第二百零九章 過節第一百六十七章 掃平礦區二第三百六十七章 白藤江五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二百八十一章 東雍財政危機第九十四章 分田第八十三章 媽祖廟前之約第五十九章 離別第 八百零六章 東雍的政策調整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四百七十二章 廈門灣之戰二第七百一十一二章 吳行之vs許鬆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四百七十八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二第六百四十二章 東雍與大明三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六十九章 起航第五百二十八章 城下之盟第六百七十六章 對馬島之戰六
第一百二十章 天鍾法的實踐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四百八十章 亞伯奎的意志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破莫軍第六十九章 起航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昌城下第六百六十一章 日本黑鍋三第九十四章 分田第一百三十四章 北港之役中第二百六十五章 火燒贛江二第二百四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八百九十四章 鎮江第三百七十章 等後援第五百五十九章 瘟疫七第三百三十八章 爭貢之爭第四百五十四章 決心與準備第五百一十八章 脫離北京二第五十四章 大明將亡於藩王?第四百八十二章 攻城第一百五十八章 禮物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方雲動二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使?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第十四章 地圖第七百九十七章 對淡目過的作戰準備二第六百八十一章 長崎大火第八百八十二章 勝負十七第一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四百四十八章 接戰七第二十二章 練兵【3】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滿刺加第二百八十八章 開源節流第五百九十四章 浮橋之戰十三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龍之變七第八百三十六章 東雍之戰十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五百三十六章 麥哲倫的遭遇第八百四十七章 福建二第六百一十章 升龍圍城戰十五第四十二章 襲營第七百四十七章 在南都一第五百六十章 瘟疫八第六百九十九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一第三百三十三章 錦衣衛在行動第三百六十八章 白藤江六第三百七十九章 奪升龍四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溫州二第四百九十六章 帝崩二第二百四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十八第三百五十七章 雲海關下五第四百六十一章 香料羣島之戰二第六百八十章 炮轟長崎第七百零二章 第一波倭亂的平息四第六百九十七章 陷城四第六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之戰八第六百五十九章 日本黑鍋第七百五十七章 應對二第三百九十二章 升龍會戰六第七百一十六章 新都城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三百零二章 占城二第七百四十六章 出使五第五百章 帝崩六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四百九十一章 正德北歸二第七百一十一二章 吳行之vs許鬆第六百五十三章 倭亂之加劇三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六百一十五章 如何善後?三第三百八十七章 升龍會戰第四百七十五章 廈門灣之戰五第八百六十九章 勝負手四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第三百二十一章 呂宋許家第三百五十一章 雜事第三百四十四章 戰前商議第三百四十一章 東雍與大明二第五十六章 楊慎相助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東雍四第五百六十七章 張璁三第一百零一章 許棟歸來第二百零九章 過節第一百六十七章 掃平礦區二第三百六十七章 白藤江五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二百八十一章 東雍財政危機第九十四章 分田第八十三章 媽祖廟前之約第五十九章 離別第 八百零六章 東雍的政策調整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四百七十二章 廈門灣之戰二第七百一十一二章 吳行之vs許鬆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四百七十八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二第六百四十二章 東雍與大明三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六十九章 起航第五百二十八章 城下之盟第六百七十六章 對馬島之戰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