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貴妃這些日子心情很不好。
眼見兒子就要被冊封太子了,卻忽然冒出黃知府的家人。
若是其他人也就罷了,勸解不行就收買,收買不成就恐嚇,恐嚇不成就一刀殺了。
可偏偏那黃家父母不按常理出牌,拼着搭上一條命,直接去大理寺敲響鳴冤鼓。
鳴冤鼓一敲,驚動全城,瞞不住,藏不住,更何況黃父死了三個兒子,妻子也死了,他早已把生死置之肚外,他連命都不要了,要銀子還有什麼用?
這件事,無論燕俠查到什麼結果,三皇子全都擺脫不了干係,畢竟,無論前面發生過什麼,有沒有人陷害,刺向黃知府的最後一刀是來自他,不是他的判決,黃知府不會受不了刺激,心疾復發,一命嗚呼。
永嘉帝雖然喜歡三皇子,可是說得直白一些,他有九個兒子,三皇子只是九個中的其中一個。
如果他是普通父親,他可以放縱偏愛,可他是皇帝。
他的偏愛不是他說怎樣就怎樣,還有文武百官,還有悠悠衆口。
再說,永嘉帝對三皇子的寵愛,還沒到甘願爲他面對千夫所指的程度。
父愛,有,但也只是相對其他皇子多了一點而已。
若說在這座皇宮裡,誰最瞭解永嘉帝,那一定非喬貴妃莫屬。
越是瞭解,她便越是知道這一次的事,對於三皇子而言是一道難以跨越的坎兒。
然而,她們母子走到這一步,已經不能回頭,前面是荊棘鋪路,回頭卻是屍山血海,咬着牙走向去,總能跨過險境,然而若是在這個時候打退堂鼓,那便是一箭穿胸。
喬貴妃思來想去,若說這宮裡還有誰能夠真正地幫到她們母子,那就只有麗太妃了。
喬貴妃八面玲瓏,這些年來,她從未恃寵生嬌,哪怕已經中貴爲皇貴妃,在麗太妃面前仍然伏低做小,哪怕麗太妃暗地裡罵她賤人妖妃,可是看到她時,也能難得地給幾分好臉色。
衆所周知,自從太上皇什麼也沒有交待便去了長壽宮,麗太妃的脾氣便一天比一天大,誰讓太上皇臨走也沒有封她爲後呢。
比如現在,麗太妃在罵了幾句賤人之後,還是換上一副笑臉召見了喬貴妃。
喬貴妃不是空手來的,她帶來了新制的兩盒面膏。
這兩盒面膏,用的並非宮裡的方子,而是喬貴妃讓人從宮外重金淘來的,又在十幾名宮女臉上試過,確定沒有問題,這才送到麗太妃面前。
“嬪妾聽聞遠山村裡有個年近七旬的婦人,乍看上去也就只有四十上下,便去打聽,這才得知,這婦人的父親、夫君連同兒子,都是採藥人,婦人初時只是爲了保養被山風吹粗的皮膚,便把草藥研磨成粉加抹在臉上,時間久了,她也摸出門道,這藥材用得越來越精準,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到了做曾祖母的年紀,看上去卻依然年輕,只是她住在深山裡,這件事沒有傳出去,託了娘娘的祖,嬪妾孃家的人竟然真的找到了她,還從她手裡買來了這方子。”
麗太妃平日裡不喜別人叫她太妃,又不是太后,一字之差,卻差了十萬八千里。
因此,麗太妃索性稱她爲娘娘。
麗太妃的臉上難得地有了笑意,她拿起一盒面膏聞了聞,道:“味道倒是清淡,聞起來舒服。”
她瞟一眼目露期盼的喬貴妃,淡淡問道:“老三這陣子忙啥呢,怎麼也沒見他進宮呢?”
喬貴妃嘆了口氣:“不瞞娘娘,他早就想進宮給您請安了,可他正在風口浪尖上,別說進宮了,就連出去喝個茶,都要被人在背後說三道四。”
麗太妃冷哼一聲:“明天讓他進宮,本宮倒要看看,誰敢說他。”
喬貴妃忙道:“好好好,嬪妾這就讓人給他送信兒,讓他明天進宮,給娘娘您請安。”
走出麗太妃的寢宮,喬貴妃長長地呼出一口濁氣。
終於有人讓三皇子進宮了。
自從出事之後,永嘉帝便沒有召見過三皇子,三皇子想進宮都沒有藉口。
好在還有麗太妃。
次日,三皇子便進宮給麗太妃請安。
麗太妃其實對這些孫子都不親厚,雖說隔輩親,可那也是親生的,這些孫子,沒有一個和她有血緣,她想親,也親不起來。
相對而言,她對三皇子算是最好的了。
當然,和親生祖孫還是比不了,但是比起其他皇子,那就好太多了。
主要原因,一是喬貴妃會辦事,二是三皇子從小就嘴甜會撒嬌。
就像今天,三皇子陪着麗太妃說了好多話,把麗太妃哄得很開心。
於是第三天,麗太妃便在永嘉帝面前,爲三皇子說了一大堆好話。
總之就是,她老了,雖然有一大堆孫子孫女,可是真正貼心的只有三皇子。
你是皇帝,誰當太子都行,反正都是我孫子。
可是朝臣們已經請立兩次了,朝野上下都認爲下一位太子就是老三,這當口老三出事,當不成太子了,那老三怎麼辦?
永嘉帝最不喜的,就是後宮干政,若是往常,他一定會駁斥回去,可是今天,他卻沉默不語。
麗太妃察言觀色,便知道其實自己說到皇帝心裡了。
皇帝也有此意。
麗太妃在心裡冷笑,若不是本宮擔心你會死在我前面,我才懶得管這些爛事,又不是從本宮肚子裡爬出來的。
可是現在,她雖然上了年紀,可是身強體健,對比整日一臉倦容的皇帝,麗太妃有信心白髮人送黑髮人。
所以,對於和她親厚的皇子,她也是有心要拉一把的。
三皇子做皇帝,總比其他人要好一點。
比如老五,老五的那個親孃就不是個好的,不但心眼多,人也潑辣,還有老四的親孃尤嬪,看着就辣眼,只要想想這兩個將來也有機會成爲太后,麗太妃就恨不能撓死她們。
本宮想做太后那麼難,憑什麼讓你們這兩個賤人順順利利?
不行!
永嘉帝並不知道麗太妃心裡是怎麼想的,但是他對三皇子動了惻隱之心。
三皇子其實沒犯大錯,那個案子,無論他怎麼判都是錯的,那就是一個局,看似是給黃知府做的局,可其實卻是要把三皇子拉進來。
永嘉帝越想越氣,千方百認被設計的那個人,是朕的兒子,朕能不氣嗎?
接下來的幾天,三皇子每天都會進宮,有時是給麗太妃侍弄花草,有時是去藏書閣替皇帝找書。
其實這幾天裡,三皇子雖然進宮,可卻連永嘉帝的面都沒有見過,他見得最多的是喬貴妃。
但是在外面的人看來,卻完全相反。
三皇子重又得到皇帝的器重,甚至超過從前。
從前也沒有每天進宮,而現在,皇帝已經離不開他。消息傳到五皇子耳中,五皇子的眉頭鎖成川字,對汪公公說道:“讓人往宮裡遞個話,問問究竟是怎麼回事?”
與此同時,四皇子也在吩咐,只不過他在宮裡沒有自己的內應,他能動用的,還是他的生母尤嬪。
偏偏尤嬪是真的不頂用,四皇子派去的人求到她面前,她驚訝地瞪大了眼睛:“他要幹啥?他還想幹啥?你回去和他說,他已經殘廢了,就不要再惹事生非了。”
尤嬪的這番話一字不差傳進四皇子耳中,他氣得摔爛了一桌的瓷器。
他現在只要慢慢走,幾乎看不出他是跛的,加之他又刻意放出風聲,現在京城裡上至世家勳貴,下至黎民百姓,全都知道他的腿已經好了。
可惟有尤嬪,還是張口閉口說他是殘廢。
這是他的親孃,是最應該給他遞梯子幫他登上九重天的那個人。
就像喬貴妃,那纔是皇子生母應該有的樣子。
四皇子目光森森,若論生母,他明顯要低老三和老五一頭。
老三的生母是皇貴妃,老五生母是淑妃,不看別的,就只看她們的位份,就能看出皇帝更看中哪一個。
四皇子摸着下巴,若能換個親孃就好了。
換不了親的,但是卻可是認個乾的。
誰更合適呢?
賢妃、德妃?
還是惠妃?
或者,皇后?
四皇子想到皇子,眼睛攸的就亮了起來。
皇后膝下只有一個女兒,她沒有兒子!
雖然傳說皇帝之所以會立她爲繼後,就是看中她膝下無子,但皇帝忌憚的是她的親兒子,可若不是親生的呢?
本來也是,她是堂堂皇后,所有嬪妃所出的皇子,全都是她是兒子。
將來都要奉她爲太后。
這樣一來,早一點晚一點又有什麼區別?
四皇子來了精神,他對手下說道:“去查查皇后孃家,最近有什麼動靜,大事小事,全都報上來。”
沒過幾天,皇后孃家的事便被查了出來。
沒有什麼大事,但是小事卻不少。
皇后的三個親侄子,這一科全都落榜了。
皇后有五個侄兒,其中兩個早早便得了恩蔭有了官職,這三個還在參加科考的,全都是讀書種子,若是這次得中,那便是一門三進士,可惜他們全都沒有考中,便成了那些販夫走卒口中的廢物。
因此,這陣子皇后的那三個侄兒每日閉門不出,就是在家裡讀書。
其中最小的那個,原本是準備高中之後就成親的,現在沒有考中,那家的姑娘便彆扭起來,隔三差五就要弄出點夭蛾子,讓那位小公子焦頭爛額。
四皇子再讓人深入打聽,這一打聽可不得了,原來那姑娘早就有個青梅竹馬的表哥,人家表哥表妹暗通款曲,無奈家裡不同意,硬逼着給姑娘訂了親。
對方是皇后的侄子,這門親事可不是她想退就能退的。
四皇子查到那位小公子是個極要面子的人,他沒能考上進士,覺得沒臉見人,差一點就上吊了,多虧被小廝們及時救下,否則很可能已經一命嗚呼了。
四皇子聞言大喜,讓人買通了小公子的一名同窗,那名門窗慌慌忙忙跑到小公子面前,半遮半掩說出了那姑娘與表哥的事。
其實這對錶兄妹只是眉來眼去的階段,畢竟雙方家裡管得都嚴,他們想要親近也沒有機會。
然而這件事從那位同窗嘴裡說出來,字裡行間都在向小公子傳遞一件事,那就是那姑娘肚子裡已經懷了表哥的種,小公子頭頂已經戴上了綠帽子。
此言一出,小公子硬生生被氣暈了。
醒來之後,小公子便走出家門,他以袖遮面,在未來岳家門前轉了一圈兒。
他倒也不是對那姑娘情根深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還沒成親,也沒有多少感情,他就是想不開,覺得自己被人耍了。
他想找那姑娘理論,可是最終,他還是捂着臉跑了。
路上,他聽到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太丟人了,換做是我,我肯定不會苟活於世!”
是啊,他還有何臉面繼續活着?
他的姑姑貴爲皇后,可他卻名落孫山,把姑姑的臉都給丟盡了。
現在,未婚妻還懷了別人的孩子,這件事已經傳出來了,就連他的同窗都知道了。
很快,全城都會知道,所有人都會嘲笑他,他是一個失敗者,徹徹底底的失敗者。
小公子沒有多想,縱身一躍,跳進了流光河。
四皇子正在湖上泛舟,看到岸邊有人落水,四皇子便命身邊的小廝跳水救人,無奈,兩名小廝雖然跳下去了,可是水性顯然不好,兩人不但沒能把人救上來,自己也沉下去了。
四皇子大驚,二話不說,便跳進水中。
皇后娘娘聽到消息時,四皇子已經把小公子救上來,而他自己卻發起了高燒。
皇后娘娘大驚失色,連忙派了身邊得力的公公到四皇子府探望。
而當時的詳情,也經由錦衣衛走訪調查,送到了永嘉帝面前。
太醫讓四皇子多出去走走,他的身體已經大好,想要恢復如初,不能只靠藥物,更多的是要運動。
因此,四皇子不但每天練習武功,還會騎馬出城,或者泛舟。
現在天氣越來越冷,趁着流光河還沒有結冰,四皇子常來泛舟。
所謂泛舟,並非只是坐在船上看景,而是親自划槳,這樣可以鍛鍊臂力和耐力。
昨天四皇子又在划船,恰好看到小公子投河自盡。
而小公子投河自盡的原因也被查明,未婚妻心有所屬,再加上名落孫山,小公子一時想不開,就投湖了。
沒有破綻,四皇子救人純屬偶然。
但是文武百官嘴裡卻變了味道,皇帝教子有方,四皇子宅心仁厚,俠義心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