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女誡

第213章 女誡

劉景將兩封寫好的信箋密封好,交給守在一旁的於徵,讓人快馬加鞭,交到劉祝的手中。

於徵拿着信箋出去後,室中僅剩下劉景一人,他起身再度來到背後的長沙郡地形城邑圖下,目光不斷在酃縣和臨湘之間來回巡視,心中默默思量着。

蔡瑁雖然算不上什麼名將,但其麾下的荊州水軍,可謂是當今最強盛的水軍了,不管劉景在人前顯得多麼泰然自若,成竹在胸,其實心裡還是有些許忐忑。

在將自己關在室中一個多時辰,午後,劉景終於走出便坐,前往嚴肅的官舍,問詢軍資情況。

自從去年臨湘遭到荊州軍圍困,劉景便第一時間派人接管了耒陽鐵官,中間雖有許多波折,但在耒陽令桓彝及鐵官令黃橋的幫助下,最終還是達到了目的。

不僅耒陽鐵官已全部落入其手,而且他在平陽、鍾水二鄉的冶坊,也是一再擴大,規模成倍增長,鐵器產量已經頗爲可觀。

劉景握有兩大冶鐵基地,每年單單襦鎧一項,便可達到一千五百具以上,另外刀、矛、楯、矢……

毫不誇張的說,滿足劉景麾下不滿萬人的軍需,並不算什麼難事。畢竟,以前僅耒陽鐵官一處,就能夠滿足整個荊南的需求。

不過鐵官曆來是一個恐怖的吞金巨獸,每年無慮數千萬錢。這個錢,以前由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共同承擔,而今長沙肯定是指望不上了,零陵也不想再出錢,就連桂陽,亦視其爲負擔。

目前這筆錢,劉景承擔了大部分,沒辦法,他可以說是耒陽鐵官的唯一受益人,他不出錢誰出錢?

以劉景的財力,恐怕支撐不了兩年就要破產了,這還是將自家媳婦的嫁妝都算上的情況下。以一己之力,供應一軍之需,出現這樣的結果也不奇怪。

這樣顯然不是長久之計,不過不管如何,劉景現在至少不必爲急劇膨脹的大軍軍需發愁。錢財,在他眼裡是最不重要的東西。況且,隨着荊南地區的安寧被打破,陷入持久的動亂之中,錢財日後只會越來越貶值。

軍需不乏,糧秣也還算充足,這多虧了劉景去年親筆手書,說服了零陵、桂陽二郡,尤其是零陵郡,得以獲得大批糧食。

隨着張羨舉三郡而叛,零陵、桂陽二郡所有非荊南系的長吏,不是解印綬去,便是被驅逐。眼下的零陵郡,主事者已然不再是太守,而是變成了以主簿劉巴爲首的郡中諸大吏。

劉巴字子初,零陵郡烝陽縣人,其祖父劉曜,官至蒼梧太守,其父劉祥,官至江夏太守、蕩寇將軍。

昔日討伐國賊董卓時,其父劉祥素與孫堅同心,殺害南陽太守張諮,南陽士民由是怨恨劉祥,互相聯合,舉兵攻之,劉祥難以抵擋,最後戰敗身亡。

當時劉表初到荊州,與盤踞在南陽的袁術、孫堅不睦,自然也對劉祥極爲敵視。等到劉祥敗亡後,劉表便讓人捉拿其子劉巴,欲將其處死,不過劉表最終沒有下殺手,而是將其放歸鄉里。

劉巴返回零陵家鄉,出仕郡府,先爲計掾,後爲主記、主簿,名聲也越來越大,成爲零陵首屈一指的名士。

劉表爲此深感後悔,數次徵辟,甚至舉其爲茂才,而劉巴卻對此不屑一顧,從不理會。

劉景前世便知道劉巴之名,諸葛亮曾言:“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

這固然是諸葛亮謙遜之言,但也能從側面說明劉巴的才能。

然而最令後世人記憶深刻的,並非是他的才華,而是他的驕傲。赤壁之戰後,劉備據有荊州,一時間荊楚英才莫不投其麾下,唯獨劉巴不肯屈服,變異姓名,逃往交州,令劉備深以爲恨。

後來劉巴輾轉多年,仍舊沒能逃脫劉備的“魔爪”。他自知不是劉備嫡系出身,因此變得格外低調,但他心中的驕傲依然不減半分,張飛敬慕其人,登門拜訪,他卻一言不發,以兵子視之。

對於劉巴的做法,劉景不予置評,不過他認爲劉巴是一個心中懷着驕傲,而又有堅持的人。

當然了,劉景這純粹是站着說話不腰疼,他在劉巴那裡得到的待遇,和劉備、張飛一比,有若天壤之別。

兩人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都姓劉,出身大族,且少年成名,現在成爲荊楚名士,並屢拒劉表辟命,乃至茂才。

劉景在與劉巴寫信之初,便借用兩人都曾拒絕劉表“舉茂才”一事,迅速拉近了雙方的距離。

劉景文才、謀略,皆世間罕有,更能順其脾性,不過短短數次通信,劉巴便將他引爲好友,現在兩人幾乎每個月都有通信。

而劉景也如願達到了目的,沒用他自己費口舌,劉巴主動替他出面,說服零陵衆大吏資以米糧。他現在以主簿身份主持零陵郡府事宜,衆大吏輕易被其說服。

在與劉巴筆談時,劉景偶然得知,蔣琬目下也在零陵郡府爲吏,令他不得不感慨零陵不愧是昔日大漢朝屈指可數的百萬級人口大郡,居然同時有兩位史書有傳,位列宰輔的大才。就以人才而論,這一點甚至都超過了長沙。長沙也只有桓階一人而已。

不過如今有了劉景這個變數,未來想必定會截然不同。

整個下午,劉景都在丞舍中,和嚴肅一起統計軍資、糧秣。

傍晚,劉景返家時大腦仍在高速運轉,然而在看到妻子鄧瑗的那一刻,他的大腦頓時爲之一空,心也跟着安定下來。

“劉郎,你回來了。”鄧瑗正斜倚牀榻,捧書而讀,眼角餘光瞥見門外的劉景,便欲掀開被子起身。

“少君,別動。”劉景快步走入室中,輕輕按住妻子的肩膀,鄧瑗已經懷孕差不多有八個月了,肚大如籮,面容、身段也變得豐腴許多,脫去了少女的青澀,渾身散發着母性的光輝。

劉景將鄧瑗扶回牀榻,併爲其重新蓋好被子,口中問道:“少君,你在看什麼書?”

“女誡。”鄧瑗回道。

《女誡》是本朝著名的女文學家、史學家班昭之作,其長兄班固便是《漢書》的作者,不讓司馬遷的《史記》專美於前。其二兄班超,以三十六人定西域,數十載間,五十餘國,莫不賓服。

其兄妹三人,皆名垂青史,可謂盛哉!

班昭不僅文賦寫得好,並且精通史學,其兄班固著《漢書》,未完成便去世了,班昭爲其續寫《漢書》,從而得到世人的讚譽,乃是史上第一位女史學家。

鄧瑗對班昭極爲崇敬,然而對其著作《女誡》,卻多有不喜。

哪怕《女誡》,是當年和熹皇后鄧綏都極力推崇的。哪怕,《女誡》已經成爲時下士族女子閨中必讀之物。

劉景素知妻子的喜好,一臉驚訝道:“我記得你不是一向不喜歡曹大家的《女誡》嗎?”班昭曾嫁給同郡曹世叔爲妻,是以世人尊稱其爲“曹大家”。

鄧瑗下意識皺了一下眉,說道:“以前在家時,繼母常常勸我讀《女誡》,我從來都不肯聽。今日在書室找書時,偶然看到了這本書,裡面有繼母的親筆註解,閒來無事,便隨意看看。”

劉景含笑問道:“看過之後,有何感想?”

鄧瑗搖頭道:“我初讀《女誡》時,年紀幼小,見識有限,對書中理解過於淺薄,如今長大,稍能理解,可還是不喜歡。”

劉景坐在牀榻邊緣,說道:“我也認爲《女誡》要求女子過於苛刻,當年曹大家的夫妹曹豐生,不就不贊同她的觀點,而寫書反駁她嗎。”

“可惜曹豐生之書未能流傳下來。”鄧瑗撫書而嘆道:“真想親眼看看她書中之論,是不是與我一樣。”接着又說道:“我雖不喜《女誡》,卻極爲敬佩曹大家,才智、文章、操行俱美者,古往今來,能有幾人?”

劉景頗以爲然地點點頭,班昭與和熹皇后鄧綏亦師亦友,在鄧綏臨朝後,班昭曾參與政事,因此,她不僅是一位女文學家、女史學家,也是一位女政治家。

兩人圍繞着班昭又聊了一會,劉景說道:“少君,明天我要出去一趟,大概三四天回來。”

他明天準備親自去伏擊地點考察一番,那個地方,位於酃縣以北約八九十里,一來一回,就需要兩天時間,加上考察地形,至少也需要三四天時間。

鄧瑗臉上忍不住露出擔憂之情,對於荊州水軍即將南下的消息,劉景之前已經斷續續透露給她了。他也不想妻子整日擔驚受怕,可這件事情根本隱瞞不住,鄧瑗還有兩個月就要臨盆了,與其拖到最後不得不說,還不如提前告訴她,讓她有個心理準備。

劉景握着妻子的手,溫聲道:“別擔心,荊州水軍並沒有來,我只是出一趟門,三四天後就會回來,你在家安心等我,不要胡思亂想。”

鄧瑗沒有追問劉景將要去哪裡,只是鄭重地說了一句:“劉郎,小心。”

(本章完)

第44章 單程第285章 敗逃第9章 躬耕養客第82章 圍攻第525章 劉曄第159章 退讓第75章 百石第210章第451章 水鏡第504章 進兵第403章 破城第485章 誓師第180章 回鄉第527章 有君第177章 施恩第248章 心絞第65章 後續第481章 團圓第117章 清茶第371章 慰問第355章 立春第197章 喜事第503章 餓虎第543章 刺孫第171章 結束第360章 獻計第299章 兵臨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515章 不忠第370章 同州第444章 東曹掾第245章 巡視第5章 虎頭第320章 來投第521章 傾出第389章 戰死第151章 全殲第438章 勸降第286章 軍令第505章 周鳳第14章 市井第338章 烏滸第30章 陶觀第498章 城破第116章 再見第253章 戰死第115章 納彩第407章 烽火第473章 迴歸第237章 監九縣第372章 召見第492章 名士第8章 腫足第518章 海昏第323章 爲壽第257章 爭執第390章 責備第525章 劉曄第191章 計議第290章 可惜第421章 三英第122章 贈文第104章 軍法第539章 所求第380章 津鄉第359章 八月第354章 屯田第358章 戰略第105章 八陣第415章 龐統第126章 六禮第67章 掌權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241章 蔣琬第177章 施恩第90章 朝會第238章 求援第72章 偷長第290章 可惜第422章 出陣第6章 葛生第327章 西鄂第276章 張津第155章 拜訪第206章 逃亡第478章 黃鐘第128章 甘寧第92章 先賢第450章 官學第259章 送禮第357章 鄧芝第232章 負傷第491章 徐宗第93章 墓祭第205章 失望第465章 出使第215章 南下第152章 改名第423章 戰死第460章 趙戩
第44章 單程第285章 敗逃第9章 躬耕養客第82章 圍攻第525章 劉曄第159章 退讓第75章 百石第210章第451章 水鏡第504章 進兵第403章 破城第485章 誓師第180章 回鄉第527章 有君第177章 施恩第248章 心絞第65章 後續第481章 團圓第117章 清茶第371章 慰問第355章 立春第197章 喜事第503章 餓虎第543章 刺孫第171章 結束第360章 獻計第299章 兵臨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515章 不忠第370章 同州第444章 東曹掾第245章 巡視第5章 虎頭第320章 來投第521章 傾出第389章 戰死第151章 全殲第438章 勸降第286章 軍令第505章 周鳳第14章 市井第338章 烏滸第30章 陶觀第498章 城破第116章 再見第253章 戰死第115章 納彩第407章 烽火第473章 迴歸第237章 監九縣第372章 召見第492章 名士第8章 腫足第518章 海昏第323章 爲壽第257章 爭執第390章 責備第525章 劉曄第191章 計議第290章 可惜第421章 三英第122章 贈文第104章 軍法第539章 所求第380章 津鄉第359章 八月第354章 屯田第358章 戰略第105章 八陣第415章 龐統第126章 六禮第67章 掌權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241章 蔣琬第177章 施恩第90章 朝會第238章 求援第72章 偷長第290章 可惜第422章 出陣第6章 葛生第327章 西鄂第276章 張津第155章 拜訪第206章 逃亡第478章 黃鐘第128章 甘寧第92章 先賢第450章 官學第259章 送禮第357章 鄧芝第232章 負傷第491章 徐宗第93章 墓祭第205章 失望第465章 出使第215章 南下第152章 改名第423章 戰死第460章 趙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