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贈文

第122章 贈文

王粲折服於劉景的書法,亦折服於他的文章,特別是其中一篇文章,拿起來就不願再放下,簡直是愛不釋手。

“永元末,武陵人捕魚爲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長沙劉伯長,聞之,欣然規往,未果。……”

沒錯,此文便是陶淵明的代表作《桃花源記》,因爲年代不同,時間上由晉太元中改爲漢永元末,即百年之前。

文章末尾的南陽隱士劉子驥則替換成長沙劉伯長。劉伯長即劉景的曾祖劉壽,此文他亦是存有揚自己家聲之意。

潘濬看着王粲手捧的《桃花源記》,眼睛都紅了,恨不得劈手奪過來。《桃花源記》乃是一篇流傳千古的美文,加上飄逸瀟灑、雋秀天成的行書,堪稱是天作之合,任何人看到它都會生出據有之心。

更何況,《桃花源記》上提到的地方,正是他的家鄉武陵,這篇文章他志在必得,即使是王粲,也絕不能相讓。

感受到旁邊潘濬“異樣”的眼神,王粲終於回過神來,目光從蔡倫紙上移開,衝着潘濬乾笑兩聲。

他爲人素來通達脫俗、不拘小節,但他和劉景畢竟是第一次見面,直接向其索要文章,絕對是十分失禮的行爲。

相反,潘濬和劉景關係就密切多了,此文自當歸其所有。然而王粲心裡想得明白,手卻牢牢攥着文章,不忍釋之。

潘濬目光越發虎視眈眈,眼見兩人“互不相讓”,劉景笑着搖了搖頭,勸道:“不過是一篇文章而已,二位何必如此?”

王粲聞言心中一嘆,終是依依不捨的放下了《桃花源記》。

潘濬毫不掩飾的對劉景道:“仲達,此文深和我心……”

劉景笑道:“大兄何必與我客氣,喜歡就只管拿去。”

潘濬雖然知道劉景十有八九不會拒絕他的請求,可親耳聽到劉景答應,還是忍不住大喜:“仲達,那我就卻之不恭了。”

王粲再次嘆氣,世上的美好文章,絕沒有寫兩次的道理,因此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對潘濬道:“承明,此文你需借我摹寫一份。”

“此事易耳。”潘濬爽快的答應道。

事情終於有了結果,兩人的注意力立刻轉回到文章上面,潘濬忍不住好奇問道:“仲達,這桃花源是不是你臆想出來的?否則我乃武陵本地人,怎麼從來沒有聽過桃花源的傳聞?還有,不知這位長沙劉伯長是何許人也?莫非是你族中的長輩不成?”

“正是家曾祖。”劉景隨後娓娓說道:“至於這桃花源,並非全是臆想,我在整理家中書庫時,偶然翻到家曾祖筆記,裡面談及桃花源傳聞,我便是根據於此,創作而成。”

“原來如此。”潘濬恍然大悟道。

王粲博聞強記,有過目不忘之能,開口說道:“永元是和帝時年號,距今已有百年,當年聽過桃花源傳聞的人早已故去,後人不知道也不足爲怪。”

潘濬將自己心中猜測道出:“桃花源之人自謂秦時就隱居在此,未免太過駭人聽聞,難以使人信服,依我之見,他們或許皆是漢人,爲躲避郡縣賦稅勞役,而隱居於五溪某處。”

這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荊州之山賊、揚州之山越,都混雜了大量的漢人,他們無非是受不了朝廷的苛捐雜稅以及豪家彊族的欺壓,舉家逃入山野,開墾荒地,雖然過得十分清苦,卻也勉強能夠自給自足,不憂衣食。

劉景煞有其事的點頭道:“大兄的猜測不無道理。”

王粲沒有得到《桃花源記》,遺憾之色溢於言表,劉景有意與他交好,便送了他一篇同樣是陶淵明的著作《感士不遇賦》。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賦》,司馬子長又爲之。餘嘗於三餘之日,講習之暇,讀其文,慨然惆悵。……夫導達意氣,其惟文乎?撫卷躊躇,遂感而賦之:諮大塊之受氣,何斯人之獨靈!稟神志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或擊壤以自歡,或大濟於蒼生……”

王粲一睹此文,頓時將《桃花源記》拋到了腦後,此文意精語粹,文藻粲麗,亦是一篇難得的上品文章。最重要的是,此文太符合他此時的處境了,好像是爲他量身定做一樣。

王粲以劉表雍容君子,有長者之風,荊州安寧,特地與族兄王凱前來投奔。劉表素聞其名,曾有意將女兒許配給他,但見面之後,發現他其貌不揚,身體孱弱,性格通脫,立刻改變了主意,將女兒轉配給相貌出衆的族兄王凱。

王粲當時氣得幾乎吐血,劉表枉爲士人領袖,竟然如此膚淺,難道他就不知“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道理嗎?

然而這還不算完,情場失意也就算了,仕途也不順利,劉表心裡明顯對他存有偏見,以刀筆吏待之,不見重用。

王粲自詡天下奇才,常常爲此暗自懷傷,卻又無可奈何,這篇《感士不遇賦》,真可謂是說到了他的心坎裡。

劉景爲何不送他其他文章,偏偏送他《感士不遇賦》?相信劉景此舉絕非是無的放矢,必是對他的遭遇深表同情。

這一刻,王粲直接將劉景視爲自己的知己,心中無比感動的說道:“仲達有心了,我很喜歡這篇文章。”

一聽對方直接稱呼他的字,劉景頓時知道自己的策略成功了,笑着說道:“仲宣不必客氣。在下昔日來襄陽遊學時,就屢聞仲宣大名,只恨自己當時才疏學淺,無法與仲宣結交。今日終於得償所願,此我之願也。”

Www ▪Tтkā n ▪Сo

潘濬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他認識王粲一年有餘,依然稱其爲“王君”,沒想到劉景初次與其見面,短短時間內就已互稱表字,這速度也太快了吧?

(本章完)

第126章 六禮第108章 名望第210章第301章 城破第106章 調離第53章 道歉第170章 斬首第433章 堅韌第105章 八陣第170章 斬首第287章 自刎第183章 吏治第194章 羌笛第123章 赴宴第313章 隆中第261章第368章 江東第123章 赴宴第39章 自負第336章 區景第347章 鬱林第91章 壁畫第407章 烽火第123章 赴宴第406章 打擊第178章 來接第462章 郊迎第422章 出陣第7章 劍術書法第113章 啓程第505章 周鳳第123章 赴宴第286章 軍令第288章 義士第231章 勸降第453章 攔路第123章 赴宴第197章 喜事第266章 兵臨第257章 爭執第131章 嫁妝第3章 後母第67章 掌權第331章 倚仗第521章 傾出第337章 同符第408章 試探第437章 薨第209章 攻城第517章 古樟第358章 戰略第370章 同州第135章 歸來第197章 喜事第531章 放歸第380章 津鄉第169章 奔襲第507章 占卜第98章 高利貸第174章 滅族第206章 逃亡第74章 變化第44章 單程第480章 買馬第394章 夜襲第54章 鄧攸第300章 召集第243章 學官第542章 出兵第505章 周鳳第7章 劍術書法第57章 示好第152章 改名第125章 新野第228章 斬首第43章 荊蠻第272章 魏延第54章 鄧攸第319章 還禮第65章 後續第238章 求援第544章 葛周第513章 斬當第233章 圊溷第514章 後事第400章 大雨第89章 桃板第222章第346章 青綬第141章 酃縣第48章 取字第12章 質書救鄰第365章 劉備第427章 身當第524章 馬尾第110章 主簿第276章 張津第291章 召見第379章 屈服第191章 計議
第126章 六禮第108章 名望第210章第301章 城破第106章 調離第53章 道歉第170章 斬首第433章 堅韌第105章 八陣第170章 斬首第287章 自刎第183章 吏治第194章 羌笛第123章 赴宴第313章 隆中第261章第368章 江東第123章 赴宴第39章 自負第336章 區景第347章 鬱林第91章 壁畫第407章 烽火第123章 赴宴第406章 打擊第178章 來接第462章 郊迎第422章 出陣第7章 劍術書法第113章 啓程第505章 周鳳第123章 赴宴第286章 軍令第288章 義士第231章 勸降第453章 攔路第123章 赴宴第197章 喜事第266章 兵臨第257章 爭執第131章 嫁妝第3章 後母第67章 掌權第331章 倚仗第521章 傾出第337章 同符第408章 試探第437章 薨第209章 攻城第517章 古樟第358章 戰略第370章 同州第135章 歸來第197章 喜事第531章 放歸第380章 津鄉第169章 奔襲第507章 占卜第98章 高利貸第174章 滅族第206章 逃亡第74章 變化第44章 單程第480章 買馬第394章 夜襲第54章 鄧攸第300章 召集第243章 學官第542章 出兵第505章 周鳳第7章 劍術書法第57章 示好第152章 改名第125章 新野第228章 斬首第43章 荊蠻第272章 魏延第54章 鄧攸第319章 還禮第65章 後續第238章 求援第544章 葛周第513章 斬當第233章 圊溷第514章 後事第400章 大雨第89章 桃板第222章第346章 青綬第141章 酃縣第48章 取字第12章 質書救鄰第365章 劉備第427章 身當第524章 馬尾第110章 主簿第276章 張津第291章 召見第379章 屈服第191章 計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