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所求

見董和麪露窘色,劉景適時出面解圍,爲他介紹堂中羣臣。

劉景現今麾下,可謂英才輻輳,賢士如林,外有諸葛亮、潘濬、徐庶等受任方面,衛鎮州郡,內有龐統、王粲、李嚴等入居腹心,謀謨帷幄;政事有劉巴、桓階、鄧芝、蔣琬等,以幹理見稱,清正有賴恭、鄧羲、劉先、韓暨等,以器幹顯聞,風雅有司馬徽、韓嵩、傅巽、習禎,以聲名光國……海內英俊,匯聚一堂,荊州人才鼎盛至此,令董和心中吁嘆不已。

自天下大亂以來,益州因有山川之險,安定富足,同樣接收了大量的北方人才,總體數量上雖不及荊州,亦相差不遠。

可惜劉璋懦弱多疑,才非雄主,儘管爲人寬厚,凡羈旅之士,前來投奔,皆待以賓客之禮,卻不知任用,致使賢才有志難展,隱患叢生。

劉備入蜀短短載餘間,實力就膨脹到引起益州君臣的警惕,於此不無關係。

劉景介紹完羣臣,邀董和入座,也不繞圈子,直言問道:“劉益州此次派遣足下前來襄陽,不知所爲何事?”

“回稟將軍,爲共商討伐國之大賊而來。”董和坐而復起,正容回道,“蜀有妖賊張魯,挾恃鬼道,蠱惑人心,乃國之大害也。其竊取漢中,猶不知足,近年來屢興刀兵,寇略巴、蜀,益州民、夷多遭妖賊屠戮。前時趙韙叛亂於內,使君分身乏術,無暇北顧。今益州安定,兵甲齊備,使君再難容忍張魯爲害巴、蜀,使君近期將舉益州十萬之衆,攻討漢中,以誅張魯。”

劉景聽得暗暗搖頭,董和對張魯的起家過程,卻是隻字不提,若非劉焉當初大力扶持,張魯又豈能奪取漢中?而張魯反叛益州,也是因爲劉璋擅殺其母及家室所致,可惜劉璋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張魯,打虎不成,反被虎傷,今日益州亂局,怪不得別人,純屬劉璋咎由自取。

見劉景不置一詞,董和又繼續說道:“張魯盤踞漢中,以鬼道愚弄民、夷,至今已十餘年矣,眼下漢中之地,百姓只知有妖師張魯,而不知有國家天子。將軍與使君俱爲漢室宗親,又素有濟世救民之志,何忍漢家子民,爲妖賊奴役、殘害?”

這話劉景不好接,王粲才思敏捷,反應奇快,率先向董和發難道:“荒謬!將軍入主荊州,思及同劉益州皆以枝葉之親,而據萬里之土,今漢室危難,國家蒙塵,楚、蜀當同心協力,共扶社稷。劉益州卻無遠度,拒絕荊州結盟之請,一心自守巴、蜀,又不顧我方勸告,執意收留劉備,劉益州所作所爲,全無宗親之念,有何顏面向將軍求助?”

董和不由嘿然,且不說收留劉備,對益州來說利大於弊,單說拒盟一事,當初劉景和江東孫權結盟,以對抗劉表,結果劉表一亡,劉景立刻就將屠刀對準孫權這位昔日盟友。益州應該慶幸拒絕了劉景的結盟之請,不然今日遭殃的或許就是益州了。

劉景打破沉默,出言問道:“我聽從蜀地回來的人說,劉益州用劉備守白水關,抵禦張魯。此次攻打漢中,可是劉備領兵?”

劉景與劉備仇怨極深,董和毫不意外劉景有此問,只見他不慌不忙地回道:“非也,此番使君將親自統軍北上,征討張魯,劉(備)豫州僅爲大軍前部。”

劉景嘆道:“劉益州明知我和劉備有仇,還妄想引我爲援,難道就不覺得是強人所難麼?”

董和道:“夫欲建大事,當不忌小怨……”

龐統當即打斷其言:“足下這話應該言於劉益州,劉益州若能記功忘過,張魯又豈會背叛?”

董和不理龐統挑釁,繼續對劉景道:“將軍與劉豫州皆爲宗室雄傑,現在天下未定,兩雄相爭,豈不令親者痛,仇者快?”

劉景笑道:“足下所言不無道理,昔高祖忍雍齒背叛之罪,世祖釋朱鮪殺兄之仇,我固然不及高、世二祖,爲天下社稷,亦願暫棄私仇。問題是,我與劉益州並非盟好,如何出兵相助?”

董和在蜀地常聞劉景英傑蓋世,每自比高、世,今日觀之,果然如此。搖頭道:“結盟這等大事,非在下所能決定。”

“那就煩請足下儘快歸蜀,回稟劉益州。”劉景隨後又意有所指地道:“足下應該知道,張魯的使者,目前也在襄陽。”

董和聞言面色微變,益州所求,劉景出兵相助最好,作壁上觀亦可,惟獨不能倒向張魯。

劉景這般說,雖然可能只是逼迫劉璋的手段,但也足以令益州上下,膽戰心搖,人人懷恐。

董和定了定神,說道:“將軍之言,在下牢記於心,回成都後必將如實稟告使君。”

董和思慮滿腹,歸心似箭,不久之後便向劉景提出告辭。

劉景挽留不行,親自起身相送,後馬不停蹄召見張魯使者。

劉景的戰略方向在東,在北,因此西面的劉璋和南方的士燮一樣,早早就被劉景視爲拉攏爭取的對象,不過劉景並不願看到劉璋奪取漢中,統一益州。

原因很簡單,劉璋作爲君主實在算不上合格,益州前有張魯、趙韙舉兵叛亂,反攻巴蜀,後有李異、龐羲恃功驕豪,隱有外意,這些凡庸之輩劉璋尚且駕馭不住,又如何駕馭得住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的劉備?使劉備立基漢中,劉景日後怕是再難專心對付孫權、曹操了。

維持現狀,才最符合劉景利益,是以就算此次與劉璋締結盟好,劉景也不會出兵相助。

張魯雖僅有一郡之地,但漢中接收關中、南陽流民,戶出十萬,勝兵數萬,又有宗教加持,士衆悍不畏死,戰力頗強。

歷史上曹操逐馬超,走韓遂,復舉十萬馬步精銳,南臨漢中,亦花費近一年時間,才迫使張魯投降,徹底平定漢中。

相信沒有自己的支持,劉璋、劉備短期內絕無攻佔漢中的可能。

第222章第45章 弩第270章 醫所第483章 定議第255章 後續第290章 可惜第126章 六禮第424章 入陣第149章 要求第294章 輕鬆第135章 歸來第160章 搶權第141章 酃縣第38章 諸葛玄第30章 陶觀第204章 曲轅第468章 射策(下)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355章 立春第410章 中箭第164章 動手第140章 二年第284章 澤國第32章 求字第218章 樓船第74章 變化第236章 看清第30章 陶觀第493章 猝遇第300章 召集第357章 鄧芝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498章 城破第402章 噩夢第271章 火攻第152章 改名第233章 圊溷第459章 焚橋第498章 城破第461章 守節第431章 獻計第190章 三窟第351章 班底第46章 馬周第145章 離開第144章 褚方第544章 葛周第292章 救治第403章 破城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131章 嫁妝第479章 蒼梧第291章 召見第285章 敗逃第44章 單程第197章 喜事第126章 六禮第255章 後續第504章 進兵第430章 落幕第81章 必須死第463章 三郡第370章 同州第484章 丹陽第400章 大雨第184章 七夕第362章 臨衝第400章 大雨第436章 託孤第395章 悲涼第100章 大船第151章 全殲第330章 封拜第376章 出征第31章 蔡升第284章 澤國第113章 啓程第369章 出使第451章 水鏡第530章 仁義第41章 吟詩第52章 歸家第113章 啓程第265章 再勝第336章 區景第418章 預備第126章 六禮第422章 出陣第514章 後事第253章 戰死第286章 軍令第360章 獻計第422章 出陣第501章 彭虎第525章 劉曄第367章 跛馬第376章 出征第181章 棄嬰
第222章第45章 弩第270章 醫所第483章 定議第255章 後續第290章 可惜第126章 六禮第424章 入陣第149章 要求第294章 輕鬆第135章 歸來第160章 搶權第141章 酃縣第38章 諸葛玄第30章 陶觀第204章 曲轅第468章 射策(下)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355章 立春第410章 中箭第164章 動手第140章 二年第284章 澤國第32章 求字第218章 樓船第74章 變化第236章 看清第30章 陶觀第493章 猝遇第300章 召集第357章 鄧芝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498章 城破第402章 噩夢第271章 火攻第152章 改名第233章 圊溷第459章 焚橋第498章 城破第461章 守節第431章 獻計第190章 三窟第351章 班底第46章 馬周第145章 離開第144章 褚方第544章 葛周第292章 救治第403章 破城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131章 嫁妝第479章 蒼梧第291章 召見第285章 敗逃第44章 單程第197章 喜事第126章 六禮第255章 後續第504章 進兵第430章 落幕第81章 必須死第463章 三郡第370章 同州第484章 丹陽第400章 大雨第184章 七夕第362章 臨衝第400章 大雨第436章 託孤第395章 悲涼第100章 大船第151章 全殲第330章 封拜第376章 出征第31章 蔡升第284章 澤國第113章 啓程第369章 出使第451章 水鏡第530章 仁義第41章 吟詩第52章 歸家第113章 啓程第265章 再勝第336章 區景第418章 預備第126章 六禮第422章 出陣第514章 後事第253章 戰死第286章 軍令第360章 獻計第422章 出陣第501章 彭虎第525章 劉曄第367章 跛馬第376章 出征第181章 棄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