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墓祭

第93章 墓祭

朝會酒宴正式開始,有敞開肚皮大吃大喝的,自然就有端着酒杯四處敬酒的,劉景依次向張懌、劉蟠、桓階、桓彝敬酒,然後回到自己的座位,沒過多久,他這邊也被衆吏團團圍住。聲勢固然不及張懌,卻也不下於桓階、劉蟠,遠邁吳巨之流。

嚴肅、謝良帶着市樓諸吏在旁邊靜靜等候,等到人羣稍散,才上前向劉景敬酒。

劉景端着酒杯,基本淺嘗即止,倒不是他故意端架子,而是因爲下午還有家族墓祭活動,這是龍丘劉氏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需要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

事實上不止劉景,在場出身大族的子弟沒有一個敢胡亂飲酒的,日中一過,便陸續離席。

返家之際,劉景特意邀請嚴肅、馬周、劉祝三個被他視爲親信的人,去他家中做客。

三人內心深感榮幸,這種事情求都求不來,怎會不答應。

全賴吳巨之“賜”,馬周、劉祝皆有馬匹代步,嚴肅無馬,被劉景安排與劉承共乘一車。

一行人返回龍丘,劉祝隨着車馬馳入劉氏塢那斑駁陳舊、歷經無數歲月洗禮的門樓,龍丘劉氏一族居地,盡皆呈現於眼前。

劉祝眼中充滿了羨慕之色,他也是長沙定王劉發的後代,可惜他這一支後來遷居南陽,已經徹底衰敗,淪爲貧寒之家,更兼父母早卒,導致自己對祖上一無所知,變成了一個“孤魂野鬼”。

馬周在馬上左顧右盼,對劉祝道:“昔日我聽大兄王朝說:‘龍丘劉氏不但是漢室血脈,更是長沙士族之冠冕,出過兩位三公,只有此等高門冠族,才能培養出劉君這樣的君子。’我初時心裡還有些不服氣,今日身處此地,才知所言不假。”

劉祝神情肅然道:“馬兄初至劉君族地,需謹慎言行。”

馬周不以爲然地笑笑。

抵達家門,劉景引三人入廳堂閒談,繼母張氏一早接到通知,領着劉和、劉饒避入後室。

才聊了不一會工夫,蔡升、祝阿便聯袂而至,原來他們早就來了,之前一直在劉宗家做客,得知劉景歸家,趕忙過來拜見。

祝阿如今的生活相比過去何止強出千百倍,這一切毫無疑問都是劉景的功勞,這次登門,他帶來了滿滿一箱子的禮物,全部都是金銀玉璧、南海珍玩等貴重之物,價值至少二三十萬錢。

劉景只看了一眼,就隨手合上箱蓋,笑道:“祝兄果然如傳言一般慷慨,視錢財若無物,這樣隆重之禮,真是令人咋舌。”

祝阿正色道:“同劉君施與的恩惠相比,又算得了什麼。”

在場衆人,唯有嚴肅不知詳情,一臉費解之色。

不過劉景無意爲其解惑,這終究不是什麼光彩的事,自然是越少人知道越好。

不久墓祭的時間到了,劉景脫去吏服,換上素色絮棉纊袍,帶着弟弟劉和出門。

本來侄兒劉羣也應該一同前往,但他前幾天受了風寒,身體還沒好,此時不宜外出。

劉氏祖墳距離劉氏塢不算近,衆劉姓皆乘車前往,家貧無車者,如劉亮一家,往年都是搭乘劉景家的牛車,今年也不例外。鄰人無車也不要緊,可向劉宗等大家暫借,劉宗家有牛四百蹄,拉上所有人都綽綽有餘。

百餘乘車出劉氏塢東門,蜿蜒行於鄉路,期間不斷有從平鄉各地趕來的車輛融入其中,車隊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膨脹着,蔡升、馬周、劉祝、嚴肅……一衆觀者無不生出敬畏之心。

這就是劉氏,如果要選一個家族代表長沙,必是劉氏無疑,在長沙,劉氏通常自稱龍丘劉氏,然而一出長沙,便對外自稱長沙劉氏。除了劉氏,無論是吳氏、區氏、桓氏……沒有一個家族敢在姓氏之前冠以長沙之名。

劉氏祖墳位於瀏水之畔,一座半山腰,周圍遍植花樹,鬱鬱蔥蔥,稱得上一塊風水寶地。

古之祭祖以廟祭爲主,漢代以來,人們認爲:“墓者,鬼神所在,祭祀之處。”漸漸以宗廟之禮移於陵墓,墓祭開始興盛,王充在其著作《論衡》中就說道:“古禮廟祭,今俗墓祀。”

爲便於墓祭,通常都會在墓前建立祠堂。祠堂又稱享堂,大族往往將墓祭當做團結族衆的一種手段,十分重視墓地祠堂。

龍丘劉氏的祠堂建在山下,另外又建有石廟、石室,椽架高達丈餘,鏤石作椽瓦屋,施平天造,方井側荷樑柱,可容納數百人同時進出,令人歎爲觀止。

鄉里九族畢集,多達六七百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兒,人人神情肅穆,不苟言笑。

現今龍丘劉氏的族長乃是劉邕,他是司空劉囂之子,也是劉蟠之父,但他年老多病,早已不問俗務,目前族中大小事悉由劉蟠負責,今日墓祭亦由他主持。

在劉蟠的帶領下,衆劉姓依次進入祠堂,然而墓祭並非所有人都可以參加,受過刑法的人就不行,認爲會損害祖先之德。

劉氏祭祖不以官職、爵位爲憑,各個支脈,輩分高者在先、低者在後,陳列井然而有序。

劉景本人還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場合,爲了不出差錯,格外留神,所幸整個過程頗爲順利。

祠堂祭拜完後,大家又上山替先人掃墓。

劉景的曾祖劉壽官至司徒,可惜他的後代卻並不算興旺,滿打滿算也就十幾個人爲其掃墓。

當然,人少並不代表落魄,據劉景所知,曾祖劉壽這一脈有兩人在外爲官,其中一個在朝中擔任光祿大夫,另一人在冀州做縣長,不過由於天下大亂,道路不通,他們都已經數年沒有音訊傳回,也不知是否安全無恙。

祖父劉揖更慘,只有劉景、劉和兄弟爲其整理墓地。

之後是父親劉尚、兄長劉遠。

父親劉尚去世時劉景七歲,還能模糊有些記憶,而劉和才一歲,對父親根本毫無印象。相較而言,他對兄長劉遠感情更深,後者承擔了半個父親的角色,在爲其掃墓時忍不住潸然淚下。

(本章完)

第375章 返回第403章 破城第444章 東曹掾第114章 襄陽第328章 許都第538章 董和第112章 擔憂第248章 心絞第157章 仁和第18章 劉蟠第42章 點評第477章 要求第520章 厚禮第103章 營壘第383章 李嚴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291章 召見第345章 騎兵第136章 婚宴第20章 南陽來客第121章 王粲第197章 喜事第112章 擔憂第9章 躬耕養客第221章 矢石第55章 鄧瑗第407章 烽火第494章 戰臨第31章 蔡升第170章 斬首第386章 面曹第160章 搶權第6章 葛生第108章 名望第79章 命案第77章 赤驥第1章 重生第186章 八月第165章 猛將第79章 命案第143章 縣丞第527章 有君第356章 請婚第400章 大雨第32章 求字第262章 水戰(上)第353章第292章 救治第253章 戰死第390章 責備第307章 談判第429章 逆轉第307章 談判第372章 召見第532章 用意第289章 倒戈第44章 單程第339章 出戰第291章 召見第215章 南下第350章 歸來第207章 合兵第119章 內憂第521章 傾出第178章 來接第8章 腫足第73章 送別第483章 定議第273章 攻城(上)第525章 劉曄第259章 送禮第346章 青綬第113章 啓程第82章 圍攻第121章 王粲第250章 說服第281章 面見第406章 打擊第267章 比箭第110章 主簿第347章 鬱林第169章 奔襲第524章 馬尾第365章 劉備第21章 未婚妻第208章 斬殺第451章 水鏡第393章 破城第133章 鄧芝第109章 難題第55章 鄧瑗第411章 不義第295章 召見第210章第91章 壁畫第86章 醉鄉居第544章 葛周第336章 區景第72章 偷長第302章 富貴還鄉
第375章 返回第403章 破城第444章 東曹掾第114章 襄陽第328章 許都第538章 董和第112章 擔憂第248章 心絞第157章 仁和第18章 劉蟠第42章 點評第477章 要求第520章 厚禮第103章 營壘第383章 李嚴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291章 召見第345章 騎兵第136章 婚宴第20章 南陽來客第121章 王粲第197章 喜事第112章 擔憂第9章 躬耕養客第221章 矢石第55章 鄧瑗第407章 烽火第494章 戰臨第31章 蔡升第170章 斬首第386章 面曹第160章 搶權第6章 葛生第108章 名望第79章 命案第77章 赤驥第1章 重生第186章 八月第165章 猛將第79章 命案第143章 縣丞第527章 有君第356章 請婚第400章 大雨第32章 求字第262章 水戰(上)第353章第292章 救治第253章 戰死第390章 責備第307章 談判第429章 逆轉第307章 談判第372章 召見第532章 用意第289章 倒戈第44章 單程第339章 出戰第291章 召見第215章 南下第350章 歸來第207章 合兵第119章 內憂第521章 傾出第178章 來接第8章 腫足第73章 送別第483章 定議第273章 攻城(上)第525章 劉曄第259章 送禮第346章 青綬第113章 啓程第82章 圍攻第121章 王粲第250章 說服第281章 面見第406章 打擊第267章 比箭第110章 主簿第347章 鬱林第169章 奔襲第524章 馬尾第365章 劉備第21章 未婚妻第208章 斬殺第451章 水鏡第393章 破城第133章 鄧芝第109章 難題第55章 鄧瑗第411章 不義第295章 召見第210章第91章 壁畫第86章 醉鄉居第544章 葛周第336章 區景第72章 偷長第302章 富貴還鄉